12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7 23:2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理解词意,了解三个典故的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文眼“狂”字,通过咬文嚼字析“狂”之表现和知人论世析“狂”之原因,理解少年“狂”的丰富内涵,感受词人“爱国忧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理解词意,了解三个典故的意义
2.抓住文眼“狂”字,品析词句,理解少年“狂”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探究“狂”蕴含的情感,感受词人“爱国忧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经典咏流传》视频,展示《江城子 密州出猎》相关片段
二、读“出猎”,明词作之意
(一)析标题,知背景
1.从标题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呢?
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其中地点——密州,事件——外出打猎,连起来就是在密州的一次外出打猎。
密州在今天的山东诸城。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杭州通判,三年后迁为密州知州。苏轼在密州的两年共写了19首词,其中有名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江城子 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扩大了词的题材,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轼仕途坎坷,饱尝艰辛。但他生性豁达乐观,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作此词。
(二)读“出猎”,明词意
1.听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 听准字音。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节奏。
骑(jì) 为(wèi) 擎(qíng) 貂(diāo) 鬓(bìn)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自由朗读词作,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意,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作记号,然后在班上提出共同探讨解决。
3.师生齐读,读出感情
三、读“出猎”,明词作意旨
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
“狂”
(一)咬文嚼字,析“狂”之表现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词眼)统摄全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下面句式说话:
我从可看出词人之狂,狂在 。
预设:
1.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聊”是什么意思?透露出词人怎样的心理?
暂且,姑且的意思。显得有点无奈和落寞,只能姑且、暂且发一回少年般的狂气,但该发的情怀还是要发。
2.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以“黄”和“苍”借代黄犬、苍鹰,苏轼打猎,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旁,来显示他的勇猛,特别是“牵”和“擎”表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左手牵着,右臂架着,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很明显是为了炫耀。另外,苏轼的穿着打扮,名词活用动词,戴上锦帽,穿上貂裘,很抢眼,很张扬,是狂的表现。刻画了将士们出猎时器宇轩昂、威风凛凛的形象。
3.狂在 “千骑卷平冈”的阵容
1)“千骑”,夸张手法,场面盛大、招摇
2)“卷”能不能换成“过”或者“扫”?
不能。“卷”,极言行走之快,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换了后体现不出人马之多、速度之快,无法体现出恢弘的气势。
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这些确实都是狂的表现。
4.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倾城”一词写出了密州百姓盛情跟随
5.狂在“亲射虎,看孙郎”的气概
“亲射虎,看孙郎”,是“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
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自喻孙权,表示也要像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表达了词人虽已年老,仍有少年狂气,勇武可用。
6.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1)“开张”译为“豪壮”,写出了少年狂的胸怀与豪情。作者已经“鬓微霜”了,还想驰骋疆场,报效祖国,表明了作者不服老,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沙场杀敌、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2)反问、衬托。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极尽豪情饮酒的时候,我的胸襟开阔,胆气豪壮。鬓角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鬓微霜”衬托“少年狂”,反问来增强表现力,表现不服老的心境和壮心不已的英雄本色。
3)“酒酣胸胆尚开张”和“鬓微霜,又何妨!”哪句更能体现苏轼之狂?
前句中“尚开张”的“尚”是“尚且、还”的意思,说话的语气明显不足。而“又何妨”一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表现出了他的不在乎,因此后者更能表现苏轼不服老的狂气
7.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
运用比喻,将雕弓拉满的形态比作满月,勾勒出一个挽弓射箭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运用典故, “射天狼” 喻指打败侵犯北宋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并委婉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抒发了词人期望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小结:“狂”贯穿全篇,是作者积极进取、极度自信、个性独立的外在表现,体现了作者关心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但狂的背后又含有深深的无奈、愤懑之情。
(二)知人论世,析“狂”之原因
再次诵读,结合链接材料,从词中找到词人狂的原因。
链接一: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襟怀。——叶嘉莹苏轼给朋友李常信中:“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于笑生死之际。”苏轼打猎故意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狂气,正是向朝廷证明:自己虽然快40岁了,但仍有少年的狂气,可以奔赴杀场,英勇杀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
链接二:
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今年春暖欲生蝝,地上戢戢多于土。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那肯吐。前时渡江入吴越,布阵横空如项羽。农夫拱手但垂泣,人力区区固难 御。扑缘发尾困牛马,啖啮衣服穿房户。坐观不救亦何心,秉畀炎火传自古。荷锄散掘谁敢后,得米济饥还小补。常山山神信英烈,捴驾 雷公诃电母。应怜郡守老且愚,欲把疮痍手摩抚。
—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祷常山而得)》(节选)
预设:
从“西北望射天狼”的典故和“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看出。苏轼虽被排挤出京城,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但他仍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所以说作者是为国而狂。
从“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出苏轼和当地百姓的关系融洽。虽然他当时被贬谪,但从材料二可知,他在密州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带领百姓祈雨抗旱,对抗肆虐的蝗虫,从而赢得了百姓的爱,这是他为民而狂的原因所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正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苏轼的“狂”虽包含了他几经沉浮、壮志未酬的辛酸无奈,但也彰显出他老当益壮的生命状态,这份狂也诠释了苏轼在身处逆境时的选择和坚守。
四、课堂总结
这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狂”字贯穿全篇,在词中既有外在表现也有内在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