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的主要表现
2.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举措及变化
4.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曲折历程及发展趋势
5.认识科学技术新发展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产生的背景及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发生的新变化
学习重难点
重点
难点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3.战后形成的国际经济组织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5.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和学生运动
1.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之间的联系
3.社会结构新变化的表现及实质
4.福利制国家含义、目的、实质、特点及评价
时空定位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内:强化国家干预
1.含义:
“宏观调控”一词首先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其含义为: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摆脱危机,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始于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思想,到20世纪70年代衰落。
2.背景:
材料一 由于没有制度性的协调平台,各国以邻为壑的危机对策不仅大大加深了危机,而且也成为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章百家《对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材料二 战争给英国带来的是“胜利与悲剧”。“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7年的讲话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
材料四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从1928年到1932 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大国崛起》
材料五 罗斯福执政的12年间,工业指数到1937年,已超过1929年的3.4。国有企业资本1939年比1929年增加近一倍。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比重,由1929年的48.5%上升到1945年的60%。到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农业化,居世界首位。 ——《当代世界的经济与政治》
2.背景:
(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盲目生产、生产过剩);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3)现实需求: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的需要;
(4)外部因素: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5)实践经验: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
(6)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
(7)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根本: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3.措施: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刺激需求;
②制定经济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④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⑤福利制度;
4.特征: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效果:
①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70年代出现了“滞涨”现象。
在经济政策方面,斯密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倡导者。他期望在自律的个人自由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自发调节的社会经济秩序,因而倡导一种“自然的、简单明了的自由体系”。在其中,政府只需维持和平,建立和维持一个严密的执法体制,以及提供教育和其他最低限度的公共事业;政府无需干预一般的经济事务,可以放心地让每一个人有按他自己的方式来行动的自由,他自然地会对公共利益做出最大的贡献。也就是说,自由的社会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得以顺利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概念辨析:
【思考1】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有何区别?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经济计划:是指人们侧重于对未来经济活动的主观筹划与安排(指导性、而非指令性的)
基础概念2: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代表著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由国家政权直接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其理论被习惯上称之为“凯恩斯主义”,在战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基础。对于凯恩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是被称为“战后经济繁荣之父”,一是被称为“七十年代滞胀之母”。
基础概念1: 自由放任政策
是古典经济学的政策,意为“顺其自然”。该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个人决定,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足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经济思想,1929-1933经济大危机后被国家的宏观调控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代。
【思考2】如何理解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
材料 1973-198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4%,仅为1965-1973年年均4.7%的一半。在1973年进入“滞涨”时期后,通货膨胀就迅速发展成奔腾式的了。例如美国在1974-1981年期间的消费物价年均上涨率为9.4%,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则分别为4.9%、11.4%、15.4%和15.9%。
——摘编自程伟《世界经济十论》
1.含义: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2.原因: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影响;
①财政:西欧国家的经济由于国有化,再加上福利国家开支
使政府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
②高税: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只能增税,这就形成了高
税,但是高税使企业利润减少,个人收入也减少,又使物价
进一步上扬,形成了恶性循环。
(3)西欧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美的争夺;
(4)石油危机(直接):石油涨价使西欧国家的生产成本
一下子提高。
3.解决:①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新自由主义);
②削减政府公共开支;
③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④削减社会福利。
4.结果:
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复苏。
基础概念3 : 新自由主义
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同于经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即政府只对经济起调节以及规定市场活动框架条件的作用。在国际政策上,强调开放国际市场,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主要代表有: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
减少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发展出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曲线
【知识拓展1】二战后的世界经济(资本主义国家)
1.出现“黄金时期”:
(1)时间:二战后-70年代
(2)原因:
①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政策;
②现代科技进步的促进;
③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
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70年代的“滞胀”危机:
应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3.新经济时代:
(1)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
(2)含义:
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4)特征:
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5)评价:
①(积极)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②(局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4.问题: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
(2)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拓展2】资本主义发展四大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禁止金银输出,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设置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维护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
自由主义 工业革命时期兴起的经济思想。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经济思想,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经济的发展要求。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推行。
新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出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二)国际:加强国际协调
1.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的教训,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③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2.措施:
(1)建立国际经济组织
①构建国际金融体系:
1945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②构建国际贸易体系:
a.建立:1947年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b.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c.199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对所有成员国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协议除了处理货物贸易,还涉及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
2.发挥大国作用:
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贸易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国为主导
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WB)
1945年
宗旨:稳定国际金融秩序,
提供短期贷款
1945年
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后转向全球性发展援助,提供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关税与贸易总定(GATT)
世界贸易组(WTO)
1947年
宗旨:消除贸易壁垒,
促进贸易自由。
1995年
宗旨: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
制度化·体系化
3.评价:
材料二 它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重建经济秩序。正如法国哲学家伯克所说,“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材料三 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
材料四 关贸总协定的多边关税减让成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美国的利益目标。作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和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关税壁垒的普遍降低首先对美国有利,而“日内瓦的多边关税减让成果则体现了美国实质性的优势”。
——舒建中《美国与1947年日内瓦会议》
(1)多领域协调经济秩序: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2)制度化经济体系:
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3)缓解经济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的发生,但不能避免经济危机;
(4)美国主导:
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服从于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评价:
(1)多领域协调经济秩序: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2)制度化经济体系:
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3)缓解经济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的发生,但不能避免经济危机;
(4)美国主导:
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服从于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知识拓展3】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金本位制: 以英镑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1.背景:
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的货币结算日益复杂;
②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2.确立:
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
3.特点:
①以英镑为中心;
②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③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4.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5.崩溃:20世纪30年代。 崩溃的原因:
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②欧洲及英国实力的下降,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③黄金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
基础概念4: 金本位制
①含义: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
②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在金币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纸币制度。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和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放弃了各种金本位制,实行纸币制度。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3年)
1.背景:
①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②经济大危机的教训;
③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④美国企图建立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建立: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
雷顿森林召开会议,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
(1)确定国际货币制度: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双挂钩一固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2)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短期贷款,稳定汇率)
②世界银行(宗旨:长期贷款,经济发展,技术援助)。
4.瓦解:20世纪70年代
① 1971年8月,美国宣布放弃按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脱钩;
② 1973年3月,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布雷顿森林制度最终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5.评价:
① 积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的全球化。
② 消极: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牙买加体系:1976年-至今——浮动汇率 国际货币多元化
主要内容:
①黄金非货币化;
②储备货币多元化,但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③汇率制度多样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
科学理论的突破: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世界大战的促进: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技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社会条件:二战后各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条件。
政府重视和推动:二战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要和高度重视。
基础概念5: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的革命。
2.兴起:
20兴起世纪40年代中期。
3.内容:
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②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
③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④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⑤化学、化工行业出现。
【知识拓展4】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分支日益细化,但与此同时,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适应这一趋势,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门边缘学科几乎同时产生。它们的出现对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现代多门新学科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影响:
意义: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④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五)特点:
①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综合发展,科学日趋整体化。
②科学技术日趋社会化。表现组织规模迅速扩大,科研经费的激增,从国家规模的研究发展为国际规模的研究。
③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化一体化。
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⑤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一)背景: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产业机构、就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二)表现: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②“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三)实质:
①特点:
“中间阶层”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房子、汽车、股票等。
②趋势:
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
知识拓展5: 现代社会三种阶层的划分
(1)“白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脑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较好。
(2)“蓝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体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一般。
(3)“中间阶层”: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阶层,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约占社会职业、就业人口的40%左右。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一)“福利国家”制度:
1.含义:
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原因:
①为缩小贫富差距及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②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
④民众呼声工人运动迭起,民众斗争的结果。
3.内容: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材料二 【学思之窗】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
——《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
材料三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美国总统肯尼迪
材料四 在1980-1996年间,美国最富裕、占家庭总数5%的上层,在全美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从15.3%上升到20.3%,而最贫困、占家庭总数60%的下层,在全美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却由34.2%下降到30%。
①劳动就业政策:政府调节实现“充分就业”;
②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补贴、社会救济;
③社会服务:国家或社会团体兴办以所有公民为对象的公益事业。
4.实质:
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思考3】: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后来又做了怎样的调整?
材料一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材料二 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 ——《生活日报》
1.认识:
(1)积极:
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扩大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
(2)消极:
①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②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人的惰性;
③给纳税人带来沉重负担,引起中产阶级普遍不满;
④贫富不均,社会不平等依然存在。
2.调整:
①减少福利、减少政府公共开支;
②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③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
(二)社会运动:
1.背景: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缓解社会矛盾,但未触
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致力于改变社会。
2.表现: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①原因:
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②目的:
反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争取自己(黑人)的平等权利;
③结果:
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2)妇女运动:
①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
②目的: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③成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3)学生运动:
①原因: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美苏冷战等国内外问题影响着青年学生。
②代表:美国学生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主要代表是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思考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战后影响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因素、实质及认识.
材料一 1914-1945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遭遇了空前严重的危机,接连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30年代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主义四大冲击,使资本主义摇摇欲坠,政治制度备受怀疑。二战后,西方政治制度再次面临历史环境的重大变化。
(1)战后西方多数国家经济破败,难以照旧维持统治。饱受贫困和战争之苦的西方人民强烈要求有确实的生活保障、更多的社会权利和经济权利,民主呼声高涨。
(2)出现东、西方两大对抗阵营,全面展开冷战。较长时期内,西方对这一斗争并无把握。
(3)殖民主义体系走向瓦解。
(4)战后新科技革命,逐步对西方社会产生重大变革影响。在此历史环境下,民主潮流不可阻挡,加之危机时代的生死存亡教训,迫使统治阶级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齐世荣 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二 这些新变化影响着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本质上说,它是以新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并扩展近代以来的工业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本主题……衍生出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诸多矛盾,矛盾的对立双方,既彼此相通,又相互对立,难以完全协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因素:
(1)外因:①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②殖民主义体系瓦解。
(2)内因:①30年代经济危机的教训;②人民要求生活保障和政治权利;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物质基础;④资本主义对自身认识到的深化。
2.实质: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
3.认识: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并存
①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完善经济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促进了社会平等与进步,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的命运不会改变。
真题演练
1.(2023·山东高考.15)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政府外战略的调整
D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宏观调控。
据题干曲线图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其占比一直高居不下,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冷战”有密切关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占比出现下降趋势,并且自1965年开始,其占比相对比较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在该时期,由于在与苏联对抗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占比则相对比较稳定,自20世纪70年代起,其占比又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与苏联对抗的实际需要,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故选D项;据题干“用于国防研究”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联系不大,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但是其占比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自二战之后,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排除C项。
2.(2021·北京高考)1947年, 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核心机构内务省被废除。1949年,通商产业省成立,主管工业和商业,制定经济政策。这些举措( )
①强化了天皇控制国家经济的权力 ②有助于铲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
③推动了日本经济复兴与贸易扩大④延缓了战后日本政府民主化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二战后进行了民主化改革,涉及政治、教育、经济、农地等方面,改革了天皇制度,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一切统治权的权力,推动了战后日本政府的民主化改革;设立通商产业省,推动了日本经济复兴与贸易扩大,有助于铲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所以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不符合题意, C项正确,排除D项;因为①和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故选C项。
3.(2020·海南高考)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在1952年和1958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 )
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B.“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
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
C
【解析】从材料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有所恢复与发展,结合所学,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的发展,故C项正确;自由放任此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已经被抛弃,排除A;此时福利国家规模扩大,排除B;D项是90年代,排除D。
4.(2023·湖南高考.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B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据材料1910年美国农业的劳动力投入指数高达约350,随着机械投入、化学品的增加,劳动力投入指数锐减,得出农业生产机械化、化学肥料的使用节约了劳动力,农民不再花费大量精力耕作、照管农作物,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B项;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农业主要依靠现代科技的推动,排除D项。
5.(2023·广东高考.16)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西方七国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和失业率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减少国家干预。
据图表信息,1978—1982年消费品价格增长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整体上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失业率则逐渐攀升,符合“滞涨危机”中“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的特点,为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通过减少国家干预和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A项;70年代初,美元与黄金无法固定等价兑换,实际上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解体,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逐渐进入了高潮,排除C项;减少国家干预并不是否定国家干预,而是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这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截然不同,排除D项。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