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7 23:25:5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江城子·密州出猎》创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词里三个典故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抓住词眼“狂”来品析鉴赏词中传递出作者的行狂、饰狂、意狂、心狂、愿狂等“七狂”,进而深入理解词人渴望被重用、能战场杀敌、实现报效国家的宏伟政治理想以及不负此生的人生追求。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励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际遇,积极应对生活风雨,乐观豁达,昂扬向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抓住词眼“狂”来品析鉴赏词中传递出作者的行狂、饰狂、意狂、心狂、愿狂等“七狂”,理解他的进取之狂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际遇,积极应对生活风雨,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教学难点:理解典故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两张图片,带领学生回顾苏轼的文《记承天寺夜游》和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再次体会失意中的苏轼努力追寻人生积极意义以及他豁达乐观、超脱潇洒的人生观。
导入词:
苏轼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的喜怒哀乐都是非常真实的存在。在被贬黄州的日子里,有很多夜晚他都难以入眠,散步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他也许惆怅,也许孤寂,但是不管如何失意,他总会达观地吟唱“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闲人”,却有丰富的意蕴:在人生低谷中,他仍然能够能找到内心的平衡,不颓废,不抱怨,努力去追寻人生的意义!这,就是苏轼!
丙辰中秋那一夜,又是一个难眠之夜。像许多游子一样,苏轼也是无法与亲人团聚!他喝醉了,醉得一塌糊涂!遥望星空,他不断地问月“明月几时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内心的哀怨、离恨之苦没有丝毫的掩饰!我看到了他内心痛苦地挣扎,我体会到了他思想的矛盾,在挣扎与矛盾中,他最终还是冲出了思想与情感的困境。他明白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以他又成为了那个豁达乐观的苏轼!又一次超脱后,他给世人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在密州时,他不仅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他还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豪放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设计意图】:以图绘景,在形象的回忆和思维的迁移中,聚焦苏轼的人生态度,为过渡到《密州出猎》的背景介绍牵线搭桥。
(二)背景介绍
苏轼为什么要去密州呢?这跟北宋新旧党争有关系,苏轼对王安石变法采取讥笑态度,屡次上书皇帝反对王安石等人的变法方案,于是遭到新党的排挤,他不得不自请外放。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去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苏轼在杭州三年任满,此时朝廷内部党争愈演愈烈,苏轼处在升迁无望,回京不能的尴尬境地,最后调到更加偏远的密州。到密州的第二年冬天,苏轼去祭常山, 回来的途中,与同僚会猎,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设计意图】我国文学批评历来就有“知人论世”的传统。词中几处典故,处处明志,处处抒怀。为了便于学生准确理解苏轼的意志追求,情感取向,用三五句话简洁明了地交代写作背景,既是关照课文内容,更是续接情感世界,给学生进一步理解架起思维的桥梁。
(三)激情朗诵
1.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词人的形象。
2.教师范读
3.观看表演
【设计意图】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讲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最能感动人心的,没有比声音更近的。带着感情诵读,是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一条通路,也是一条最近的道路。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观看视频,层层递进,既能增进内容理解,又能帮助学生最快地把握情感基调。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提高理解力和情感把握度,为“细品”环节做足功夫。
(四)细品词眼
(一)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狂”
(二)细品词句,我们能读出作者身上哪些方面的“狂”?
1.行狂:“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猎犬,右臂架着猎鹰,猎狗和苍鹰很凶猛,显示他自己的勇猛,这气派当为“行狂”!)
2.饰狂:“锦帽貂裘”(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何等张扬!)
3.势狂:“千骑卷平冈”(“千骑”气势壮阔,场面宏大;“卷”字极言行进速度快,渲染呼啸疾驰的气势。)
4.气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语气狂)
“酒酣胸胆尚开张”;(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胆气狂)
5.心狂:“鬓微霜,又何妨”(苏轼“老”而不老,是不是“心狂”呢?不容置疑地表现出他对“鬓微霜”的不在乎,心中不服老的狂气。)
6.愿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迫切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报效国家。)
7.志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抗击外族入侵,保家卫国的壮志凛凛然!)
【设计意图】从全词看,“狂”为词眼,且词中处处带狂气,抒狂志,这既是作者的人生态度,也是作者的政治追求。这种豪迈不羁,气冲干云的气概和态度,不只是一种文字感觉,更是发自内心的表达。结合写作背景,个中滋味当须细品文字,人生标格自在每言每语中。这样的设计,更是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的揣摩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探究典故
1.“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1)“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
(2)“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
(3)“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2.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
明确: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
3.如何理解苏轼的“狂”?
明确:苏轼的“狂”是极度自信的外在表现,是他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进行的自我调整,是进取之狂。这是苏轼独特的个性风采,是他不同于世俗浊流的精神外观。正是这样的进取之狂才滋养了苏轼这样才华横溢而不得志,在失意中挺拔崛起的文人形象,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
【设计意图】这是文章的难点,如何突破,且要明白典故的选择与“狂”的关系,这二者不是拼凑成形,而是天衣无缝。设计三个问题,层层推进,一波一波,又彼此蓄势,当是全文理解上的高潮。
(六)交流启示
苏轼人生跌宕,命运多舛,历尽坎坷,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寻始终没有停止过。甚至越是身处低谷,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越强烈。他以典故寄寓胸襟,以狩猎传达抱负,一定给我们不少启示,我们交流探讨如何?
示例:逆境要学会自我调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信念要坚定,精神不倒,人格长存;要有伟大的人生抱负等。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表述,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典诗词,当属此义。“文以明道”也是我们文学研究的传统。学以致用,同样是我们文学促进人的发展的传统。结合苏轼经历,学生谈苏轼对自己的人生启示,正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这一环节依然采用的是“随机挑人”的功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
(七)逆境东坡
1.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谪地六年。苏轼去世前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2.黄州时期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贬谪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天才的玉成。他的创作激情仍未衰退,不仅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而且他的人生态度:奔放豪迈、顽强乐观、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超脱自适成为后人敬仰的范式。
示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补充,也是照应;既是拓展,也是深入;既是收束,也是开启。文学史上苏轼的形象在本次教学一环一环的推进中,愈发丰满,愈发真实。其人,其风骨,其人生际遇对我们的启示,不会就本课的学习而结束,恰恰是另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