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27 17:0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九年级化学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u-64 S-32 C1-35.5 Ca-40 Na-23
第一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6分)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B.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D.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水一一用于干燥二氧化碳
B.干冰升华吸热一一用于人工降雨
C.氢气具有可燃性一一用作高能燃料
D.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一一用于制作霓虹灯
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气密性检验 B.倾倒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转移蒸发皿
4.氧气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利用的是液氧、液氮的沸点不同
C.实验室电解水制氧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D.家用制氧机有的是通过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得到较纯的氧气,该过程氧分子未发生变化
5.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不合理的是
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二氧化碳分子使紫色石蕊变红
C.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D.熟石灰能够改良酸性土壤——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6.如图是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砷属于非金属元素 B.砷的原子序数为33
C.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g D.x=5,砷与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7.特色农业助力市中发展,近几年我区草莓种植基地不断扩大,草莓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被誉称为“水果皇后”。这里的“钙、磷、铁”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
8.没食子酸(化学式为C7H6O5)是世界上最早制得的有机酸,中医常用其治疗流感。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中记载了制取没食子酸的方法。下列有关没食子酸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没食子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没食子酸属于氧化物
C.没食子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7:5
D.没食子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9.X、Y、Z、W四种元素的质子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与W属于同一周期
B.Z与Y能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
C.在化学反应中,Y原子易得到电子,W原子易失去电子
D.常温下,X、Y、W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pH>7
10.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某学习小组创作了“我是水”的情景剧剧本,以下是四位学生的台词,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学生甲:“我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可灭火。”
B.学生乙:“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不随意填埋垃圾,都是人类爱护我的表现。”
C.学生丙:“我可以在空气中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使雨水的pH<7。”
D.学生丁:“酸碱中和反应能生成我,能生成我的化学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1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的变化量(单位:g)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 的数值为8
B.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
C.该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甲、戊变化的质量之比为3:1
12.某同学在常温下进行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并利用数字传感器借助计算机绘制出了溶液pH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开始烧杯中盛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B.在该反应过程中溶液里Na+数量没有减少
C.在b点时烧杯中的溶液呈中性 D.在a点时烧杯中的溶质是HCl、NaCl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64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共54分)
13.中国传统习俗凝聚着传统文化精华,让我们从化学视角认识节日习俗。
(1)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烟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其燃烧后会产生SO2等污染物,为降低污染物排放,《枣庄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中规定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以下解决“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冲突的做法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
A.提倡电子鞭炮 B.开发绿色鞭炮 C.关停鞭炮企业
(2)元宵节——“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在农村,人们习惯燃烧木材在铁锅中煮汤圆。蒸煮过程中人们摇动扇子使木材燃烧更剧烈,其化学原理是 。
(3)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能闻到艾草的香味,是因为 (请从微观的角度回答)。
(4)中秋节——“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现代月饼包装袋内常用一小袋生石灰作干燥剂,生石灰作干燥剂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4.根据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两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
(2)若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3)在60℃时,若使55gKNO3完全溶解,则需要水的质量至少是 g;
(4)若NaCl中混有少量KNO3,提纯NaCl可采用的方法是 。
15.建立“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科学家利用某纳米纤维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醇(CH3OH),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中给出的微观粒子恰好完全反应)。请你结合图示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丁粒子的化学式 。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甲粒子构成的物质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
(4)此反应前后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从“甲”、“乙”、“丙”、“丁”中选填)。
16.2023年10月26日,我国“神舟十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保证航天员正常的生命活动,空间站内的空气需与我们周围的空气组成相近,主要采用以下循环系统:
(1)空间站内空气中含量最多且不会被航天员消耗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补充O2的化学反应有 (填序号)。
(2)空间站用活性炭净化空气,是利用它的 性;此系统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17.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该仪器 (填“能”或“不能”)直接加热。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为 (填序号),验证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微型化学实验,因节能环保备受青睐。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图1、图2两个微型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在直径约为1.5cm的水滴两边,同时放少量硫酸铜固体、氢氯化钠固体。已知: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微粒运动越慢,反之越快。实验中在 (填“A”或“B”)区域会先出现蓝色沉淀。
(2)如图2所示:探究紫色石蕊试液的变色规律。
步骤1:向点滴板1~6号的孔穴中先加入等量如图2所示的试剂,再分别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6号孔穴中水的作用是 。
步骤2:将步骤1中所得的1号溶液和4号溶液互滴后溶液颜色发生明显变化,选出下列组合中互滴后溶液颜色有明显变化的是 (填序号)。
A.1号、5号 B.1号、3号 C.3号、4号 D.4号、5号
步骤3:重复步骤1,用吸管向5号孔穴吹入人呼出的气体,溶液表面出现白膜,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三、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19.枣庄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边缘,山体多系石灰岩。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取来了一些本地的石灰石样本(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进行了研究,该小组先取12g样本放入锥形瓶,再逐滴加入稀盐酸,所得实验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
(1)此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质量是 g。
(2)恰好完全反应时,瓶内剩余物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试卷第6页,共6页
1.D
【详解】A、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所以化学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说法正确;
B、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法正确;
C、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说法正确;
D、“绿色化学”是尽量减少使用或彻底消除有害物质,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不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说法错误。
故选D。
2.A
【详解】A、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但氢氧化钠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则不能用于干燥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
B、干冰为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能降低周围温度,使水蒸气变为液体,则可用于人工降雨,该选项正确;
C、氢气具有可燃性,且热值高,则为高能燃料,该选项正确;
D、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则可用于制作霓虹灯,该选项正确。
故选A。
3.C
【详解】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倾倒液体时,试管要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4.C
【详解】A、自然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A正确;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利用的是液氧、液氮的沸点不同,故B正确;
C、实验室电解水制氧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是1:8,故C不正确;
D、家用制氧机有的是通过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得到较纯的氧气,该反应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所以氧分子未发生变化,故D正确。
故选C。
5.B
【详解】A、好酒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分子使紫色石蕊变红,故选项解释错误;
C、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D、熟石灰能够改良酸性土壤,氢离子与氢氧根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6.C
【详解】A、砷为“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砷的原子序数为33,该选项说法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33-2-8-18=5,最外层电子数与磷原子的相同,则砷与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7.C
【详解】这里的“钙、磷、铁”不是以分子、原子、单质的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C。
8.A
【详解】A. 物质由元素组成,没食子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此选项正确;
B.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没食子酸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此选项错误;
C. 没食子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6):(16×5)=42:3:40,此选项错误;
D. 没食子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6):(16×5)=42:3:40,所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此选项错误。
故选A。
9.A
【详解】根据图示:X、Y、Z、W的质子数分别是1、8、6、11,则对应的元素是H、O、C、Na。
A、X是氢元素,在第一周期,W是钠元素,在第三周期,不属于同一周期,说法错误;
B、Z是碳元素、Y是氧元素,它们能形成化合物:CO、CO2,说法正确;
C、Y是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W是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说法正确;
D、X、Y、W三种元素是H、O、Na,形成的化合物是NaOH,属于碱,常温下,NaOH的水溶液pH大于7,说法正确。
故选A。
10.D
【详解】A、水汽化吸热,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故选项说法正确;
B、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不随意填埋垃圾,能都防止水体污染,都是人类爱护水资源的表现,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在空气中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常温下雨水的pH<7,故选项说法正确;
D、酸碱中和反应能生成水,能生成水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1.C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则有18g+3g+1g+2g+5g=9g+2g+8g+2g+xg,x=8,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8g-9g=9g,则甲是反应物;反应后乙的质量减少了3g-2g=1g,则乙是反应物;反应后丙的质量增加了8g-1g=7g,则丙是生成物;反应前后丁的质量不变,则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物质;反应后戊的质量增加了8g-5g=3g,则戊是生成物;该反应为甲与乙反应生成丙和戊。
【详解】A、由分析可知,x=8,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分析可知,该反应是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戊,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根据分析可知,甲、乙是反应物,丙、戊是生成物,丁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在两种物质,由于无法确定,反应物、生成物是否都为化合物,也无法确定反应过程中是否相互交换成分,故无法确定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前后甲、戊变化的质量之比为(18g-9g):(8g-5g)=3: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D
【详解】A 、没有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 pH大于7,显碱性,烧杯中的溶液盛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里 Na+数量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 、b 点时溶液的 pH等于7,显中性,在 b 点时溶液中 H+和 OH﹣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 、a点时溶液的 pH大于7,在 a点时烧杯中的溶液呈碱性,其溶质是NaOH、NaCl,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13.(1)C
(2)促进了空气流动,增大了氧气的浓度
(3)分子在不断运动
(4)
【详解】(1)A、提倡电子鞭炮 ,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开发绿色鞭炮,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在一些特殊的场合需要使用鞭炮,且鞭炮企业可以解决就业等一些问题,不能关停鞭炮企业,符合题意。
故选C;
(2)在农村,人们习惯燃烧木材在铁锅中煮汤圆。蒸煮过程中人们摇动扇子使木材燃烧更剧烈,其化学原理是促进了空气流动,增大了氧气的浓度,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使火燃烧的更旺;
(3)能闻到艾草的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
(4)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生石灰可作干燥剂,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4.(1)氯化钠##NaCl
(2)降温至溶液刚好达到饱和
(3)50
(4)蒸发结晶
【详解】(1)据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的是氯化钠。故填:氯化钠。
(2)降温至溶液刚好达到饱和时,溶剂和溶质的质量均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所以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温至溶液刚好达到饱和。故填:降温至溶液刚好达到饱和。
(3)据图可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含义是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10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若使55g KNO3固体完全溶解,至少需要50g60℃的水。故填:50。
(4)据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若NaCl中混有少量KNO3,提纯NaCl可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蒸发溶剂等。
15.(1)H2O
(2)
(3)0
(4)乙、丁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甲是H2,乙是CO2,丙是CH3OH,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丁是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1)由分析可知,丁是H2O;
(2)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甲是H2,属于单质,所以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
(4)甲是氢气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乙、丁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都是由两种物质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丙是甲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
16.(1) N2 ①③##③①
(2) 吸附 H2O、O2、H2、CO2
【详解】(1)空间站内的空气需与我们周围的空气组成相近,所以空间站内空气中含量最多且不会被宇航员消耗的气体是氮气N2;
反应①水的电解会生成氧气,反应③二氧化碳和超氧化物反应生成氧气,故填:①③;
(2)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常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净化空气;
反应①中水被消耗,反应④中水生成,所以水属于循环利用物质;
反应①中氢气生成,反应④中氢气消耗,所以氢气属于循环利用物质;
反应①中氧气生成,反应③中氧气消耗,所以氧气属于循环利用物质;
反应②中二氧化碳生成,反应③中二氧化碳消耗,所以二氧化碳属于循环利用物质。
故填:H2O、O2、H2、CO2。
17.(1) 试管 能
(2) BC 将燃着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详解】(1)据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试管可以直接加热;
(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
18.(1)A
(2) 做对照 BD
【详解】(1)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如图1所示:在直径约为1.5cm的水滴两边,同时放少量硫酸铜晶体、氢氧化钠固体。已知: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微粒运动越慢,反之越快。硫酸铜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0,氢氧化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0,则氢氧化钠运动得快,所以实验中在A区域会先出现蓝色沉淀;
(2)步骤1:向点滴板1~6号的孔穴中先加入如图2所示的试剂,再分别滴入2滴紫色石蕊溶液。1~5号的孔穴中分别是酸性、碱性溶液,水是中性溶液,则6号孔穴中水的作用是作对比;
步骤2:将步骤1中所得的1号溶液和4号溶液互滴后溶液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即酸性、碱性溶液互滴后溶液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A、1号、5号都是碱性溶液,互滴后溶液颜色不会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B、1号、3号分别是碱性、酸性溶液,互滴后溶液颜色发生改变,故选项正确;
C、3号、4号都是酸性溶液,互滴后溶液颜色不会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D、4号、5号分别是酸性、碱性溶液,互滴后溶液颜色发生改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BD;
步骤3:重复步骤1,用吸管向5号孔穴吹入人呼出的气体,溶液表面出现白膜,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19.(1)10
(2)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x,
x=4.4g
恰好完全反应时,瓶内剩余物的质量为:;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瓶内剩余物的质量为107.6g。
【详解】(1)由图2可知,杂质的质量为2g,则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2g-2g=10g;
(2)见答案。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