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词四首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词四首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7 23:32: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注释,反复吟诵,理解词的大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剑”立骨,通过读“剑”赏词人形象、析词人叹息、
悟词人精神,感受词中意境与情思,体悟诗人梦境与现实的冲突。
文化传承与理解:借助材料,知人论世,体悟辛弃疾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体察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反复吟诵,理解词的大意
2.以“剑”立骨,通过读“剑”赏词人形象、析词人叹息、
悟词人精神,感受词中意境与情思,体悟诗人梦境与现实的冲突。
教学难点
体悟辛弃疾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体察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
家国情怀,树立起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理想。
教学过程
一、以“剑”导入,引出壮词
诗句填空 :
停杯投箸不能食,
报君黄金台上意,
,直为斩楼兰
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三句诗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象物?大家说说是什么?
“剑”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剑”的意象不得不提。从诗
仙李白的仗剑江湖到王昌龄的边塞烽烟,古代文人一路霸气不止,剑啸长虹。今天我们学习的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也出现这一个意象,现在我们来读读辛弃疾的剑。
二、读“剑”,明壮词意旨
(一)读“剑”,明词意
1.析题,知背景
1)齐读诗题,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题
屏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词牌名,“破阵子”又名“十拍子”,来源于唐代
乐曲《破阵乐》,是用来描写战争的乐曲。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题目。“赋”即“写作”,“寄”即“给”,“壮词”即雄壮的词,“陈同甫”即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整个标题的意思我为陈同甫写下雄壮的词来送给他。
2)辛弃疾为何要给陈同甫写这首壮烈的词呢?我们来看背景链
接。
创作背景: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当
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弃疾和陈亮“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2.读准,读出节奏
屏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
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ì)卢/飞快,弓如/霹雳(pī lì)/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读懂,明词意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语气、停顿,并试着理解全诗的内容。
(二)读“剑”,赏词人形象
1.读下列文字,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呢?
屏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屏显:在这场战争中,我从 词句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形容词)辛弃疾,该词/句子运用_________(炼词/手法),写出了 (描写场面、作者情感等)
预设: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热烈而又喧哗,我看到一个豪迈的辛弃疾。
运用对偶及“八百里”的典故,描写了将士们享用酒食、军中演奏战斗乐曲的场面,渲染出一种豪迈、激昂的气氛。“分”“翻”两个词极具动感,有力烘托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和豪迈的气势。“翻”字形象地描写了士兵弹奏军乐器时非常灵活、卖力地将手指上下或内外灵活变换,弹奏出雄壮的战斗乐曲鼓舞士气的情景。
2)“沙场秋点兵”:黄沙漫天,蓄势待发,铁甲凛凛生光,我看到一个威武的辛弃疾。“秋”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战马嘶鸣,万箭齐发,热血激荡,我看到一个勇猛的辛弃疾。
运用比喻、对偶及“一踊三丈”的典故,将弓弦声比作雷声,战
马像的卢马一样飞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马快弦急、惊险激烈的
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表现了
词人杀敌报国、恢复旧日山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请你化身辛弃疾,将这份豪迈/威武/勇猛诵读出来。
朗读指导: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和“五十弦”要拖长,要读出豪迈而又热烈。
2)“沙场~秋点兵”。读“沙场”要拖长,读出威武的感觉。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一句要读得快而短
促。
总结:确实,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与主人一起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最终锐利的刃直指北方,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何等得意何等痛快,难怪时隔千年,还依然念念不忘。
(三)读“剑”,析词人叹息
在辛弃疾博物馆,老师在看这把剑的文字介绍时,发现了这样一段话:此剑鉴定年代为南宋,除剑身有少量锈蚀,无其它磨损。
既然与主人一起在沙场上出生入死,为何说没有使用过一般,让我们还原整首词,你能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吗?
预设: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些都是发生在梦里,一切都是臆想。写出了词人对军旅生活的怀念,隐含着不忘报国的雄心。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这一切都并没有实现。
抒发了词人想要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之情。
“可怜”一词,情感由雄壮转为悲壮,抒发了词人两鬓染霜却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四)读“剑”,悟词人精神
1.人不能尽其才,剑不能尽其用,辛弃疾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困于此,他等了一辈子,也伤了一辈子,他究竟伤什么呢?
屏显: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意思:国土沦丧,亲人离散,山河破碎,寝食难安;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
预设:伤山河破碎,伤壮志难酬。
2.辛弃疾的一生是高开低走的,是跌宕起伏的,23岁就有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但本应该可以尽情施展自己才华的年纪,却在家赋闲十多年,失意在家,旁人都为之惋惜。结合整首词和链接材料,你觉得辛弃疾可怜吗?
预设:言之有理皆可。
总结:也许他的经历让人可怜,让人可叹,但对人生的定义从来不是以成功来论英雄。辛弃疾用他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虽然悲伤,虽然不如意,但也始终不改心中信仰!
屏显:1207年,68岁辛弃疾含恨去世,临终大呼“杀敌”数声。
三、读“剑”,致敬英雄
以“剑”之名,行侠之义。我们通过一把剑认识了一个人。辛弃疾的坚守,源于心中那锋利的利剑,不管是否上战场杀敌,内心那份剑气从未丢失。这已经不是一个人、一把剑更是一种精神,那就是:无论身处何境界,面对信仰,从不浅尝辄止,面对现实,从不苟且偷安!
让我们再次以声传情,致敬这位英雄!
屏显:
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慢且低沉)。
生:八百里/分/麾下炙,(昂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急促)了却~/君王/天~下~事,(缓)赢得/生前/身~后~名。
师:可怜/白发生(慢,悲戚)!
生:可怜/白发生!
四、课后作业
如果你去参加《经典咏流传》节目,你会选择什么乐器来搭配这首词呢?为什么呢?
预设:
1)选择古琴,古琴的声音低沉,用在词的开头和结尾,余音袅袅,可悲可叹;用在词中,浑厚有力,有上场杀敌的肃杀之感。
2)选择箫,箫的声音如怨如慕,如涕如诉。“可怜白发生”这句刚好合适。
3)选择古筝和鼓搭配着来。古筝的声音比古琴高,征战沙场这个场面可以用古琴,尤其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句,气氛紧张,可用古琴凸显。配之以鼓,增加壮烈的氛围感,更能体现“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