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7 19:2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1.通过视频资料,了解北宋建立的史实;通过研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掌握北宋统一的史实;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知道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措施、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理解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史实;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理解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理解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从北宋建立到局部统一,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王安石身上感受中国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理解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改革的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王安石变法。
教学难点: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宋太祖的功过得失。
二、探究新知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多媒体播放视频《黄袍加身》。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依据视频并结合教材内容,列表归纳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主要事件和都城。
提示:
时间 建立者 主要事件 都城
公元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黄袍加身 东京(开封)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两幅图片,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北宋的统一过程。
提示: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展示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教师提问:(1)根据材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2)宋太祖为解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
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原因,归纳整理措施及影响。
提示:(1)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2)表格如下: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
在地方 分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展示材料:宋太祖曾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去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的危害大。”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表明宋太祖将推行什么政策?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政策:重文轻武。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
提示: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③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长久以来,人们都将宋代称为“弱宋”,总是求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包拯集》
材料三 在其他诸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强”。
——顾全芳《重评北宋重文轻武的历史作用》
教师提问: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重文轻武政策对宋朝产生的影响。
提示: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消极影响:①军队战斗力减弱(这是宋代形成“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②政权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的财政支出(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
(三)王安石变法
展示材料:
材料一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材料二 元丰四年、五年,宋夏之间两次大战,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三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措施、影响及结果。
提示: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目的: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影响: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结果:新法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如重文轻武,所以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经过王安石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因为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本节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在本节课中,我们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集权措施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