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7 19:2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   1.通过研读教材内容和相关史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通过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情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了解辽宋关系的变化;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正确评价“澶渊之盟”;了解宋夏议和的背景;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宋夏议和的结果、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后出现长期和平的局面,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唯物史观) 4.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友好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澶渊之盟的签订。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问大家有看过《杨家将》《杨门虎将》《杨门女将》等电视剧吗?有看过的同学知道这些电视剧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王朝吗?北宋时期,杨家七郎“七子去一子回”的悲剧发生在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交战的过程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探究新知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展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苏颂《契丹帐》
教师提问: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个民族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诗歌描写了契丹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
提示: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
提示: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提示: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时间 916年 960年 1038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都城 上京 东京(开封) 兴庆府
  5.教师提问:建立政权后,辽和西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学生回答:①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②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的相关内容,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提示:战→和→战→和。
2.展示材料: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
提示: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之间的纠纷,况且50万钱物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伤不了筋骨。……不仅换来了近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
——著名学者孙伟祥
学生阅读材料后思考:战争结束北宋胜利,为什么签订的条约却要求北宋向辽进贡?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将全部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辩论赛。
正方:北宋与辽签订的澶渊之盟用钱物换取和平的方式可取。
反方:岁币加重了人民负担,用钱物换取和平的方式不可取。
双方辩论。
教师点评: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给辽钱物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后来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生产得到发展,双方还通过“榷场”进行贸易。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学生自主学习:北宋、西夏议和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北宋、西夏交战,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也遭受很大损耗。
2.展示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提示:结果: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小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钱物。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在本节课讲解中,将教学目标贯彻始终,通过史料解读、地图展示、课堂提问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所讲的是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和”或“战”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本节课利用辩论的方式讲解澶渊之盟,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讲课应更加简单明了,语言更加精简。同时,要在更大的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