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热木星是指大小与木星相当,但温度极高的气态巨行星。2023年8月15日,以色列某国际团队发现一个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围绕恒星运行的热木星双星天体系统,其行星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还要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热木星温度极高的原因主要是( )
A.自身质量大 B.火山数量多 C.距离恒星近 D.缺少大气层
2.与此次发现的热木星双星天体系统结构最类似的是( )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地月系 D.太阳系
3.热木星的体积直径一般难以精准判断,主要是因为热木星( )
A.组成物质透明度较高 B.受恒星色球层影响明显
C.体积较恒星明显偏小 D.受恒星光球层影响明显
【答案】1.C
2.D
3.D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1.A、自身质量大对星球的温度影响不大,A错误;
B、火山数量多不会导致星球的温度极高,B错误;
C、由于热木星与木星相当,应该属于行星,其自身不发光、不发热,其表面温度极高可能因为与恒星距离过近,C正确;
D、缺少大气层,使星球白昼温度较高,但是夜间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会较低,D错误。
故答案为:C
2.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发现的围绕恒星运行的热木星双星天体系统,主要由恒星和行星构成,与太阳系较为类似,D正确;地月系由行星和卫星组成;而银河系包含太阳系,河外星系和银河系同级别,ABC错误。
故答案为:D
3.组成物质的透明度与体积直径的判断关系较小,A错误;热木星距离恒星过近,受恒星光球层强烈的光照影响,热木星的边界在观测时较为模糊,体积直径难以精准判断,而色球层的光照较弱,对热木星的体积直径判断影响较小,B错误,D正确;热木星的体积小于恒星,但这不是其体积直径难以判断原因,C错误。
故答案为:D
甲乙丙三幅图分别示意我国部分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形成甲乙丙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浪堆积 B.风力侵蚀冰川堆积流水堆积
C.海浪侵蚀冰川堆积海浪堆积 D.海浪侵蚀冰川侵蚀流水堆积
5.图示地貌( )
A.①②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B.③所示的角峰多出现在高纬度地区
C.①地貌表示的是海蚀平台
D.丙地貌沉积物由内至外粒径逐渐增大
6.甲图中①、②两处地貌间的距离演变趋势是( )
A.逐渐变近 B.先变近,后变远
C.逐渐变远 D.先变远,后变近
【答案】4.D
5.B
6.C
【知识点】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海蚀柱海岸受海浪侵蚀 、崩坍 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它是在海蚀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海浪的继续作用,岬角两侧的海蚀洞可以被蚀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形的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又称海穹、海拱石,常见于岬角海岸。海蚀拱桥进一步受到海浪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海岸分隔开来后峭然挺拔于岩滩之上,即为海蚀柱。
4.甲为海岸地貌中的海蚀崖和海蚀柱,主要是海浪侵蚀形成的;乙为角峰,使冰川侵蚀形成的;丙为冲积扇,为流水堆积形成的,由此可知,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5.A、①②为海岸地貌,位于沿海地区,A错误;
B、③所示的地角峰为冰川地貌,多出现在气候寒冷的高山或高纬度地区,B正确;
C、①地貌表示的是海蚀崖,C错误;
D、丙地貌沉积物由内至外粒径逐渐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6.图中①为海蚀崖,②为海蚀柱,两者都受到海浪的侵蚀作用,海蚀崖会不断后退,海蚀柱不断变小,所以两者间的距离逐渐边远,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煤电行业曾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最大的行业,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推动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建成了10.6亿千瓦煤电机组并实现超低排放,占煤电总装机的94%,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大气受热过程( )
A.①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②一晴朗天气比多云天气作用强
C.③一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
D.⑤一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的作用
8.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减弱
【答案】7.D
8.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地面吸收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对流层大气因为水汽、尘埃和云等较多,能吸收相当数量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散射的热量归还给地面,使地面增温,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7.A、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错误;
B、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晴朗无云比多云天气反射作用弱,B错误;
C、③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是地面的主要热量来源,C错误;
D、⑤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D
8.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减轻,⑤大气逆辐射减弱,D正确;但对①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反射作用、和④地面辐射影响不大,ABC错误。
故答案为:D
下图为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压大小关系是(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乙>丁>甲>丙 D.乙>甲>丁>丙
10.若仅考虑热力因素,则( )
A.甲地是绿洲,乙地是沙漠 B.甲地是城市,乙地是郊区
C.甲地是海洋,乙地是陆地 D.甲地是山谷,乙地是山坡
【答案】9.D
10.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如果地面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上升的空气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甲乙位于地面,近地面的气温和气压都高于高空,故甲乙的气压大于丙丁;丁等压线上凸为高压,丙等压线下凹为低压,丁大于丙;近地面的气压与高空相反,甲为低压,乙为高压,乙气压大于甲,由此可知,乙>甲>丁>丙,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0.根据上题可知,甲为低压,乙为高压,城市热量排放多,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郊区热量排放少,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由此可知甲是城市,乙是郊区,B正确;绿洲和沙漠间、海洋和陆地间、山谷和山坡的气压会随昼夜变化而变化,城市风则不会,ACD错误。
故答案为:B
读某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甲海区盐度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降水量小,蒸发量大②两岸径流大量流入③海区封闭,不利于海水交换④污水排放,盐度升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2.图中乙海区位于河流入海口,盐度最小值出现在( )
A.1月 B.3月 C.8月 D.12月
【答案】11.D
12.C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1、在外海或大洋,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2、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海域轮廓、洋流等的影响;3、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比较低。
11.甲海区为红海,该海域为热带沙漠气候,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两岸几乎无河流发育,地表径流注入少,海水盐度高,①正确,②错误;红海较为狭长,海区封闭,不利于与外海低盐度海水交换,③正确;污水排放几乎不会影响盐度,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2.乙海区地处尼罗河入海口,该海域盐度受尼罗河径流量影响大,尼罗河主要流经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注入淡水较多,故8月海区盐度最小,C正确;1、3、12月尼罗河流域降水较少,其径流量小,盐度高,ABD错误。
故答案为:C
下图为某海域海水表层水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①处洋流所在半球及其性质分别是( )
A.北半球寒流 B.北半球暖流 C.南半球寒流 D.南半球暖流
14.图示洋流的影响是( )
A.①洋流可节约北上船只的燃料 B.①洋流可使沿岸增温增湿
C.洋流交汇处的甲地易形成渔场 D.②洋流可能携带大量冰山
【答案】13.A
14.C
【知识点】洋流成因及其分类;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点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对全球热量输送和交换的影响、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对航海事业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3.①洋流由低水温流向高水温,为寒流;其由北向南流,应位于北半球,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A、①洋流由北向南流,北上船只逆流航行,燃料消耗多,A错误;
B、①为寒流,对沿岸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B错误;
C、甲处有寒暖流交汇,海水受扰动,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丰富从而形成渔场,C正确;
D、②洋流由高水温流向低水温处,为暖流,不会携带冰山,D错误。
故答案为:C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进行土壤观察,右图示意该区域等高线分布(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是指陆地表层的疏松土层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C.黑土肥力通常较红壤的肥力低
D.种植绿肥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肥力
16.兴趣小组观察到土层最厚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5.D
16.A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水分的因素:1、气候:降雨量和蒸发量是两个相互矛盾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难以人为控制。 2、植被:植被的蒸腾消耗土壤的水分,而植被可以通过降低地表径流来增加土壤水分。 3、地形和水文条件:地形地势的高低,影响土壤的水分。在园林绿化生产中,要注意平整土地。对易遭水蚀的地方,要注意修成水平梯田。 4、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松紧度、有机质含量都对土壤水分的入渗、流动、保持、排除以及蒸发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水分状况。与气候因素相比,土壤物理性质是比较容易改变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5、人为影响:主要是通过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土壤的水分含量。
15.A、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没有肥力、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疏松表层不能称为土壤,A错误;
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结构,B错误;
C、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肥力比红壤高,C错误;
D、种植绿肥能够向土壤中补充有机质,有效改善土壤的肥力,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甲海拔最低,有利于土壤的堆积,土层深厚,A正确;乙位于山顶,丙和丁位于山脊,坡度较大,坡面径流侵蚀力强,土壤难以形成,BCD错误。
故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四幅图分别示意不同年份长江某段河道形态变化。
(1)判断该河道演化的先后时间顺序。
(2)说出上车湾演变成牛轭湖的过程。
(3)分析图示藕池口河段形成江心洲的原因。
(4)从自然条件角度推测监利是否适合建河港,并说明理由。
【答案】(1)先后时间顺序依次是甲、丙、乙、丁。
(2)流经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流水不断侵蚀河岸(凹岸),河床出现弯曲且弯曲度不断增大;受流水的不断侵 蚀作用,河流最终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3)河流流量大,携带丰富的泥沙;该河段流经平原,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泥沙大量沉积等。
(4)适合。理由:监利地处河流的侵蚀岸,流水侵蚀强,河道深,适宜修建河港。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上车湾和尺八口处存在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的情况。据图判断可知,甲为最早,此时尺八口处出现了截弯取直的情况,但是河湾尚未被废弃形成牛轭湖;而丙图中尺八口的河湾已经与干流分离,故之后是丙;分析丙丁图可知,上车湾、中洲子和沙滩子都出现了截弯取直的情况,但河湾尚未废弃形成牛轭湖;最后丁图的上车湾、中洲子和沙滩子都形成了牛轭湖,说明丁为最后。故先后时间顺序依次是甲、丙、乙、丁。
(2)河流流经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河流在凹岸处侵蚀、凸岸处堆积,流水不断侵蚀河岸(凹岸),河床出现弯曲且弯曲度不断增大;凹岸不断靠近形成曲流颈,受流水的不断侵蚀作用,河流径直从河湾处流去,河流最终自然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逐渐与干流分离,最终形成牛轭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心洲为河流堆积地貌,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从河流上游携带丰富的泥沙;由于该河段流经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大量沉积,最终形成江心洲。
(4)据图可知,监利地处河流的侵蚀岸,受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泥沙雨季较少,河道较深,适合修建河港。
【点评】裁弯取直多发生在弯曲型河流当中。冲积平原的河流在螺旋流的作用下,凹岸受到侵蚀,凸岸发生堆积,这是弯曲型河床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特征。当弯曲型河床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下两个反向河弯按某个固定点,呈S形向两侧扩张,河曲颈部俞来愈窄,当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便引起自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废弃的旧曲流便逐渐淤塞衰亡,成为牛轭湖;新河因缩短流程,比降增大,往往迅速拓宽,发展成为主槽。在山区的深切河曲,也有可能由于曲颈发生强烈的侧蚀而裁弯取直。被废弃的曲流环绕的基岩被孤立在一侧,成为离堆山。另外,为了加大比降,缩短航程,人工也可裁弯取直。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由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随着植树造林的推进,该山地被破坏的植被得以恢复,对河流的径流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该地水循环最旺盛的季节是 ,简述原因 。
(2)说出植被被破坏后,该山地水循环环节的变化。
(3)若该地降水最终主要转化成河流径流,简述植被恢复后,河流径流量的变化。
【答案】(1)夏季;夏季降水多,区域内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总量都为一年中最大,促进了水循环的进行
(2)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减少;植物蒸腾减少等。
(3)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量、蒸腾量增加,山地的坡面径流减少,甲、乙两条河的总径流量减少;下渗量 增加,地下径流增多,渗入透水层后,顺地势流入乙河的径流增多,乙河径流量增加;流入甲河径流减少,甲 河径流量减少。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该地区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应为季风气候,其夏季降水多,区域内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总量都为一年中最大,促进了水循环的进行,所以此时水循环最为旺盛。
(2)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如果植被遭到破坏,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就会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表(坡面)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减少、植物蒸腾减少。
(3)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量、蒸腾量增加,能够拦截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山地的坡面径流减少,甲、乙两条河的总径流量减少;由于下渗量的增加,地下径流增多,渗入透水层后,顺地势流入乙河的径流增多,乙河径流量增加;由于地下径流对乙河的补给量增加,使得流入甲河径流减少,甲河径流量减少。
【点评】人类对水循环的负面影响: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歌曲《雪绒花》中描述了一种小而白洁而亮的美丽植物,该植物是北极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花瓣退化成了丝毛,丝毛底端连接着种子,远远看去就像棉花一样,被当地人叫做北极棉或者棉花草。
材料二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大陆,自然景观多种多样,下图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1)分析北极棉花瓣退化成丝毛的主要作用。
(2)写出非洲各气候类型分布区对应的下列景观: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
(3)指出形成北极地区和非洲热带雨林地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4)说出植被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答案】(1)适应北极寒冷的环境,免受冻伤;有助于借助风力完成种子的传播。
(2)B;A;C
(3)热量
(4)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影响大气成分;能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植被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由于北极地区气候寒冷,花瓣退化成了丝毛,有利于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北极寒冷的环境,免受冻伤;北极地区昆虫较少,不利于植物的授粉,丝毛有助于借助风力随风飘散完成种子的传播。
(2)A图体现了长颈鹿和草原,对应热带草原气候;B图植被高大茂密,垂直复杂程度高,对应热带雨林气候;C图呈现荒漠景观,为热带沙漠气候。
(3)非洲热带雨林区地处赤道地区,全年高温,植被茂密。而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植被较为矮小。因而两地植被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具有调节大气成分的作用,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影响大气成分;植被还能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大量水汽,可以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
【点评】影响植被的因素主要包括:热量、光照、降水、地形、水源、土壤、风力、人类活动。
1 / 1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热木星是指大小与木星相当,但温度极高的气态巨行星。2023年8月15日,以色列某国际团队发现一个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围绕恒星运行的热木星双星天体系统,其行星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还要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热木星温度极高的原因主要是( )
A.自身质量大 B.火山数量多 C.距离恒星近 D.缺少大气层
2.与此次发现的热木星双星天体系统结构最类似的是( )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地月系 D.太阳系
3.热木星的体积直径一般难以精准判断,主要是因为热木星( )
A.组成物质透明度较高 B.受恒星色球层影响明显
C.体积较恒星明显偏小 D.受恒星光球层影响明显
甲乙丙三幅图分别示意我国部分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形成甲乙丙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浪堆积 B.风力侵蚀冰川堆积流水堆积
C.海浪侵蚀冰川堆积海浪堆积 D.海浪侵蚀冰川侵蚀流水堆积
5.图示地貌( )
A.①②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B.③所示的角峰多出现在高纬度地区
C.①地貌表示的是海蚀平台
D.丙地貌沉积物由内至外粒径逐渐增大
6.甲图中①、②两处地貌间的距离演变趋势是( )
A.逐渐变近 B.先变近,后变远
C.逐渐变远 D.先变远,后变近
煤电行业曾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最大的行业,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推动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建成了10.6亿千瓦煤电机组并实现超低排放,占煤电总装机的94%,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大气受热过程( )
A.①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②一晴朗天气比多云天气作用强
C.③一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
D.⑤一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的作用
8.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减弱
下图为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压大小关系是(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乙>丁>甲>丙 D.乙>甲>丁>丙
10.若仅考虑热力因素,则( )
A.甲地是绿洲,乙地是沙漠 B.甲地是城市,乙地是郊区
C.甲地是海洋,乙地是陆地 D.甲地是山谷,乙地是山坡
读某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甲海区盐度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降水量小,蒸发量大②两岸径流大量流入③海区封闭,不利于海水交换④污水排放,盐度升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2.图中乙海区位于河流入海口,盐度最小值出现在( )
A.1月 B.3月 C.8月 D.12月
下图为某海域海水表层水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①处洋流所在半球及其性质分别是( )
A.北半球寒流 B.北半球暖流 C.南半球寒流 D.南半球暖流
14.图示洋流的影响是( )
A.①洋流可节约北上船只的燃料 B.①洋流可使沿岸增温增湿
C.洋流交汇处的甲地易形成渔场 D.②洋流可能携带大量冰山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进行土壤观察,右图示意该区域等高线分布(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是指陆地表层的疏松土层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C.黑土肥力通常较红壤的肥力低
D.种植绿肥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肥力
16.兴趣小组观察到土层最厚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四幅图分别示意不同年份长江某段河道形态变化。
(1)判断该河道演化的先后时间顺序。
(2)说出上车湾演变成牛轭湖的过程。
(3)分析图示藕池口河段形成江心洲的原因。
(4)从自然条件角度推测监利是否适合建河港,并说明理由。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由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随着植树造林的推进,该山地被破坏的植被得以恢复,对河流的径流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该地水循环最旺盛的季节是 ,简述原因 。
(2)说出植被被破坏后,该山地水循环环节的变化。
(3)若该地降水最终主要转化成河流径流,简述植被恢复后,河流径流量的变化。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歌曲《雪绒花》中描述了一种小而白洁而亮的美丽植物,该植物是北极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花瓣退化成了丝毛,丝毛底端连接着种子,远远看去就像棉花一样,被当地人叫做北极棉或者棉花草。
材料二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大陆,自然景观多种多样,下图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1)分析北极棉花瓣退化成丝毛的主要作用。
(2)写出非洲各气候类型分布区对应的下列景观: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
(3)指出形成北极地区和非洲热带雨林地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4)说出植被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D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1.A、自身质量大对星球的温度影响不大,A错误;
B、火山数量多不会导致星球的温度极高,B错误;
C、由于热木星与木星相当,应该属于行星,其自身不发光、不发热,其表面温度极高可能因为与恒星距离过近,C正确;
D、缺少大气层,使星球白昼温度较高,但是夜间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会较低,D错误。
故答案为:C
2.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发现的围绕恒星运行的热木星双星天体系统,主要由恒星和行星构成,与太阳系较为类似,D正确;地月系由行星和卫星组成;而银河系包含太阳系,河外星系和银河系同级别,ABC错误。
故答案为:D
3.组成物质的透明度与体积直径的判断关系较小,A错误;热木星距离恒星过近,受恒星光球层强烈的光照影响,热木星的边界在观测时较为模糊,体积直径难以精准判断,而色球层的光照较弱,对热木星的体积直径判断影响较小,B错误,D正确;热木星的体积小于恒星,但这不是其体积直径难以判断原因,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4.D
5.B
6.C
【知识点】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海蚀柱海岸受海浪侵蚀 、崩坍 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它是在海蚀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海浪的继续作用,岬角两侧的海蚀洞可以被蚀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形的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又称海穹、海拱石,常见于岬角海岸。海蚀拱桥进一步受到海浪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海岸分隔开来后峭然挺拔于岩滩之上,即为海蚀柱。
4.甲为海岸地貌中的海蚀崖和海蚀柱,主要是海浪侵蚀形成的;乙为角峰,使冰川侵蚀形成的;丙为冲积扇,为流水堆积形成的,由此可知,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5.A、①②为海岸地貌,位于沿海地区,A错误;
B、③所示的地角峰为冰川地貌,多出现在气候寒冷的高山或高纬度地区,B正确;
C、①地貌表示的是海蚀崖,C错误;
D、丙地貌沉积物由内至外粒径逐渐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6.图中①为海蚀崖,②为海蚀柱,两者都受到海浪的侵蚀作用,海蚀崖会不断后退,海蚀柱不断变小,所以两者间的距离逐渐边远,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7.D
8.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地面吸收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对流层大气因为水汽、尘埃和云等较多,能吸收相当数量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散射的热量归还给地面,使地面增温,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7.A、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错误;
B、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晴朗无云比多云天气反射作用弱,B错误;
C、③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是地面的主要热量来源,C错误;
D、⑤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D
8.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减轻,⑤大气逆辐射减弱,D正确;但对①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反射作用、和④地面辐射影响不大,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9.D
10.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如果地面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上升的空气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甲乙位于地面,近地面的气温和气压都高于高空,故甲乙的气压大于丙丁;丁等压线上凸为高压,丙等压线下凹为低压,丁大于丙;近地面的气压与高空相反,甲为低压,乙为高压,乙气压大于甲,由此可知,乙>甲>丁>丙,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0.根据上题可知,甲为低压,乙为高压,城市热量排放多,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郊区热量排放少,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由此可知甲是城市,乙是郊区,B正确;绿洲和沙漠间、海洋和陆地间、山谷和山坡的气压会随昼夜变化而变化,城市风则不会,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1.D
12.C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1、在外海或大洋,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2、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海域轮廓、洋流等的影响;3、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比较低。
11.甲海区为红海,该海域为热带沙漠气候,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两岸几乎无河流发育,地表径流注入少,海水盐度高,①正确,②错误;红海较为狭长,海区封闭,不利于与外海低盐度海水交换,③正确;污水排放几乎不会影响盐度,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2.乙海区地处尼罗河入海口,该海域盐度受尼罗河径流量影响大,尼罗河主要流经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注入淡水较多,故8月海区盐度最小,C正确;1、3、12月尼罗河流域降水较少,其径流量小,盐度高,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3.A
14.C
【知识点】洋流成因及其分类;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点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对全球热量输送和交换的影响、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对航海事业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3.①洋流由低水温流向高水温,为寒流;其由北向南流,应位于北半球,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A、①洋流由北向南流,北上船只逆流航行,燃料消耗多,A错误;
B、①为寒流,对沿岸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B错误;
C、甲处有寒暖流交汇,海水受扰动,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丰富从而形成渔场,C正确;
D、②洋流由高水温流向低水温处,为暖流,不会携带冰山,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5.D
16.A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水分的因素:1、气候:降雨量和蒸发量是两个相互矛盾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难以人为控制。 2、植被:植被的蒸腾消耗土壤的水分,而植被可以通过降低地表径流来增加土壤水分。 3、地形和水文条件:地形地势的高低,影响土壤的水分。在园林绿化生产中,要注意平整土地。对易遭水蚀的地方,要注意修成水平梯田。 4、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松紧度、有机质含量都对土壤水分的入渗、流动、保持、排除以及蒸发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水分状况。与气候因素相比,土壤物理性质是比较容易改变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5、人为影响:主要是通过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土壤的水分含量。
15.A、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没有肥力、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疏松表层不能称为土壤,A错误;
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结构,B错误;
C、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肥力比红壤高,C错误;
D、种植绿肥能够向土壤中补充有机质,有效改善土壤的肥力,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甲海拔最低,有利于土壤的堆积,土层深厚,A正确;乙位于山顶,丙和丁位于山脊,坡度较大,坡面径流侵蚀力强,土壤难以形成,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7.【答案】(1)先后时间顺序依次是甲、丙、乙、丁。
(2)流经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流水不断侵蚀河岸(凹岸),河床出现弯曲且弯曲度不断增大;受流水的不断侵 蚀作用,河流最终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3)河流流量大,携带丰富的泥沙;该河段流经平原,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泥沙大量沉积等。
(4)适合。理由:监利地处河流的侵蚀岸,流水侵蚀强,河道深,适宜修建河港。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上车湾和尺八口处存在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的情况。据图判断可知,甲为最早,此时尺八口处出现了截弯取直的情况,但是河湾尚未被废弃形成牛轭湖;而丙图中尺八口的河湾已经与干流分离,故之后是丙;分析丙丁图可知,上车湾、中洲子和沙滩子都出现了截弯取直的情况,但河湾尚未废弃形成牛轭湖;最后丁图的上车湾、中洲子和沙滩子都形成了牛轭湖,说明丁为最后。故先后时间顺序依次是甲、丙、乙、丁。
(2)河流流经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河流在凹岸处侵蚀、凸岸处堆积,流水不断侵蚀河岸(凹岸),河床出现弯曲且弯曲度不断增大;凹岸不断靠近形成曲流颈,受流水的不断侵蚀作用,河流径直从河湾处流去,河流最终自然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逐渐与干流分离,最终形成牛轭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心洲为河流堆积地貌,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从河流上游携带丰富的泥沙;由于该河段流经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大量沉积,最终形成江心洲。
(4)据图可知,监利地处河流的侵蚀岸,受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泥沙雨季较少,河道较深,适合修建河港。
【点评】裁弯取直多发生在弯曲型河流当中。冲积平原的河流在螺旋流的作用下,凹岸受到侵蚀,凸岸发生堆积,这是弯曲型河床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特征。当弯曲型河床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下两个反向河弯按某个固定点,呈S形向两侧扩张,河曲颈部俞来愈窄,当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便引起自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废弃的旧曲流便逐渐淤塞衰亡,成为牛轭湖;新河因缩短流程,比降增大,往往迅速拓宽,发展成为主槽。在山区的深切河曲,也有可能由于曲颈发生强烈的侧蚀而裁弯取直。被废弃的曲流环绕的基岩被孤立在一侧,成为离堆山。另外,为了加大比降,缩短航程,人工也可裁弯取直。
18.【答案】(1)夏季;夏季降水多,区域内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总量都为一年中最大,促进了水循环的进行
(2)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减少;植物蒸腾减少等。
(3)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量、蒸腾量增加,山地的坡面径流减少,甲、乙两条河的总径流量减少;下渗量 增加,地下径流增多,渗入透水层后,顺地势流入乙河的径流增多,乙河径流量增加;流入甲河径流减少,甲 河径流量减少。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该地区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应为季风气候,其夏季降水多,区域内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总量都为一年中最大,促进了水循环的进行,所以此时水循环最为旺盛。
(2)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如果植被遭到破坏,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就会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表(坡面)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减少、植物蒸腾减少。
(3)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量、蒸腾量增加,能够拦截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山地的坡面径流减少,甲、乙两条河的总径流量减少;由于下渗量的增加,地下径流增多,渗入透水层后,顺地势流入乙河的径流增多,乙河径流量增加;由于地下径流对乙河的补给量增加,使得流入甲河径流减少,甲河径流量减少。
【点评】人类对水循环的负面影响: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19.【答案】(1)适应北极寒冷的环境,免受冻伤;有助于借助风力完成种子的传播。
(2)B;A;C
(3)热量
(4)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影响大气成分;能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植被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由于北极地区气候寒冷,花瓣退化成了丝毛,有利于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北极寒冷的环境,免受冻伤;北极地区昆虫较少,不利于植物的授粉,丝毛有助于借助风力随风飘散完成种子的传播。
(2)A图体现了长颈鹿和草原,对应热带草原气候;B图植被高大茂密,垂直复杂程度高,对应热带雨林气候;C图呈现荒漠景观,为热带沙漠气候。
(3)非洲热带雨林区地处赤道地区,全年高温,植被茂密。而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植被较为矮小。因而两地植被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具有调节大气成分的作用,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影响大气成分;植被还能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大量水汽,可以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
【点评】影响植被的因素主要包括:热量、光照、降水、地形、水源、土壤、风力、人类活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