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懿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懿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27 17:42:35

文档简介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懿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计25题,每题2分,合计50分)
泾河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流经关中平原,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浊泾清渭何当分”(引自杜甫《秋雨叹》)是成语“泾渭分明”的雏形。据记载,历史上泾、渭两河的清浊变化有6次反复。下图示意泾河与渭河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引起泾、渭两河清浊变化反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气候的变化 B.地形的变化 C.植被的变化 D.水量的变化
2.为实现长久的“泾清渭清”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封山育林 ②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③修筑梯田 ④疏浚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某生态脆弱区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下图示意该地区自然状态下某地自谷底到顶部植被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东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黄土高原
4.该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植被的合理配置是(  )
A.谷底选择耐阴的高大乔木 B.顶部选择侧根少的灌木
C.阴坡选择耐旱的草本植物 D.阳坡选择耐寒的矮乔木
5.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该坡面土壤水分的变化是(  )
A.逐渐增多 B.先增多后减少
C.逐渐减少 D.先减少后增多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1958年被设立为安徽省辖地级市,1980年初步形成资源型城市。2009年,铜陵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7被国际铜加工协会评价为“中国铜产业链条最长、产品品种最全、技术水平最高”的城市。下图示意2006一2016年铜陵市铜产业的发展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铜陵建市后(  )
A.人口大量外迁 B.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C.农业明显衰退 D.水电通信等设施逐渐完善
7.2006一2016年,铜陵市(  )
A.铜产量逐年下降
B.交通运输等就业岗位减少
C.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增长
D.2015年铜加工品产量增长率最高
8.目前,铜陵市铜产业的特点是(  )
A.产业结构单一 B.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
C.发展后劲不足 D.铜的核心地位被取代
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沈阳一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 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 促进沈阳一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 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 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沈阳一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2022·山东)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某省一些服装企业为缓解成本压力,将总部和部分生产部门留在国内,把欧美服装订单转移到东南亚进行加工。在此过程中,该类服装企业自带技术和丝绸、刺绣等原材料,同时携手与其在工序上联系紧密的相关企业共同“走出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类服装企业“自带原材料”主要是为了()
A.缩短加工时间 B.保证产品品质
C.降低生产成本 D.加强文化交流
12.该类服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携手相关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自身技术更新 B.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C.共用当地基础设施 D.提高服装生产效率
13.该类服装企业需要在东南亚配套的服务部门是()
A.设计咨询 B.展览销售 C.金融保险 D.专业物流
下图为城市与其周边地区关系发展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极化效应(  )
A.只在城市发展的雏形期间出现 B.直接影响城市扩展轴的方向
C.促进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平衡 D.是城市产生辐射效应的前提
15.由城市转变为都市圈的实质在于(  )
A.城市规模扩大 B.城市拓展方式由轴向变为面状
C.城市数量增加 D.城市的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16.长期以来北京市极化效应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  )
A.政策引导,强化核心城市辐射效应
B.资源调配,提高区域整体极化效应
C.交通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产业重构,促进中小城镇人口增长
围绕“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研发+货州制造”“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市场+贵州产品”等模式,贵州9个市(州)与广东省7市合作构建“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共生发展”的共建专业园区,成为贵州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广东与贵州共建专业园区形成的前提条件(  )
A.行政等级相同 B.交通联系紧密
C.空间距离邻近 D.经济优势互补
18.共建专业园区的工业发展模式会(  )
A.促进广东与贵州产业结构升级
B.造成广东税收增加,贵州税收减少
C.造成广东就业岗位增加,贵州就业岗位减少
D.造成广东环境压力上升,贵州环境压力下降
19.贵州承接广东产业转移应该采取的措施育(  )
① 依托乡村振兴政策,加强对外交流 ② 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 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增加资源产量 ④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林下水土流失(如图所示)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的水力侵蚀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形平坦开阔 ②土壤抗蚀性差
③昼夜温差小 ④人为干扰严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1.防治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可以(  )
A.林下套种补植 B.禁止人类活动
C.大力修建梯田 D.全面封育林地
旺陶乐盖煤矿(IT矿)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未开采煤矿,位于蒙古国。矿区煤炭储藏面积达400平方公里,煤层厚度190米,共16层。该煤矿属优质炼焦用煤,原煤出焦率60%以上,是世界上紧缺的煤种。初步探明的焦煤储量64亿吨,其中主焦煤18亿吨,动力煤46亿吨,价值高达3000多亿美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塔旺陶乐盖煤矿(IT矿)区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
A.铁矿石 B.水资源 C.草场资源 D.石油资源
23.塔旺陶乐盖煤矿(IT矿)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
① 储量丰富 ② 分布范围广 ③ 煤炭质量好
④ 本国市场需求量大 ⑤ 海运便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规定,将在2025年底前适时启动海南全岛封关运作,这是全面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的标志。“一线放开”就是海南和国际的联系实行进口货物零关税;“二线管住”,就是从自贸港进入境内其他区域要按照海关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全岛封关运作后,自贸港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目前,每人每年离岛免税购物额度为10万元,不限次数;允许开展离岛的贸易及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联系,用“海南+N”的思维方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4.实施离岛免税政策有利于海南(  )
A.扩大旅游消费量 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提高环境承载力 D.强化种业基地建设
25.推进海南自贸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  )
A.发挥资源优势,承接各类产业转移
B.促进互联互通,实现城市趋同发展
C.加强区域产业分工,促进协同发展
D.开展良性竞争,提升区域综合实力
二、/span>、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1)指出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
(2)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洛河流域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草梁山,流经陕、甘两省5地(市)18县(旗、区),是黄河的二级支流,流域总面积为2.69万km2,干流长680k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4.2mm。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措施以来,北洛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下图为北洛河流域1987、1995、2007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示意图和1995、2007、2014年北洛河上游植覆盖度示意图。
(1)说出北洛河上游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点。
(2)试分析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北洛河流域草地面不增反减的原因。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7月7日,中肯共建的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正式启动。该特区位于肯尼亚中西部第二大城市埃尔多雷特,该市拥有二十多个大学及国道、铁路、国际机场等,正在规划建设内陆港及现代化道路。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总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该国政府在特区设立一站式服务,旨在创造对投资者有利的营商环境,加工产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享受优惠关税及欧盟市场的出口无配额限制。在未来的发展中,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将以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家具业、轻工业(纺织服装)、机械、建筑等六大产业为龙头,以原材料加工为主体,全面打造成为工程、营销和贸易业并进发展的经济特区。下图为肯尼亚位置图。
(1)简述我国众多企业在埃尔多雷特安家落户的原因。
(2)说明我国众多企业转移到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对当地区域发展的影响。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是个拥有百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老工业区,长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导致煤尽城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更替面临重重困境。2011年,淄川区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十几年来,当地以“生态优先、转型发展”为主线,出清落后产能、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机遇、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成效初显的转型之路。下图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分布示意图。
(1)据图描述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分布特征。
(2)试分析淄川区进行产业转型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淄川区产业转型经验对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泾渭分明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水色不同。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两条河流的含沙量不同造成的。渭河上游河道泥沙沉积多,河水常年浑浊。而泾河上游虽流经黄土高原,但河道深切入岩层,大多数时候泥沙少,河水清澈。
1.C.泾、渭两河清浊变化反复的表现是河流中泥沙含量的变化,含沙量大,河水变浊,含沙量少,河水变清。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影响河流的含沙量,故流域内的植被变化是引起泾、渭两河清浊变化反复的最主要原因,C正确。
AB.气候、地形的变化幅度很小,AB错误。
D.水量的变化由降水引起,泾、渭两河气候类型相同,降水差异不大,其变化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2.封山育林,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故①正确;扩大农业种植面积,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故②错误;缓坡修筑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故③正确;疏浚河道能增加河流泄洪能力,不能从根本上减小河流含沙量,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3.D
4.C
5.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在山地或丘陵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同时发生改变,因此,不同海拔地区分布着不同的自然带,产生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本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区,且该地区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应是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的黄土高原,D正确。
AB.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典型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B错误。
C.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C错误。
故答案为:D。
4.A.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植被的分布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不同部位的水热条件。谷底地区海拔低,水热条件充分,可以分布喜温喜水的高大乔木,A错误。
B.顶部地区水热不佳,可以分布耐寒或耐旱的根系较为发达的植被,有利于其生存,B错误。
CD.阳坡光照充足,热量充分,可以选择喜光喜温的乔木分布;阴坡光照不足,但水分条件较好,可以分布耐旱的草本植物,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5.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短时间内植被覆盖率在增加,保持水土效果较好,土壤水分增加;但长时间来看,植被覆盖率较高,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使土壤水分逐渐减少,因此坡面土壤水分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6.D
7.C
8.B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变措施:
1、注重谋划创新引领,提高转型的质量和效益,创造条件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四新”经济,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
2、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若干特色优势明显、技术水平先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替代产业集群。
3、聚焦特殊困难地区,着力推进转型发展。其中,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的转型发展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要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加快推动困难地区转型发展。
6.AD.铜陵铜矿资源,伴随着铜矿资源的开发,铜陵建市后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城市化进程加快,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A错误,D正确。
B.铜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B错误。
C.铜陵建市不影响农业发展,不会导致农业明显衰退,农业也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C错误。
故答案为:D。
7.A.读图分析,2015年之前,铜陵铜产量增长率一致为正值,可知铜产量逐年增长,2015-2016年铜产量增长率为0,铜产量保持稳定,不再增长,A错误。
B.铜陵铜加工产量快速增长,可知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增加,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就业岗位增加,B错误。
C.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一直为正值且波动不大,可知第三产业的产值稳定增长,C正确。
D.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可知,2009年铜加工品产量增长率最高,D错误。
故答案为:C。
8.B.2017年铜陵被国际铜加工协会评价为“中国铜产业链条最长、产品品种最全、技术水平最高”的城市,可知目前铜陵产品的附加值明显提升,B正确。
A.铜陵第三产业的产值稳定增长,铜产业链条延长,技术水平高,可知目前铜陵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A错误。
CD.目前铜陵的发展仍然是以铜为核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发展后劲足,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9.C
10.A
【知识点】城市等级划分;城市及其辐射功能
【解析】【点评】双核型空间结构中的端点城市,即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与行使区域中心城市的门户港城功能的港口城市组合,构成了一种空间度更大、区域效应更为强烈的广义港城空间结构关系,是区域发展中的一种高效的空间结构形态。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双核型空间结构实现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趋中性与港口城市的边缘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
9.根据目前的发展规划,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而大连不是,①错误;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交流,能够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③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传统工业的比重不利于两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0.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核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两类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为主构建的。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规模最大的两大城市,两座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功能比较齐全,其区位和功能可以互为补充,形成双核结构可发挥最大作用,A正确。
B.沈阳和大连均在辽宁省内,两城市间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错误。
CD.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都是两城构建双核结构城市的有利因素,但都不是主要因素,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1.B
12.D
13.D
【知识点】工业集聚;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一、产业转移的目的: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达到追求更高利润。产业转移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设立工厂。
二、产业集聚,能够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产业集聚能够共同研发。形成上下游产业的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配套设施分类:
1.生活配套:园区食堂、餐饮门店、便利店、水配送、车辆维修等等,相应可以提供送餐、送水、快递代收等等配套服务。
2.娱乐配套:健身房、篮球场、网吧等等,相应可以做员工拓展团建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团队凝聚力等等团建娱乐服务。
3.商务配套:广告图文、酒店、咖啡厅、会议室等等,相应可以提供企业形象管理、企业员工专业培训、人力资源管理、财税服务、办公用品代采购送货等等。
4.住宅配套:蓝白领公寓、员工宿舍等,相应也有保洁、洗衣等等服务内容。
11.A.企业的生产环节不会因为自带原材料而产生影响,加工时间受生产效率和机械化生平的影响,A选项错误;
B.企业自带配套原料可以保证原材料品质,保证产品的品质,B选项正确;
C.企业自带原材料,增加了运输成本,生产的成本不会降低,C选项错误;
D.企业自带丝绸、刺绣等原料,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但是核心目的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并不是为了加强文化交流,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2.A.根据材料可知,服装企业携手相关企业,主要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并不会促进技术更新,A选项错误;
B.服装企业携手相关企业“走出去”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并不是为了促进当地就业,B选项错误;
C.服装企业携手相关企业“走出去”可以实现共用基础设施,但并不是主要目的,C选项错误;
D..服装企业携手相关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在生产工序上联系紧密的企业,主要是提高工作效率,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3.A.设计咨询部门主要分布于经济水平较高,技术水平高的地区,东南亚地区主要是生产部门为主,不要需要设置设计咨询部门,A选项错误;
B.东南亚地区为改服装产业的生产部门,不需要展览销售部门,展览销售部门应布局在消费市场附近,B选项错误;
C.服装企业对于金融保险的需求较小,不需要建设金融保险的配套服务部门,C选项错误;
D.东南亚地区为服装产业的生产地区,需要专业的物流部门,将制成品运往消费市场,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4.D
15.D
16.A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14.A.读城市与其周边地区关系发展过程示意图可知,极化效应是指周边要素向城市聚集。读图可知,极化效应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全程,A错误。
B.读图不能够得出极化效应直接影响城市扩展轴的方向,城市扩展轴的方向受辐射效应更明显,B错误。
C.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平衡受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的综合影响,C错误。
D.读图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首先出现的是极化效应,因此极化效应是城市产生辐射效应的前提,D正确。
故答案为:D。
15.D.读城市与其周边地区关系发展过程示意图可知在成形期,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时,城市圈形成,D正确。
ABC.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以及城市拓展方式由轴向变为面状出现在城市发展的整个阶段,而不是城市转变为都市圈的实质,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6.A.长期以来北京市极化效应强,说明周边要素向北京集聚效应过强,由此国家提出了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核心城市辐射效应,适当减弱极化效应,利于都市圈的形成,A正确。
B.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的不是提升整体极化效应,B错误。
C.由材料可知,区域均衡发展体现在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的比重,交通联系只是区域发展中的一小部分,C错误。
D.产业重构难度较大,且人口增长不是区域发展的重点,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7.D
18.A
19.C
【知识点】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点评】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
2、产业转移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对转入地来说,利:加速当地企业转型,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弊: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对转出地来说,利: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弊:失业率增加,导致社会问题。
17.D.因为广东和贵州生产要素和经济水平不同,为了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实现两地共赢发展,才共建专业园区,所以两地存在经济落差和优势互补是共建专业园区形成的前提条件,D正确。
A.与行政等级没有关系,A错误。
BC.交通联系紧密、空间距离近是合作的有利条件,并非前提条件,BC错误。
故答案为:D。
18.A.共建专业园区的工业发展模式导致贵州成为广东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优化两省产业结构,缩短产业升级所用时间,A正确。
B.促进两省经济发展,进而增加两省税收,B错误。
CD.产业转移到贵州,会增加贵州就业岗位,但是会导致贵州环境压力上升,CD错误。
故答案为:A。
19.贵州可以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④正确。
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素质,满足企业的招工需求,②正确。
依托乡村振兴政策,加强对外交流,加强当地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当地综合配套能力,①正确。
无节制增加资源开发力度,会破坏生态环境,③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20.B
21.A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水土流失的原因(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
自然原因:(1)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2)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3)地形坡度大;(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1)植被破坏;(2)不合理的耕作制度;(3)开矿。
20.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丘陵地貌为主,因此①地形开阔平坦说法有误;南方丘陵地区以红壤为主,红壤质地较粘重,其有机质含量少,蓄水保肥和抗侵蚀能力均较差,②正确;昼夜温差与林下水土流失关系不大,③错误;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们为开发经济,大量砍伐植物,导致山上植被大量减少,④正确,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21.A.防治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协调发展,因此林下套种种植,能有效缓解水土流失也能实现经济增长,体现这一原则,A正确。
B.南方丘陵地区,人口稠密,不可能禁止人类活动,B错误。
C.梯田修筑需要在一定的坡度,大力修筑梯田会破坏生态环境,C错误。
D.全面封山育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2.B
23.A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煤炭资源是能源矿产资源之一,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占25%。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他广泛应用于钢铁、电力、化工等工业生产及居民生活领域。
2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国位于内陆,远离海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水资源贫乏。而鲁尔区距离海洋较近,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水资源丰富。塔旺陶乐盖煤矿属于蒙古国,位于广阔的大草原上,草场资源丰富,煤、铁、石油丰富,但地处内陆,降水稀少,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3.根据材料可知,塔旺陶乐盖煤矿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质量好,①②③正确;蒙古经济水平低,对煤矿资源需求有限,本国市场狭小,④错误;蒙古属于内陆国,距离海洋较远,海运不便利,⑤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4.A
25.C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离岛免税政策是指对乘飞机、火车、轮船离岛 (不包括离境) 旅客实行限值、限量、限品种免进口税购物,在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的免税商店 (以下称离岛免税店)内或经批准的网上销售窗口付款,在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指定区域提货离岛的税收优惠政策。
24.A.离岛免税有利于培育海南省旅游消费热点,促进海南省旅游消费升级,从而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A正确。
B.离岛免税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错误。
C.离岛免税不能提高环境承载力,C错误。
D.离岛免税不是农业,故不能强化种植业基地建设,D错误。
故答案为:A。
25.A.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不是为了承接其产业转移,A错误。
B.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是为了协同发展,不是趋同发展,B错误。
C.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利于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同发展,C正确。
D.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不是为了良性竞争,D错误。
故答案为:C。
26.【答案】(1)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2)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
【知识点】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阅读图文材料,从图中信息可知氢能原料有水、煤、化工尾气等来源很丰富,且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受气象和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生产受时空限制小;氢能的用途有燃料、供热、电力,而太阳能和风能只有电力,说明氢能的用途多样,更广泛灵活。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氢能来源多样且利用广泛,属于清洁能源,使用氢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新型能源基地;材料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绿色生产,改善环境质量,同时也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图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工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
【点评】发展新能源产业能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改善环境,绿色发展。
27.【答案】(1)时间变化: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趋势。空间变化:海拔<1200m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1200~1400m区域现峰值,海拔>1650m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
(2)北洛河流域降水较多,自然植被以森林为主;历史上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本区部分森林退化为草地;退耕还林(草)工程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而退 (草)工程在本区以还林为主,较多的草地转化为森林,故草地面积减少。
【知识点】长江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中国区域生态环境及其防治途径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从时间上来看,在1987年-2007年,北洛河上游的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的态势;从空间上来看,图示该区域海拔小于1200米的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在1200-1400米处植被覆盖度较高,并且出现峰值;在海拔大于1650米的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
(2)根据材料可知,北洛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4.2mm,其降水相对较多,在该降水条件下,当地的自然植被以森林为主;历史上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本区部分森林退化为草地,草地面积相对较大;而在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时,会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由于本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400毫米,气候较为适合森林的生长,故当地退耕主要以还林为主,使得较多的草地转化为森林,从而使当地草地面积减少。
【点评】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28.【答案】(1)该国是发展中国家,地价低;劳动力丰富;该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肯尼亚国家政策支持,产品出口享受优惠关税。
(2)有利影响: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影响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知识点】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位于肯尼亚中西部第二大城市埃尔多雷特,该市拥有二十多个大学及国道、铁路、国际机场等,正在规划建设内陆港及现代化道路。”可知,该城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该国政府在特区设立一站式服务,旨在创造对投资者有利的营商环境”可知,肯尼亚国家政策支持;该国是发展中国家,地价便宜,劳动力丰富;该城市人才资源丰富;“加工产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享受优惠关税及欧盟市场的出口无配额限制”可知,产品出口享受优惠关税。
(2)根据材料“在未来的发展中,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将以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家具业、轻工业、机械、建筑等六大产业为龙头,以原材料加工为主体,全面打造成为工程、营销和贸易业并进发展的经济特区”可知,有利于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工作岗位,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经济规模扩大,工业的过分集聚,可能会影响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点评】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
2、产业转移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对转入地来说,利:加速当地企业转型,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弊: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对转出地来说,利: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弊:失业率增加,导致社会问题。
29.【答案】(1)分布广泛(较为分散);多位于中西部省份和东北地区;辽宁省数量最多。
(2)产业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资源枯竭;环境问题加重;新能源、新技术产业的冲击。
(3)降低重工业的比重;改造传统工业,延长产业链,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结合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旅游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治理污染,改善人居环境。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可知,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图片中分布较为广泛分散,多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整体来看,辽宁省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分布数量最多。
(2)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新能源、新技术产业的冲击。
(3)本题可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环境治理、等方面分析。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工业的比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旅游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延长产业链,使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积极发展轻纺、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
【点评】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1、发展科技。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4、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1 / 1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懿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计25题,每题2分,合计50分)
泾河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流经关中平原,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浊泾清渭何当分”(引自杜甫《秋雨叹》)是成语“泾渭分明”的雏形。据记载,历史上泾、渭两河的清浊变化有6次反复。下图示意泾河与渭河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引起泾、渭两河清浊变化反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气候的变化 B.地形的变化 C.植被的变化 D.水量的变化
2.为实现长久的“泾清渭清”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封山育林 ②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③修筑梯田 ④疏浚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1.C
2.C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泾渭分明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水色不同。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两条河流的含沙量不同造成的。渭河上游河道泥沙沉积多,河水常年浑浊。而泾河上游虽流经黄土高原,但河道深切入岩层,大多数时候泥沙少,河水清澈。
1.C.泾、渭两河清浊变化反复的表现是河流中泥沙含量的变化,含沙量大,河水变浊,含沙量少,河水变清。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影响河流的含沙量,故流域内的植被变化是引起泾、渭两河清浊变化反复的最主要原因,C正确。
AB.气候、地形的变化幅度很小,AB错误。
D.水量的变化由降水引起,泾、渭两河气候类型相同,降水差异不大,其变化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2.封山育林,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故①正确;扩大农业种植面积,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故②错误;缓坡修筑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故③正确;疏浚河道能增加河流泄洪能力,不能从根本上减小河流含沙量,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某生态脆弱区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下图示意该地区自然状态下某地自谷底到顶部植被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东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黄土高原
4.该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植被的合理配置是(  )
A.谷底选择耐阴的高大乔木 B.顶部选择侧根少的灌木
C.阴坡选择耐旱的草本植物 D.阳坡选择耐寒的矮乔木
5.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该坡面土壤水分的变化是(  )
A.逐渐增多 B.先增多后减少
C.逐渐减少 D.先减少后增多
【答案】3.D
4.C
5.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在山地或丘陵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同时发生改变,因此,不同海拔地区分布着不同的自然带,产生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本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区,且该地区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应是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的黄土高原,D正确。
AB.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典型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B错误。
C.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C错误。
故答案为:D。
4.A.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植被的分布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不同部位的水热条件。谷底地区海拔低,水热条件充分,可以分布喜温喜水的高大乔木,A错误。
B.顶部地区水热不佳,可以分布耐寒或耐旱的根系较为发达的植被,有利于其生存,B错误。
CD.阳坡光照充足,热量充分,可以选择喜光喜温的乔木分布;阴坡光照不足,但水分条件较好,可以分布耐旱的草本植物,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5.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短时间内植被覆盖率在增加,保持水土效果较好,土壤水分增加;但长时间来看,植被覆盖率较高,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使土壤水分逐渐减少,因此坡面土壤水分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1958年被设立为安徽省辖地级市,1980年初步形成资源型城市。2009年,铜陵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7被国际铜加工协会评价为“中国铜产业链条最长、产品品种最全、技术水平最高”的城市。下图示意2006一2016年铜陵市铜产业的发展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铜陵建市后(  )
A.人口大量外迁 B.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C.农业明显衰退 D.水电通信等设施逐渐完善
7.2006一2016年,铜陵市(  )
A.铜产量逐年下降
B.交通运输等就业岗位减少
C.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增长
D.2015年铜加工品产量增长率最高
8.目前,铜陵市铜产业的特点是(  )
A.产业结构单一 B.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
C.发展后劲不足 D.铜的核心地位被取代
【答案】6.D
7.C
8.B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变措施:
1、注重谋划创新引领,提高转型的质量和效益,创造条件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四新”经济,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
2、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若干特色优势明显、技术水平先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替代产业集群。
3、聚焦特殊困难地区,着力推进转型发展。其中,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的转型发展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要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加快推动困难地区转型发展。
6.AD.铜陵铜矿资源,伴随着铜矿资源的开发,铜陵建市后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城市化进程加快,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A错误,D正确。
B.铜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B错误。
C.铜陵建市不影响农业发展,不会导致农业明显衰退,农业也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C错误。
故答案为:D。
7.A.读图分析,2015年之前,铜陵铜产量增长率一致为正值,可知铜产量逐年增长,2015-2016年铜产量增长率为0,铜产量保持稳定,不再增长,A错误。
B.铜陵铜加工产量快速增长,可知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增加,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就业岗位增加,B错误。
C.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一直为正值且波动不大,可知第三产业的产值稳定增长,C正确。
D.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可知,2009年铜加工品产量增长率最高,D错误。
故答案为:C。
8.B.2017年铜陵被国际铜加工协会评价为“中国铜产业链条最长、产品品种最全、技术水平最高”的城市,可知目前铜陵产品的附加值明显提升,B正确。
A.铜陵第三产业的产值稳定增长,铜产业链条延长,技术水平高,可知目前铜陵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A错误。
CD.目前铜陵的发展仍然是以铜为核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发展后劲足,CD错误。
故答案为:B。
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沈阳一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 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 促进沈阳一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 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 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沈阳一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答案】9.C
10.A
【知识点】城市等级划分;城市及其辐射功能
【解析】【点评】双核型空间结构中的端点城市,即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与行使区域中心城市的门户港城功能的港口城市组合,构成了一种空间度更大、区域效应更为强烈的广义港城空间结构关系,是区域发展中的一种高效的空间结构形态。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双核型空间结构实现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趋中性与港口城市的边缘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
9.根据目前的发展规划,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而大连不是,①错误;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交流,能够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③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传统工业的比重不利于两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0.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核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两类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为主构建的。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规模最大的两大城市,两座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功能比较齐全,其区位和功能可以互为补充,形成双核结构可发挥最大作用,A正确。
B.沈阳和大连均在辽宁省内,两城市间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错误。
CD.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都是两城构建双核结构城市的有利因素,但都不是主要因素,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2·山东)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某省一些服装企业为缓解成本压力,将总部和部分生产部门留在国内,把欧美服装订单转移到东南亚进行加工。在此过程中,该类服装企业自带技术和丝绸、刺绣等原材料,同时携手与其在工序上联系紧密的相关企业共同“走出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类服装企业“自带原材料”主要是为了()
A.缩短加工时间 B.保证产品品质
C.降低生产成本 D.加强文化交流
12.该类服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携手相关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自身技术更新 B.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C.共用当地基础设施 D.提高服装生产效率
13.该类服装企业需要在东南亚配套的服务部门是()
A.设计咨询 B.展览销售 C.金融保险 D.专业物流
【答案】11.B
12.D
13.D
【知识点】工业集聚;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一、产业转移的目的: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达到追求更高利润。产业转移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设立工厂。
二、产业集聚,能够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产业集聚能够共同研发。形成上下游产业的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配套设施分类:
1.生活配套:园区食堂、餐饮门店、便利店、水配送、车辆维修等等,相应可以提供送餐、送水、快递代收等等配套服务。
2.娱乐配套:健身房、篮球场、网吧等等,相应可以做员工拓展团建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团队凝聚力等等团建娱乐服务。
3.商务配套:广告图文、酒店、咖啡厅、会议室等等,相应可以提供企业形象管理、企业员工专业培训、人力资源管理、财税服务、办公用品代采购送货等等。
4.住宅配套:蓝白领公寓、员工宿舍等,相应也有保洁、洗衣等等服务内容。
11.A.企业的生产环节不会因为自带原材料而产生影响,加工时间受生产效率和机械化生平的影响,A选项错误;
B.企业自带配套原料可以保证原材料品质,保证产品的品质,B选项正确;
C.企业自带原材料,增加了运输成本,生产的成本不会降低,C选项错误;
D.企业自带丝绸、刺绣等原料,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但是核心目的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并不是为了加强文化交流,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2.A.根据材料可知,服装企业携手相关企业,主要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并不会促进技术更新,A选项错误;
B.服装企业携手相关企业“走出去”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并不是为了促进当地就业,B选项错误;
C.服装企业携手相关企业“走出去”可以实现共用基础设施,但并不是主要目的,C选项错误;
D..服装企业携手相关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在生产工序上联系紧密的企业,主要是提高工作效率,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3.A.设计咨询部门主要分布于经济水平较高,技术水平高的地区,东南亚地区主要是生产部门为主,不要需要设置设计咨询部门,A选项错误;
B.东南亚地区为改服装产业的生产部门,不需要展览销售部门,展览销售部门应布局在消费市场附近,B选项错误;
C.服装企业对于金融保险的需求较小,不需要建设金融保险的配套服务部门,C选项错误;
D.东南亚地区为服装产业的生产地区,需要专业的物流部门,将制成品运往消费市场,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下图为城市与其周边地区关系发展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极化效应(  )
A.只在城市发展的雏形期间出现 B.直接影响城市扩展轴的方向
C.促进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平衡 D.是城市产生辐射效应的前提
15.由城市转变为都市圈的实质在于(  )
A.城市规模扩大 B.城市拓展方式由轴向变为面状
C.城市数量增加 D.城市的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16.长期以来北京市极化效应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  )
A.政策引导,强化核心城市辐射效应
B.资源调配,提高区域整体极化效应
C.交通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产业重构,促进中小城镇人口增长
【答案】14.D
15.D
16.A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14.A.读城市与其周边地区关系发展过程示意图可知,极化效应是指周边要素向城市聚集。读图可知,极化效应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全程,A错误。
B.读图不能够得出极化效应直接影响城市扩展轴的方向,城市扩展轴的方向受辐射效应更明显,B错误。
C.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平衡受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的综合影响,C错误。
D.读图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首先出现的是极化效应,因此极化效应是城市产生辐射效应的前提,D正确。
故答案为:D。
15.D.读城市与其周边地区关系发展过程示意图可知在成形期,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时,城市圈形成,D正确。
ABC.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以及城市拓展方式由轴向变为面状出现在城市发展的整个阶段,而不是城市转变为都市圈的实质,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6.A.长期以来北京市极化效应强,说明周边要素向北京集聚效应过强,由此国家提出了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核心城市辐射效应,适当减弱极化效应,利于都市圈的形成,A正确。
B.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的不是提升整体极化效应,B错误。
C.由材料可知,区域均衡发展体现在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的比重,交通联系只是区域发展中的一小部分,C错误。
D.产业重构难度较大,且人口增长不是区域发展的重点,D错误。
故答案为:A。
围绕“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研发+货州制造”“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市场+贵州产品”等模式,贵州9个市(州)与广东省7市合作构建“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共生发展”的共建专业园区,成为贵州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广东与贵州共建专业园区形成的前提条件(  )
A.行政等级相同 B.交通联系紧密
C.空间距离邻近 D.经济优势互补
18.共建专业园区的工业发展模式会(  )
A.促进广东与贵州产业结构升级
B.造成广东税收增加,贵州税收减少
C.造成广东就业岗位增加,贵州就业岗位减少
D.造成广东环境压力上升,贵州环境压力下降
19.贵州承接广东产业转移应该采取的措施育(  )
① 依托乡村振兴政策,加强对外交流 ② 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 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增加资源产量 ④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7.D
18.A
19.C
【知识点】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点评】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
2、产业转移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对转入地来说,利:加速当地企业转型,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弊: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对转出地来说,利: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弊:失业率增加,导致社会问题。
17.D.因为广东和贵州生产要素和经济水平不同,为了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实现两地共赢发展,才共建专业园区,所以两地存在经济落差和优势互补是共建专业园区形成的前提条件,D正确。
A.与行政等级没有关系,A错误。
BC.交通联系紧密、空间距离近是合作的有利条件,并非前提条件,BC错误。
故答案为:D。
18.A.共建专业园区的工业发展模式导致贵州成为广东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优化两省产业结构,缩短产业升级所用时间,A正确。
B.促进两省经济发展,进而增加两省税收,B错误。
CD.产业转移到贵州,会增加贵州就业岗位,但是会导致贵州环境压力上升,CD错误。
故答案为:A。
19.贵州可以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④正确。
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素质,满足企业的招工需求,②正确。
依托乡村振兴政策,加强对外交流,加强当地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当地综合配套能力,①正确。
无节制增加资源开发力度,会破坏生态环境,③错误。
故答案为:C。
林下水土流失(如图所示)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的水力侵蚀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形平坦开阔 ②土壤抗蚀性差
③昼夜温差小 ④人为干扰严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1.防治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可以(  )
A.林下套种补植 B.禁止人类活动
C.大力修建梯田 D.全面封育林地
【答案】20.B
21.A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水土流失的原因(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
自然原因:(1)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2)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3)地形坡度大;(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1)植被破坏;(2)不合理的耕作制度;(3)开矿。
20.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丘陵地貌为主,因此①地形开阔平坦说法有误;南方丘陵地区以红壤为主,红壤质地较粘重,其有机质含量少,蓄水保肥和抗侵蚀能力均较差,②正确;昼夜温差与林下水土流失关系不大,③错误;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们为开发经济,大量砍伐植物,导致山上植被大量减少,④正确,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21.A.防治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协调发展,因此林下套种种植,能有效缓解水土流失也能实现经济增长,体现这一原则,A正确。
B.南方丘陵地区,人口稠密,不可能禁止人类活动,B错误。
C.梯田修筑需要在一定的坡度,大力修筑梯田会破坏生态环境,C错误。
D.全面封山育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D错误。
故答案为:A。
旺陶乐盖煤矿(IT矿)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未开采煤矿,位于蒙古国。矿区煤炭储藏面积达400平方公里,煤层厚度190米,共16层。该煤矿属优质炼焦用煤,原煤出焦率60%以上,是世界上紧缺的煤种。初步探明的焦煤储量64亿吨,其中主焦煤18亿吨,动力煤46亿吨,价值高达3000多亿美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塔旺陶乐盖煤矿(IT矿)区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
A.铁矿石 B.水资源 C.草场资源 D.石油资源
23.塔旺陶乐盖煤矿(IT矿)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
① 储量丰富 ② 分布范围广 ③ 煤炭质量好
④ 本国市场需求量大 ⑤ 海运便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答案】22.B
23.A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煤炭资源是能源矿产资源之一,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占25%。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他广泛应用于钢铁、电力、化工等工业生产及居民生活领域。
2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国位于内陆,远离海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水资源贫乏。而鲁尔区距离海洋较近,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水资源丰富。塔旺陶乐盖煤矿属于蒙古国,位于广阔的大草原上,草场资源丰富,煤、铁、石油丰富,但地处内陆,降水稀少,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3.根据材料可知,塔旺陶乐盖煤矿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质量好,①②③正确;蒙古经济水平低,对煤矿资源需求有限,本国市场狭小,④错误;蒙古属于内陆国,距离海洋较远,海运不便利,⑤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规定,将在2025年底前适时启动海南全岛封关运作,这是全面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的标志。“一线放开”就是海南和国际的联系实行进口货物零关税;“二线管住”,就是从自贸港进入境内其他区域要按照海关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全岛封关运作后,自贸港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目前,每人每年离岛免税购物额度为10万元,不限次数;允许开展离岛的贸易及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联系,用“海南+N”的思维方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4.实施离岛免税政策有利于海南(  )
A.扩大旅游消费量 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提高环境承载力 D.强化种业基地建设
25.推进海南自贸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  )
A.发挥资源优势,承接各类产业转移
B.促进互联互通,实现城市趋同发展
C.加强区域产业分工,促进协同发展
D.开展良性竞争,提升区域综合实力
【答案】24.A
25.C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离岛免税政策是指对乘飞机、火车、轮船离岛 (不包括离境) 旅客实行限值、限量、限品种免进口税购物,在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的免税商店 (以下称离岛免税店)内或经批准的网上销售窗口付款,在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指定区域提货离岛的税收优惠政策。
24.A.离岛免税有利于培育海南省旅游消费热点,促进海南省旅游消费升级,从而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A正确。
B.离岛免税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错误。
C.离岛免税不能提高环境承载力,C错误。
D.离岛免税不是农业,故不能强化种植业基地建设,D错误。
故答案为:A。
25.A.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不是为了承接其产业转移,A错误。
B.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是为了协同发展,不是趋同发展,B错误。
C.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利于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同发展,C正确。
D.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不是为了良性竞争,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span>、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1)指出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
(2)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答案】(1)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2)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
【知识点】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阅读图文材料,从图中信息可知氢能原料有水、煤、化工尾气等来源很丰富,且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受气象和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生产受时空限制小;氢能的用途有燃料、供热、电力,而太阳能和风能只有电力,说明氢能的用途多样,更广泛灵活。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氢能来源多样且利用广泛,属于清洁能源,使用氢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新型能源基地;材料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绿色生产,改善环境质量,同时也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图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工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
【点评】发展新能源产业能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改善环境,绿色发展。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洛河流域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草梁山,流经陕、甘两省5地(市)18县(旗、区),是黄河的二级支流,流域总面积为2.69万km2,干流长680k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4.2mm。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措施以来,北洛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下图为北洛河流域1987、1995、2007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示意图和1995、2007、2014年北洛河上游植覆盖度示意图。
(1)说出北洛河上游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点。
(2)试分析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北洛河流域草地面不增反减的原因。
【答案】(1)时间变化: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趋势。空间变化:海拔<1200m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1200~1400m区域现峰值,海拔>1650m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
(2)北洛河流域降水较多,自然植被以森林为主;历史上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本区部分森林退化为草地;退耕还林(草)工程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而退 (草)工程在本区以还林为主,较多的草地转化为森林,故草地面积减少。
【知识点】长江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中国区域生态环境及其防治途径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从时间上来看,在1987年-2007年,北洛河上游的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的态势;从空间上来看,图示该区域海拔小于1200米的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在1200-1400米处植被覆盖度较高,并且出现峰值;在海拔大于1650米的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
(2)根据材料可知,北洛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4.2mm,其降水相对较多,在该降水条件下,当地的自然植被以森林为主;历史上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本区部分森林退化为草地,草地面积相对较大;而在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时,会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由于本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400毫米,气候较为适合森林的生长,故当地退耕主要以还林为主,使得较多的草地转化为森林,从而使当地草地面积减少。
【点评】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7月7日,中肯共建的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正式启动。该特区位于肯尼亚中西部第二大城市埃尔多雷特,该市拥有二十多个大学及国道、铁路、国际机场等,正在规划建设内陆港及现代化道路。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总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该国政府在特区设立一站式服务,旨在创造对投资者有利的营商环境,加工产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享受优惠关税及欧盟市场的出口无配额限制。在未来的发展中,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将以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家具业、轻工业(纺织服装)、机械、建筑等六大产业为龙头,以原材料加工为主体,全面打造成为工程、营销和贸易业并进发展的经济特区。下图为肯尼亚位置图。
(1)简述我国众多企业在埃尔多雷特安家落户的原因。
(2)说明我国众多企业转移到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对当地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案】(1)该国是发展中国家,地价低;劳动力丰富;该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肯尼亚国家政策支持,产品出口享受优惠关税。
(2)有利影响: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影响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知识点】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位于肯尼亚中西部第二大城市埃尔多雷特,该市拥有二十多个大学及国道、铁路、国际机场等,正在规划建设内陆港及现代化道路。”可知,该城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该国政府在特区设立一站式服务,旨在创造对投资者有利的营商环境”可知,肯尼亚国家政策支持;该国是发展中国家,地价便宜,劳动力丰富;该城市人才资源丰富;“加工产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享受优惠关税及欧盟市场的出口无配额限制”可知,产品出口享受优惠关税。
(2)根据材料“在未来的发展中,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将以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家具业、轻工业、机械、建筑等六大产业为龙头,以原材料加工为主体,全面打造成为工程、营销和贸易业并进发展的经济特区”可知,有利于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工作岗位,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经济规模扩大,工业的过分集聚,可能会影响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点评】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
2、产业转移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对转入地来说,利:加速当地企业转型,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弊: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对转出地来说,利: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弊:失业率增加,导致社会问题。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是个拥有百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老工业区,长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导致煤尽城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更替面临重重困境。2011年,淄川区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十几年来,当地以“生态优先、转型发展”为主线,出清落后产能、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机遇、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成效初显的转型之路。下图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分布示意图。
(1)据图描述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分布特征。
(2)试分析淄川区进行产业转型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淄川区产业转型经验对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启示。
【答案】(1)分布广泛(较为分散);多位于中西部省份和东北地区;辽宁省数量最多。
(2)产业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资源枯竭;环境问题加重;新能源、新技术产业的冲击。
(3)降低重工业的比重;改造传统工业,延长产业链,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结合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旅游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治理污染,改善人居环境。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可知,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图片中分布较为广泛分散,多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整体来看,辽宁省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分布数量最多。
(2)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新能源、新技术产业的冲击。
(3)本题可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环境治理、等方面分析。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工业的比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旅游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延长产业链,使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积极发展轻纺、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
【点评】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1、发展科技。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4、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