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7 19:37:22

文档简介

和描写的表达方式。(2分)②本文通过融入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来抒发情感,《登泰山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4.1
记》通过写实,描写泰山的景色,融情于景。(2分)(本题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CEG解析: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3分)
11.A解析:“圣心备焉”中的“焉”是语气词。
题号
1
2
3
6
11
12
15
18
19
12.B解析:“肯定地指出”错,原文“其皆出于此乎?”意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韩愈
答案
B
D
B

D
的表述留有余地。
答案解析:
13.(1)现在他们的见识竞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本题共4分,“乃”“及”
1.C解析:根据“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更促使大量农民主动或被动地离‘乡’离
“怪”各1分,句意1分》
‘土”,可知本句判断错误;“农业的市场化运行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对滞后”也不等同于
(2)容易学习而又值得推祟的技艺,没有超过读书的了。(本题共4分,“伎”“贵”各1
“农业的相对滞后”。
分,定语后置1分,句意1分)》
2.B解析:根据“新乡土伦理终究脱胎于传统乡土伦理,从而使后者成为其‘历史之根”可
1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知,“其对新乡土伦理的建设无益”错。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从师对学习的重要性。(侧重从反面论述不从师学习的危害)
3.D解析:第三段的观点是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出现了新变化。“修家谱、建宗祠”不
③材料三侧重论述读书对学习的重要性。
属于“新的变化”。
(本题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①首先,提出“乡土伦理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是基于‘乡土中国’之乡土特性的”这一观点。
15.C解析:“虚实结合”错。
②接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乡土伦理的传统特色。③然后,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乡村伦理
16.①对丈夫远征不归的思念和牵挂之情;②冬夜独居的孤独寂寞之情;③对年华易逝、容
关系和道德生活出现的新变化。④最后,指出新乡土伦理应顺应开放和变革的时代背
颜老去的担忧。④对丈夫早日归来的期盼。(本题共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
景,实现一种“动态平衡”。(本题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得满分)
5.①培育农民的信用意识、契约意识、责任意识。②推进中国乡村法制现代化进程,强化农
17.(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3)风急天高猿啸哀
民的法律意识、自我意识、权利意识。③推进市场化进程,为乡村社会注人开放、平等的
杜鹃啼血猿哀鸣渌水荡漾清猿啼(本题共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时代价值血液。④吸取传统乡土伦理的有益成分,不盲目与传统乡土伦理“决裂”。(本
18.A解析:A项中的“我们”是特指,原文和BCD项中的“我们”是泛指。
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
19.D解析:根据原文语境,此处与“都市社会”相对比,表现“乡土社会”对待出名的态度
可的情给分)
20.①比喻。(1分)②用“同一影片”比喻“每代的生活”,(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乡土社会中
6.A解析:“正是他们使得泰山的每一天都是盛大的”错。
每代生活类同,缺少变化。(2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
7.B解析:“化动为静”错
21.A不仅伟大人物有顿悟的经历B就会迎来顿悟的降临(就会产生顿悟)(本题共4分,
8.①泰山承载着数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的信仰和精神;②泰山赋予人们“重于泰山”的价值取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向和“泰山不让土壤”的宏大格局。(本题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①“如果学生”修改为“学生如果”;④“树立”修改为“培养”;⑦“学生”前加“对”。
9.内容:本文主要描写等待日出的过程及感受,《登泰山记》主要描写登泰山的过程。(2分)
(本题共6分,每处2分,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
写法: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登泰山记》主要运用记叙
23.参考立意:①莫任时光蹉跎,投身时代洪流;②走出舒适圈,与世界同发展;③勇于担起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第1页(共4页)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第2页(共4页)试卷类型:A
场域之中,相反,通行于“陌生人社会”的契约、规则获得了农民越来越多的规念认同并在其
交易、交往行动中得以遵从。可以说,乡村人际关系的理性化程度逐渐提高,农民信用意
高一语文试题
2024.1
识、契约意识、责任意识得以萌生并日渐增强,从而为传统乡土社会信任互助的交往伦理注
入了新的内容。最后,转型期乡村社会市场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
注意事项:
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乡村社会基于血地二缘的家庭(家族)式和长老式道德权成力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也使得经验传承性的家庭(或家族)道德传递和传统的村规民约越来越不足以料理愈加复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杂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与此同时,以“送法下乡”为基本路径的中国乡村法制现代化进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
程,已然成为整个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农民的法
应的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律意识、自我意识、权利意识逐步强化,对法律条文的认同感和践行度逐渐提升,传统村规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民约的道德感召力和约束力则日渐式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传统乡土伦理蕴涵的封闭性和稳定性被打破,市场化进程为新乡土伦理注入了开放、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平等、变革等鲜活的时代价值血液,从而为其提供了实现转型的“现代之源”。但是,这并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此种现代转型视为对乡土伦理传统的绝对消解。应当看到,新乡土伦理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在此基
终究脱胎于传统乡土伦理,从而使后者成为其“历史之根”。试图与乡土伦理的传统彻底

础上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样式。借用赍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
“决裂”,只会使新乡土伦理丧失其根基而成为空洞无物的概念构架或悬置无用的道德说
所作出的“乡土性”概括,我们将这种具有“乡土”特色的中国乡村伦理称为“乡土伦理”。易
教。概言之,寻求乡土伦理“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的成功嫁接,是新乡土伦理成功建构
而言之,乡土伦理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是基于“乡土中国”之乡土特性的。
的理论前捉和实践路径。如果说,乡土伦理是在封闭和稳固中实现自身的平衡,并以此成
应当说,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概括是十分形象和精辟的,他所作出的“乡
为传统乡土社会的伦理根基,那么,新乡土伦理则应顺应开放和变革的时代背景,实现一种
土本色”“血缘和地缘”“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理论概括,可以成为分析乡土伦理传统特
“动态平衡”。
色的逻辑起点。其一,有着“乡土本色”的中国传统农民,在恋土重农的价值观支配下,必然
(摘编自王露璐《从乡土伦理到新乡土伦理一中国乡村伦理的传统特色与现代转型》)》
将“勤劳”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由此,勤勉重农成为与乡土社会农耕文明相对应的生产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理。其二,在一个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熟人社会”中,交换活动往往是基于双方
A.中国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样式是基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

的信任而不是依靠契约的约束。也正是这种信任,使互助成为人与人经济交往中的基本道
式而产生的。
德准则。这种互助往往以“人情”的形式出现在日常交往活动当中,成为乡村社会普遍遵从
B.信任往往是“熟人社会”中交换活动的基础,并使互助成为人与人经济交往中的基本道
的“为人的哲学”。由此,信任互助成为与乡村熟人社会相对应的交往伦理。其三,乡土社
德准则。
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从,而这些传统规则往往表现为成文或不成文
C农业的相对滞后,使“劳”与“得”的良好对应关系遭到破坏,促使大量农民离“乡”离
的村规民约。在变迁缓慢的乡村社会,行为者自小对这些村规民约就相当熟悉,外在的规
“土”。
则逐渐被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因此,这种村规民约是村民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进行的
D.新乡土伦理建构的理论前提和实践路径是寻求乡土伦理“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的
制度创设,而非依靠国家权力进行外在强制的结果。由此,以村规民约为核心的“隐形的制
成功嫁接。
度”(康芒斯语)成为与传统乡村社会礼治秩序相对应的管理伦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今天的中国乡村社会较之传统乡土社会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A.虽然今天勤劳只是致富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但它仍然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道德
与之相对应,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农业的市场化运行和农业

规范。
现代化的相对滞后,使传统农业生产中“劳”与“得”的良好对应关系遭到破坏,农村工业化
B.家庭式和长老式道德权威不足以料理愈加复杂的社会矛盾,其对新乡土伦理的建设
城市化的进程更促使大量农民主动或被动地离“乡”离“土”。这使得勤劳只能成为致富的
无益。
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由此,敢于冒险、开拓创新、求富争先的现代经济理性意识,在相当程
C.乡村社会的发展对传统乡土伦理产生了冲击,也打破了传统乡土伦理的封闭性和稳
度上改变了传统乡土伦理勤勉重农的价值取向。其次,乡村社会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
定性。
社会”的转变,在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和改变交往方式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了
D.中国乡村社会较之过去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天我们需要与新的时代相适应的乡土
个“陌生人的社会”。由此,基于熟悉而产生的信任因“熟人圈”的萎缩而局限于相对狭窄的
伦理。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