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 “燧人氏钻燧取火”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下列懂得“钻木(人工)取火”的早期人类是
A. 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丁村人 D.蓝田人
2. 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南稻北粟”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我国最早培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A. 丁村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3. 他们是传说中的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华民族得以成为其子孙为荣。他们是
A.炎帝、黄帝 B.周武王、齐桓公 C.大禹、蚩尤 D.汉文帝、汉景帝
4. 下图为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经过勘探与发掘,距约3600年、保存最好的二里头早期宫室建筑重现。下列关于二里头遗址表述正确的有
①遗址址出土了玉器、乐器、青铜酒器等文物 ②遗址有宫殿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 ③遗址反映了商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④遗址发现大量铜渣、铜镞和铜锥,这表明该王朝已进入了青铜时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 他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利用尊王攘夷的策略,让自己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这里的“他”是
A.晋文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秦穆公
6. 某学习小组要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们收集了“夏朝的建立”“武王伐纣”“商鞅变法”“诸侯争霸”。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诞生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思想主张与这些发展理念相近的战国思想家是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
8. 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其作用是
A.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 B.确立了秦朝的行政制度
C.加强了秦的军事力量 D.加强了秦对地方的管理
9.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乱七八糟这个成语和哪两场动乱有关
A.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 B.八国之乱和七王之乱
C.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争 D.八国之争和七王之乱
10. 下列不属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A.严苛的法律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推行郡县制
11. 2020年10月1日上午,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5周年大会在新疆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历史上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A.秦朝的建立 B.西汉河西四郡的设置
C.北魏统一北方 D.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12. 直观的图示是有效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小王同学在学习了东汉衰落的原因后整理出了如下图。该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农民起义频繁
B.残暴的东汉统治
C.皇帝昏庸
D.外戚和宦官专权
13.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历史上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4.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了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形成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地区对应出现的景象是
A.“王与马,共天下”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D.“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15. 《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业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业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的特点是
A.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B.语言生动,妙趣横生
C.政府推广,家喻户晓 D.图文并茂,艺术性强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6.(10分)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初,在实行秦朝制度的同时,分封了一些王国。诸侯王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除了六艺的科目和孔子的学说,其他都一律禁止。邪僻的学说消失了,正统的学术体系形成了,人民也就知道服从谁了。
——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秦始皇首创的“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的制度叫什么?(1分)在中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什么事务?(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诸侯国的什么情况?(2分)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来消除诸侯王对皇权威胁的?(1分)
(3))材料三反映出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什么?(1分)该主张的提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可抄袭原材料作为答案)(1分)
17.(10分)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 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现象?(1分)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3)材料三中“魏主下诏”指的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1分)它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因素。(2分)
18.(10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传承】
材料一 下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反映了中国文字的传承与发展。
▲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1)表格中第一个图片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处应该填什么?(1分)表格中第三个图片小篆的出现与秦朝巩固统一的哪项措施有关?(1分)
【文化创新】
材料二: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人物 主要贡献 影响(地位)
蔡伦 ①__________ 对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②__________ 《伤寒杂病论》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司马迁 《史记》 中国古代第一部③__________
(2)① ;② ;③ 。(3分)
【文化交流】
材料三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3)材料三中的中西方交流得益于哪一条商道的开辟?(1分)为该商道开通奠定基础的事件是什么?(1分)该商道的开辟有何历史意义?(1分)
(4)全球化趋势中,我们十分期待中华文明在未来的发展。请你对中华文明在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2分)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15ACA DC BBDAD DDCCA
16.(10分)(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仅写中央集权制度、集权制度不可)(1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3分)
(2)有相当的势力、权力大(政治方面任免官员、经济方面收税和铸币、军事方面兵权)等等(2分)。(不得照抄材料,符合题意即可)。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1分)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分)
(4)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1分)
17.(10分)(1)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2分)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1分)(答出任一点即可)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1分);政府重视农业发展(1分);北方人口南迁(1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1分)。
(4)民族交融(北方民族大交融);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2分)
18.(10分)(1)甲骨文(1分);统一文字(1分)
(2)改进造纸术(1分) 张仲景(1分) 纪传体通史(1分)
(3)丝绸之路(1分);张骞通西域;(1分)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1分)
(4)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