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7 22:3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荆门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 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
1.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 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神话传说 B.海洋文明 C.农耕文明 D.游牧文明
2.《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3.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 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4.《史记 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段叙述表明
A.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 B.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
C.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D.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
5.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来加强统治。 道家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这些内容反映的现象是
A.诸侯争霸 B.变法革新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6.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 “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照搬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经验的总结
C.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D.根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7.汉高祖刘邦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汉文 帝和汉景帝要求各级官员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可见,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 策是
A.休养生息 B.严刑苛法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8.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 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中央集权制
9. “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材料说明了
A.秦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秦始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C.秦朝实行非常残酷的法律 D.秦朝加强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10.《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11.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 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A.建立了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的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12.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这种局面的形成,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C.皇权至上的弊端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3.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绿帛者谓之为纸。嫌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 B.蔡伦 C.祖冲之 D.毕昇
14.两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15.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 了显著的发展,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筒车的广泛应用 D.牛耕的广泛推广
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6. (10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经济基础变动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动。频繁的战争成为改革的直接推动力,而思想文化的繁荣又为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材料二: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 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材料三:汉初,刘邦在地方大封子弟王,称为“诸侯王”。诸侯王的权力很大,自御史 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 期?(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地方行政制度”的行政长官是如何产生的?并根据材料指出这种制度的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在地方大封子弟王”带来的问题?汉武帝为解决这一 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17.(10分)材料一: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 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二: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 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材料三:
史实 结论
东晋王羲之的《①》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北朝贾思勰撰写的《③》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写出孔子在政治上和教育上的思想主张。并根据材料概 况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丝绸之路的“文化功能”。(3分)
(3)请将材料三中的表格补充完整。(3分)
18.(10分)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 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百度 百科之《三国鼎立》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 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 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 想文化,如……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和汉朝为解决“北方”匈奴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 些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两种方式,并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 积极影响。(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