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阳江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85年前,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主席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 “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主席吧!”衣衫褴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十六字诀”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
习近平指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材料二:
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霎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既写出了红军长征路程之遥,又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B.“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因为共产党有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能同群众患难与共。
C.遵义会议后,红军创新发展作战理论和破敌之法,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
D.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吴起镇一仗宣告了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除了指战员,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落脚何处,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B.“半截皮带”的展品,是红军战士在艰难岁月靠吃皮带充饥的历史印记,更是红军具有坚韧不拔意志的见证。
C.材料一虽只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但因为事例典型、生动,其包蕴的事理与观点高度契合,读来感觉说理很充分。
D.材料二中毛主席亲自指挥红军打伏击,敌人阵势还没有摆定就被消灭了,这场战役体现了把握制胜先机的战争智慧。
3.下列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焦裕禄带领调查组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跋涉5000余里,终于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
B.钟扬在出现严重高反、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毅然爬到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
C.广西扶贫干部黄文秀在汽车里程表显示出两万五千公里的数据时,在微信中写道:“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D.有很多企业试图高薪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有人开出几倍工资,甚至许以百万年薪,外加北京两套住房的诱人待遇,他都予以拒绝。
4.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但表达方式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5.当代青年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材料一给了我们启迪,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 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中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 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和石来发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带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后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C.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尚品质。
D.“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D.“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9.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何含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天子既数征匈奴有功,黯之言益不用。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益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有间黯罢,上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
(司马迁《史记·汲黯传》)
材料二:
汲黯进积薪之言,武帝为之默然,是必有所中矣。已而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太史氏推原其故,谓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果足以知黯之心乎?
天子招文学儒者,告廷臣以所欲为,则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平?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谓公孙弘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谓张汤深又巧诋,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谁实为知黯者?必信褊心之言,此与儿童之见何异?淮南谋反, 独惮黯好直谏,仗节死义,难惑以非卒以不敢。若黯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帝自为太子时固已惮其严矢。即位既久大将军青侍中。帝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或时不冠。至黯见不冠不见也。尝坐武帐不冠黯奏事避而使人可之。为中大夫,固以切谏不得久留,出守东海。大治。帝闻而召之,列于九卿。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杂著》)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尝坐A武B帐C不D冠E黯F奏G事H避I而J使K人L可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附,指亲附、结交,与“齐人勿附于秦”的“附”意思相同。
B.原,指原因。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不同。
C.望,指怨恨、责怪,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望”意思不同。
D.取容,指曲从、迎合他人,与“宁令从谀承意”的“从谀”意思相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黯不太讲究礼数,常当面顶撞人,朝堂之上也直言进谏,招来其他臣子忌恨,其实他对自身修养不懈怠,品行正直高洁。
B.对汲黯的积薪之喻引发汉武帝不满一事,司马迁认为汲黯心胸狭窄语含抱怨,陆九渊则认为汲黯仗义执言,说中武帝短处。
C.在汉武帝大怒罢朝。群臣指责汲黯的情况下,汲黯始终坚守臣子的辅弼之责并慷慨陈词,陆九渊为他不被人理解感到遗憾。
D.因为汲黯总是耿直上言坚守气节大义,并且难以被不正当手段诱惑,淮南王谋反时最忌恨汲黯,但最终也不敢杀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
(2)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14.汉武帝认为汲黯“无学”陆力渊则说“吾必谓之学矣”。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说法?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昌江①
白居易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
忽似往年归蔡渡②,草风沙雨渭河边!
【注】①白居易作此诗时,正谪任江州司马。建昌江,江州附近。②蔡渡:在下邦(今陕西渭南市下邦镇),与作者故居渭村隔渭水相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是一幅“待渡图”:一江修水,行人稀少,环境幽静。
B.三、四句,是另一幅“待渡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渭水蔡渡。
C.末句中“草风沙雨”,色调空濛,衬托出诗人悠游自在的心境。
D.整首诗看似一幅淡墨勾染的风景画,其实情思邈远,熔诗画于一炉。
16.本诗篇幅短小,却写得波澜起伏。诗中有哪些突转?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 。
(2)《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聘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①影视创作在展示非遗文化上的创新,②不但体现在创作理念的大胆突破方面。③诸多作品一改非遗题材创作多聚焦以往非遗传承人的艰辛不易,④着重展示非遗文化在当下社会面临的发展危机,将视角放在诸如非遗技艺代际传承中老中青几代人 A ,非遗传承人在传承非遗技艺过程中收获的幸福感、满足感等与当下紧密连接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如同《正好遇见你》展示花丝镶嵌技艺时以父女矛盾为切入点:热爱花丝镶嵌技艺的女儿以为父亲重男轻女,不愿将绝活传授给她,实际上父亲深知花丝镶嵌的辛苦,希望女儿能不被这种艰辛束缚,生活得更轻松一些。
近期涌现的影视剧还在故事结构的设计上做文章,用如今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B 。如《芝麻胡同》以一缸非遗酱菜交代出剧作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角鲜明的性格特色,使作品节奏更加简洁明快。⑤《后浪》则采用以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中心作为故事章节,⑥借此引申出相对应的中医文化、传统仪式等,⑦并围绕其展开剧情。⑧今天的非遗是过去的生活,⑨过去的非遗需要走进今天的生活。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三个有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写出修改正确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①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洇湿了一大片。蹚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②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阳这会儿正平静下来,光线开始变得深沉。到了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小瞎子正睡得香甜,他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她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夜风在山里游荡。
20.文中有两个重叠形式“莽莽苍苍”“匆匆忙忙”,说说它们和“莽苍”“匆忙”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21.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写到老瞎子“空得深重”,“空”原本指不包含什么,指向一种轻盈之态,而“深重”却有一种沉重之意,如何理解。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选择”是每个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选择可以是每天的早饭吃什么;今天是走路还是骑车上学,晚自习应该先做哪一科的作业;还是即将面临广东新高考“3+1+2”模式选择科目搭配。
随着社会的发展,选择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是越来越痛苦,还是越来越幸福。
人生就是在这样一个个选择中慢慢拓展了长度,也积累了厚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C 2.B 3.D
①材料一采用议论的方式,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奋斗力量,借此赞颂了长征精神。②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叙写了红军打败敌军的战斗过程,借此歌颂了红军智慧无畏、勇于夺取胜利的长征精神。
5.①成为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青年,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②成为坚守初心使命的青年,发扬一心一意为人民的长征精神。③成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青年,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④成为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为实现民族复兴宏伟目标贡献智慧。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6.B 7.D
8.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富有感染力;
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9.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区,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
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
③作者的井冈山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CEH 11.B 12.D
13.(1)昔日手下的郡丞、书史也都和汲黯同级了,有的被尊崇、被重用甚至超过了汲黯。
(2)何况我已经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又怎么能够辱没朝廷呢! 14.汉武帝和陆九渊的评价立场不同:
汉武帝崇尚儒学,而汲黯常诋毁儒学,汉武帝认为汲黯出言冒犯,不顾君臣之礼,是“无学”的表现;
陆九渊则认为汲黯刚正不阿,坚守臣子职责,敢于直谏,是一位“有学”之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15.C 16.①场景转换:从眼前幽静的建昌江边渡口转到过去的渭水蔡渡;
②感情突变:从唤渡船的日常心态,到联想故乡渡口顿起的思乡之愁和贬谪之苦。
③诗歌用一“忽”字实现转换,即景生情,尺水兴波,带出了新的诗歌境界,给人新奇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2)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A不同理念的交流碰撞 B讲述非遗故事
19.语句②可修改为:体现在创作理念的大胆突破方面。
语句③可修改为:诸多作品一改以往非遗题材创作多聚焦非遗传承人的艰辛不易。
语句⑤可修改为:《后浪》则采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作为故事章节。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①“莽莽苍苍”能更好表现表空间阔大、植被丰茂的特点。②“匆匆忙忙”更能描摹出两个瞎子为了弹断一千根琴弦而焦急奔走的状态。③空间阔大、自然幽静而人物匆忙,构成强烈的反差张力。④使用叠词,强化了语意,又使得语言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一处:比喻,将两人在群山中匆忙行走比喻为在不安静的河水中漂流,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两人时刻奔走于路途中的迅疾、动荡。第二处:拟人,从“暴躁”到“平静”,赋予太阳以人的情绪,生动展现了夏季太阳的火辣,以及在接近野羊坳时太阳光慢慢趋向柔和的变化,调整了叙事节奏,构成了自然与人物内心的张力。
22.①“空”是因长期眼盲,老瞎子所期待并能准确表达出的有限,感到空虚而迷茫;②“深重”是因为老瞎子发觉自己所望的东西其实多得多,盼望既深且重。③在期盼与迷茫中,他开始求索生命更多的意义,这种求索深刻而厚重。
四、写作(60分)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