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课题在学科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
1、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科学课程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在本课题的探究过程之中,不论是探究放大镜的结构,还是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与应用,或者增补的组合放大镜与自制放大镜等活动都是以小组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
2、课程目标(1—2年级学段)中的具体定位。
(1)本课题体现了科学知识目标在“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要求:认识身边的简单工具;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任务。
(2)本课题的科学探究目标主要体现在表达交流与迁移应用两大方面。表达交流指在本课例的探究活动中,必然有集体或个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这必然会要求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迁移应用指将科学探究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即寻找生活中的放大镜、组合放大镜与自制放大镜。
(3)本课题在科学态度目标中主要体现了培养探究兴趣、追求创新与合作分享三大方面。
(4)本课题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中体现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即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本单元设置了两个研究课题:《放大镜》与《我的削笔刀》。着重落实对放大镜、削笔刀的观察、比较、设计、制作等探究活动,主要引导学生知道工具与科技产品的应用及其带给人们的便利与变化。
从教材呈现的结构上看,本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本线索;以需求与问题为切入点;以落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本单元课与课之间存在递进的关系。《放大镜》通过探究放大镜的结构,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与生活中的应用,以点带面地引领学生初步了解工具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我的削笔刀》从需求出发引领学生体验不同削笔刀的工作效果,亲身感知科技产品是由人设计并且制造出来的,而且能给人们带来便利与变化。整个单元呈现从身边到社会,从小到大的版块结构;逻辑性相对突出。
2、本课题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小学科学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工具是个好帮手》的第1课,全册顺序第15课。属于新《课标》里的“技术与工程”这一领域。教材从以需求与问题出发,引出放大镜的结构、使用方法、生活应用;引导学生懂得工具是由人设计并且制造出来的,而且能给人们带来方便。教材这样编排的主要用意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究“技术与工程”领域储备知识与方法。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突出,善于直观记忆,逻辑思维欠发展。他们对科学充满了强烈的好奇与兴趣;经过短暂的的科学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科学学科有了初步的简单认知;已经亲历过完整的探究过程,积累了浅显的的科学知识,知道了科学探究需要合作与交流。当然,也存在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例如:搜集资料与作记录的良好习尚待养成;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素养尚且稚嫩,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常常是自说自话;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最需提高。
就本课题而言,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对于放大镜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基于STEAM背景下的探究,尚属首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放大镜由镜框、镜片、镜柄组成,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从“是什么”、“为什么”、 “怎什么”等角度对放大镜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
3、科学态度目标:能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愿意尊重他人的意见;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认识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懂得工具与科技产品的应用及其带给人们的便利与变化。
【教学重点】
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
【教学难点】
亲历放大镜的设计、制作与测试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本课题解构成六个模块,预设以2课时进行探究。可以按逻辑顺序从模块一到模块七进行施教,也可以根据课堂发生的随机状况进行灵活重组;可以将第1课时内没有完成的模块转入第2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PPT课件《放大镜》。
学生:放大镜(2个/组)、微缩汉语拼音字母表、昆虫盒、老花镜、玻璃杯、烧杯、水槽、水、细铁丝、笔芯、曲别针、彩纸、水彩笔、固体胶、剪刀、矿泉水瓶、自封袋等。
【教学过程】
模块一:需求与问题。
出示缩微拼音字母:想要看清清楚微缩拼音字母,怎么办?需要什么工具?
[由需求引发问题与思考,激发出内生的实际需求与行为层面的任务。]
模块二:认识放大镜的结构。
1、要研究放大镜,首先应该了解关于放大镜的什么问题?
[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想了解一个物体,首先需要了解它的结构。]
2、讨论:可以怎样研究放大镜呢?
[目的是引导学生会利用多种感官进行研究。]
3、分组观察放大镜,看一看,摸一摸……
交流:放大镜的结构是怎样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形状、结构到材料,从多角度了解放大镜,为以后探究其它物品建构思维模式。]
(4)、课件出示:放大镜由镜框、镜片、镜柄三部分组成;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
模块三: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1、提出问题:关于放大镜,还有什么感兴趣问题吗?
[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交流,愿意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引出:应该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
集体交流:谁会使用放大镜?请上前示范一下。
[目的是通过演示与纠正,引导学生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懂得使用工具必须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课件出示: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体验活动:使用放大镜观察微缩汉语拼音字母表与自己的指纹。
[目的是体会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的效果不同。]
4、集体交流:在刚才的观察中,你有什么体会?
[目的是分享体验,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进一步体验放大镜可以看清楚物品的细节,是方便的常用工具。注意语言描述的层次性与准确性。]
模块四:寻找生活中的放大镜。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放大镜?它有什么用途?
(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放大镜。例如昆虫盒、老花镜、望远镜、透明水杯等等。)
[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懂得使用工具可以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
模块五:设计放大镜。(工程、技术与艺术)
1、观察现有的材料,说一说材料的名称。
[目的是认识材料,引发材料用途的思考。]
2、讨论:利用现有的材料,可以制作一个什么样的放大镜?首先应该做什么?再做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小组讨论→画设计图→选材→起名。
[目的是初步了解产品设计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从创意、样式、制作材料、尺寸、美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3、展示设计。
[目的是及时评价,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方面提出改进方法。]
模块六:制作放大镜。
强调:安全第一!
分组制作;教师巡视,参与制作;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方面个别指导。
模块七:作品展示。
[目的是向大家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放大镜作品。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特别是放大效果等方面及时评价,提出改进意见;重点表扬有创意的新点子。引导学生懂得产品制作需要建立在设计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性能进行测试和改进会让产品更加完美。]
模块八:课后拓展(做个显微镜)。
把两个放大镜重合使用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固定呢?注意调节上下两个镜片的距离,可以看得更清楚;美化一下自己的作品。
[引发新的问题与思考,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知道用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尝试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板书设计】
(
{
) (
{
)放大镜
镜框 放大
镜片 便利
镜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