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九年制学校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分)
1.(2分)从北京人到河姆渡人、半坡人,原始人类经历了从野外穴居到聚族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猪、狗等家畜的演进过程。导致上述演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提高
2.(2分)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小麦 ④会制造陶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行( )
A.分散杂居 B.错综复杂 C.多元一体 D.征服扩张
4.(2分)《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5.(2分)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6.(2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出现这两件绝世青铜器的朝代还有下列哪一成就?( )
A.甲骨文 B.人面鱼纹彩陶盆
C.《道德经》 D.开始出现牛耕
7.(2分)一位同学搜集了“春秋护头铜胄”“勾践剑与夫差矛”“围魏救赵示意图”等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国家实现统一 B.经济快速发展
C.学术思想活跃 D.军事战争不断
8.(2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 )
A.提出“仁者爱人” B.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C.强调以法治国 D.主张“兼爱”“非攻”
9.(2分)针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下面这些名人给出了不同的评价。这反映出( )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毛泽东: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之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佚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
A.时间越早越接近历史的真相 B.要客观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
C.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大于过失 D.评价人物应侧重于积极正面
10.(2分)秦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匈奴的进攻 B.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C.秦朝的暴政 D.陈胜吴广起义
11.(2分)秦朝速亡和“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政府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12.(2分)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地方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铁官是地方最高长官
C.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D.大力推广铁器的使用
13.(2分)下图反映的政治状况使东汉( )
A.豪强横行 B.诸侯争霸 C.社会混乱 D.文化繁荣
14.(2分)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15.(2分)麦克 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也有上榜。蔡伦上榜的理由是( )
A.改进了造纸术 B.编写了《史记》
C.发展了中医理论 D.创编了“五禽戏”
16.(2分)成语故事中蕴含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如三顾茅庐、鼎足三分、乐不思蜀、草木皆兵、闻鸡起舞等。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一个阶段的动荡局面,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7.(2分)西晋时期的贵族、富豪常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这说明西晋( )
A.社会经济繁荣 B.综合国力强盛
C.社会矛盾突出 D.统治阶级腐朽
18.(2分)魏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19.(2分)下列曾统一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分)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汤建国后,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
材料二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诗经大雅大明》原文大意:两军对垒牧野阔,周师战车亮煌煌,赤毛白腹四马壮。太师尚父名吕望,气势如同鹰飞扬。辅佐武王精谋略,纵兵伐商涤污秽,黎明尽现新气象!
材料三 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
(1)(2分)据材料一,概括商朝国力日益强盛的原因。
(2)(2分)据材料二指出“凉彼武王,肆伐大商”所指的战役及其结果。
(3)(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掩卷沉思,你最想对亡国之君说什么?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率先民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乘势利导,无坝引水,成为划时代的杰作。
材料三: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在地方上,秦朝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由中央政府管辖。
(1)(2分)材料一中涉及房屋样式的名称是什么?请写出居住这种房屋的远古人类一例。
(2)(2分)材料二中的“蜀郡郡守”指的是谁?材料中的“大型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
(3)(2分)材料三中涉及的是秦朝的哪一制度?该制度的实行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23.(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风云]
材料一: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
材料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璧怀古》
[实力较量]
材料三:魏、蜀、吴三国实力比较表
国名 户数(户) 人口(人) 兵力(人)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1)(2分)材料一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有何重大意义?
(2)(2分)材料一中,曹操的“壮心”是指什么?这一壮心有没有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及史实具体说明。
(3)(2分)材料二中的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4)(2分)表格体现了当时怎样的局面?通过表格中数据的比较,实力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答案
1-10 DDCBB ADABC 11-20 DCCBA CDCDA
21.(1)原因:商汤勤政爱民;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
(2)战役:牧野之战。结果:商朝灭亡。
(3)共同原因:统治者实行暴政,失去民心;
暴政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等等。
22.(1)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
(2)李冰。都江堰。
(3)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3.(1)官渡之战。歼灭袁军主力,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曹操的“壮心”是统一全国。没有实现。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退回北方,不再轻易南下,他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赤壁之战。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曹军不习水战,而孙刘联军采用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结果大败曹军。
(4)三国鼎立局面。魏国实力最强大。曹魏处于黄河流域,开发早,农耕经济成熟,并且继承了前代的基础;曹魏建立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