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
一、目标与内容
(一)学习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34个生字和“热情”“自傲”等3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长歌行》。
3.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民俗文化,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4.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教材内容 ●精读课文 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 古诗三首 ●略读课文 藏戏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习作 家乡的风俗 ●补充资源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冰心《腊八粥》,莫言《过去的年》,冯骥才《花脸》 1.能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2.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3.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三)设计说明
本单元围绕人文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组织选文,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三首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篇略读课文《藏戏》,《语文园地一》中编排了汉乐府中的《长歌行》。这些课文体裁各异,有散文,有小说,有古诗,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本单元的习作是“家乡的风俗”,紧密地结合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体现了从阅读到表达的有序过渡。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从小孩子八儿的视角写出来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课文语言通俗简练、充满童趣,在人物对话中感受到腊八粥扑面而来的香气和甜蜜和家庭生活的温馨。《古诗三首》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述了我国传统节日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则借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抒发诗人的忧思。《藏戏》通过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的介绍等让读者对藏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其折射出来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藏戏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的课文紧扣“民风民俗”这一主题展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单元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北京的春节》一课侧重引导学生按照顺序理清文中不同时间点所对应的民俗活动,并结合具体语段分清详略,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体会课文主次分明的好处。《腊八粥》一课侧重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的基础上分清哪些是主要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聚焦课文主题部分,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感受课文详略安排的效果,并尝试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古诗三首》一课侧重根据诗体、内容进行整合学习。借助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想象画面,结合学生对传统古诗词的积累了解传统节俗,加深对传统节俗的理解。《藏戏》一课侧重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中了解藏戏的特色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增进对藏戏的了解。“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生活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民风民俗”,我们在设计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补充文章、古诗,帮助学生亲近中国传统习俗,并主动继承和传扬。
首先,“聊天赏析”中回味春节习俗。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是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最隆重的那一个。春节期间,人们张灯结彩,走亲访友,民俗活动异常丰富。每个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但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春节的习俗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与本单元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一致的。把这个单元安排在春节刚刚结束不久的春季开学初学习,和学生聊聊自己刚刚经历过的缤纷春节,巧借这个真实的情境在学习者与文本之间建立了联系。通过分享各自的春节见闻,发现各地春节习俗的“同”与“不同”。在赏老北京的春节画卷中,发现老北京春节习俗和当地春节习俗的“同”与不同。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后,在对比中找到作者分清主次介绍的方法,并试着用类似的方式向同伴讲述刚刚过去的春节。在“正月里闹新春”这一真实场景中,学生延续春节喜庆气氛,传承节日的习俗,符合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
其次,“读文品诗”里了解习俗的流传。
传统节日习俗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流传至今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要落实“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一语文要素,需要在多个内容和文体中引导学生进行体悟。通过补充古诗、散文、视听资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在“读、品、讲”中感受中华习俗的多姿多彩。除了教师提供的资料之外,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筛选资料,同伴互相分享,在整理、分享学习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最后,“元宵喜乐会”上实践拓展妙笔生花。
语文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真实的元宵节情境中让学生“赶一场元宵喜乐会”是一笔尤其珍贵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搜索资料学做元宵美食、学扎花灯、写谜面,猜灯谜等活动和父母再次感受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和温馨。借助拍照、录视频、笔记、绘画等多种方式记录元宵节的见闻、感受等并制作成美篇上传平台,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一起聊聊感受,发表评论。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现代技术能力,也沟通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让他们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在自主探究活中提升语文素养。
情境与任务
(一)学习情境
在新年节日的喜庆氛围中,和学生聊一聊过大年的习俗,赏一赏老舍笔下老北京的春节,发现从古到今、从南到北,正月里闹新春时共同的祝福。作家儿时等待腊八粥的馋样儿、古诗中记下打动人心的节日习俗、藏戏中藏着的动人故事……流传至今的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办一场闹元宵节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到八方习俗的多姿多彩。
(二)任务框架与内容安排
1.任务框架
2.内容安排
任务 课时 学习内容
正月里来闹新春 2 《北京的春节》 拓展阅读:《故乡的元宵》
流传至今的习俗 2 《腊八粥》、语文园地之“书写提示” 拓展阅读:冰心《腊八粥》、梁实秋《粥》、王蒙《我爱喝稀粥》、莫言《过去的年》
2 《古诗三首》
1 《藏戏》 拓展阅读:《花脸》
赶一场元宵喜乐会 4 习作《家乡的风俗》
语文园地之“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三)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为主题,整合三个任务八个活动进行学习。
第一个任务“正月里来闹新春”,重点是在理清文中不同时间点对应的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分清详略,体会文章主次分明的好处。活动一“聊聊刚过完的春节”重在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春季新学期初,新年的余味犹存,学生可以联想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活动二“赏一幅老北京春节画卷”,梳理课文中春节前后的节日习俗,让学生发现文章的详略安排发现作者抓住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表达密码。在阅读中尝试将课文与生活相结合,运用所悟方法再次讲述自己经历的春节,将习得的方法得以吸收内化。
任务二“流传至今的习俗”,本活动旨在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感受不同时代中节日习俗的变化,了解地方的艺术特色,感受深厚的文化内涵。活动一“忘不了的腊八粥”,在品味腊八粥美味的同时让学生从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等粥”的详写和“喝粥”的略写也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来安排的,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写作方法也是与本单元的“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目标相契合的。活动二“古诗中令我心动的习俗”,了解相关习俗和传说,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查找资料,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诗歌,感受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活动三“讲一讲传奇的藏戏”。把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的“读”“思”“讲”,自主感受藏戏的艺术特点,并通过搜集图片、视频资料,将传奇的藏戏讲清楚、讲精彩,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地方艺术特色的继承和传扬。
任务三“赶一场元宵喜乐会”。本活动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习作时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一个落实、拓展与延伸。活动一“元宵节我想做的事儿”,学生在主动了解元宵习俗的基础上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精挑细选”确定自己想做的事儿。活动二“邀请爸妈闹元宵”,在这个佳节里感受节日的欢乐和亲情的温馨,这也是传统佳节的意义所在。活动三“元宵民俗美篇推介”,学生将自己参与的过程用图片、文字、视屏进行记录,并合理整合排版,向同学、亲戚朋友进行推介,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信息化意识,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传扬的一种方式。朋友圈里的评价和点赞还能有效地实现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体验创作的热情。
三、教学活动示例及说明
(一)任务一:“正月里来闹新春”
活动1:聊聊刚过完的春节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春节”“腊八”这些节日的习俗对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寒假结束时就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网搜索、听人讲述、亲身体验春节的热闹与喜庆及源远流长的春节文化,过一个五彩缤纷的春节。“家乡春节真热闹”,在一个班级里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分享会的形式分地域来介绍不同地区过节的习俗,在小组里进行分享,让学生感受到春节习俗的相同之处并找出同一地域、不同地域风俗的不同之处。“特色风俗来瞧瞧”,聚焦各地“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借助图片、文字、视频等进行生动的介绍,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各地春节习俗的不同之处。这样从众多习俗的分享中聚焦那一个的方式也是与课文介绍的方式是相契合的,为教学《北京的春节》做好了铺垫。
建议安排1 课时
1.家乡春节真热闹
这个活动是对学生寒假以“春节”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延续和汇报。学生在独立研学的基础上与同伴以区域进行分组,分享节日的喜庆,发现习俗的“同”与“异”,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多姿多彩。
教学中的第一个活动“家乡春节真热闹”,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分享,分成以下几个活动:
①春节由来知多少
关于“春节的由来”有很多的说法,在分享资料卡片中,在讲述和春节有关的民间故事中品味春节的历史悠久。
②我在家乡过春节
小组借助表格说一说、填一填,各自家乡都有哪些春节习俗。
地方 春节的习俗
仔细观察表格,找一找各地春节习俗的“相同”和“不同”。
2.特色习俗来瞧瞧
在“家乡春节真热闹”这一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特色习俗来瞧瞧”这一活动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迁移和运用。“说”“画”“问”“答”的主体都是学生,他们因为有了真实的体验,有主动习得的欲望,所以自然印象深刻,对特色习俗的讲述、记录、反馈也是绘声绘色。
①我说你画记忆深
请小小讲述员依次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个“特色”风俗,听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记录,尝试绘制一张属于自己的“特色风俗”思维导图。
②我问你答大比拼
请讲述人组成考核团,依次出题考考大家,在“你问我答”中再次体验节日习俗的多姿多彩、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活动2:赏一幅老北京画卷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学生在“赏老北京画卷”的同时,通过梳理课文中春节前后的节日习俗,能够发现文章的详略安排和作者抓住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密码。在阅读中尝试将课文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运用所悟方法再次讲述自己经历的春节,能有效促进方法的吸收和内化。“我读我识我写”是对学生预习成果的一种检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填个表格脉络清”,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借助表格,按照时间顺序发现各个时间里老北京的不同习俗,课文的脉络及作者介绍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了。“民俗特色在这里”,引导学生根据描写的方式、段落的长短等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出五个详写的日子,在对比中感受老北京过节时的热闹、忙碌、隆重。并与斯妤笔下的《除夕》片段进行赏析对比,解锁作者的写作密码。最后“家乡习俗我介绍”尝试运用所习得的方法,结合“家乡春节真热闹”的版块,先将家乡的春节习俗进行“扫视”,然后“聚焦”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一个,有详有略地讲述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建议安排1课时。
1.我读我识我写
①我眼里的“老舍”。
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
②新鲜词语我来读。
万象更新 间断 正月 白云观 分外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学生读词语,注意多音字和儿化音的读法。
③指导书写。
报默本次生词,组内轮转批阅。集体纠错。
重点指导:“醋”字左边是“酉”,不能写成“西”。“摊”字是左中右结构,要注意中间的“又”写得窄而短,左右疏密均匀。“燃”是左右结构,四点底不要写在火字旁的下方。
2.填个表格脉络清
①初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对应的习俗,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主要时间 人们的活动
腊八
正月十九
②小组内交流补充,把表格补充完整。
③小组代表借助表格按时间顺序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3.民俗特色在这里
①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说一说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
②学生在学习单中标注出各部分的详略。
③以腊八为例,探索作者写作的奥秘,体会腊八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④小组合作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结合课文段落,绘制思维导图,对比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出这几天的热闹和美好的。
⑤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读一读,想想斯妤笔下的《除夕》片段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与同学交流。
⑥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几天写得详细,而略写其他的日子。知道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而其他日子作者是一笔带过,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概括。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家乡习俗我介绍
浏览课文,尝试学着作者介绍《北京的春节》的方法介绍自己家乡的习俗,注意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任务二:流传至今的习俗
活动1:忘不了的腊八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忘不了的腊八粥”在品味腊八粥美味的同时让学生从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根据表达需要来安排“等粥”的详写和“喝粥”的略写,这一写作方法是与本单元的“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目标相契合的。“读课文学生词”是对学生自学效果的一个检测。“小标题理情节”可以让学生在默读课文,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围绕“粥”理清楚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理清哪些部分是主要内容,哪些部分是次要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品课文悟情感”,感受八儿对腊八粥的那种期盼,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小小的一碗腊八粥”为什么让八儿如此之“馋”?并结合课后练习的第二题,聚焦课文主体部分,引导学习破译作者详写主要部分的写作密码,感受详略安排的效果。并自己尝试“写最爱的美食”,知道学生仿照课文第一自担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
建议安排2课时
1.读课文学生词
①出示文字:
②介绍字体,照着写一写,试着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③介绍作者: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出生于湖南凤凰,为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被称为“乡土文学之父”,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
④检查预习效果:
报默文中生词,轮转批语、订正。重点关注:“腻”“褐”“搅”“稠”等字的写法。
2.列小标题理情节
①默读思考: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②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对比品读悟情感
①找出文中三处写“腊八粥”的段落。对比阅读,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
小组讨论,面对这样的腊八粥,八儿的心里分别是怎么想的,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发现八儿的“馋”,作者又是如何将传统美食与人物活动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②阅读莫言、冰心、老舍笔下的“腊八粥”,体会“腊八粥”里包含的不同情感。
一碗腊八粥为什么会让小小的八儿如此之“馋”?读读课文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想。
补充阅读:冰心《腊八粥》、梁实秋《粥》、王蒙《我爱喝稀粥》、莫言《过去的年》体会腊八粥承载的情感,因为有情所以腊八粥才更有味儿。
4.写写最爱的美食
结合课后“小练笔”,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
活动2:古诗中令我心动的习俗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这一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了解相关习俗和传说,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查找资料,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诗歌,感受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读古诗明习俗”借助学生已有认知的认知,说一说文中古诗里的一些传统习俗。“查资料知由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这些节日的来龙去脉,讲述习俗中的神话古诗等,借助补充的课外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也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读古诗想画面”,借助诗句展开想象,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借助搜集到的传说故事或民俗资料展开想象,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小小节俗发布会”将自己研究其他古诗中传统习俗的研究成果与大家进行分享,讲述心目中“最让你心动的那一个”节日习俗。
建议安排2课时
1.读古诗明习俗
①读古诗,读正确、读出停顿和节奏,注意生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
②充分利用注释,关注字义、词义等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古诗中节日的时间和节日里的习俗。
2.查资料知由来
①查一查:借助课前自己搜索的资料、老师、同学的资料讲一讲节日的习俗。如:《寒食》中禁火习俗的由来,适当补充春季“改火”习俗的相关知识,更好地帮助理解“日暮汉宫传蜡”一句的意思。如:《迢迢牵牛星》与牛郎织牛的传说有关,《十五夜望月》与学生熟悉的中秋有关,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节日的由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②画一画:将与古诗有关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呈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的过渡。
③诵一诵:在小组内吟诵古诗,推选代表在班级进行展示。
3.读古诗想画面
①想一想。反复诵读古诗,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可以借助诗句展开想象,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也可以联系传说古诗或搜集到的民俗故事展开想象。
在《寒食》中,引导学生借助诗中的关键词“无处不飞花”“御柳斜”感受京城中的美好景象想象“飞”和“斜”的灵动美。抓住“传”“散”想象暮色中的烛光点点,轻烟袅袅,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引导学生发现《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叠词,以及“河汉”“素手”“清浅”等,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想象织女的望眼欲穿和无尽相思的画面。
《十五夜望月》重在指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院内的月夜秋景、微冷的秋露和冷寂的桂花幽香,在反复吟诵中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友人的无尽思念。
②你说我评。在学生想象画面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完善,通过语言的描述将古诗转化成一幅幅画面展现在他人面前。
③写一写。结合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把自己当做诗人本人,写一下这首诗“诞生”的过程,注重画面的描述和真情的流露。
4.小小节俗发布会
①节日古诗接着背。背一背自己记忆中和节日习俗有关的古诗,比比谁知道的多。
②说一说自己背诵的古诗中包含的节日习俗及由来或讲述和古诗有关的神话古诗、民间传说等。
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节日习俗手抄报,办一个节日习俗发布会,把手抄报陈列在教室前的走廊上,向同年级的伙伴进行展示。
活动3:讲一讲传奇的藏戏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读课文画导图”结合课文的学习提示提出默读要求,借助思维导图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将藏戏的特点介绍清楚的。“藏戏大讲坛”着重让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结合课文,先在小组内进行讲述,然后派小组代表在班级进行展示,这也是学生将所学内容吸收外化的一个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整合的能力,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都是很有好处的。“我也能露一手”学生尝试将自己家乡的特色戏曲学着作者介绍藏戏的方式进行讲述,甚至可以让有特长的学生一展风采,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认识,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这也对传统地方戏曲和民俗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1.读课文画导图
①读课文,画出具体介绍藏戏特色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②小组内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藏戏的哪些特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藏戏大讲坛
①小组内分工合作,借助思维导图和自己课前搜索的资料,介绍藏戏。讲述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点关注藏戏的传奇故事和不同的面具代表的不同人物身份。在讲述面具的时候可以用“考考你”的方式和听众进行互动式交流,让讲述引起共鸣。
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述大PK,看看哪个组的讲述最能吸引观众,最能深入人心。
3.我也能露一手
①学着作者介绍藏戏的方法,介绍自己家乡的地方居中,主要特色等等。
②做家乡戏曲的代言人,在班上也露一手,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戏曲有更多的了解,感受戏曲的魅力所在。
任务三:赶一场元宵喜乐会
活动1:元宵节我最想做的事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各地的人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由来我知道”学生通过自己的查阅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元宵由来,揭开元宵节各种由来的面纱,感受不同由来背后寄托的情感。“元宵习俗知多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元宵习俗的丰富多彩,并了解随着时间的迁移,习俗也在不断地沿革,引导学生从元宵习俗中发现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元宵节我最想做的事儿”是学生在众多能做的事里面进行精挑细选做出的决定。这也是与前面的活动实践中引导由“扫视”到“聚焦”相呼应的,在一次次地探索实践中学生也必然会“分清主次”,学会取舍。
1.元宵由来我知道
①说一说:“元宵”是哪一天,“元”和“宵”在这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②查一查:上网查阅资料或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梳理元宵的由来。说一说,从不同的“元宵节由来”中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2.元宵习俗知多少
①说说自己家乡的元宵习俗。让大家猜猜家乡元宵习俗里的美好寓意。
②考一考大家,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年的时候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上雕刻蝙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宵节我最想做的事儿
①想想说说:元宵节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儿?按照时间顺序制定一个“闹元宵”的计划。
②选一选,在自己的“闹元宵”计划表上选出一个你最想做的事,重点策划。
活动2:邀请爸妈闹元宵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中国传统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华夏子孙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着民族的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的美德和精神。在节日里和家人一起猜猜灯谜、做做花灯、逛逛庙会、吃吃汤圆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也能在有滋有味的节日活动中感受亲情带来的温馨,这也是传统节日的魅力之一。
1.灯谜猜猜猜
①和爸妈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灯谜,张灯结彩,营造喜庆的元宵氛围。
②和爸妈一起制定游戏规则,比一比谁猜的灯谜多,赢取相应的奖励。
2.花灯做起来
①选择一种心仪的花灯,借助网络搜索或向身边的人请教花灯的制作过程。
②和爸妈一起动手做一做精美的花灯,体会亲子动手的快乐。
3.庙会逛逛逛
一家人到庙会上走走逛逛,感受节日的喜庆和元宵节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4.元宵吃起来
①和爸妈一起动手做元宵,并给爸爸说说自己了解的节日美食。
②亲手煮元宵,品尝元宵,感受元宵给元宵节增添的节日温馨。
活动3:元宵民俗美篇推介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记录美好,分享感动,永远保存你人生精彩值得记忆的生活片段,这是美篇制作的意义所在。从构思美篇框架到选择相应的图片,再到创作相应的文字介绍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才能呈现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学会自己动手制作美篇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
1.元宵习俗美文推荐
①读一读大家笔下的元宵佳作,感受元宵节在不同人眼里的不同表达。结合“词句段运用”学习如何用不同表达方式表达同样的意思。
②围绕“交流平台”梳理本单元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表达主题的。了解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2.元宵民俗美篇推介(微信美篇或手抄报形式)
①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从框架的搭建、材料的选择等设计自己想要制作的美篇或电子小报。
②组内分享自己制作的美篇或电子小报。
③采用投票的方式选出自己最心仪的那一个,评选最佳元宵作品,并颁发相应的奖励。
四、教学建议与资源支持
(一)单元教学建议
1.准确定位,主题把握适切
本单元的学习,重在了解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现象,对全国各地的民俗有初步的感受。能在亲历体验、搜集探索中发现民俗之美,激发学生对民俗文阿虎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教师既要注意避免对民俗的意义与价值进行过度地挖掘,也要注意从众多的民俗文化中甄别、筛选出能填正确价值取向的民俗文化。
2.结合经验,拓展教学资源
在本单元中,涉及到很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还有牛郎织女的传说,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内容。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里阿尼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感受作者笔下的内容与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有哪些异同,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有些遥远,如寒食节、藏戏等,教学时可以通过拓展相关的图文资料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注重体验,亲历实践过程
大单元设计中,尤其重视学生的亲历实践与体验。《北京的春节》一文安排在春节结束后不久,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体验、感悟更为深刻,教者可以将学习任务前置,给学生提供开展春节活动实践体验的任务清单,让学生的亲历体验与课文内容实现有效联结。如有些情境不能亲历,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图文等手段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文本中传统习俗的魅力所在。如《藏戏》一文,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赏析亲近文本,再表演一出家乡的拿手好戏,感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俗特色。
4.培养能力,重视自主合作
学生在一次次的亲历体验中培养的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赶一场元宵喜乐会”这一活动是对本单元的学习能力的集中展示和检验,学生唯有在一次次活动中习得了真切的方法这一活动的呈现才能五彩缤纷。
制作美篇也是对学生提出的一个综合性要求。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在分组合作中根据自己的特长合理分工、搜集资料、拍摄图片、筛选甄别、图文匹配等等,在合作中体会团队的力量,感受合作的美好。
(二)单元线上学习包的设计与使用建议
任务一 正月里来闹新春
活动一 聊聊刚过完的春节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活动厅】 1.家乡春节真热闹 ①春节由来知多少 ②我在家乡过春节 地方春节的习俗
这是学生自学后的分享与交流,板块的设计便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线上展示。师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资源进行点评。
2.特色习俗来瞧瞧 ①我说你画记忆深 请小小讲述员依次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个“特色”风俗,听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记录,尝试绘制一张属于自己的“特色风俗”思维导图。 ②我问你答大比拼 请讲述人组成考核团,依次出题考考大家,在“你问我答”中再次体验节日习俗的多姿多彩、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提供思维导图框架,让学生能按照这样的结构进行听写记录,训练学生的听写能力的基础上对各个地方的习俗也有个大致的了解。
活动二 赏一幅老北京画卷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读读吧】 1.我读我识我写 ①我眼里的“老舍”。 线上提供和老舍有关的链接,图文结合,供学生选阅。 ②新鲜词语我来读。 万象更新 间断 正月 白云观 分外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学生读词语,在线听读、自己纠错,注意多音字和儿化音的读法。 【写写吧】 ③指导书写。 报默本次生词,在线书写,组内轮转批阅。集体纠错。 通过学生在线查找搜索老舍先生的生平再提取关键信息介绍老舍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自己听读纠错,自我过关,实现了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线的检测反馈也让生字教学落到了实处。
2.填个表格脉络清 ①初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对应的习俗,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主要时间人们的活动腊八正月十九
学生阅读、在线填写,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交互投影,让学生的思维清晰可见。
3.民俗特色在这里 ①以腊八为例,探索作者写作的奥秘,体会腊八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提供类似的表格,让学生在线合作尝试完成剩下的几个节日习俗,感受作者的写法。 ②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读一读,想想斯妤笔下的《除夕》片段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与同学交流。 提供电子课文,实现线上阅读批注。 学生根据描写的方式、段落的长短等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出五个详写的日子,在对比中感受老北京过节时的热闹、忙碌、隆重。并与斯妤笔下的《除夕》片段进行赏析对比,解锁作者的写作密码。
4.家乡习俗我介绍 浏览课文,尝试学着作者介绍《北京的春节》的方法介绍自己家乡的习俗,注意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尝试运用所习得的方法,结合“家乡春节真热闹”的版块,先将家乡的春节习俗进行“扫视”,然后“聚焦”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一个,有详有略地讲述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通过在线录音自评互评中获得提升。
任务二 流传至今的习俗
活动一:忘不了的腊八粥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写写吧】 1.读课文学生词 沈从文简介及其文字作品一幅。 1.实现在线听读、默写、批阅、订正。 在线跟读、听写、默写、批阅考察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过程中能快速地呈现学生书写中出现的易错、难写的字词,更容易突破难点。
2.列小标题理情节 默读思考,概括小标题。提供可供学生填写的如图实例。 提供表格无异于给了学生一副梳理课文的“脚手架”,让课文的脉络梳理更为清晰。
3.对比品读悟情感 提供《腊八粥》一文的电子课本及补充阅读材料:冰心《腊八粥》、梁实秋《粥》、王蒙《我爱喝稀粥》、莫言《过去的年》等阅读链接。 在线根据需要选择文章在线阅读,在对比中更容易发现文章中延续的不同情感。
【写写吧】 4.写写最爱的美食 结合课后“小练笔”,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 无论是运用语音输入还是在线练写都能第一时间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到教师的中央控制台。有助于学生互评、师生评析。
活动二 古诗中令我心动的习俗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读读吧】 1.读古诗明习俗 ①读古诗,读正确、读出停顿和节奏,注意生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 ②充分利用注释,关注字义、词义等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古诗中节日的时间和节日里的习俗。 学生能在线实现自主跟读录音、自己正音、纠错。 听读中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初步感受感受相关习俗和传说。
【活动厅】 2.查资料知由来 ①查一查 ②画一画 ③诵一诵 学生能在线搜索、在线填空,并在线诵读。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这些节日的来龙去脉,讲述习俗中的神话古诗等,借助补充的课外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也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
3.读古诗想画面 ①想一想。反复诵读古诗,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可以借助诗句展开想象,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也可以联系传说古诗或搜集到的民俗故事展开想象。 ②你说我评。在学生想象画面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完善,通过语言的描述将古诗转化成一幅幅画面展现在他人面前。 ③写一写。结合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把自己当做诗人本人,写一下这首诗“诞生”的过程,注重画面的描述和真情的流露。 学生能直接在方框打字或语音输入,能通过语言的描述呈现出画面。 借助诗句展开想象,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借助搜集到的传说故事或民俗资料展开想象,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活动厅】 4.小小节俗发布会 ①节日古诗接着背。背一背自己记忆中和节日习俗有关的古诗,比比谁知道的多。 ②说一说自己背诵的古诗中包含的节日习俗及由来或讲述和古诗有关的神话古诗、民间传说等。 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节日习俗手抄报,办一个节日习俗发布会,把手抄报陈列在教室前的走廊上,向同年级的伙伴进行展示。 学生能在线背诵古诗、讲述故事,上传自己的精彩作品。 学生将自己研究其他古诗中传统习俗的研究成果与大家进行在线分享,讲述心目中“最让你心动的那一个”节日习俗。
活动三 讲一讲传奇的藏戏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活动厅】 1.读课文画导图 ①读课文,画出具体介绍藏戏特色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②小组内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藏戏的哪些特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课文的学习提示提出默读要求,借助思维导图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将藏戏的特点介绍清楚的。
2.藏戏大讲坛 ①小组内分工合作,借助思维导图和自己课前搜索的资料,介绍藏戏。讲述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点关注藏戏的传奇故事和不同的面具代表的不同人物身份。在讲述面具的时候可以用“考考你”的方式和听众进行互动式交流,让讲述引起共鸣。 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述大PK,看看哪个组的讲述最能吸引观众,最能深入人心。 着重让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结合课文,先在小组内进行讲述,然后派小组代表在班级进行展示,这也是学生将所学内容吸收外化的一个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整合的能力,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都是很有好处的。
3.我也能露一手 ①学着作者介绍藏戏的方法,介绍自己家乡的地方居中,主要特色等等。 ②做家乡戏曲的代言人,在班上也露一手,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戏曲有更多的了解,感受戏曲的魅力所在。 学生尝试将自己家乡的特色戏曲学着作者介绍藏戏的方式进行讲述,甚至可以让有特长的学生一展风采,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认识,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这也对传统地方戏曲和民俗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任务三 赶一场元宵喜乐会
活动一 元宵节我最想做的事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活动厅】 1.元宵由来我知道 ①说一说:“元宵”是哪一天,“元”和“宵”在这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②查一查:上网查阅资料或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梳理元宵的由来。说一说,从不同的“元宵节由来”中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学生通过自己的查阅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元宵由来,揭开元宵节各种由来的面纱,感受不同由来背后寄托的情感。
2.元宵习俗知多少 ①说说自己家乡的元宵习俗。让大家猜猜家乡元宵习俗里的美好寓意。 ②考一考大家,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年的时候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上雕刻蝙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元宵习俗的丰富多彩,并了解随着时间的迁移,习俗也在不断地沿革,引导学生从元宵习俗中发现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元宵节我最想做的事儿 ①想想说说:元宵节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儿?按照时间顺序制定一个“闹元宵”的计划。 ②选一选,在自己的“闹元宵”计划表上选出一个你最想做的事,重点策划。 这一活动是学生在众多能做的事里面进行精挑细选做出的决定。这也是与前面的活动实践中引导由“扫视”到“聚焦”相呼应的,在一次次地探索实践中学生也必然会“分清主次”,学会取舍。
活动二 邀请爸妈闹元宵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展示厅】 学生通过视频录制或图片、或文字记录下和爸妈一起猜灯谜、做花灯、逛庙会、吃元宵的热闹场面,并能在线分别传到相应的文件夹中。 强调技术的交互性,把活动过程记录下来并上传到制定的文件夹。
活动三 元宵民俗美篇推介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活动厅】 1.元宵习俗美文推荐 ①读一读大家笔下的元宵佳作,感受元宵节在不同人眼里的不同表达。结合“词句段运用”学习如何用不同表达方式表达同样的意思。 ②围绕“交流平台”梳理本单元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表达主题的。了解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在阅读对比中进一步感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抓住详略,准确表达”,“重点突出,细致表达”。
2.元宵民俗美篇推介(微信美篇或手抄报形式) ①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从框架的搭建、材料的选择等设计自己想要制作的美篇或电子小报。 ②组内分享自己制作的美篇或电子小报。 ③采用投票的方式选出自己最心仪的那一个,评选最佳元宵作品,并颁发相应的奖励。 记录美好,分享感动,永远保存你人生精彩值得记忆的生活片段,这是美篇制作的意义所在。 在线投票选举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三)单元学生用书使用建议
本单元的学生用书与教师用书主题一致,仍然是在“聊聊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这个大情境下的大板块的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任务一,“正月里来闹新春”,要重视用好学生已有的“过年”真实体验,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建立起联结与对比,体会文章主次分明的好处。从感受扑面而来的节日喜庆到聚焦某一习俗的重点介绍,要让学生在自读感悟中习得方法,并尝试运用所悟方法再次讲述自己经历的春节,将习得的方法得以吸收内化。
任务二“流传至今的习俗”,要培养学生自己阅读、自我检测、自己搜集、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对比阅读自主发现,节日的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取其精华。了解地方的艺术特色,并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加以传承,感受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节俗发布会”上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同学们进行分享也是对本活动成果的一次互相检阅与提升的过程。
任务三“赶一场元宵喜乐会”。本活动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习作时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一个落实、拓展与延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元宵计划”并付诸实施,和爸妈一起闹元宵,感受传统节日给家庭带来的喜悦和幸福,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遇到问题尝试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主动尝试解决。在活动中还要注意将搜集的材料合理分类和本组同学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展现出小组最佳的作品。
练习、测评及建议
(一)单元评价与测评目标
1.字词
会写“蒜、醋、饺”等34个生字和“热情”“自傲”等38个词语。
2.阅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长歌行》。
2.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民俗文化,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3.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3.习作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二)练习、测评设计说明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要求是“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本单元的学习活动着重体现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在活动中关注文本,联结生活,习得表达的方法。本单元的练习、测评的设计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潜心会文中体悟表达。
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发现文章在表达方面的不同。写作时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在表达时学会根据围绕中心选择重要的内容合理分配,详略得当。方法的习得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进行,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2.在对比阅读中感受情感。
由于中华习俗流传已久,一些传统习俗在岁月的荡涤中已冲淡不少,某些情感的延续唯有品读文字才能品味其中。在阅读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感受传统习俗中的情感传承和沿袭,感受传统节日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三)练习设计案例
1.我这样学生字
选择本单元第1-3课生字,每个人选择2个你认为易错、难写的字录音上传你的学习方法,怎样写好字,拍照上传平台进行展示。
2.我会仿写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
过年就是贴对子, 元宵就是_______,
红红火火的, _______红红火火的,
过年就是吃饺子, 元宵就是_______
白白胖胖的, _______的,
把温馨和团圆带回家。 把_______带回家。
过年就是放鞭炮, 过年就是_______,
花花绿绿的, _______的,
把喜庆和欢乐带回家。 把_______带回家。
六、单元测评案例
1.名师点拨台。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根据表达需要详写主要部分的内容”“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应该成为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所在。
为了突出元宵灯会上的热闹喜庆,有同学写出了如下片段:
那天,我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只见十几个叔叔举着一条黄色的长龙。舞龙开始了。只见舞龙人举着金灿灿的长龙,绕场转了一圈,然后加快了脚步。紧接着,他们越走越快,举着长龙左抡右挥。那长龙在半空中不断翻转、跳跃、冲奔、扭动,之后直冲云霄……这时,人群中又走出了一个叔叔,手举“火球”,在长龙面前抖动,龙头直冲“火球”奔去,摇头摆尾,张开了大嘴。这时,“火球”停住了,长龙也停住了,都直勾勾地看着对方。只见黄龙突然飞奔而来,向“火球”扑了过去,“火球”却不慌不忙地定住,临危不惧,不躲、不跑,也不跳。黄龙离“火球”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突然,“火球”凌空一闪,躲过了危机。那条长龙并不甘心。于是,举“火球”的叔叔把龙头往上一顶,纵身一跃,龙嘴里出现了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球”。
这个片段的小作者已经能将“舞龙”的片段生动具体地写出来了,但是活动的现场和个人的感受还是有所欠缺的,不能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教者将文章运用“点面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了修改,片段就变了个样儿:
那天,我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只见十几个叔叔举着一条黄色的长龙。舞龙的叔叔们身着黄色的演出服,腰间束着一根红带子,头带黄帽,身材挺拔,眼神坚定自若。突然,我身边的老爷爷自顾自地说了一句:“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看那顶天立地的样子。”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这时,一阵敲锣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舞龙开始了。只见舞龙人举着金灿灿的长龙,行云流水般绕场转了一圈,然后慢慢加快了脚步。紧接着,他们越走越快,举着长龙左抡右挥。那长龙在半空中不断翻转、跳跃、冲奔、扭动,之后直冲云霄……满场观众都不约而同地仰望着天空,担心这条长龙好像真的挣脱要飞走了。接着,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时,人群中又走出了一个叔叔,手举“火球”,在长龙面前抖动,龙头直冲“火球”奔去,摇头摆尾,张开了大嘴,似乎铁了心要把“火球”吞进肚子里。这时,“火球”停住了,长龙也停住了,都直勾勾地看着对方。只见黄龙突然飞奔而来,向“火球”扑了过去,“火球”却不慌不忙地定住,临危不惧,不躲、不跑,也不跳。黄龙离“火球”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突然,“火球”凌空一闪,躲过了危机。那条长龙并不甘心。于是,举“火球”的叔叔把龙头往上一顶,纵身一跃,龙嘴里出现了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球”。人们怔住了,醒悟过来之后,爆出了如山洪奔泻的掌声,此起彼伏……
2.我来试一试。
根据以上所学,试着写下自己参加一个风俗活动的片段。注意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设计说明
1.考察指向
(1)学生搜集筛选材料的能力。考察学生能否从某一习俗众多的活动中捕捉到让自己感觉“最特别”的那一个,进行重点描述。能否读懂练笔的要求。
(2)学生习作表达的能力。考察学生能否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把活动的情况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否做到通顺、流畅。
2.涉及的课程内容
(1)学会根据中心选择合适的内容,掌握抓住重点写详细的基本方法。
(2)根据要求完成习作。
3.答题要求
(1)能根据题目要求写出某个节日风俗最主要的活动过程,有自己的真实体验。
(2)能运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写清楚活动情况,主次得当,详略分明。
(3)语言表达通顺、流畅,没有错别字,标点使用正确。
4.情境设计理由
本单元习作的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一习作技能,本次名师点播台和“我来试一试”的设计,旨在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聚焦重点、点面结合、情景交融等方法,力求让学生根据习作需要选择重点,着力刻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考查水平及题目难度预估
题目所考查的能力目标有递进性和综合性。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先设计名师点拨台,运用比较的修改方式让学生有所知晓;然后完成习作。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足,进而获得提升。
6.不同水平学生作答及评分标准
一级水平:能依据习作要求,写下参与活动的经过;做到“主次分明”。
二级水平:能依据习作要求,写下参与活动的经历;做到“重点突出”。
三级水平:能依据习作要求,写下参与活动的经过;做到“特点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