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 湖北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 湖北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8 08:56: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 正确划分浅易古诗文的朗读节奏。   
2. 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   
3. 掌握教材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 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5.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   
6. 能理解、分析浅易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表达特点。
常考知识点:
1. 掌握课文中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2. 了解一些文言句式并能翻译文言词句。
3. 正确划分浅易古诗文的朗读节奏。
4. 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
5. 能理解、分析浅易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表达特点。
答题策略:
1. 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
2.所选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
(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
(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的事例。
3. 大多选段为记叙类作品,涉及到观点看法的,应和课内语段的观点相近或相反。
答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者和时代的背景来理解文章,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例1.(2023七上·麻城期中)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假,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 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始 。”
——《为政》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瘫也》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馬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
【乙】欧阳公四 岁而孤① , 家贫无资 。 太夫人以获② 画地,教以书字 。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间③ 里士人④ 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 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 以至昼夜忘寝食堆读书是务 。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修苦读》)
【注释】①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 ②获(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 ③间(li)里:乡里 、邻里 。④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
不亦说乎     思而不学则始   
及其稍长    以获画地    
(2)下列各句中“ 而”字的意义及用法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人不知而不温
A.相委而去 B.曲胧而枕之
C.温故而知新 D.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 /”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
以 至 昼 夜 忘 寝 食 憔 读 书 是 务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②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
(5)阅读上面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
【甲】文“学而不思则简,思而不学则始”启示我们学习要   ,才能真的理解知识,才能深入思考;【乙】文“ 而家无书读,就间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启示我们   ,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
【答案】(1)同“悦”,愉快;疑惑;等到;介词,用
(2)D
(3)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4)①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②还没抄完,他就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了。
(5)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学习主动(或克服困难)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论语十二章;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识记。此类题目应在平时记清,记牢,其次,还可以通过句意判断词义 。
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掌握。 “而”在文言文中有以下用法:作为连词,1.表并列,有时可译为“又”,如“多~杂”。2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如“取~代之”。3.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且”。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如“似是~非”。5.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6.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7.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言~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下。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本题包含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附参考译文】
【甲】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按时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译文: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了。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不亦说乎 意思是不是很愉快吗? 说同“悦”,愉快。
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殆 的意思是疑惑。
及其稍长意思是等他稍微长大了一些。及是等到的意思。
以获画地 意思是用荻杆在地面上练习写字。 以 是用的意思。
故答案为:同“悦”,愉快;疑惑;等到;介词,用。
人不知而不温 意思是 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而意思是但是。
相委而去意思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而表承接(顺接)的连词。
曲胧而枕之意思是枕着弯曲的胳膊睡,而是并且。
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而 表示承接关系。
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而 表转折,“却”、“但是”。
故答案为: D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基本就能确定一句话了 。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故答案为: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如第①句中的“ 择 ” 。第②句中的“ 毕 ” 。
故答案为: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②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
“学而不思则简,思而不学则始”意思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启示我们要学思结合。
“而家无书读,就间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意思是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告诉我们学习要努力,克服困难。
故答案为: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学习主动(或克服困难)
例2.(2023七上·梁子湖期中)阅读下面两篇古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B.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
C.白雪纷纷何所似 (什么) D.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吾日三省吾身
B.与儿女讲论文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俄而雪骤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叙述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 “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B.本文对雪的环境描写是用来渲染寒冷、孤寂的气氛。
C.“公大笑乐”的“笑”,是写谢太傅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话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是多余的。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答案】(1)B
(2)B
(3)A
(4)(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知识点】咏雪(《世说新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B.句意为: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因:趁、乘;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A.名词,某一天/名词,每天;B.连词,都是“和”的意思;C.形容词,高兴/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D.助词,与“俄”连用,一会儿/连词,表转折,却;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B.本文对雪的环境描写是为下文咏雪作铺垫,烘托家庭的温馨气氛,并非渲染寒冷、孤寂;C.“笑”表现的是和谐快乐的家庭气氛,也表现了谢太傅看到“儿女”思维敏捷、不甘落后的好学精神的喜悦;D.不多余,也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故答案为:A。
(4)内集:聚集;讲论:谈论;义:义理。故答案为: (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1.(2023七上·武汉期中)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居无求安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2)下面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B.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C.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D.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言简意丰,甲、乙两文都能体现修身和为学之道,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意义。
B.甲文中“择其善者而从之”与乙文中“就有道而正焉”有异曲同工之妙。
C.从甲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乙文“乐以忘忧”中可得知兴趣对学习很重要。
D.甲文中“温故而知新”与乙文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学习态度让人受益匪浅。
【答案】(1)舒适;向
(2)B
(3)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疑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迷惑。
②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已不了解别人。
(4)D
【知识点】论语十二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疑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迷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夯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快而且言谈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已不了解别人。”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后来)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他这个人啊,发奋学习时会忘掉吃饭,学到高兴时便什么忧愁都忘了,在学习中变老却一点也没感觉到,如此而已。”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①句意:居住不求舒适。安,舒适。②句意: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于,向。故答案为: 舒适;向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本句句意为:他这个人啊,发奋学习时会忘掉吃饭,学到高兴时便什么忧愁都忘了。“也”为句末虚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为并列关系;故可断句为: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有:而,表转折;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②重点词有:患,担心;己知,知道自己。
故答案为: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疑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迷惑。②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D.有误,“温故而知新”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内容,“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关于修身之道的内容,都不是学习态度;故答案为:D。
2.(2022七下·恩施月考)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有仙则名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可爱者甚蕃 ④香远益清
(2)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标2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现作者的抱负和情操;【乙】文通过   ,表现作者的节操。
(5)请说说这两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
【答案】(1)①出名,有名;②形体、躯体;③多;④更加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①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②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4)托物言志;赞美莲的形象
(5)[甲]文通过描绘“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以及淡泊名利、豁达乐观的品格。[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和品质的赞美,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厌恶。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爱莲说;陋室铭;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托物言志;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本题考查文言文表现手法。理解文言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分析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本题考查文言文主题。课内文言文知识注意积累。课外文言文阅读,掌握常见文言词汇,读懂课外后注意抓住描写对象分析作者写作目的。
【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乙】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①有仙则名: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名:出名,有名。
②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躯体
③可爱者甚蕃: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④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益:更加
故答案为:①出名,有名;②形体、躯体;③多;④更加
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例句翻译为: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故答案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上、入、淤泥、染”。上:长到。入:映入。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②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甲】借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乙】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故答案为:托物言志;赞美莲的形
【甲】开篇几句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室内外之景,妙在精切地传出陋室的佳处,以诗的语言表现诗的意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侧重写与朋友的交往,借以显示作者身分的高贵和性情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句写室中事,表现身居陋室的雅趣,足见作者行事不陋。“调素琴,阅金经”,见出陋室生活之清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显出陋室生活之安适。最后把陋室比作诸葛孔明的南阳草庐、扬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慰和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则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乙】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故答案为:【甲】文通过描绘“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以及淡泊名利、豁达乐观的品格。
【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和品质的赞美,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厌恶。
3.(2021八上·京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昏。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囊:以往、过去。
(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聚室而谋 谋:商量
B.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C.甲翁之妻子去乡 去:到
D.向吾远游冀、雍 向:先前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或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A.何老之有 B.已而之细柳军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对移山的态度也不同。
B.乙文讲述的是两个年近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壁泰山的故事。
C.甲乙两文都证明了“有志者.事竞成”的道理。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答案】(1)C
(2)D
(3)D
(4)①(你)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②(他们)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了泰山的北面。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ABD解释正确。C“去”这里是离开的意思。“去”的古义是“离开”。
(2)例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宾语前置标志,不译。B动词,到。C助词,的。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故选D。
(3)ABC理解正确。D【甲】文把智叟和愚公进行对比,【乙】开头把甲老翁和乙老翁进行对比,但没有运用象征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如……何”是固定句式,“能把……怎么样”。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你)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②越:走过。绝:渡过。而:连词,表承接,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他们)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了泰山的北面。
故答案为:⑴C;⑵D;⑶D;
⑷ ①(你)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②(他们)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了泰山的北面。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附乙文参考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乡下,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走到了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4.(2022八下·恩施月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   
③故外户而不闭    ④人生而有欲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制礼仪以分之
C.以养人之欲 渔人甚异之
D.天下为公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是礼之所起也。
(4)“和睦”是儒家思想之一,荀子从反面强调“   ”,意思是一旦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孔子从正面强调要“   ”,也就是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是社会和平安定。
(5)据考证,孔子因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故希望有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乙文荀子创作《礼论》,论述“礼”的起源,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1)动词,以......为亲;兴起;用门闩插上;欲望
(2)B
(3)①人们厌恶财务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或译为: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②这就是礼的起源。
(4)争则乱,乱则穷;讲信修睦。
(5)为了遏制人的私欲,防止它膨胀到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地步。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大道之行也;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常考的虚词是:之、而、以、于、其。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读懂文言文,找到含有情感、作者评价的句子,分析理解作者深刻含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主题意图。找到含有作者评价辨析的句子,分析即可。
【译文】 
【甲】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乙】礼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人生下来就有欲望,如果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就会有所索求,如果索求无度,没有标准,就会发生争斗。有争斗就会产生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会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而物资也不会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消耗殆尽,为了物资和欲望两者相互制约,保持长久的协调发展,这就是礼的起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亲:以......为亲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③故外户而不闭: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闭:用门闩插上    
④人生而有欲: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欲:欲望
故答案为: ①动词,以......为亲;②兴起;③用门闩插上;④欲望。
A.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与:和
故人不独亲其亲: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故:因此,所以
故制礼仪以分之: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故:因此,所以
以养人之欲: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之:的
渔人甚异之:打渔的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天下为公: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为:作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为:成为
故答案为:B
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货、恶、于、藏、起“。货:财物;恶:憎恶;于:在;藏:私藏;起:起源。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人们厌恶财务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②这就是礼的起源。
荀子表示:人生下来就有欲望,如果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就会有所索求,如果索求无度,没有标准,就会发生争斗。强调了”有争斗就会产生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 即争则乱,乱则穷。
孔子表示: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强调”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即讲信修睦。
故答案为:争则乱,乱则穷;讲信修睦。
文中原话: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会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而物资也不会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消耗殆尽,为了物资和欲望两者相互制约,保持长久的协调发展,这就是礼的起源。礼的起源,就是为了社会长久发展。所以目的是:为了物资和欲望两者相互制约,保持长久的协调发展。
故答案为: 为了遏制人的私欲,防止它膨胀到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地步。
5.(2021八下·孝感期中)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选自《核舟记》)
【乙】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核侧出浮屠②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③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馀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选自宋起凤《核工记》,有删减)
【注释】①雉:城墙垛子。②屠:塔。③舣舟:拢船靠岸。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B.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C.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D.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高可二黍许 长五分许
C.能以径寸之木 以君为长者
D.启窗而观 潭西南而望
(3)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记”这种文体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的成分,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B.甲文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详细地介绍了核舟的结构,依次写了船头、船舱、船尾和船顶,很有章法。
C.乙文所记桃核工艺品的微雕世界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意境的具体化、形象化,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D.两文都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5)说说两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1)C
(2)B
(3)B
(4)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②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颗稀疏的星星
(5)两文都以物为说明对象,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象。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断句在掌握。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如“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主语为“篷窗短舷间”,谓语为“有”,“形若渐寤然”为补语。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有一个、 同“又”
B:左右、 左右
C:用、 因为
D:表顺承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辨析。结合文章,甲文按照空间顺序,但先介绍的是船舱,然后是船头 4.船尾和船背,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一句话:罔不,没有不,指全部。因势象形,就着原来的样子刻成形象。连贯起来即为“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第二句话:晦,昏暗。疏星,稀疏的星星。连贯起来即为“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颗稀疏的星星”。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色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两文都以物为说明对象,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象。
故答案为:⑴C
⑵B
⑶B
⑷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②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颗稀疏的星星
⑸两文都以物为说明对象,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象。
【点评】⑴句子断句除了解析中的方法外,考生还可可先将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然后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进行停顿,也是不错的方法。
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⑶文本内容的理解辨析,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⑷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⑸文章写作特色的理解,要学会结合文章中的内容,尤其是文章的说明顺序,并在此基础上细细品味原文的语言,然后再进行阐述即可。
【参考译文】
【乙】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看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6.(2023五上·淮滨开学考)对比阅读,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②也。臣有所与共担缦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释】①子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1í):纯黑色。
(1)下列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 B.食之不能尽其材(材质)
C.秦穆公谓伯乐曰(对……说) D.穆公不说,召伯乐(高兴)
(2)下列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B.不以千里称也 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D.而伯乐不常有 三月而反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4)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要求断两处。
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被识别。
B.甲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了文章主旨。
C.乙文中秦穆公对九方皋找到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D.乙文告诉我们有时为了追求事物的本质,往往会对事物的非本质方面有所忽略。
(6)请你联系乙文的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下联。
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   
【答案】(1)B
(2)C
(3)①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②马被牵来了,果然是天下最好的千里马。
(4)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5)C
(6)人间难得九方皋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马说;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1)B项中“材”的意思是“才能”故答案为B
(2)A项两个“之”,前者属于代词,指千里马。后者属于助词“的”。
B项第一个“以”为介词,解释为“用”;第二个“以”解释为“把”
D项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顺承关系。
故答案为C
( 3 )翻译句子。一定要注意重点字词,如”鸣“、”通“、“至”。字词翻译准确了,句子也就准确了。
(4)句子节奏划分。一定要理解句子的含义,根据含义准确划分。
(5)C项中”秦穆公对九方皋找到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原因表述不合理,应是“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故答案为C
( 6 )本题既考查了对乙文内容的恩理解,也考查了对联知识。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熟悉对联常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点评】本大题通过两篇相似的文言文,考查了实词含义辨析、翻译句子、划分节奏、内容理解和对联补写等知识点。需要考生认真把握文章内容,准确理解文章含义,才能做好此题。
【附参考译文】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太大了,子孙中有可以派去找千里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我的子孙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可以把相好马的方法教会他们,不可以把相天下千里马的方法教会他们。我有一住一同担柴挑菜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相马的本领并不比我差,请您召见他。”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出去寻找千里马。(九方皋)三个月就回来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沙丘。”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对他说:“您所推荐的那个相马的人,马的毛色、雌雄还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像)九方皋所观察到的,抓到了事物的精髓,忽略了粗浅的表象;看到了内容,忽略了外袁。他只去看他所要看的东西,而不去看他所不必看的东西;他只观察他所应该观察的.而舍弃他不必观察的。”马牵来了,果然是天下最好的千里马。
7.(2023八上·榆林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溪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孕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秋水时至    
②以天卡之美为尽在己    
③东面而视    
④而轻伯夷之义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善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我之谓也。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先写黄河的壮丽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B.文章接着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C.文中的河伯十分谦虚,具有勇于进取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D.在写法上,文章用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答案】(1)按季节时令而发洪水;认为;面朝东;意动用法,认为……轻
(2)C
(3)说的就是我啊。
(4)人应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只有走出小天地,才能见多识广。
(5)C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 1 )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词类活用,如“东面”、“轻”等词语学生需要灵活掌握。
(2)A项的“于”表顺承关系。
B项的“于”表示“在”
C项的“于”表示到达,与句子中的“于”意义相同。
D项的“于”表示“在”。
故答案为C
( 3 )翻译句子。注意文言文的表达习惯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我之谓也。”就是“说的就是我啊。”
(4)文章主题的理解。认真阅读文章,仔细分析主题,就会明白“人应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只有走出小天地,才能见多识广”的道理。
(5)文中的河伯一开始骄傲自满,见到大海后才自叹不如。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先后考查了文言实词的理解、虚词的辨析、句子翻译和内容辨析。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一字一句结合注释进行理解,仔细分析把握文章内容,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
8.(2023九上·荆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
【丙】
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②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③。既而弥月④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⑥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⑦。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⑧;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喜雨亭记》宋·欧阳修)
【注释】①志:纪念。②雨麦:上天下麦子。③占为有年: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④弥月:整月。⑤忭(biàn):高兴。⑥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⑦滋炽:猖獗。⑧襦:短袄。
(1)下面加点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环绕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面临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酒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寓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醉能同其乐 其真不知马也
B.而不知人之乐 温故而知新
C.行者休于树 其一犬坐于前
D.四时之景不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下列对《乙》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句句相衔不着痕迹。
B.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承接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C.第三段写滁人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太守酒酣而醉,紧扣全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D.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曲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
(4)下列对【甲】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谪居生活艰苦,无端遭遇贬内心痛苦,奠定了全诗悲愤难抑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世态变迁之快,以及回归之后生疏、惆怅之情。
C.颈联以“千帆”“万木”描绘春意盎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达观,又包含新旧交替的哲理。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5)下面对【丙】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交错并用,形式丰富,出手不凡。
B.下雨前,此亭已造好。因雨造福百姓,太守甚乐。为记录此事,遂将亭更名:喜雨亭。
C.岁春麦雨,弥月不雨,三月乃雨,文章一波三折,为后文中人民的“喜”做足了铺垫,读来饶有趣味。
D.太守将雨与民生相系,将亭子与人民之喜相联,将功归于天子和造物主,表达与民同乐的理想。
(6)请将下面的句子用“/”线断开。(断三处)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7)翻译下面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答案】(1)B
(2)C
(3)C
(4)A
(5)B
(6)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7)一位容颜苍者,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醉翁亭记;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四是要文章文章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文章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写作方法、主旨、思想情感等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章中的内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
⑸本题考查解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抓住文本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味分析;最后对照题目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来辨析、判断、选择即可。
⑹这道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如也、乎、矣、哉、耳等常出现在句子末尾, 夫、盖、故(是故)、岂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其次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另外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参考译文:
[乙]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者,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丙]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常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 ”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 ”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 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 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ACD正确。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临: 居高面下。故选B。
故答案为:B
(2)A.代指他们/表反问;B,表转折/表承接;C.在;D.的/这样。
故答案为:C
(3)ABD正确。C.全文主旨是“醉能同其乐”。
故答案为:C
(4)A.首联写自己谪居生活艰苦,无端遭遇贬内心痛苦,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干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全诗悲愤难抑的感情基调”错误。BCD正确。
故答案为:A
(5)ACD正确。B.结合“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下雨前,此亭已造好“错误。
故答案为:B
(6)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是做的三件事情,“以为休息之所"是做事的目的。故断为: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故答案为: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7)重点词语:“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故答案为:一位容颜苍者,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9.(2023九上·孝昌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①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②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③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④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已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⑤)
【注释】①鬣(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②罍(léi),酒杯。③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④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⑤本文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与拜谒酬答打交道,这使他深感苦闷,而更使他苦闷的是政见得不到申诉,于是他就寄情大自然,闲暇时就去浏览北京附近名胜古迹。本文是他到北京东直门外的满井游览之后的游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余拏一小舟拏:   ②惟长堤一痕惟:   
③波色乍明乍:   ④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必有我师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问其姓氏醉能同其乐
D.若脱笼之鹄 山间之朝暮也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5)【甲】文张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而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   的情趣;【乙】文“惟此官也”中的“惟”字表现了作者   的内心世界。
【答案】(1)撑(船);只有;刚刚;沾湿
(2)D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能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地徜徉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人,只有我这个(清闲的)官了吧。
(5)高洁脱俗;孤高自傲(自傲欣慰)
【知识点】湖心亭看雪;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题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5)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甲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文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鹤。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虽然风依旧吹的猛烈,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然而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有我这个身居闲职的人了吧。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的郊游打算从这里开始,怎能没有记述 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①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
②句意: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惟:只有。
③句意: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乍:刚刚。
④句意: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浃:沾湿。
故答案为:撑(船);只有;刚刚;沾湿
(2)A项,哪里/兼词“于之”。B项,表顺承/表转折。C项,表限定关系,可译成“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都是"就"。故选D。
故答案为:D
(3)句意: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故答案为: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注意关键词: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或都,一概。夫: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堕,坏、耽误。惟:只。
故答案为: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能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地徜徉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人,只有我这个(清闲的)官了吧。
(5)甲文,通过写作者在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的情况下,自己独自去湖心亭赏雪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高洁脱俗、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乙文,“惟此官也”的“惟”字,颇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职闲而懊恼,反而为此深自庆幸没有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流露出袁中郎独特的性情与个性。
故答案为:高洁脱俗;孤高自傲(自傲欣慰)
10.(2019九上·红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乙】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意思。
①伛偻提携提 携:   
②宴醋之乐 酣:   
③字法中绝将五十年
绝:   
④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宝: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至于负者歌于途;②其节见于艰危
B.①醒能述以文;②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
C.①禽鸟知山林之乐;②食之未必不佳
D.①泉香而酒洌;②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
(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5)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小孩子;酣畅、痛快;消失、断绝;以……为宝
(2)A
(3)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4)①略②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5)《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携”, 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绝”,这里是消失,断绝的意思。“宝”,这里是意动用法, 以……为宝 。
(2)A在/在;B用/凭借;C的/代词;D表并列/表转折。
(3)这句话的意思是:却不知道以前善于书法的(人)连同他的书迹一起泯灭了的简直数不胜数(太多了)。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为: 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苍颜:脸色苍老。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这句话属于判断句,翻译时要注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②书:书法。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5)【甲】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据此可以看出欧阳修恬淡、豁达的人生态度。 【乙】文表达的是欧阳修对书法的看法,从“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等语句可以看出其中寄予了作者追求卓越的理想。
故答案为:⑴小孩子;酣畅、痛快‘’消失、断绝;以……为宝
⑵ A
⑶ 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⑷ ①略②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⑸ 《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⑷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⑸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11.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D
(2)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3)人才;老马识途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大致了解文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解答本题,要根据上下文或语境分析句子大意,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流畅。注意对重点词语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及其得到的启示。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
【参考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A .食:吃/通"饲",喂养;
B .而:却,表转折/并且,表承接;
C .之:代词,它/助词,的;
D .智:智慧/智慧.
故答案为:D .
(2)①译准"等".等:相等.所以翻译为: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译准"愚".愚:愚昧.所以翻译为: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故答案为: 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3)通读原文,通过积累和理解明确,
〔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人才",通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得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是"不知马";〔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老马识途",本文由老马找到归路、蚂蚁找到水告诉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故答案为:(1)人才;(2)老马识途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 正确划分浅易古诗文的朗读节奏。   
2. 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   
3. 掌握教材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 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5.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   
6. 能理解、分析浅易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表达特点。
常考知识点:
1. 掌握课文中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2. 了解一些文言句式并能翻译文言词句。
3. 正确划分浅易古诗文的朗读节奏。
4. 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
5. 能理解、分析浅易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表达特点。
答题策略:
1. 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
2.所选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
(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
(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的事例。
3. 大多选段为记叙类作品,涉及到观点看法的,应和课内语段的观点相近或相反。
答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者和时代的背景来理解文章,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例1.(2023七上·麻城期中)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假,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 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始 。”
——《为政》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瘫也》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馬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
【乙】欧阳公四 岁而孤① , 家贫无资 。 太夫人以获② 画地,教以书字 。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间③ 里士人④ 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 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 以至昼夜忘寝食堆读书是务 。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修苦读》)
【注释】①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 ②获(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 ③间(li)里:乡里 、邻里 。④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
不亦说乎     思而不学则始   
及其稍长    以获画地    
(2)下列各句中“ 而”字的意义及用法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人不知而不温
A.相委而去 B.曲胧而枕之
C.温故而知新 D.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 /”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
以 至 昼 夜 忘 寝 食 憔 读 书 是 务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②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
(5)阅读上面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
【甲】文“学而不思则简,思而不学则始”启示我们学习要   ,才能真的理解知识,才能深入思考;【乙】文“ 而家无书读,就间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启示我们   ,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
例2.(2023七上·梁子湖期中)阅读下面两篇古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B.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
C.白雪纷纷何所似 (什么) D.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吾日三省吾身
B.与儿女讲论文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俄而雪骤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叙述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 “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B.本文对雪的环境描写是用来渲染寒冷、孤寂的气氛。
C.“公大笑乐”的“笑”,是写谢太傅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话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是多余的。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1.(2023七上·武汉期中)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居无求安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2)下面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B.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C.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D.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言简意丰,甲、乙两文都能体现修身和为学之道,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意义。
B.甲文中“择其善者而从之”与乙文中“就有道而正焉”有异曲同工之妙。
C.从甲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乙文“乐以忘忧”中可得知兴趣对学习很重要。
D.甲文中“温故而知新”与乙文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学习态度让人受益匪浅。
2.(2022七下·恩施月考)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有仙则名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可爱者甚蕃 ④香远益清
(2)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标2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现作者的抱负和情操;【乙】文通过   ,表现作者的节操。
(5)请说说这两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
3.(2021八上·京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昏。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囊:以往、过去。
(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聚室而谋 谋:商量
B.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C.甲翁之妻子去乡 去:到
D.向吾远游冀、雍 向:先前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或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A.何老之有 B.已而之细柳军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对移山的态度也不同。
B.乙文讲述的是两个年近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壁泰山的故事。
C.甲乙两文都证明了“有志者.事竞成”的道理。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4.(2022八下·恩施月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   
③故外户而不闭    ④人生而有欲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制礼仪以分之
C.以养人之欲 渔人甚异之
D.天下为公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是礼之所起也。
(4)“和睦”是儒家思想之一,荀子从反面强调“   ”,意思是一旦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孔子从正面强调要“   ”,也就是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是社会和平安定。
(5)据考证,孔子因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故希望有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乙文荀子创作《礼论》,论述“礼”的起源,其目的是什么?
5.(2021八下·孝感期中)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选自《核舟记》)
【乙】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核侧出浮屠②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③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馀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选自宋起凤《核工记》,有删减)
【注释】①雉:城墙垛子。②屠:塔。③舣舟:拢船靠岸。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B.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C.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D.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高可二黍许 长五分许
C.能以径寸之木 以君为长者
D.启窗而观 潭西南而望
(3)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记”这种文体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的成分,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B.甲文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详细地介绍了核舟的结构,依次写了船头、船舱、船尾和船顶,很有章法。
C.乙文所记桃核工艺品的微雕世界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意境的具体化、形象化,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D.两文都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5)说说两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6.(2023五上·淮滨开学考)对比阅读,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②也。臣有所与共担缦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释】①子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1í):纯黑色。
(1)下列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 B.食之不能尽其材(材质)
C.秦穆公谓伯乐曰(对……说) D.穆公不说,召伯乐(高兴)
(2)下列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B.不以千里称也 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D.而伯乐不常有 三月而反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4)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要求断两处。
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被识别。
B.甲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了文章主旨。
C.乙文中秦穆公对九方皋找到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D.乙文告诉我们有时为了追求事物的本质,往往会对事物的非本质方面有所忽略。
(6)请你联系乙文的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下联。
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   
7.(2023八上·榆林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溪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孕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秋水时至    
②以天卡之美为尽在己    
③东面而视    
④而轻伯夷之义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善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我之谓也。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先写黄河的壮丽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B.文章接着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C.文中的河伯十分谦虚,具有勇于进取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D.在写法上,文章用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8.(2023九上·荆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
【丙】
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②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③。既而弥月④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⑥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⑦。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⑧;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喜雨亭记》宋·欧阳修)
【注释】①志:纪念。②雨麦:上天下麦子。③占为有年: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④弥月:整月。⑤忭(biàn):高兴。⑥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⑦滋炽:猖獗。⑧襦:短袄。
(1)下面加点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环绕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面临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酒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寓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醉能同其乐 其真不知马也
B.而不知人之乐 温故而知新
C.行者休于树 其一犬坐于前
D.四时之景不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下列对《乙》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句句相衔不着痕迹。
B.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承接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C.第三段写滁人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太守酒酣而醉,紧扣全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D.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曲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
(4)下列对【甲】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谪居生活艰苦,无端遭遇贬内心痛苦,奠定了全诗悲愤难抑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世态变迁之快,以及回归之后生疏、惆怅之情。
C.颈联以“千帆”“万木”描绘春意盎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达观,又包含新旧交替的哲理。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5)下面对【丙】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交错并用,形式丰富,出手不凡。
B.下雨前,此亭已造好。因雨造福百姓,太守甚乐。为记录此事,遂将亭更名:喜雨亭。
C.岁春麦雨,弥月不雨,三月乃雨,文章一波三折,为后文中人民的“喜”做足了铺垫,读来饶有趣味。
D.太守将雨与民生相系,将亭子与人民之喜相联,将功归于天子和造物主,表达与民同乐的理想。
(6)请将下面的句子用“/”线断开。(断三处)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7)翻译下面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2023九上·孝昌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①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②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③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④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已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⑤)
【注释】①鬣(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②罍(léi),酒杯。③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④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⑤本文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与拜谒酬答打交道,这使他深感苦闷,而更使他苦闷的是政见得不到申诉,于是他就寄情大自然,闲暇时就去浏览北京附近名胜古迹。本文是他到北京东直门外的满井游览之后的游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余拏一小舟拏:   ②惟长堤一痕惟:   
③波色乍明乍:   ④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必有我师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问其姓氏醉能同其乐
D.若脱笼之鹄 山间之朝暮也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5)【甲】文张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而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   的情趣;【乙】文“惟此官也”中的“惟”字表现了作者   的内心世界。
10.(2019九上·红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乙】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意思。
①伛偻提携提 携:   
②宴醋之乐 酣:   
③字法中绝将五十年
绝:   
④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宝: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至于负者歌于途;②其节见于艰危
B.①醒能述以文;②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
C.①禽鸟知山林之乐;②食之未必不佳
D.①泉香而酒洌;②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
(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5)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