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7 22:5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七年级学业水平调研抽测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本试卷共8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3.闭卷考诚,不可查阅参考资料,应独立答题。
4.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70万年前的北京,是野兽的天堂……在这巨大的野生动物园里,有一个特别的存在——这些生物……拿着石器……准备伏击他们的猎物,猎取到猎物后,他们会用打磨尖的石头划 开猫物的表皮。“他们“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下图所示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据此推测
猪纹陶钵
A.河姆渡人会制作简单的乐器 B.河姆渡人已饲养家畜
C.当时陶器制作技术达到巅峰 D.河姆渡人使用天然漆
3.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300—4000年,被纳人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4.陕西省宝鸡市出土的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铭文提 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宅兹中国”,即建都于天下的中心,这一铭文内容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可互相印证。由此可知,青铜器
A.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B.制作精美工艺精湛
C.是主要的书写载体 D.数量众多种类齐全
5.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研究中国文字的专题博物馆,全馆分多个展览单元。下面文物最适宜放入的展览单元是
A.字法自然 B.甲骨记事 C.钟鼎千秋 D.由隶到楷
6.周天子派使者到鲁国“求金”“求车”,周室之困窘已很显然。各诸侯国也由开始的尊王发展到后来的“政由方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已是司空见惯。这表明当时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周王室的地位下降 D.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7.商鞅规定,凡是努力经营农业生产,多缴纳租税的,免去其本身的福役,凡是弃农经商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的,没收为官府的奴烨。这属于商鞅变法措施中的
A.确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禁止私斗 D.鼓励耕织
8.“冰乃壅江作绷(分水的堤坝)……又灌凝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形容蜀地物产丰饶,像大海一样富有)。”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A.都江堰可以用来防洪 B.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C.都江堰可以用来灌泄 D.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组
9.他认为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的产生,都是由于“不相爱”,人们需要用“兼相爱、交相利“来改变“不相爱”。他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10.据记载,秦始皇仅修建陋山陵就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再加上防备匈奴的有30万,成守五岭的有50万,如果再算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200万。这说明秦朝
A.以民为本 B.徭役繁重 C.思想专制 D.刑罚严苛
11.汉高祖推行了“什五而税一”的赋税政策;汉文帝即位后,“劝趣农桑,减省租赋”,减轻刑罚,化行天下。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A.加强专制,中央集权 B.休养生息,与民休息
C.以农为本,抑制商业 D.勤俭治国,生活简朴
12.董仲舒认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采纳这一观点,实行了
A.罢黜百家,尊崇懦术 B.盐铁专卖 C.组建骑兵,北击匈奴 D.“推恩令”
13.下图所示是某部东汉史著作的部分目录。由此可知,东汉时期的特点是
A.政治腐败时局动荡 B.农民起义不断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自然灾害频繁
14.下列图片表明张骞通西域
A.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宣扬了汉朝的富足
C.使汉朝加深了对西城的了解 D.丰富了中原的物种
15.“纸的发明首先使当时的书籍更加便宜……当这种材料流向社会后,没有多少财富和得不到朝廷支持的私家学者们著书的风气开始了,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蓬物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A.造纸术的发明背景 B.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C.造纸术的工艺流程 D.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16.《汉书》中评价司马迁:“有良史之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由此可知,司马迁作为“良史”具有的品质是
A.意志坚定,坚韧不拔 B.是非分明,乘笔直书
C.文笔极佳,叙事生动 D.批判专制,反对迷信
17.下图所示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8.魏晋时期,原产于北方的麦、菽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材料所述现象主要是由于
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B.南方水利工程的兴建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19.他亲自研究度量衡,并用自己最新的圆周率成果修正量器容积的计算。他是
A.祖冲之 B.贾思鳃 C.胡昭 D.顾恺之
20.锤繇的楷书总结并推进了汉代隶书楷化的成果;王羲之取法于锺繇,将他的书风发展得更加妍美。这体现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特点是
A.历史悠久 B.个性鲜明 C.继承创新 D.化繁为简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材料三: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是统一的隐患和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汉武帝时期,诸候王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强大难制,但是有的王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材料一反映了周朝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指出这一制度有何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图中“ ”处内容,并指出泰朝在地方制度上有何创新。(2分)
(3)根据材料三,西汉时面临怎样的问题 汉武帝面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推广私人教学,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曾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他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培养各具专长的人才。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还集集、整理、编订了《诗》《书》《礼》《乐》《易》等作为教材。
——摘编自朱绍侯、齐游、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孟子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今可立而治道具矣”。
——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材料三: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 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颜世安《从“稷下学官”看战国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教育的贡献。(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子和韩非子的政治主张有何不同。(2分)
(3)综上所述,分析“诸子之学”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2分)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图2 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丝绸之路开辟后,无数的商人和商队在这条遥远漫长的古道上奔波……丝绸之路作为人类互动的鲜活例证,对世界历史进程尤其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产生了巨大作用。丝绸之路上的互动主要涉及外交、商业、艺术和科技等,形成了独特的商贸文化、风土人情文化、物种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宗教文化等,不断促进着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发展。
——摘编自姜国峰《汉代丝绸之路文化生成与传播的历史镜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所反映内容的联系。(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的影响。(3分)
(3)某校计划筹办“丝绸之路”文化长廊,请你为文化长廊拟一条标语。(1分)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陆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芜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实行汉制,使汉族人民与鲜卑族更好地在文化、行为习惯方面相互适应,增加了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
——摘编自王典《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有何影响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什么共同主题。(1分)
25.(6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灿烂,下列是两部我国古代著名科技著作,请你为其写一段80字左右的解说词。(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史实正确,包含著作的朝代、作者、地位或影响)
2024年七年级学业水平调研抽测
历史·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非选择题部分具有开放性,评卷人员应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评分细则。
2.评卷时,考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且和题意相符均应给分。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答案 B
考查点 北京人
解析 由材料中“70万年前的北京”“打磨尖的石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们”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使用打制石器。故选B。
2.答案 B
考查点 河姆渡人的生活
解析 根据题干中“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可推测,河姆渡人已经饲养猪等家畜。A、D表述正确但从题干中得不出;C 不符合史实。故选B。
3.答案 B
考查点 早期国家的产生
解析 根据材料中“陶寺都城遗址”“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都城遗址经学者推论,很有可能是尧都平阳,是早期国家产生的见证。故选B。
4.答案 A
考查点 青铜器
解析 根据材料中“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铭文……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可互相印证”可知,何尊的铭文印证了古代文献中的某些记载,这说明背铜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有利于历史研究。故选A。
5.答案 B
考查点 甲骨文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所示文物是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故图片所示文物最适宜放入的单元是“甲骨记事”。故选 B。
6.答案 C
考查点 王室衰微
解析 由材料中“周室之困窘已很显然”“各诸侯国也由开始的尊王发展到后来的‘政由方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故选C。
7.答案 D
考查点 商鞅变法
解析 根据材料中“凡是努力经营农业生产……免去其本身的徭役,凡是弃农经商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的,没收为官府的奴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故选 D。
8.答案 B
考查点 都江堰
解析 由“冰乃壅江作珊……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可知,材料主要意思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B符合题意。
9.答案 C
考查点 百家争呜
解析 由材料中关键信息“兼相爱、交相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故选C。
10.答案 B
考查点 秦的暴政
解析 根据材料中“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200万”可知,秦朝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徭役繁重。故选B。
11.答案 B
考查点 休养生息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汉高祖”“什五而税一”“汉文帝”“减轻刑罚,化行天下”,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故选B。
12.答案 A
考查点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解析 根据材料中“董仲舒”“邪辟之说灭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朝延对地方的控制 很弱,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汉武帝为此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故选A。
13.答案 C
考查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 由目录中“太监的政变”“东汉第一外戚”“太监又赢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特点。故选C。
14.答案 D
考查点 张骞通西域
解析 由材料中“苜蓿……张骞始于西戎得之”“张赛使西域,始得大蒜种归”可知,苜蓿、大蒜等因张骞通西域传入了中原地区,这说明张骞通西域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种。故选D。
15.答案 D
考查点 造纸术
解析 根据材料中“纸的发明首先使当时的书籍更加便宜……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蓬勃发展”可知,纸的发明降低了书籍的价格,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故材料意在说明造纸术的意义。故选 D。
16.答案 B
考查点 司马迁
解析 由材料中“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可知,司马迁在记录史实时注重真实性,不夸大美化也不隐去丑恶,这说明司马迁是非分明,秉笔直书。故选B。
17.答案 C
考查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解析 观察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C。
18.答案 C
考查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 根据材料中“魏晋时期,原产于北方的麦、菽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北人南迁把北方农作物带到了南方,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C。
19.答案 A
考查点 祖冲之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关键词“圆周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故选A。
20.答案 C
考查点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
解析 根据材料中“锺繇的楷书总结并推进了汉代隶书楷化的成果”“王羲之取法于锺繇”可知,材料体现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故选C。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答案
(1)分封制。(1分)分封的多数为同姓宗亲。(1分,意思相符即可)
(2)丞相。(1分)实行郡县制。(1分)
(3)诸侯国势力大,威胁中央。(1分,意思相符即可)实行“推恩令”。(1分)
22.(6分)答案
(1)创办私学,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整理、编订了《诗》《书》等文献作为教材。(2分,任答两点,意思相符即可)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或推行道德教化);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2分,意思相符即可)
(3)促进了教育发展;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成为后世各种学术思想的渊源。(2分,任答两点,意思相符即可)
23.(6分)答案
(1)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2分,意思相符即可)
(2)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形成了独特文化;促进了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发展。(3分,任答三点,意思相符即可)
(3)丝绸之路,文化之桥。(1分,符合题意即可)
24.(6分)答案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1分)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1分,意思相符即可)
(2)说汉语;改汉姓;用汉制。(3分,意思相符即可)
(3)民族交融。(1分,意思相符即可)
25.(6分)
示例:《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所著,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两部著作的朝代、作者、地位或影响每点1分,都答对得6分)
二十九、太监的政变…………………………………………………………308
……
三十三、东汉第一外成………………………………………………………348
……
三十六、梁算之死……………………………………………………………376
……
四十、太监又赢了……………………………………………………………4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