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海口市七年级历史科期末检测题(A卷)
(本试卷为开卷考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特别提醒:
1.答案一律按要求涂或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上无效。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试题有关说明。
3.请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4个选项,只有一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60分)
1.考古学者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了碳化稻粒和家猪骨骼,由此可知
A.我国古代建筑风格多样 B.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已经出现
C.社会等级观念已经产生 D.贾湖居民掌握捕鱼纺织技术
2.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封国不仅数量多,所在位置也多为要冲之地,与王室的关系至为密切,是西周诸侯国的主体部分。据此可知周天子分封诸侯的依据之一是
A.诸侯才能 B.居住地域大小 C.诸侯财力 D.血缘关系远近
3.复习课上,老师展示了以下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我国古代
A.农业生产工具种类多样 B.青铜器造型多样且工艺先进
C.百姓生活水平领先世界 D.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4.《国语·晋语》中记载“范、中行氏……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quǎn)亩之勤”,说明春秋时期
A.牛与耕已结合在一起 B.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C.金属货币被广泛使用 D.改革图强已成为社会风潮
时间 事件
公元前358年 败韩军
公元前354年 秦攻取魏,围少梁
公元前352年 秦攻取魏,围安邑
公元前340年 大败魏军
5.对右表所示的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国实力有所下降
B.民族交融日益加深
C.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D.争霸战争破坏经济
6.梁启超认为“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炸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盛哉!”他评价的是
A.兼并战争 B.七雄争霸 C.百家争鸣 D.秦灭六国
7.秦实现统一后,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稳定诸侯情绪
C.减轻农民负担 D.强化思想控制
8.西汉初年,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A.统一文字 B.休养生息 C.治理水患 D.修筑灵渠
9.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证。右图《汉代讲经图》反映的史实是
A.张骞带领使团出使西域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D.汉代学校推行儒学教育
10.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这主要表明丝绸之路开辟
A.推动了中外之间的物种交流 B.打击了威胁中央的割据势力
C.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经济往来 D.促使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11.某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A.书写载体演变 B.汉代文学艺术发展
C.书法艺术传承 D.汉代政治体制变革
12.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了秦朝 B.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C.盐铁专卖改善了汉朝财政状况 D.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13.《晋书·舆服志》中记载,自东汉灵帝和献帝以来,“天子至士遂以(牛车)为常乘。”天子至士因牛车慢、宽敞、严密,车上还可以障帷设几,人们可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这反映了东汉
A.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的历史现象 B.不思进取、追求安逸的社会现实
C.公平公正、平等无私的思想观念 D.兼容并包、充满活力的社会风气
14.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5.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布障,石崇就用丝织花缎做成50里的布障。这主要说明了西晋
A.统治阶级腐朽 B.社会经济繁荣
C.制糖技术领先 D.丝织技术高超
16.有学者认为,十六国北朝各类政权是由多民族多元化所组成的混合体政权。这一特点产生的影响是
A.消除了民族隔阂 B.加速了政权更迭
C.激化了社会矛盾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7.右图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图形主体似草书“冬”字的形态,将抽象的滑道、
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结合,展现了汉字书写艺术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力。这体现了中
国书法艺术
A.享誉世界 B.苍劲雄厚 C.影响深远 D.粗犷雄浑
18.古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降水明显增加使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的春末称为谷雨;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的时期称作芒种……由此可知节气的划分源于
A.农业水利工程不断完善 B.劳动人民实践经验总结
C.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 D.民众对娱乐生活的需求
19.下面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相应空格内应依次填入
A.西汉 东汉 B.汉 两晋 C.西晋 东晋 D.汉 唐
20.祖冲之为求得圆周率的精准数值,借用算筹完成海量的计算,利用割圆术计算11次,分割圆为12288边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这反映出祖冲之
A.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B.心怀百姓,大公无私
C.广泛走访,著书严谨 D.潜心科学,精益求精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21题13分,22题13分,23题14分,共40分)
21.(13分)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的商人很活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能多赚钱,他们不避艰难险阻,到处经商。当时的商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坐列贩卖”的普通商人和小本经营的“贩夫贩妇”。他们本钱小,人手少,营业极不稳定……是贫民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些人求富的途径。另一类是富商大贾……此外,有些靠煮盐、冶铁起家的大富豪,同时也兼营商业。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一,归纳战国时期商人活跃的表现。(2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项措施的共同作用。(3分)
材料三 东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视和着力经营,使长江中、下游经济得到切实发展。东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力进行屯垦,水利的兴修是与之配套进行的……孙权多次宽赋调息,并于231年正月下诏,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长江中游的武昌设有官府手工作场,湖北东吴墓出土有大量刀、剑、戟、削、弩机等铜铁兵器,证实了当时武昌冶铸业的发展……建业至吴、会间的破岗渎运河的开凿,不仅运输吴会地区的米粮,而且也活跃了运河沿线的商业贸易。
——据许辉《东吴政权与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七上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等整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吴政权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3分)
22.(13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历史上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多种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并存,保证了民族共聚于一个国家之内。历史上的民族政策适应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和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的需要,使中央政府与各民族的关系越益紧密,管理逐步趋向同一,共同性不断增加。历史经验证明,各民族只有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依存才能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
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要点。(6分)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2分)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3分)
23.(14分)艺术承载多元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艺术】
材料一 司马迁继承家族的事业和父亲的遗愿完成这部著作,“出于对先祖尊崇社会地位的追慕,从而希望通过论载天下‘史文’来达到比肩祖先的目的,这正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信心所在”。
——摘编自丁德科、马雅琴《两千年史记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力。(2分)
【绘画艺术】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促使绘画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异彩。在秦咸阳宫遗址中出土了的壁画残片中,建筑、车、马、仪仗、人物、花、麦穗等图像记录了秦朝统治者的生活起居以及封建贵族礼仪活动的面貌。西汉时期的统治者将绘画变成了奖励功臣、记录军功、歌颂德行的有效方法,这一时期宫殿壁画有所发展。东汉的统治者同样为了巩固统治,控制政局,在前代独尊儒术的基础上更加推行君主的权利至高无上。墓室壁画绘了有关神话、升仙、天象、五行、祥瑞禽鸟以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等。
——摘编自杨瑞连《秦汉时期的绘画功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绘画艺术的主要题材。(3分)并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呈现这些题材的目的。(3分)
【雕塑艺术】
(3)结合所学知识,请从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两个方面
对右图文物进行解读。(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学习主题。(2分)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海口市七年级历史科期末检测题(A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B A C C A B D C A C B C A D C B B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21题13分,22题13分,23题14分,共40分)
21.(13分)(1)表现:①为了利益四处奔波经商;②各个阶层都有参与。(2分)
(2)共同作用:①有利于朝廷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②促进经济的交流;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巩固统治。(一点1分,共3分)
(3)措施:①推行屯田;②兴修水利;③宽赋调息;④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⑤修建运河。(一点1分,共5分)
(4)因素:①统治者的支持或政府政策对路。②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耕种方法。③劳动人民的努力。④良好的社会环境。⑤市场或商业带动。⑥有利的金融货币政策等。(一点1分,共3分)
22.(13分)(1)要点:①实行合理、适应现实需要的民族政策、;②多种类、多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并存;③各民族间积极交往交流,互相借鉴。(一点2分,共6分)
(2)说汉语(2分)作用: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2分)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
23.(14分)(1)动力:继承家族的事业和父亲的遗愿;向先祖看齐。(2分)
(2)题材:记录秦朝统治者的生活起居以及封建贵族礼仪活动的壁画;褒奖功臣的宫殿壁画;祥瑞图像以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一点1分,共3分)
目的:统治者为宣扬功业,彰显王权进行艺术活动;为褒奖功臣提供有效方式;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等。(一点1分,共3分)
(3)艺术价值:这件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雕塑线条简练,技法娴熟,反映了东汉时期高超陶塑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分)
史料价值:这件陶俑的发现证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日臻成热并广泛流传于民间,因此它也是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史料。(2分)
(4)艺术作品见证历史;艺术作品反映时代特征等。(任答一个即可,2分)
司母戊鼎
铜冰鉴
虢季子白盘
四羊方尊
居廷汉简
马王堆汉墓帛书
西汉纸本地图
图二 统一铸造五铢钱
图一 统一货币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