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7 22: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 年秋期期终质量评估试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大题,25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单选题。 (本题 20 个小题,每题1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请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
1.“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上述材料介绍的原始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山顶洞人 C. 北京人 D. 长阳人
2.“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
A. 阪泉之战 B. 涿鹿之战 C. 城濮之战 D. 马陵之战
3. 这个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和青铜礼器,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这个遗址是( )
A. 河南二里头遗址 B. 河南安阳殷墟
C. 山东大汶口遗址 D. 浙江杭州良渚遗址
4.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 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 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C. 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D. 生产技术不断发展
5.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以下言论,哪项与其他选项不属于同一学派( )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6. 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 “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 )
A. 有利于分封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B. 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C. 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D. 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7.在中国古代有多起起义军,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起义的是( )
A. 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B. 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D. 赵高、李斯领导的农民军
8. 西汉初年,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困难。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 以法治国 B. 休养生息 C. 刑法严苛 D. 强调权威
9.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指的是汉武帝采取的 ( )
A. 加强经济控制 B. “推恩令”
C.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 北击匈奴
10. 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历史演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现统一的秦朝: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措施
B. 文字的发展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C. 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D. 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11.某部关于“光武中兴”的著作主要讲述了一位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推翻王莽政权,成功开创繁荣局面的故事。下列措施与这位历史人物无关的是( )
A.释放奴婢 B.建立刺史制度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2. 《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虽然饱受精神和肉体的摧残,但是依然发奋著述,用 10多年的时间写出了这部不朽的历史巨著。他是( )
A.司马谈 B. 司马迁 C.司马光 D.司马睿
13. 如下图的历史手抄报设计,其空白框中填写的标题应为( )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14.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诸葛亮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B. 孙权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C. 孙吴开发江西,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D.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15.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说明( )
A.统治阶级在生活上极为腐化
B.统治者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C.西晋地主都比较富裕
D.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16. 西晋末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八王之乱相互混战,人民逃离 B. 诸侯争霸
C. 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D. 统治者软弱无能
17.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其主要原因是( )
A.南迁的北方人偏安东南 B.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
C.所有人民都不愿北伐 D.军队战斗力弱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③北方多战乱,人口南迁 ④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A. ①②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④
19.这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这场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官渡之战 D. 巨鹿之战
20.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搭配不正确的有( )
A. 贾思勰——《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B. 祖冲之一一《大明历》——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C. 顾恺之——《洛神赋图》——擅长人物画,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D. 王羲之——《兰亭序集》——楷书为绝世之作。
21.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1) 请分别举出图一图二中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2分)
(2) 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1分)
材料二: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大约在1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原始先民进入定居时代,是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 “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火烤野果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 “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的定居下来。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试举两例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2分)
22、完成下列要求。 (5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以铜乃至石、骨、蚌等原料所制的生产工具仍在农业生产领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以铁犁为代表的铁制农具已经逐步投入使用。铁制农具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便于深耕、松土、平田除草和收割,从而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改编自《历史研究》
材料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典》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变化。 (1分)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变化的意义。 (1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进行变法的原因。 (2分)
(3) 综合以上材料提炼一个主题。 (1分)
23. 西汉出著名皇帝,东汉出科技人才。阅读下面图文,回答相关问题。 (7分)
【西汉皇帝】
图1 汉文帝
(1)图1 和图2的两位皇帝在位时期,西汉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 (1分)
(2)图3是汉武帝的画像,他在位时期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任意两点) (2分)
【东汉科技】
(3)请写出上图两位东汉时期人物的科技成就。 (2分)
(4)从这两组人物的身上,说说你可以继承和发扬哪些精神。 (2分)
24.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7分)
材料一:初, 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1) 材料一反映历史事件中,张骞“初行”的目的是什么 (1分) 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分)
(2) 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 (1分) 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1分)
材料二:
踏着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瓷器、茶叶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3) 根据材料二中图片及文字,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点 (写出两点即可) (2分)
(4) 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1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
材料二: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措施 (1分)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他把都城迁到了哪里 (1分)
(2) 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1分)
(3) 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1分) 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2023年秋期期终质量评估试卷
七年级历史试卷答案
1-5 CBACD 6-10 DCBCC 11-15 BBDDA 16-20 ABDBD
21【答案】(1)图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图二:半坡原始居民(2分)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就已经有了原始的农耕生活。(1分)
(3)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牲畜,建造房屋等。(2分)
22[答案](1)变化:铁制农具已经逐步投入使用。(1分)
意义: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1分)
原因: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变法顺应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潮流。
(2分)
(3)大变革时代(1分)
23【答案】(1)“文景之治”。(1分)
(2)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2分)
(3)蔡伦改进造纸术;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2分)
(4)从图示西汉皇帝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励精图治以及节俭的精神;从东汉这些杰出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勇于探索、实践的开拓精神。(2分)
24.【答案】(1)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1分)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1分)
(2)西域都护;(1分)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1分)
(3)信息点一: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信息点二: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是手工业品和技术,引进的主要是农作物。(2分)
(4)“一带一路”是实践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一带一路”
传承古代丝绸之路,融通古今,连接中外,发展了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性突破等。(1分)
25.【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洛阳。(2分)
(2)生活习俗上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1分)
(3)主题: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1分)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二、非选择题。 (30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