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7 23:57:46

文档简介

于心而冲于口。”不难看出,苏轼是以情感是否真切论诗,认为诗文贵情真,不伪饰,不造作。当前,
2023一2024学年怀仁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有些创作者为了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出现模彷抄袭、千篇-一祥、机械化生产等弊端。这类创作不
可能写出真情实感,也就很难激发读者共鸣、促进情磁交流。
语文试题
⑩那么,诗文创作如何方能做到“无意为文”呢?这涉及文学创作中复杂的椅神活动,跟艺宋
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等密切相关。苏轼对于诗文创作的心理机制有肴准骑的把握。
他认为,在创作中主体内心必须“空”“斧”,以充分菜纳,感知外物并进而达到自由兴发的直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觉表现境界,《送参签师》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超然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记影中主张“游于物之外”,而反对“游于物之内”,对外物采取超然静观的态度。“空”“静”的心理状
(一)现代文阅读T(本题共5小题,19分)
态,可以排除外界不必要的干扰使物象保持其自然状态自由蛇送入主体内心,主体就可以物我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忘、心物合一,凝神规照剑作对象。“空静”不但有助于创作主体感触外物,还能使主体超越自我·
①文学与“世界”构成怎祥的关系,文学为什么而作,为什么人书写,关涉文学本质论
超然外,超越时空、因采之限制,促使神思发韧,从而进入自由兴发的直觉表现阶段,这是文学创
②中國古代文论有从“些界艹角度来理解文学本质的传统,如娥晋南北朝时期的“感物说”,认
作臻于得心应手与自由垃界的重要前提。
为文学源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受,这一观,点影响深远。苏轼叁本上遵俯传统诗学中心物交感、
(编自姜春有为而作·无意为文·美米忘箴苏轼诗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影)
主容合的理论观点,认为诗文是创作主体在盛受外在世界的暴础上内在标神境界的艺术是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他在感南行前集叔》中云:“山川之秀关,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道逆,与凡耳耳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
.苏轼融合个人卡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在大量的书信,序战以及诗文作品中,广泛深人地阐述了
中,而发于咏叹。”正是山川民物,资人胜逆等自然与社会事物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狱望:在拱灶子美杜鹃
心的诗学见解。
诗中提出作诗应是“类有所惑,托物以发”: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争巾澜述了“境与意会”的妙处
B,“有为而作”的文学理念.体现了苏轼对文学与“世界”关系的准确认知,也为新时代文学提供
③无论因物触兴、有感而发,还是借景抒清,窝情于景,都是创作主依通过诗文折射宇宙、自然
了创遊循,依照,贝有共通性
之生命精神的基本途径与手段。苏找强调文学创作是主体管感体验和为在情结的自然流露,但在
C.“有为而作”强澍文学的道德评价与教化功能,“无意为文炒推炭诗文白然妙成,各有侧重,徊
根本上也离不开对客规世界的感发,这样才能达到主客至融、天人合一
都关涉义学木质。
④眼下,有些创作者忽视中国的现实土袋和传统文脉,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
D.苏轼能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诗文创作的规律和心理机制,他认为,只有内心空静,才能创作
美。在此背景下,苏扰的观念对我们传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紛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辨清文学
出情其意切的诗文。
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基于对文学与“出界艹关系的清晰准碗的认知,苏轼提出了“有为而作”的命题,可谓言之有据、内
A.文学创作因物触兴,有感而发,作品折射宇帝、白然之生命精神的手段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涵深刻。他在《通柳予厚诗中认为“诗须要有为而作”。《答度伴翁括多云:“今观所示议论,自东汉以下十
B.苏轼在“感物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为而作”命题,进面参透了文学创作主客体的关系、
篇,皆欲的古以取今,有意于济世之实刑,”在成E定国诗集叙中评赞王定国的诗“清平羊融,薄然有治世
苏拭认为诗文创作应“如行云流水”,使其自然成,尽量不在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刻意为文。
之音”。“有为而作”就足强调诗文要具有道德评价与教化的功能,从而有蔬于国家,社会与民众
D.苏轼在提及陶渊明时,称其诗“境与意会”“言发于心冲于口”,可见陶诗备受苏轼青睞。
⑤在当下,文学的本质要求是要对柱会、时代和人民“有为”。新时代的文学需乘持“有为而
3.下列逃项,不证合作为论据来支第⑤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作”的理念,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澄主义特怀来观照世界,从人民的实蔬和多彩的时代中双取营
A.《书黄子思诗集》后》云:“挂句妙语…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
养◆反诀人民改革剑新的火热实践与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B.《次韵朱光庭喜云:“清诗似庭燎,虽美术忘箴。”
文学创作是文学浯动的重要环节,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
C.《凫绎先生诗集叙》云:“先生之诗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
过程,要经历创作动因、艺术构思与语言呈现等复杂过程。“无意为文”是古代诗学中劳一个影响
D.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公:“天下几人学朴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名章俊语纷交衡,
深远的命题,苏轼极力侣导·体现出他对文学创作重要规律的深刻认识与俗悟。
无人巧会当时恃。”
③苏轼认为诗文创作“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应“有所不能自己而作”,不可勉强
4.在行文中,作者为何穿插对当今·些文学创作者的批评?(4分)
刻意为文,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创作妙境。黛子思论弟有云:“背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
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也就是说,孔子为文并非刻意而
作,但他所说的都怜到好处。苏戟在《答湖谢民师书急中认为,诗文创作应“如行云汽水”“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这样就能达到心、手、器高度统一,以致“无思”而“辞达”。又黛书黄子思诗集后影云:“苏
李之天咸,曾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强调诗文创作应以“无意”发之,在物与我、情与境
5.请依据文“尤意为文”的观点,评析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口夜记梦。(6分)
悠然感会之际,自然而发、自然而成,方能成“天下之至文”。
⑨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苏轼的“无意为文”还表现在对情感表达的重说,特别
强调真恃实感的流露与抒发。⑧读孟郊诗二首。有云:“孤芳摧荒秽,苦语余诗路。水清石凿普,湍
激不受篇,“诗从肺腕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月煮,”苏拭遁过生动形象的北喻,称
许孟郊的诗作情真意初.完全是诗人内在情感与生命情结的真实流露。《录陶渊明诗帝文云:“古发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高“语文试题第2页,共8列2023~2024年怀仁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C [C项“都关涉文学本质”错。原文第⑥段说:“在当下,文学的本质要求是要对社会、时代和人民‘有为’。”
由第⑧段可知,“无意为文”强调诗文创作应以“无意”发之,在物与我、情与境悠然感会之际,自然而发、自然
而成,可见“无意为文”不涉及“文学本质”。]
2.D [A项“作品折射宇宙、自然之生命精神的手段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偏概全。原文第③段是说“无论
因物触兴、有感而发,还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创作主体通过诗文折射宇宙、自然之生命精神的基本途
径与手段”。B项“……进而参透了文学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关系颠倒。原文第⑤段是说“基于对文学与
‘世界’关系的清晰准确的认知,苏轼提出了‘有为而作’的命题”,可见参透文学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在前。
C项“尽量不在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刻意为文”于文无据。原文第⑧段是说“应‘有所不能自已而作’,不可勉强
刻意为文,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创作妙境”,没有强调“结构和语言等方面”。]
3.A [第⑤段的观点:“有为而作”就是强调诗文要具有道德评价与教化的功能,从而有益于国家、社会与民众。
A项强调文学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性。B项强调诗文有箴诫、济世之用。C项用“疗饥”“伐病”这两个生动的比
喻,形象地表达了什么是诗文的“有为”。D项强调诗文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和技巧,从反面论证诗文应反映现
实内容,具有批判精神。B、C、D三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⑤段的观点。]
4.(1)揭示一些文学创作者偏离传统文化诗论的事实和原因,体现写作的目的性。(2)从反面阐述苏轼的诗学
理论在传承传统文化、辨清文学本质、指导诗文创作方面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突出其现实意义。
解析 (1)结合第④段“眼下,有些创作者忽视中国的现实土壤和传统文脉,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
的审美”可知,揭示一些文学创作者偏离传统文化诗论的事实和原因,体现写作的目的性。(2)结合第⑨段
“当前,有些创作者为了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出现模仿抄袭、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等弊端。这类创作不可能
写出真情实感,也就很难激发读者共鸣、促进情感交流”、第④段“在此背景下,苏轼的观念对我们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辨清文学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⑩段“苏轼对于诗文
创作的心理机制有着准确的把握”可知,从反面阐述苏轼的诗学理论在传承传统文化、辨清文学本质、指导诗
文创作方面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突出其现实意义。
5.(1)写作缘由上,对亡妻的思念使词人“有所不能自已”而创作此文,是谓“无意为文”。词是“记梦”,词人梦回
故乡,与妻相逢,十年生死相隔,“不思量,自难忘”。(2)情感、手法上,词采用白描手法,如话家常,自然深刻,
平淡之语中自然流露出词人的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将夫妻之情表达得深婉执着,可谓情真意切。
(3)词人内心状态上,词人超越自我,超越时空,内心“空”“静”,自由为文,使“孤坟”“轩窗”“明月”“松冈”等物
象自由地进入内心,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解析 (1)结合第⑧段“苏轼认为诗文创作‘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应‘有所不能自已而作’,不
可勉强刻意为文,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创作妙境”可知,词是“记梦”,词人梦回故乡,与妻相逢,十年生死相隔,
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思念;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不思量,自难忘”,对亡
妻的思念使词人“有所不能自已”而创作此词,是谓“无意为文”。(2)结合第⑨段“苏轼的‘无意为文’还表现
在对情感表达的重视,特别强调真情实感的流露与抒发”可知,词中“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
行”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发自肺腑,自然而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3)结合第 段“他认
为,在创作中主体内心必须‘空’‘静’,以充分集纳、感知外物并进而达到自由兴发的直觉表现境界”可知,词
人内心“空”“静”,使“孤坟”“轩窗”“明月”“松冈”等物象自由地进入内心,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揉进自己的身
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执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婉。
6.D [“自我陶醉”错,应是“用演戏来慰问并激励人们参加战斗的自豪感”。]
7.A [“暗示出他以工作为名的强制性心理”错。李三由原来的反对双眉唱戏,到把唱戏当作一项工作,反映出
他对双眉唱戏态度的转变与认同。]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1页,共4页
{#{QQABJQCEggAgAhAAAQhCQwXICkOQkBEACKoOBBAEoAAAyANABAA=}#}
8.(示例)①有个性、有魄力,勇于担当;②多才多艺,干活儿细心又麻利;③乐观开朗,坦率直爽;④积极向上,热
爱革命。
解析 ①伤兵同志们要求演戏,一年没演戏了,但双眉坚持不演俗戏,果断确定演《比武从军》,可见双眉有个
性、有魄力,勇于担当。②“稍微拉拉场,吊吊嗓就行”“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
了’”“你唱起来,可是从从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劲”“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对着镜子化
装”,通过双眉的语言、动作及其他人的语言可知,双眉能排练戏,能唱戏,会化装,又演得好,想事情做事情很
周到,想到做到,可谓多才多艺,干活儿细心又麻利。③一年没演戏,但相信能演好《比武从军》,“全怨三哥,
那两天还批评我哩”,和李三对话,直接指出李三的错误,可见双眉乐观开朗,坦率直爽。④申请入党,快被批
准了,可见双眉积极向上,热爱革命。
9.(示例)①选材事件的真实性和典型性。通过双眉演戏慰劳受伤战士,及时地表现革命区典型新人新事件。
②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围绕双眉慰问演出这一核心情节,表现了革命区女性在革命中勇于展
现自身价值的时代风尚。③塑造形象手法略为简单,借助了白描、叙述、对话、侧面烘托等。④篇幅短小,情
节简洁,仅仅围绕双眉慰问演出这一核心情节展开。(答出三点即可)
10.BDH
解析 句意:只是因为在陛下身边侍从,随时辅佐圣上谋划一些事情,爵位升到这样高,我心中经常感到
不安。
11.B [A项正确。调动官职/流放。B项“意思相同”错。丢弃/呈献。C项正确。D项正确。]
12.C [“打击伶宦,重用士人”说法有误。依据原文“郭崇韬素疾宦官,尝密谓魏王继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
騬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 宜尽去之,专用士人’”可知,打击伶宦、重用士人是郭崇韬对魏王李继岌的建议。]
13.(1)况且汴州是关东的要害地方,地富人多,我既然不到官府所在地,只能令别人代为管理,这和空一个城有
什么两样呢 这不是巩固国家根基的办法。(得分点:“冲要”,要害之地;“徒”,只、仅仅;“摄职”,代理;“非所
以”,不是……的办法。各1分)
(2)当他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君臣的头,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告
诉先王(时),他意气骄盛,可以称得上雄壮啊! (得分点:“组”,绳索;“函”,用匣子装;“还矢先王,而告以成
功”,省略介词“于”和代词“之”。各1分,句意1分)
14.①不可贪图安逸,纵情声色,骄傲自大;②不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忠奸不辨;③不可横征暴敛,吝啬贪财,
罔顾民心。
解析 ①依据原文“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 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可
知,庄宗因为快速的胜利而骄奢,在安定的环境中淫逸,忘记了当初奔波劳苦的艰难,纵情声色,耽于逸乐。
这警诫后世不可贪图安逸,纵情声色,骄傲自大。②依据原文“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可知,庄宗朝堂
上有伶人扰乱朝纲,后宫内有刘后窃权乱政。这警诫后世不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忠奸不辨。③依据原文
“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可知,庄宗吝惜钱财,激起全军的愤怒;征收赋税,竭尽
搜刮百姓用血汗换来的钱财。这警诫后世不可横征暴敛,吝啬贪财,罔顾民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时郭崇韬兼管真定,庄宗想调郭崇韬去镇守汴州,郭崇韬推辞说:“臣下在朝掌管机密,在朝外又参与重
大政事,富贵到了极点,何必还要再掌管藩镇呢 我无汗马功劳,只是因为在陛下身边侍从,随时辅佐圣上谋划
一些事情,爵位升到这样高,我心中经常感到不安。现在趁着委任有功或贤能的人,让我解脱现在的职位,这才
是我最大的希望啊。况且汴州是关东的要害地方,地富人多,我既然不到官府所在地,只能令别人代为管理,这
和空一个城有什么两样呢 这不是巩固国家根基的办法。”庄宗说:“我深知你对我一片忠心,然而你为我出谋
划策,夺取了汶阳,保住并且巩固了黄河的渡口,以后又从这条路乘虚直捣大梁,成全了我的帝业,难道百战之
功可以和你相比吗 今天我显贵地成为天子,怎么可以使你没有寸土之地呢 ”郭崇韬坚决推辞,庄宗才答应了
他的请求。
庄宗性情刚愎好胜,不愿意权归臣下,到了洛阳之后,听信了伶人宦官的谗言,对过去那些老的将领颇疏远
猜忌。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2页,共4页
{#{QQABJQCEggAgAhAAAQhCQwXICkOQkBEACKoOBBAEoAAAyANABAA=}#}
郭崇韬平素就嫉恨宦官,曾暗中对魏王李继岌说:“大王他日得到天下,阉了的马都不能骑,更何况任用宦
官! 应当把他们全部辞去,专门起用士人。”宦官们因此都对郭崇韬恨得咬牙切齿。当时成都虽然被攻取,但蜀
中盗贼四起,布满山林。郭崇韬担心大军撤离后,成为后患,因此停留下来没有回洛阳。庄宗派宦官向延嗣催
促,郭崇韬没有到郊外去迎接,见了向延嗣后,礼节又十分傲慢,向延嗣十分生气。李从袭对向延嗣说:“现在诸
军将领都是郭氏的同党,大王寄身在虎狼之口,一旦有变,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骨头丢在什么地方啊!”于是面
对面地痛哭流涕。向延嗣回到洛阳之后,把这些情况全部告诉了刘后,刘后边哭边告诉给庄宗。在这之前,庄
宗听到蜀人请求郭崇韬做他们的统帅,心中已经愤愤不平,这时又听到向延嗣的这番话,不能不表示怀疑。庄
宗查看前蜀府库的账簿时,说:“人们都说蜀中的珍宝无法计算,为什么账簿上这么少呢 ”向延嗣说:“我听说蜀
国被攻破以后,珍宝都到了郭崇韬父子的手中,所以朝廷得到的并不是很多。”于是庄宗脸上流露出愤怒的表
情。等到孟知祥将要出发到成都时,庄宗对他说:“听说郭崇韬有异心,你到了那里,帮我杀掉他。”
材料二:
史臣说:庄宗因有宏大的谋略在河、汾起兵,因奋力作战平定了汴、洛地区,报了家仇以后,国运振兴。即使
像夏朝国君一样享受祭天时以先祖配祭,像东汉的开国之君一样受命于天巩固统治,也比不上。但是得天下如
此劳苦不易,失天下为何如此迅速 难道不是因为快速的胜利而骄奢,在安定的环境中淫逸,忘记了当初奔波
劳苦的艰难,追求声色,耽于逸乐。朝堂上有伶人扰乱朝纲,后宫内有刘后窃权乱政。吝惜钱财,激起全军的愤
怒;征收赋税,竭尽搜刮百姓用血汗换来的钱财。大臣没有罪过却被诛杀,众人不敢出声以求躲避灾祸。这其
中有一种情况存在,都不一定不会亡国,更何况全都具备,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足
以作为后世的警诫。
15.A [“西风袭来,飞雪满身”错,“雪满身”指芦花被洁白如雪。]
16.①芦花(被)一尘不染的清雅洁净。芦花“不涴尘”,盖上芦花被“夜月生香雪满身”,写出了芦花之“清”。
②渔翁清贫雅洁的高尚情操。序文中,渔翁拒收绸被,让诗人用诗歌来换取芦花被,体现了渔翁之“清”。
③诗人看淡富贵功名的高洁胸怀。诗人以青绫被换芦花被的行为,表现了诗人之“清”。
解析 ①“采得芦花不涴尘”,采来的芦花没有沾染尘土;“夜月生香雪满身”,月夜之中,身上披满洁白如雪的
芦花,感觉香气扑鼻;芦花“不涴尘”,盖上芦花被“夜月生香雪满身”,写出了芦花之“清”。②“君尚吾清,愿以
诗输之”“遂赋,果却绸”,渔翁说:“您喜欢我这芦花被的清香,请用你的诗来换取(芦花被)吧。”于是诗人写下
这首诗,渔翁拒收绸缎被子。让诗人用诗歌来换取芦花被,体现了渔翁之“清”。③“仆过梁山泊,有渔翁织芦
花为被,仆尚其清,欲易之以绸者”,诗人经过梁山泊,有个渔翁编织芦花当作被子,他喜欢芦花被的清香,想
要用绸缎被子来换取这条芦花被。诗人以青绫被换芦花被的行为,表现了诗人看淡富贵功名的高洁胸怀,表
现了诗人之“清”。
17.(1)振长策而御宇内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18.B [B项与文中加点的“再”都表示在比较中程度加深,有更加之意。A项表示如果继续下去会怎样。C项
表示即使继续下去也不会怎样。D项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
19.(示例)A不能形容其红之多(也)[或“不能形容其叶之红(也)”] B也见于后世的白话作品(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语句①;修改为“从这些例子来看”,或删去“从”。语句④;删去冒号,或将句号置于后引号之前。语句⑥;
修改为“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序号准确各给1分,修改正确各给1分)
21.(1)李渔:对“闹”字的通感特点完全没有认识;一味地采取嘲笑的态度。(2)方中通:认识到“闹”字的表达效
果,但没有讲清其中的道理。(意思对即可。句子流畅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示例一)“风吹梅蕊闹”中的“闹”字,用听觉写视觉,传神地写出了梅花在风中轻摇、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示例二)“车驰马骤灯方闹”中的“闹”字,用听觉写视觉,将夜晚灯火璀璨、热闹非凡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
(示例三)“三更萤火闹”中的“闹”字,用听觉写视觉,形象地描写出夜半时分萤火虫乱飞的独特景观。
(示例四)“轻风忽起杨花闹”中的“闹”字,用听觉写视觉,生动描绘了杨花在风中漫天飞舞的晚春景象。
(意思对即可)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3页,共4页
{#{QQABJQCEggAgAhAAAQhCQwXICkOQkBEACKoOBBAEoAAAyANABAA=}#}
23.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对名言名句的理解与解读。材料中的句子指出借鉴经验和创新的重要性。有关立意
方面,可以有以下几种:从借鉴经验的角度立意,可以写借鉴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重蹈覆
辙,但同时也要注意“度”,避免陷入过度依赖的困境;从创新的角度立意,可以写借鉴虽是不可或缺的,但只
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走出新的道路,实现更大的突破;从平衡借鉴与创新的角度立意,可以写我们应当在借
鉴经验的基础上,保持创新的精神,努力实现二者的平衡。总的来说,这篇作文的立意灵活多样,关键在于如
何将这句话融入自己的文章中,用自己的观点和事例去解读这个名句,从而展现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例文
借鉴不照搬,创新求发展
古训有言“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经验犹如一座导航灯塔,引导我们在人生路上稳步前
行;它敦促我们汲取前人的智慧,认识自身的优缺点,从而在人生旅程中取得成功。然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
代,我们是否应反思,经验在为我们提供便捷的同时,是否也可能成为一种束缚,阻碍我们探寻新径
借鉴经验,无疑是推动我们成长的坚实支柱。正如我们研读历史,是为了汲取前人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从他人的经验中吸取养分,使自己免受相似困境的困扰。这样的借鉴,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规避了许多曲
折,提升了成长效率。然而,“盲从他人的足迹,你将永远无法找到自己的道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过度
依赖经验,却也可能变成一种限制,制约我们创新与突破。
如何在借鉴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成为我们人生的重要课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借
鉴。借鉴并非简单模仿,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古语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我们要有所选择地借鉴,从他人的经验中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避免陷入教条主义的误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勇于创新。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在借鉴中避免陷入困境
的关键。我们要学会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正如一句经典歌词所言:“敢问
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看看这现世的中国,看看这繁华的城市,看看这人间幸福的万象。这一切的一切全都得
益于老一辈共产党人历尽艰辛学习西方,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到借鉴俄国的十月革命,从改革开放到借
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从发展互联网经济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国发展到今天,有哪一步不是在学习中发展,
在借鉴中创新,才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保持谦逊与自省。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以古为鉴,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人为鉴,为我所用,中国制度借鉴西方治国经验,不断革新与完善,社会生
产力持续快速发展。如今的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日益迈进世界舞台
中央,展现出独属于东方大国的风采。中国高铁、中国5G、中国航天……中国名片闪闪发光,五星红旗迎风招
展,一带一路汇聚更多国家的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世界走向美好的明天。
总之,我们要正确地借鉴,勇于创新,保持谦逊与自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
的精彩篇章。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怀揣借鉴之心,扬起创新之魂,勇敢地迈向未来!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4页,共4页
{#{QQABJQCEggAgAhAAAQhCQwXICkOQkBEACKoOBBAEoAAAyA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