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许昌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8 00:0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许昌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这种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雕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中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底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修正和定稿。《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可知“素”(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便完成。《诗经》中还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它包含着用“素”代替“绚”、“素”胜于“绚”的思想。即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美,主要是受道家“贵真”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了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
同时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天”即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设计和设计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美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说:“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绘画为例,水墨画以墨为彩,是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光与色的韵律和画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朴素、幽远而含蓄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作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庄子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
“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尚简”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法天贵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崇尚和效法。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在重视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质自然之美等方面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摘编自《从“简约主义”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材料二:
在“双奥之城”北京,精彩纷呈的冬奥盛会正如火如荼进行。“简约、安全、精彩”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大到直接服务于竞赛的压雪机、浇冰车、雪地摩托、全地形车、高山滑雪的防护网等体育器材,小到餐饮、交通、火炬接力、医疗防疫等赛事运行和保障所需的物资,北京冬奥组委均坚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能合并采购就合并采购”的原则,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
开幕式历来是奥运会重头戏之一。不同于此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时间相对缩短,把艺术表演自然融入流程和仪式中。相比2008年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温暖、更从容,简约的同时不失美感。“它的规模不是最大、表演不是最多,但体现出人类在艰难时刻的温暖和一起面向未来的勇气。”谈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如是说。
开幕式的简约,只是体现了北京冬奥会“节俭办会”理念的一个方面。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的仪式和活动,本届冬奥会火炬接力计划同样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呈现新特点。
“火炬接力计划落实简约办奥需求,在保证接力活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简化规模,突出特色,努力把传递活动办得‘简约而精彩’。”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说。
颁奖仪式是奥运赛事中获奖运动员的高光时刻,是向获奖运动员表达祝贺和敬意的最好形式。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仪式以“冰雪荣光”为主题创意,颁奖元素总体设计体现了外观简洁大方、功能贴心实用、材料环保可持续等特点,配合熠熠生辉的奖牌,展现出中国礼仪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韩秉志《简约办赛呈现精彩冬奥》,《经济日报》2022年2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欧简约主义理念的本质即寻找事物的本质,这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一致。
B.《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中的“绘事后素”“素以为绚”等语句体现了中国艺术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
C.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最美,人们只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就能创造朴素之美。
D.北京冬奥会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少则得,多则惑”的审美理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儒家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重本质、重功能,反对一切重浮艳、重装饰的艺术形式。
B.简约风格的设计尽管体现了自由、灵动、朴素之美,但并不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C.“能体纯素,谓之真人”,“纯素”是淡中有至味,与水墨画的淡远意味不同。
D.北京冬奥会在筹备过程、开幕式、火炬接力、颁奖元素等诸多方面凸显“简约”理念。
3.下列语句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B.风条舞绿水杨柳,雨点飞红山海棠。
C.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D.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4.简要概括材料一的结构特点,并梳理其论证思路。(4分)
5.请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简约”内涵的异同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枚徽章
胡·拉·里贝罗
我至今还记得,那天下午我路过堤岸的时候,看到一小堆垃圾上有一个亮晶晶的东西。我爱好搜集物品,蹲下身去把它捡了起来,用上衣袖口擦了擦。我这才看出来,原来竟是一枚精致小巧的银质徽章。只是上面刻着的那几个符号,我看不明白。我把徽章装进衣兜,也没怎么理会,便回家了。这枚徽章在我衣兜里装了多久,我说不太准。我只记得有一回我把这件衣服送去浆洗,等到洗衣店伙计把洗干净的衣服交给我时,没料想还递给我一只小小的盒子。他对我说:“这件东西准是您的,我是在您衣兜里发现的。”自然,这件东西就是那枚徽章。失而复得,颇出人意料。我异常激动,决计戴上它。
我经历的种种怪事就从这儿真正开了头。第一件怪事是在一家旧书店遇到的。书店老板走到我跟前那会儿,我正在翻看旧书。他早就在书店最阴暗的角落里打量着我了。他用一种同伙人的口吻对我说:“我们这儿有几本费弗的著作。”我惊异万分,瞪大眼睛看着他,因为我并没有向他请教这位作家。再说,文学方面的事情,我还略知一二,可这位作家我压根儿不知道。说罢,他回到原先的那个角落,不再吭声。我呢,机械地翻看着图书,可心里直犯嘀咕:书店老板的话,莫名其妙的,究竟是啥意思呢。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这件怪事,可怎么也琢磨不透,后来就干脆忘得一干二净。没想到不久又出了一件事,使我更为惊愕。有一回我正在市郊的一个广场上散步,一个脸皮黑黄、鼓眼突嘴、形状猥琐的男人冒冒失失地跟我搭讪,还没等我搭腔,就把一张卡片塞在我手里,一声不吭地一溜烟便跑没影儿了。那是一张白纸卡片,上面写着地址和会面时间:星期二,四号,第二场。星期二,四号那天我就按照指定号码如期赴约。我在那地方附近碰到好几个形迹古怪的家伙在那儿偷偷摸摸。使我惊奇的是,他们每人都佩戴了一枚徽章,跟我那枚一模一样,真是巧极了。我走到他们中间,他们个个紧紧握住我的手,使我感到十分亲热。后来我们一起走进指定的那幢房子,在一间大厅里落座。一位神情严肃的绅士从幕后走了出来。他在主席台向我们打了个招呼,便滔滔不绝地讲开了。报告说的是什么,我不太清楚;况且,那究竟能不能算报告,我也真说不好。他把童年时代的回忆跟最深刻的哲学理论混在一起讲;再说,不管讲解种植甜菜也好,解释国家组织也罢,在他嘴里,竟是一个调调儿。我记得他讲完后,从衣兜里掏出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道红杠杠。他一讲完,听众全体起立,一面退场,一面热烈地赞扬报告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也附和着夸奖了几句。我刚要迈出门去,报告人大声把我叫住。我回头一看,只见他示意我过去。
“您是新来的吧?”他问我,有点儿不大信任的样子。
“是啊,”我愣了一会儿才回答,因为他居然能在这么多人里认出我来,我很吃惊,“我刚来不久。”
“谁介绍您来的呢?”
我幸亏记起了那家书店。
“有一回我正在阿马尔古拉大街书店翻看图书,那位……”
“谁?是马丁吗?”
“对,是马丁。”
“噢,他是我们的老搭档啦!”
“我是他的老主顾。”
后来,我们的谈话便变得闪烁其词、边想边说了。言谈之中,充满了意料不到的诡秘和肤浅的暗示影射,就像是两个偶然相逢的陌生人坐在公共汽车的一排椅子上攀谈一样。我记得我兴致勃勃地向他诉说我是怎么去做扁桃体摘除手术的,而他呢,则指手画脚、眉飞色舞地给我描述北欧的旖旎风光。末了,在我告辞之前,他向我交代了一项任务,这倒使我全神贯注起来:
“下星期您给我带一份电话号码表来,”他说,“都要以38开头的。”
我答应照办。还不到规定日期,我就带着电话号码前去复命。
“太好了!”他喊起来,“您办得又快又好。”
从那天起,我完成了一大堆诸如此类极为奇特的任务。举几个例子。我奉命弄来六对鹦鹉,可这些鸟儿我后来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些日子,我又被派到一个省城去绘制市政大厦的草图。我记得我还到几户指定人家的门口去扔过香蕉皮;写过一篇至今未见发表的有关天体的论文;训练过一只猴子,教它摆出议员的姿势。
就这样,我渐渐博得他们对我的器重。一年之后,在一次激动人心的仪式上,我被提拔晋升。“您高升一级。”我的顶头上司对我说,满腔热情地拥抱我。于是,我只得简短地讲上几句。我空洞笼统地提到了我们共同的任务,不料这番话却收获了雷鸣般的欢呼。
可是我家里却乱作一团。家里人摸不透我为什么常常不告而辞,我的行动为什么那样神秘莫测。有时候,他们问起我来,我避而不答,其实,那是因为我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有几个亲戚甚至劝我去找个精神病医生瞧瞧,据说我的行为举止跟正常人的不大一样了。
这一家庭纠纷并没有减弱我投入我们这个团体的工作的劲头,我干劲十足,连我自己都不明白这干劲是从哪儿来的。
十年过去了。我功成名就,被任命为主席。我穿着一件加饰边的绛红色长袍出席各种盛典。尽管如此,如今我仍然跟第一天以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那样,一直生活在极端的茫然无知的状态之中。要是有人问我,我们这个组织的宗旨是什么,我将张口结舌,无法回答。最多,只会在黑板上画几道红杠杠。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以“一枚徽章”为题,点明了徽章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暗示了“我”其实不过是别人的“一枚徽章”而已。
B.书店老板跟“我”搭讪看似莫名其妙,但却较为典型地刻画了组织成员间的接头方式,表现出了组织的神秘性。
C.小说花不少篇幅交代了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是多么离谱,“我”却乐此不疲,最后功成名就,这不禁引人深思。
D.当别人问我组织宗旨时,“我将张口结舌,无法回答”,这暗示“我”已经开始自责,并对组织产生了厌烦情绪。
7.关于文中“我”与报告人的谈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报告人并不认识“我”,但他一开始对“我”的到来表现出了兴趣。
B.书店老板的信息是“我”与报告人聊天中为数不多的有交集的聊天话题。
C.“我”与报告人的谈话中有“诡秘和肤浅的暗示影射”,表明我们对对方不满。
D.“我”和报告人的对话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暗示了这一组织的荒诞性。
8.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我”现身说法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式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谈谈你的理解。(4分)
9.于偶然之中见必然,是本篇小说写作的一大技巧。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三段选自《礼记·大学》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材料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材料三: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②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①谦:同“慊”,满足。②偾:覆败。
10.材料二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3分)
小人A闲居B为不善C无所不至D见君子E而后厌F然G掩其不善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宋元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考钦定书。
B.“大学”在这里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讲大人之学的基本原理,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的“小学”相对。
C.“赤子”指初生的婴儿,用来形容人心地善良、纯洁,现多用来指报国之心。选文中的“如保赤子”意思是“爱护人民如同爱护婴儿一样”。
D.“孝”指孝顺父母,“弟”指敬爱兄长,儒家认为“孝弟”为仁之根本,孔子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主张将个人之孝推广开去。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表明儒家把“修身”作为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根本,使其成为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
B.材料一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
C.材料二强调“诚其意”,朱熹认为诚意是“自修之首”“进德之基”,“意”是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的第一个念头必须真实,否则一伪百伪,因此君子“必慎其独也”。
D.材料三强调“齐家”,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一个家族统治千百万个家族。国君的家族十分庞大,家族内部常有纷争甚至由此导致衰败,所以,管理好整个家族是个大问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4.请结合材料三,分析文中所言“故治国在齐其家”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漫郎
陈与义
漫郎①功业大悠然,拄筋看山②了十年。
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
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③须使鬼钱。
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
[注]①漫郎: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②拄笏看山:比喻人倜傥不羁,身在官场却有闲情雅致。③元:本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借用典故,表达出自己做官十年间放浪形骸,不拘世俗的形象特点。
B.颔联前句表面上是写透过镜子看到自己已双鬓斑白,实则是抒发自己年事已高却一事无成的感慨。
C.颈联前句用“星霜”写岁月变幻,用“惊人句”写诗人有才华,表现了诗人的自负。
D.尾联将自己过去壮志难酬与现在只好坐跏修禅进行了对比,悲愤之情寓于其中。
16.本诗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请结合诗句内容从正侧结合的角度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急促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否定权贵,又无法改变现实,于是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认为,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里仁》中与其意思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写道:“如果一名散文作家对于他写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他也许会省略他懂的东西,而读者还是会对那些东西有强烈的感觉的,仿佛作家已经点明了一样,如果他是非常真实地写作的话。冰山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海明威《老人与海》简洁而含蓄的文体风格、单一的结构及省略而直白的人物塑造方式,典型地体现出“冰山原则”。《老人与海》这部不朽作品不仅是他留给世人的,而且其创作中运用的“冰山原则”在世界文学中更是创造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小说中无论是景物的描写、人物动作还是人物语言都是简而概之。如“鲨鱼莽莽撞撞地一下子冲过来,划破了蓝色的水面,豁然出现在太阳底下。”这段描写并没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来渲染,但鲨鱼的迅猛及当时紧张的局势却生动直观地呈现在读者脑海里,使人有①__________之感。另外,运用了直白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老渔夫在经历了海上②__________的生死较量后,对小男孩说的是“它们把我打败了”“它们真的打败了我”。他内心丰富多变的感情变化实际上全部隐藏在这几句简单的话语之中。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海明威及其“冰山原则”所创造的价值和产生的影响都是③__________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框的部分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百年孤独》开篇:“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称,《百年孤独》构思了十五年,①___________。毫无疑问,构思一部小说的开头特别需要勇气。马尔克斯的勇气,是给了一个时非其时、地非其地的新解。他站在一个不确定的现在,②_________,他不必圈一块地,指几个人,要他们干什么干什么,而是像一尾鱼一样灵巧地游进了时空宇宙,让叙述获得了新的自由。譬如吴清源的三三星天元名局,第一手拍在“三三”,就能引发新布局的大地震。
这是《百年孤独》开头的伟大之处。如果你只是在被动地、无意识地接收文本内容,也许很难体会到马尔克斯用这句话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③__________,你才会感觉到它包含了太多重要的命题。
传说莫言早年拿到《百年孤独》,只读了第一页就嚷了出来:“我知道怎么写小说了!”那是作家遇见作家时的震撼。小说是建筑成本最低的城市、文明和宇宙,是物美价廉的梦,当你说“要有光”,你根本不必处理明暗,不用打光,不用取景,你说光就是光。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第二、三、四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②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的所见。——纪德《人间食粮》
③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陈澹然
④只盯着树皮虫子的鸟儿飞不到白云之上,心中装满天地山河的雄鹰才能自由翱翔。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只要……就…”说法绝对。
2.答案:D
解析:A.“反对一切重浮艳、重装饰的艺术形式”错误,原文只是说“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并没有说“反对一切重浮艳、重装饰的艺术形式”。B.“并不符合……”错误,原文说的是“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可见简约风格的设计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C.“与……不同”错误,文中举水墨画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道家“贵淡”的思想,而庄子所说的“能体纯素,谓之真人”体现的也是道家“贵淡”的思想,二者是一致的。
3.答案:B
解析:材料一主要谈论的是朴素、简约的艺术理念。A、C、D三项均体现了朴素、简约的艺术理念。B项,诗中描绘的画面色彩绚丽,与朴素、简约的艺术理念不符。
4.答案:文章整体上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简约主义理念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是一致的,然后从儒家“以朴素为美”的审美思想和道家“贵真”“贵淡”“尚简”的审美观念的角度进行论述(或“从儒家审美思想和道家审美观念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解析:文章整体上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观点,总领下文,“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这种设计理念与中国……所提倡的反对过多雕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第二至六段分析问题,依次从儒家、道家两个流派人手说明中国朴素、简约的艺术理念。其中第二段为一个层次,第三至六段为一个层次,前者着眼于儒家,后者侧重于道家。据此结合各段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5.答案:相同点:两则材料中的“简约”都是一种审美理念,都包含简洁朴素、纯真自然、以少胜多、淡而有味的审美取向。
不同点:材料二中的“简约”还有“节俭”的内涵,即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缩短时间、简化规模、功能实用等。
解析:由材料一第一段“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和第二至六段的关键词语“以朴素为美”“贵真”“贵淡”“尚简”等,以及材料二第二段中“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和后文的事例,可得出两则材料中“简约”内涵的相同点:都是一种审美理念,都包含简洁朴素、纯真自然、以少胜多、淡而有味的审美取向。由材料二中“北京冬奥组委均坚持……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开幕式的简约……呈现新特点”等可得出:材料二中的“简约”还有“节俭”的内涵,即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缩短时间、简化规模、功能实用等。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这暗示‘我’已经开始自责,并对组织产生了厌烦情绪”理解有误。根据最后一段“尽管如此,如今我仍然跟第一天以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那样,一直生活在极端的茫然无知的状态之中”可知,我“张口结舌,无法回答”并不是因为自责,对组织产生了厌烦情绪,而是因为作为傀儡的“我”确实不知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项,“表明我们对对方不满”理解错误,根据第14段“言谈之中,充满了意料不到的诡秘和肤浅的暗示影射,就像是两个偶然相逢的陌生人坐在公共汽车的一排椅子上攀谈一样”可知,我们漫无边际地聊天,是因为我们没有聊天话题,只能没话找话。
8.答案:①第一人称叙事,增强故事的可信感,使本身虚幻的故事妙趣横生。②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展现“我”的所见所感,更能表现出这一切的偶然性,强化“我”的傀儡身份,暗示“我”并非罪魁祸首。③将作者的深刻思考隐藏在“我”的讲述之后,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叙述技巧的能力。在解答这类试题时,要从人称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小说要素来作答。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以第一人称叙事,文章就有了真实性。而从“我”之口讲出“我”的故事,通过“我”的心理变化表现这一切的偶然性,表明“我”并非罪魁祸首,而是一个傀儡。同时,作者用第一人称表达“我”的主观感受,将自己的理性思考隐于其中,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9.答案:①小说主要情节都是偶然发生的,整篇小说构筑在“偶然”的框架之上。“我”偶然得到徽章,“偶然”进入书店,“偶然”接上头,“偶然”被晋升等,这一切都没有规律可循,都是偶然发生的。②偶然背后其实蕴含着必然的结局,所有的偶然之间构成强烈的因果关联。荒诞的偶然注定要结出荒诞的必然之果。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小说从头到尾,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偶然发生的,回答“偶然”只需对小说主要情节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偶然是“荒诞”的,那么结果必然也是“荒诞”的。组织如此“荒诞”,它挑选成员的方式、组织聚会的方式、具体的工作内容等等,也是“荒诞”的,这样“我”最后在组织内的步步高升、功成名就也就显得“合理”了,偶然背后蕴含着必然的结局。
10.答案:CDG
11.答案:D
解析:“孔子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错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孟子的话。
12.答案:B
解析:“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错误。前四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专注心性修养,后四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侧重外显行为。
13.答案:(1)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财富能润饰房屋,道德能润饰身心,心胸宽阔,体貌自然安详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解析:(1)道:原则。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善:形容词作名词,道德修养的境界。(2)润:润饰。心广体胖:心胸宽阔,体貌自然安详舒泰。诚:使动用法,使……真诚。
14.答案:①儒家讲求“推己及人”的恕道;②君子将内在的“孝”“弟”“慈”推广为外在的仁爱;③国君将一人一家的仁爱推广为爱民,国家就会治理好。所以说,治国在齐其家。
解析:要抓住材料(三)中体现“齐其家”的必要性的句子,如“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等。
[参考译文]
材料二: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如同厌恶难闻的臭气那样,如同喜爱美色那样,这就叫作自我满足。所以君子一定会在独处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小人在避人独居的时候做不好的事情,无所不为,见到君子后却又躲躲藏藏,掩盖自己的坏处,而显示自己的美德。在别人看来,如同能看到他的肺肝那样清楚,那么这样做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真诚,表现于外,所以君子一定会在独处时保持谨慎的态度。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厉啊!”财富能润饰房屋,道德能润饰身心,心胸宽阔,体貌自然安详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材料三:所谓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而能管教好别人的,没有这样的事。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能完成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孝顺之心,可以用来侍奉君主;敬爱之心,可以用来侍奉尊长;慈爱之心,可以用来遣使民众。《康诰》说:“爱护人民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追求这种仁爱,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没有学会了养育孩子之后再嫁人的。君主的家族仁爱,整个国家都会倡导仁爱;君主的家族礼让,整个国家都会倡导礼让;君主一人贪婪凶暴,整个国家都会发生动乱。事情的关键就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率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倡导仁爱。桀、纣用凶暴统率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倡导凶暴。国君的命令违背了他所倡导的事物,老百姓就不会依从了。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这样做;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自身具备的不能推及他人,而能够晓喻他人的,未曾有过这样的事。所以君主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15.答案:C
解析:“表现了诗人的自负”分析错误,诗人通过写自己有才华但难以实现来突出社会的黑暗,从而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16.答案:①正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诗中用“天地元须使鬼钱”表明现实社会中人们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丑恶现状。②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两句诗,通过写自己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的遭遇,间接突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让有才华之人难以实现理想抱负。
解析:本题已经点明主旨是“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手法是“正侧结合”。首先找出正面揭露社会黑暗的句子,“天地元须使鬼钱”,连“鬼钱”都使,可见这个社会中人们是多么唯利是图、见钱眼开;再着一“元”字,意思是“本来”,似乎应当应分,更强化了社会现实的丑恶。侧面描写可从文中诗人的形象和遭遇来分析。“惊人句”表明作者很有才华,但结果却是“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只好“结跏禅”。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当年的壮志早已在现实的黑暗中消磨殆尽,现在只好坐跏修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通过写自己的遭遇侧面揭露了现实的黑暗。
17.答案:(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易错字:已、馔、省。
18.答案:①身临其境;②惊心动魄;③不可估量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结合语境,此处是说“生动直观”的描写让人有身处其中的感觉,故应填写“身临其境”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②空,结合语境,此处是说这场“生死较量”让人惊恐万分,故应填写“惊心动魄”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③空,此处是说“价值”和“影响”无法估算,故应填写“不可估量”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19.答案:画框的部分将文学创作比喻为海上漂浮的冰山,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用简洁洗练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情感充沛却不外露,思想深沉而不隐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发读者对其思想意义的深沉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的能力。海明威把文学创作比喻为海上漂浮的冰山,“文学创作”是本体,“冰山”是喻体。此处使用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简洁而含蓄的文体风格,作品像“雄伟壮观”的冰山一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借“冰山”的形象将说理形象化,以简练、明快、生动的语言引发读者对作品思想意义的深沉思考。
20.答案: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老人与海》这部不朽的作品,而且其创作中运用的“冰山原则”在世界文学中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老人与海》这部不朽作品不仅是他留给世人的”语序不当,可改为“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老人与海》这部不朽的作品”;二是“创造……影响”搭配不当,可改为“产生……影响”。
21.答案:①这十五年他都不知怎么写第一句话;②同时拢住了过去与未来;③只有当你动笔写作时
解析:第①处,开篇说到马尔克斯在写《百年孤独》的时候用了15年时间进行构思,而后面说的是马尔克斯用勇气写了一个伟大的开头,所以此处可填“这十五年他都不知怎么写第一句话”。第②处,后面说马尔克斯像一条鱼一样灵巧地游进了时空宇宙,所以马尔克斯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了起来,即用不确定的现在联系起了过去和未来,所以此处可填“同时拢住了过去与未来”。第③处,前文说如果只是在被动地、无意识地接收文本内容,即读文本内容,也许很难体会到马尔克斯用这句话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而后文说能感觉到它包含了太多重要的命题,这是只有动笔写作才能做到的,所以可填“只有当你动笔写作时”。
22.答案:第二段:没有作者的勇气就没有它的开头。第三段:不动笔就不能感到它包含的命题。第四段:没有它就没有莫言受到的震撼。
解析:第二段是讲正是因为马尔克斯的勇气,才让《百年孤独》有了一个伟大的开篇,所以用否定句可概括为“没有作者的勇气就没有它的开头”。第三段是说如何才能体会《百年孤独》开篇的这句话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感觉到它包含了哪些重要的命题,所以用否定句可概括为“不动笔就不能感到它包含的命题”。第四段是说莫言早年读《百年孤独》时开篇给予他的震撼,所以用否定句可概括为“没有它就没有莫言受到的震撼”。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①庭户是个人的私人领地,而天下则代表着更广阔的社会范围。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影响力应该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私人圈子之内,更应该能够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产生作用。
②你目光的高低,会决定你所见之深浅。即使看待同一事物,目光不同,所见不同。
③不能从全部大局的角度去谋划,即使治理好小片的区域也是片面的,微不足道的;不能为国家进行长远谋划,一时的聪明也是短视的、微不足道的。
④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综上所述,文章应围绕“格局”(或“视野”“境界”)来立意。格局,代表着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一个人的格局,映衬着他的世界,也影响着他的一生。人们总说:“有大格局者,能成大事。”胸有“格局”立天地。格局如何,往往影响乃至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行多稳,能干多大的事、挑多重的担。正所谓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写作时可以从这些名言中引出“格局”的话题,然后通过列分论点的形式阐述对“格局”的看法,如大格局的人,有一种“家国情怀”;大格局的人,有一种担当精神;大格局的人,有一根“定海神针”。还可以论述“格局”对人的眼界、成功的影响。最后应该落到如何拥有“大格局”上,尤其作为当代青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前,没有大格局不仅难以成事,也可能难以生存。
立意:
1.格局定荣枯。
2.有气度者,自成高格。
3.青春一代,贵有格局。
4.有格局,开新局。
5.大格局才有大作为。
6.涵养大境界,锤炼大格局。
7.境界为上,格局为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