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二单元 A学习区 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广袤(mào) 坍(tān)塌 轻觑(xù) 铮(zhēng)铮作响
B.宽宥(yóu) 矗(zhù)立 云霓(ní) 费时弥(mí)久
C.游弋(yì) 麾(huī)下 显赫(hè) 鸠(jiū)占鹊巢
D.栖(qī)息 困厄(è) 驰骋(chěng) 自惭形秽(suì)
2.下面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儒养 襟怀 独辟溪径 不知所措
B.灰烬 疆域 抽丝剥茧 可望而不可及
C.蔑视 窗棂 李代桃疆 形消骨立
D.祥和 挟持 惊世骇俗 俯拾即是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临城下,形势间不容发,我们必须迅速做出决断。
B.想当年将军金戈铁马,纵横大江南北,势不可当。
C.整个调研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功劳归为己有。
D.作案者周密的谋划和熟练的手法相得益彰,使案情扑朔迷离,增大了侦破的难度。
4.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美容、商战、股票、英语……②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③这样的阅读虽然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及自身的价值。④它的“无用”其实是更深层意义上的有用。⑤你不能否定这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吧?⑥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
(1)第①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请提取第④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第⑤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5.(2018·十堰)下面对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
②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
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襟怀。
④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
⑤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容,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
A.④③②①⑤ B.①⑤②③④ C.④②①③⑤ D.①②⑤④③
6.为了推进广州市“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广州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公益海报设计评比活动。下面为参赛作品,请欣赏这两幅海报,并按要求作答。
(1)甲、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谈谈理由。
(2)结合你喜欢的那幅海报的内容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口号。
7.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朱万曙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________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________《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________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________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③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觑”应读qù;
B项,“宥”应读“yòu”“矗”应读chù;
C项,正确;
D项,“秽”应读huì。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字音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容易混淆读错,另外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地分类整理。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儒——濡,溪——蹊;
B项,及——即;
C项,缰——僵,消——销;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都是同音字和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是注意同音字、形近字、形声字的区别与书写。
3.【答案】D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项,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这里使用正确。
B项,金戈铁马:金属制的戈,被铁甲的战马。借指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这里使用正确。
C项,鸠占鹤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这里使用正确。
D项,相得益彩: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D处。这里形容罪犯的作案手段,褒贬失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样的题,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解答时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4.【答案】(1)把“,”改为“:”。
(2)“无用”是有用。
(3)你不能否定这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吧?
【知识点】主谓句;逗号;冒号;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逗号一般表停顿,此处前句是总括的话,后句是分项说明,故应用“:”。
(2)本句中“是”是判断动词,句子主干应为“……是……”,主语部分中“它的”是中心语“无用”的定语,宾语部分“更深层意义上的”是中心语“有用”的定语,故主干是“‘无用’是有用”。
(3)否定不当,应把“这不是”改为“这是”。
故答案为:⑴ 把“,”改为“:”。
⑵ “无用”是有用。
⑶ 你不能否定这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吧?
【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⑵本题考查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答题时要首先要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然后去掉状语、定语、补语,剩下的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和宾语中心语组合在一起就是句子的主干。
⑶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5.【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第三,可以根据“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等来确定首句或尾句。最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依次排序即可。作答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等内容。本段文字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第④表明作者的观点,应该为首句;②句紧随④句阐述心灵空间的大小;①句在②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③⑤是作结;⑤句是对③的进一步说明。据此,本段文字的正确语序是:④②①③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最关键的3句是:④句提出话题,②句紧承“空间”,⑤句解释补充作结。
6.【答案】(1)示例一:我喜欢甲。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该幅作品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示例二:我喜欢乙。该幅作品是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一起阅读的温馨和谐的画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只有家人共同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更高。
(2)【甲】示例:①师生同读,携手成长。②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
【乙】示例:①构建书香家庭,培育儒雅一代。②家人齐阅读,增情益智乐融融。
【知识点】图表信息;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1)任意选择一幅,写清楚画面主要内容和选择理由即可。
(2)宣传口号能体现海报内容,简洁流畅有号召力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我喜欢甲。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该幅作品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示例二:我喜欢乙。该幅作品是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一起阅读的温馨和谐的画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只有家人共同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更高。
⑵ 【甲】示例:①师生同读,携手成长。②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乙】示例:①构建书香家庭,培育儒雅一代。②家人齐阅读,增情益智乐融融。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海报图标主题含义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做此题时,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等。然后把观察所得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写下来即。其次,还要注意可根据题干要求,思考图标所蕴含的核心含义并表达出来。
⑵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拟写宣传语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又因为受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宣传语一定要易懂易记,大多会采用对偶的修辞。
7.【答案】(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1)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通过文章的关键句“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沫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可以总结题目: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A林语堂的话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不是事实论据。BCD分析正确。
(3)这句话主要是论述品读经典的作用,可联系下文进行分析。根据“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深入思考,启边智慧,荡涤心灵”分析可知:经典作品能引发人的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4)第④段举《史记》中的史实,明显运用了举例论证,结合举例论证的一般作用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5)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看与哪一段的论点相符合。这句话是说“仁者爱人”的思想具有宝贵的价值。阅读文章可知,第③段论述的是“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和这个语句阐述的观点一致,由此可见,放A处最恰当。
故答案为:⑴ 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⑵ A;
⑶ 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⑷ 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⑸ 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给议论文拟标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概括这篇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概括好了,标题也就出来了。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这道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引用名人名言都属于道理论据,而不是事实论据。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
⑷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⑸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及论据内容分析其能论证哪个分论点即可。
1 / 1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二单元 A学习区 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广袤(mào) 坍(tān)塌 轻觑(xù) 铮(zhēng)铮作响
B.宽宥(yóu) 矗(zhù)立 云霓(ní) 费时弥(mí)久
C.游弋(yì) 麾(huī)下 显赫(hè) 鸠(jiū)占鹊巢
D.栖(qī)息 困厄(è) 驰骋(chěng) 自惭形秽(suì)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觑”应读qù;
B项,“宥”应读“yòu”“矗”应读chù;
C项,正确;
D项,“秽”应读huì。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字音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容易混淆读错,另外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地分类整理。
2.下面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儒养 襟怀 独辟溪径 不知所措
B.灰烬 疆域 抽丝剥茧 可望而不可及
C.蔑视 窗棂 李代桃疆 形消骨立
D.祥和 挟持 惊世骇俗 俯拾即是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儒——濡,溪——蹊;
B项,及——即;
C项,缰——僵,消——销;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都是同音字和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是注意同音字、形近字、形声字的区别与书写。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临城下,形势间不容发,我们必须迅速做出决断。
B.想当年将军金戈铁马,纵横大江南北,势不可当。
C.整个调研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功劳归为己有。
D.作案者周密的谋划和熟练的手法相得益彰,使案情扑朔迷离,增大了侦破的难度。
【答案】D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项,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这里使用正确。
B项,金戈铁马:金属制的戈,被铁甲的战马。借指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这里使用正确。
C项,鸠占鹤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这里使用正确。
D项,相得益彩: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D处。这里形容罪犯的作案手段,褒贬失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样的题,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解答时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4.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美容、商战、股票、英语……②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③这样的阅读虽然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及自身的价值。④它的“无用”其实是更深层意义上的有用。⑤你不能否定这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吧?⑥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
(1)第①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请提取第④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第⑤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答案】(1)把“,”改为“:”。
(2)“无用”是有用。
(3)你不能否定这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吧?
【知识点】主谓句;逗号;冒号;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逗号一般表停顿,此处前句是总括的话,后句是分项说明,故应用“:”。
(2)本句中“是”是判断动词,句子主干应为“……是……”,主语部分中“它的”是中心语“无用”的定语,宾语部分“更深层意义上的”是中心语“有用”的定语,故主干是“‘无用’是有用”。
(3)否定不当,应把“这不是”改为“这是”。
故答案为:⑴ 把“,”改为“:”。
⑵ “无用”是有用。
⑶ 你不能否定这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吧?
【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⑵本题考查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答题时要首先要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然后去掉状语、定语、补语,剩下的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和宾语中心语组合在一起就是句子的主干。
⑶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5.(2018·十堰)下面对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
②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
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襟怀。
④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
⑤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容,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
A.④③②①⑤ B.①⑤②③④ C.④②①③⑤ D.①②⑤④③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第三,可以根据“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等来确定首句或尾句。最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依次排序即可。作答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等内容。本段文字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第④表明作者的观点,应该为首句;②句紧随④句阐述心灵空间的大小;①句在②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③⑤是作结;⑤句是对③的进一步说明。据此,本段文字的正确语序是:④②①③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最关键的3句是:④句提出话题,②句紧承“空间”,⑤句解释补充作结。
6.为了推进广州市“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广州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公益海报设计评比活动。下面为参赛作品,请欣赏这两幅海报,并按要求作答。
(1)甲、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谈谈理由。
(2)结合你喜欢的那幅海报的内容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口号。
【答案】(1)示例一:我喜欢甲。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该幅作品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示例二:我喜欢乙。该幅作品是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一起阅读的温馨和谐的画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只有家人共同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更高。
(2)【甲】示例:①师生同读,携手成长。②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
【乙】示例:①构建书香家庭,培育儒雅一代。②家人齐阅读,增情益智乐融融。
【知识点】图表信息;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1)任意选择一幅,写清楚画面主要内容和选择理由即可。
(2)宣传口号能体现海报内容,简洁流畅有号召力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我喜欢甲。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该幅作品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示例二:我喜欢乙。该幅作品是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一起阅读的温馨和谐的画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只有家人共同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更高。
⑵ 【甲】示例:①师生同读,携手成长。②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乙】示例:①构建书香家庭,培育儒雅一代。②家人齐阅读,增情益智乐融融。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海报图标主题含义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做此题时,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等。然后把观察所得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写下来即。其次,还要注意可根据题干要求,思考图标所蕴含的核心含义并表达出来。
⑵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拟写宣传语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又因为受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宣传语一定要易懂易记,大多会采用对偶的修辞。
7.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朱万曙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________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________《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________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________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③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答案】(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1)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通过文章的关键句“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沫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可以总结题目: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A林语堂的话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不是事实论据。BCD分析正确。
(3)这句话主要是论述品读经典的作用,可联系下文进行分析。根据“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深入思考,启边智慧,荡涤心灵”分析可知:经典作品能引发人的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4)第④段举《史记》中的史实,明显运用了举例论证,结合举例论证的一般作用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5)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看与哪一段的论点相符合。这句话是说“仁者爱人”的思想具有宝贵的价值。阅读文章可知,第③段论述的是“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和这个语句阐述的观点一致,由此可见,放A处最恰当。
故答案为:⑴ 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⑵ A;
⑶ 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⑷ 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⑸ 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给议论文拟标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概括这篇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概括好了,标题也就出来了。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这道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引用名人名言都属于道理论据,而不是事实论据。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
⑷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⑸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及论据内容分析其能论证哪个分论点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