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3.3 常见的盐(第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3.3 常见的盐(第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11 11:01:21

文档简介

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3.3 常见的盐(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年1月15日,海珠陈女士一家六口人饭后出现亚硝酸盐中毒,并被送往医院紧急治疗.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咸味,加热会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请结合下表信息判断,下列区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方法错误的是(  )
  亚硝酸钠(NaNO2) 氯化钠(NaCl)
跟稀盐酸作用 放出红棕色的气体 无反应
跟硝酸银溶液作用 生成浅黄色沉淀 生成白色沉淀
A.滴加稀盐酸 B.加热
C.滴加硝酸银溶液 D.加水溶解
【答案】D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不同点.根据这些不同点可以区分它们。【解答】A.滴加稀盐酸,亚硝酸钠放出红棕色气体,而氯化钠不反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加热时,亚硝酸加热会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而氯化钠受热不会反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滴加硝酸银溶液,和亚硝酸钠反应生成浅黄色沉淀,而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加水溶解,二者都易溶于水,没有明显现象,没法进行区别,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由于我国北方某些城市在严冬时节曾用食盐融雪,造成土壤中含盐浓度偏高,使路旁的树木死亡.目前专家已研究出一种新型的融雪剂,既能融化冰雪,又能起施肥养护树木的作用,具有上述作用的新型融雪剂的是(  )
A.氯化钠 氯化钙 B.氯化钠 氯化镁
C.氯化钠 醋酸钙 醋酸镁 D.尿素 硝酸钙 硝酸镁
【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既能融化冰雪,又能起施肥养护树木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B、C三个选项中,都含有氯化钠,都可能导致树木死亡,且没有养护树木的作用,故A、B、C错误;
D选项中尿素可以起到养护树木的作用,且硝酸钙和硝酸镁也能降低冰的熔点,故D正确。
故选D。
3.如图,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砝码为5g(游码读数0),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ρ水=1g/cm3)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答案】C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粗盐提纯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
(2)根据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的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3)水的体积为42mL,那么水的质量为42g,氯化钠的质量为5g,根据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4)若①所用烧杯刚刚用清水洗过,那么烧杯内肯定会残存一些水,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解答】A.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即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一步是过滤,故A错误;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能够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飞溅,因此玻璃棒的作用不相同,故B错误;
C.量取的水为42g,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故C正确;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烧杯刚刚用清水洗过,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则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故D错误。
故选C。
4.除雪过程中,融雪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某融雪剂是由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镁、硫酸铜中的两种物质组成的.某实验小组为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已知:①氯化镁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②氯化钠和氯化镁都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融雪剂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B.该融雪剂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镁
C.该融雪剂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铜和硝酸钠
D.该融雪剂中可能含有氯化钠或硝酸钠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硫酸铜溶液显蓝色;
(2)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
(3)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可以检验溶液中肯定有氯离子存在。【解答】融雪剂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说明融雪剂中肯定没有硫酸铜;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说明肯定含有氯化镁;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硝酸银,说明不能说明肯定含有氯化钠,因为氯化镁也可以;而硝酸钠与它们都不发生反应,因此无法证实是否存在。
因此可能存在的是氯化钠和硝酸钠,肯定不存在的是硫酸铜,肯定存在的是氯化镁。
故选D。
5.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硝酸铵溶于水制成的冰袋可用于给发烧病人降温
②用小苏打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
③厨房洗涤剂有溶解油脂的作用
④用氯化钠来消除公路上的积雪.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的应用和它的性质,二者完全对应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①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降温,因此它制成的冰袋可用于给发烧病人降温,故①正确;
②用小苏打受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糕点蓬松多孔,因此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故②正确;
③厨房洗涤剂有乳化油脂的作用,而不是溶解油脂,故③错误;
④用氯化钠可以降低冰雪的熔点,因此用来消除公路上的积雪.故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①②④。
故选B。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室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主要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转移
B.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食盐水时玻璃棒的作用主要是加快蒸发的速率
C.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量水时仰视读数,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D.粗盐提纯实验中,溶解粗盐时,要加入大量的水,防止食盐不完全溶解
【答案】A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
(2)根据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解答;
(3)根据量筒读数时“俯大仰小”的规律分析;
(4)根据粗盐提纯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A.实验室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转移,故A正确;
B.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食盐水时玻璃棒的作用主要是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故B错误;
C.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量水时仰视读数,读出的示数比实际的偏小,因此会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C错误;
D.溶解粗盐时,不能加入大量的水;如果溶液太稀,那么会使蒸发的时间太长,故D错误。
故选A。
7.盐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十分重要,它可以维持血液中适当的酸碱度,并通过人体复杂的作用,产生消化液,帮助消化.这里的盐是指(  )
A.氯化钠 B.硫化钠 C.氯化钙 D.氯化镁
【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氯化钠对人体的作用分析即可。【解答】氯化钠俗称食盐,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可以维持血液中适当的酸碱度,并通过人体复杂的作用,产生消化液,帮助消化,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B.硫酸铜溶液可以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
C.食盐可用于调味和腌渍蔬菜、鱼、肉等
D.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将选项中的各种物质的用途与它的性质进行比较,二者不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解答】A.碳酸钙与胃液中的盐酸可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钙,从而被人体吸收,所以可作补钙剂,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硫酸铜是重金属盐,会使人体中毒,因此其溶液不可以作为自来水的消毒,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食盐可用于调味和腌渍蔬菜、鱼、肉等,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小苏打不但能够中和面团中的酸,还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糕点变的蓬松多孔,因此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9.已知X为中学化学中一种常见的盐,F为淡黄色固体;M、N为常见的金属,N的氧化物可作耐火材料,可用它来制造耐火坩埚和耐高温试验仪器;H为气体单质,D为无色气体,D在空气中会出现红棕色.各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部分反应产物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为   
(2)将M丝插入盛有X溶液的试管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的现象是   
(3)在反应①②③④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填序号)
【答案】(1)Fe2O3
(2)铁丝上附有红色物质,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3)①③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X为中学化学中一种常见的盐,F为淡黄色固体,与X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Y为氢氧化铜可知,F为Na2O2;X溶液中含铜离子;
(2)M、N为常见的金属,结合N的氧化物可作耐火材料,可用它来制造耐火坩埚和耐高温试验仪器,E和N反应生成M可知发生了置换反应,判断N为Al,E为Fe2O3;
(3)M为Fe,结合M和含铜离子的X溶液反应生成固体C为铜,滤液A为亚铁盐溶液,加入盐酸会发生反应生成无色气体D,说明A只能是硝酸亚铁,即X溶液为硝酸铜溶液,D为无色气体一氧化氮;
(4)F为过氧化钠,加入到溶液B中生成H为气体单质氧气,D为无色气体一氧化氮,D在空气中会出现红棕色二氧化氮,据此进行解答即可。【解答】(1)E为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
(2)将M丝插入盛有X溶液的试管中,Fe和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反应一段时间后的现象:铁丝上附有红色物质,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3)①:铁和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为置换反应;
②硝酸亚铁和盐酸发生反应时,反应物中没有单质,肯定不为置换反应;
③氧化铝和铁反应生成铝和氧化铁,为置换反应;
④硝酸铁和过氧化钠反应,反应物中没有单质,肯定不是置换反应。
所以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①③。
10.Na2CO3、NaHCO3是生活中常见的盐,某实验小组通过以下实验来研究者离子物质的性质(已知:Na2CO3、NaHCO3的水溶液呈碱性;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Na2CO3、H2O和CO2)
(1)称取两种固体各1g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加入5mL水,振荡.固体充分溶解,并恢复至室温;
①发现Na2CO3完全溶解,而NaHCO3有剩余.由此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下,   
②向所得溶液中各滴入1~2滴酚酞溶液后,溶液均呈   色
(2)①取少量NaHCO3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可观察带的现象是:    ;大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②用   的方法除去混在Na2CO3粉末中少量的NaHCO3
(3)测定Na2CO3样品(含NaCl杂质)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①称取m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水溶解;
②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充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证明反应后CaCl2有剩余的方法是    ;
③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测定的质量为ng.则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1)同质量的两种固体在同体积的溶剂中,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红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加热
(3)Na2CO3+CaCl2=CaCO3↓+2NaCl;再加入碳酸钠,有白色沉淀生成;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①发现Na2CO3完全溶解,而NaHCO3有剩余,可说明NaHCO3溶解度较小;
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都呈碱性,因此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易分解,可生成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可根据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进行除杂;
(3)②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如果加入碳酸钠仍然有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氯化钙剩余;
③写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参加反应的氯化钙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最后根据质量分数=计算即可【解答】解:(1)发现Na2CO3完全溶解,而NaHCO3有剩余,可说明:同质量的两种固体在同体积的溶剂中,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
(2)①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易分解,可生成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碳酸氢钠不稳定而碳酸钠比较稳定,可用加热的方法除去混在Na2CO3粉末中少量的NaHCO3;
(3)②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证明氯化钙有剩余的方法为:再加入碳酸钠,有白色沉淀生成;
③设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x ng
解得:;
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11.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海水中蕴含的元素多达80多种.通过海水晒制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以及泥沙等杂质。
以下是一种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步骤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在第Ⅱ步中,欲将MgCl2去除,选择添加NaOH溶液,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但小亮同学对小明设想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用Ca(OH)2代替NaOH,理由是   2
(2)小琴对第Ⅲ步进行实验,要将溶液中的Ca2+沉淀出来,必然加一种常见的盐,该盐为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该盐要加过量的目的是   ,据此分析,经过第Ⅲ步除去不溶物后,所得溶液的所有溶质有   
2
(3)第Ⅳ步中,小琴加入过量盐酸,除去溶液中所有杂质后,认为过量的盐酸也并不是新引入的杂质,经过加热蒸发,盐酸也可以除去,小琴利用了盐酸的   性
【答案】(1)2NaOH+MgCl2=Mg(OH)2↓+2NaCl;NaOH价格较贵,使成本过高
(2)Na2CO3;Na2CO3+Ca(OH)2=CaCO3↓+2NaOH;确保Ca2+完全沉降;NaCl、Na2CO3、NaOH
(3)挥发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钠的价格高于氢氧化钙;
(2)碳酸钙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因此要沉淀钙离子,必须加入碳酸盐;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只有碳酸钠过量,才能保证钙离子全部沉淀出来;经过第III步后,溶液中碳酸钠过量,肯定含有碳酸钠,还有反应生成的产物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3)盐酸具有挥发性.【解答】(1)粗盐提纯第II步中,加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Cl2=Mg(OH)2↓+2NaCl;但小亮同学对小明设想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用Ca(OH)2代替NaOH,理由是:氢氧化钠的价格高于氢氧化钙,成本太高;
故答案为:2NaOH+MgCl2=Mg(OH)2↓+2NaCl;NaOH价格较贵,使成本过高;
(2)琴对第Ⅲ步进行实验,要将溶液中的Ca2+沉淀出来,必然加一种常见的盐,该盐为Na2CO3,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该盐要加过量的目的是确保Ca2+完全沉降,据此分析,经过第Ⅲ步除去不溶物后,所得溶液的所有溶质有NaCl、Na2CO3、NaOH;
故答案为:;Na2CO3+Ca(OH)2=CaCO3↓+2NaOH;确保Ca2+完全沉降;
(3)第Ⅳ步中,小琴加入过量盐酸,除去溶液中所有杂质后,认为过量的盐酸也并不是新引入的杂质,经过加热蒸发,盐酸也可以除去,小琴利用了盐酸的挥发性。
1 / 1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3.3 常见的盐(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年1月15日,海珠陈女士一家六口人饭后出现亚硝酸盐中毒,并被送往医院紧急治疗.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咸味,加热会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请结合下表信息判断,下列区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方法错误的是(  )
  亚硝酸钠(NaNO2) 氯化钠(NaCl)
跟稀盐酸作用 放出红棕色的气体 无反应
跟硝酸银溶液作用 生成浅黄色沉淀 生成白色沉淀
A.滴加稀盐酸 B.加热
C.滴加硝酸银溶液 D.加水溶解
2.由于我国北方某些城市在严冬时节曾用食盐融雪,造成土壤中含盐浓度偏高,使路旁的树木死亡.目前专家已研究出一种新型的融雪剂,既能融化冰雪,又能起施肥养护树木的作用,具有上述作用的新型融雪剂的是(  )
A.氯化钠 氯化钙 B.氯化钠 氯化镁
C.氯化钠 醋酸钙 醋酸镁 D.尿素 硝酸钙 硝酸镁
3.如图,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砝码为5g(游码读数0),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ρ水=1g/cm3)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4.除雪过程中,融雪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某融雪剂是由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镁、硫酸铜中的两种物质组成的.某实验小组为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已知:①氯化镁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②氯化钠和氯化镁都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融雪剂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B.该融雪剂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镁
C.该融雪剂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铜和硝酸钠
D.该融雪剂中可能含有氯化钠或硝酸钠
5.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硝酸铵溶于水制成的冰袋可用于给发烧病人降温
②用小苏打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
③厨房洗涤剂有溶解油脂的作用
④用氯化钠来消除公路上的积雪.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室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主要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转移
B.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食盐水时玻璃棒的作用主要是加快蒸发的速率
C.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量水时仰视读数,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D.粗盐提纯实验中,溶解粗盐时,要加入大量的水,防止食盐不完全溶解
7.盐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十分重要,它可以维持血液中适当的酸碱度,并通过人体复杂的作用,产生消化液,帮助消化.这里的盐是指(  )
A.氯化钠 B.硫化钠 C.氯化钙 D.氯化镁
8.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B.硫酸铜溶液可以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
C.食盐可用于调味和腌渍蔬菜、鱼、肉等
D.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二、非选择题
9.已知X为中学化学中一种常见的盐,F为淡黄色固体;M、N为常见的金属,N的氧化物可作耐火材料,可用它来制造耐火坩埚和耐高温试验仪器;H为气体单质,D为无色气体,D在空气中会出现红棕色.各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部分反应产物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为   
(2)将M丝插入盛有X溶液的试管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的现象是   
(3)在反应①②③④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填序号)
10.Na2CO3、NaHCO3是生活中常见的盐,某实验小组通过以下实验来研究者离子物质的性质(已知:Na2CO3、NaHCO3的水溶液呈碱性;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Na2CO3、H2O和CO2)
(1)称取两种固体各1g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加入5mL水,振荡.固体充分溶解,并恢复至室温;
①发现Na2CO3完全溶解,而NaHCO3有剩余.由此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下,   
②向所得溶液中各滴入1~2滴酚酞溶液后,溶液均呈   色
(2)①取少量NaHCO3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可观察带的现象是:    ;大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②用   的方法除去混在Na2CO3粉末中少量的NaHCO3
(3)测定Na2CO3样品(含NaCl杂质)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①称取m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水溶解;
②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充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证明反应后CaCl2有剩余的方法是    ;
③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测定的质量为ng.则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
11.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海水中蕴含的元素多达80多种.通过海水晒制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以及泥沙等杂质。
以下是一种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步骤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在第Ⅱ步中,欲将MgCl2去除,选择添加NaOH溶液,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但小亮同学对小明设想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用Ca(OH)2代替NaOH,理由是   2
(2)小琴对第Ⅲ步进行实验,要将溶液中的Ca2+沉淀出来,必然加一种常见的盐,该盐为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该盐要加过量的目的是   ,据此分析,经过第Ⅲ步除去不溶物后,所得溶液的所有溶质有   
2
(3)第Ⅳ步中,小琴加入过量盐酸,除去溶液中所有杂质后,认为过量的盐酸也并不是新引入的杂质,经过加热蒸发,盐酸也可以除去,小琴利用了盐酸的   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不同点.根据这些不同点可以区分它们。【解答】A.滴加稀盐酸,亚硝酸钠放出红棕色气体,而氯化钠不反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加热时,亚硝酸加热会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而氯化钠受热不会反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滴加硝酸银溶液,和亚硝酸钠反应生成浅黄色沉淀,而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加水溶解,二者都易溶于水,没有明显现象,没法进行区别,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既能融化冰雪,又能起施肥养护树木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B、C三个选项中,都含有氯化钠,都可能导致树木死亡,且没有养护树木的作用,故A、B、C错误;
D选项中尿素可以起到养护树木的作用,且硝酸钙和硝酸镁也能降低冰的熔点,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C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粗盐提纯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
(2)根据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的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3)水的体积为42mL,那么水的质量为42g,氯化钠的质量为5g,根据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4)若①所用烧杯刚刚用清水洗过,那么烧杯内肯定会残存一些水,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解答】A.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即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一步是过滤,故A错误;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能够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飞溅,因此玻璃棒的作用不相同,故B错误;
C.量取的水为42g,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故C正确;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烧杯刚刚用清水洗过,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则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硫酸铜溶液显蓝色;
(2)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
(3)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可以检验溶液中肯定有氯离子存在。【解答】融雪剂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说明融雪剂中肯定没有硫酸铜;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说明肯定含有氯化镁;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硝酸银,说明不能说明肯定含有氯化钠,因为氯化镁也可以;而硝酸钠与它们都不发生反应,因此无法证实是否存在。
因此可能存在的是氯化钠和硝酸钠,肯定不存在的是硫酸铜,肯定存在的是氯化镁。
故选D。
5.【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的应用和它的性质,二者完全对应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①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降温,因此它制成的冰袋可用于给发烧病人降温,故①正确;
②用小苏打受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糕点蓬松多孔,因此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故②正确;
③厨房洗涤剂有乳化油脂的作用,而不是溶解油脂,故③错误;
④用氯化钠可以降低冰雪的熔点,因此用来消除公路上的积雪.故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①②④。
故选B。
6.【答案】A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
(2)根据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解答;
(3)根据量筒读数时“俯大仰小”的规律分析;
(4)根据粗盐提纯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A.实验室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转移,故A正确;
B.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食盐水时玻璃棒的作用主要是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故B错误;
C.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量水时仰视读数,读出的示数比实际的偏小,因此会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C错误;
D.溶解粗盐时,不能加入大量的水;如果溶液太稀,那么会使蒸发的时间太长,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氯化钠对人体的作用分析即可。【解答】氯化钠俗称食盐,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可以维持血液中适当的酸碱度,并通过人体复杂的作用,产生消化液,帮助消化,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将选项中的各种物质的用途与它的性质进行比较,二者不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解答】A.碳酸钙与胃液中的盐酸可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钙,从而被人体吸收,所以可作补钙剂,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硫酸铜是重金属盐,会使人体中毒,因此其溶液不可以作为自来水的消毒,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食盐可用于调味和腌渍蔬菜、鱼、肉等,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小苏打不但能够中和面团中的酸,还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糕点变的蓬松多孔,因此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1)Fe2O3
(2)铁丝上附有红色物质,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3)①③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X为中学化学中一种常见的盐,F为淡黄色固体,与X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Y为氢氧化铜可知,F为Na2O2;X溶液中含铜离子;
(2)M、N为常见的金属,结合N的氧化物可作耐火材料,可用它来制造耐火坩埚和耐高温试验仪器,E和N反应生成M可知发生了置换反应,判断N为Al,E为Fe2O3;
(3)M为Fe,结合M和含铜离子的X溶液反应生成固体C为铜,滤液A为亚铁盐溶液,加入盐酸会发生反应生成无色气体D,说明A只能是硝酸亚铁,即X溶液为硝酸铜溶液,D为无色气体一氧化氮;
(4)F为过氧化钠,加入到溶液B中生成H为气体单质氧气,D为无色气体一氧化氮,D在空气中会出现红棕色二氧化氮,据此进行解答即可。【解答】(1)E为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
(2)将M丝插入盛有X溶液的试管中,Fe和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反应一段时间后的现象:铁丝上附有红色物质,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3)①:铁和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为置换反应;
②硝酸亚铁和盐酸发生反应时,反应物中没有单质,肯定不为置换反应;
③氧化铝和铁反应生成铝和氧化铁,为置换反应;
④硝酸铁和过氧化钠反应,反应物中没有单质,肯定不是置换反应。
所以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①③。
10.【答案】(1)同质量的两种固体在同体积的溶剂中,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红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加热
(3)Na2CO3+CaCl2=CaCO3↓+2NaCl;再加入碳酸钠,有白色沉淀生成;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①发现Na2CO3完全溶解,而NaHCO3有剩余,可说明NaHCO3溶解度较小;
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都呈碱性,因此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易分解,可生成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可根据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进行除杂;
(3)②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如果加入碳酸钠仍然有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氯化钙剩余;
③写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参加反应的氯化钙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最后根据质量分数=计算即可【解答】解:(1)发现Na2CO3完全溶解,而NaHCO3有剩余,可说明:同质量的两种固体在同体积的溶剂中,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
(2)①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易分解,可生成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碳酸氢钠不稳定而碳酸钠比较稳定,可用加热的方法除去混在Na2CO3粉末中少量的NaHCO3;
(3)②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证明氯化钙有剩余的方法为:再加入碳酸钠,有白色沉淀生成;
③设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x ng
解得:;
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11.【答案】(1)2NaOH+MgCl2=Mg(OH)2↓+2NaCl;NaOH价格较贵,使成本过高
(2)Na2CO3;Na2CO3+Ca(OH)2=CaCO3↓+2NaOH;确保Ca2+完全沉降;NaCl、Na2CO3、NaOH
(3)挥发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钠的价格高于氢氧化钙;
(2)碳酸钙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因此要沉淀钙离子,必须加入碳酸盐;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只有碳酸钠过量,才能保证钙离子全部沉淀出来;经过第III步后,溶液中碳酸钠过量,肯定含有碳酸钠,还有反应生成的产物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3)盐酸具有挥发性.【解答】(1)粗盐提纯第II步中,加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Cl2=Mg(OH)2↓+2NaCl;但小亮同学对小明设想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用Ca(OH)2代替NaOH,理由是:氢氧化钠的价格高于氢氧化钙,成本太高;
故答案为:2NaOH+MgCl2=Mg(OH)2↓+2NaCl;NaOH价格较贵,使成本过高;
(2)琴对第Ⅲ步进行实验,要将溶液中的Ca2+沉淀出来,必然加一种常见的盐,该盐为Na2CO3,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该盐要加过量的目的是确保Ca2+完全沉降,据此分析,经过第Ⅲ步除去不溶物后,所得溶液的所有溶质有NaCl、Na2CO3、NaOH;
故答案为:;Na2CO3+Ca(OH)2=CaCO3↓+2NaOH;确保Ca2+完全沉降;
(3)第Ⅳ步中,小琴加入过量盐酸,除去溶液中所有杂质后,认为过量的盐酸也并不是新引入的杂质,经过加热蒸发,盐酸也可以除去,小琴利用了盐酸的挥发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