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第五单元《百喻经》六则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第五单元《百喻经》六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8 13:3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喻经》六则
1.连线作者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偈颂共为百则。全书两卷,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类: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解说某些深奥的佛教义理。
2.整体感知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
1.识字注音
嗤笑(  )   庵婆罗果(  ) 敕(  ) 诈现死相(  )
2.通假字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
3.一词多义
(1)卒
(2)相
(3)悉
4.古今异义
(1)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便逐走至辛头河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傍人语言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既不得岀,以为忧恼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类活用
(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
(2)极渴须水(     )
(3)有一老人来语之言(     )
(4)我教汝出(     )
6.特殊句式
(1)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
(2)傍人语言(     )
(3)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
(4)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
(5)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
(6)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
答案:
1.chī ān chì zhà
2.“直”通“值”
3.(1)终究/士兵/古军队编制,一百人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卒/终于/通“猝”,突然,仓猝 (2)样子/观察,审察/容貌,貌相/帮助,辅助/宰相,丞相,相国/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3)都,全/知道/尽其所有/详尽地叙述
4.(1)到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2)立即 即使 (3)告诉 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4)脸 面貌 (5)经过 亲身遭遇,亲自经受 (6)把……作为 认为
5.(1)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鲜美 (2)名词作动词,喝水 (3)名词作动词,告诉 (4)动词作名词,出来的办法
6.(1)介词结构后置句 (2)省略句 (3)省略句 (4)被动句 (5)被动句 (6)被动句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
我的学困点 我的学疑点
1.简要概括这六则故事的寓意。
2.如何理解“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3.如何理解“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1.阅读前五则故事,你分别有何感悟?
2.阅读第六则故事,结合现实生活,你有何感悟?
《百喻经》六则
品愚人故事  悟智慧人生
阅读→概括→挖掘→启示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愚人食盐: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渴见水: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入海取沉水: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尝庵婆罗果: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诈言马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驼瓮俱失: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2.提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这个无知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最后终因吃盐过多被其败坏了口味,反而引起了口腔疾病”。这说明任何事物恰到好处即可,过犹不及。通过这句话我们应该明白,矫枉过正对我们是没有一点儿好处的。
3.提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喝得完这么多的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得完,所以我不喝了”。有些人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还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地执行,却没有认识到最基本的道理: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这种做法实在是可笑。
自主探究
1.提示:愚人食盐:生活中的许多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渴见水:在现实生活中,人常有这样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就会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故事中的那位骑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2.提示: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如果违反了禁令,就会使自己的智慧和修养都丧失掉。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