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3 09:22:48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下列划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3.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亦我所欲也 是进亦忧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一狼得骨止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百里奚举于市
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5.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二、填空题
7.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   ,解释: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   ,解释: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   ,解释: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   ,解释:   
8.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食   
⑤蹴尔而与之   
⑥乞人不屑也   
三、语言表达
9.用“/”为下列各句作适当的朗读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四、文言文阅读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同“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曾子衣敝衣以耕①,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③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卷四》)
【注】①衣敝衣以耕: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前一个“衣”,动词,穿衣;后一个“衣”,名词,衣服。②致邑:给一块封地。邑,封地。③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   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乙】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五、综合题
12.学校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学校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对全校同学做了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情况的问卷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
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中“英雄”的解释如下: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
材料三:川航机长刘传健在万米高空客机驾驶舱玻璃脱落的危急情况下,驾驶飞机奇迹返航。中国民航局表彰他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能够在生死一线之际成为英雄,源于他日常工作中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和出类拔萃的专业能力。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图表的主要信息。
(2)校学生会下发了关于开展主题班会的活动通知,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通知
全校各班级:
兹定于2019年4月22日下午4:00,【甲】以班级为单位召集一次主题班会。班会内容包括集体观看宣传片、诵读英雄革命家书和讨论“我”心目中的英雄。【乙】要求精心组织好这次主题班会,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广泛动员学生参与。
学生会2019年4月18日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   ”调换顺序。
③通知中存在一处格式错误,修改意见为:   。
(3)主题班会“论英雄”环节,同学们展开了自由讨论。请你结合所给材料,对同学们的讨论作总结发言。
小辉:古代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戚继光等,勇武过人,谋略超群,实在值得钦佩。
小丹:那些动漫、电影里的英雄像超人、钢铁侠,才叫厉害,每次都能拯救地球。
小薇: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流血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才是真英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为了;做。
B项,获得;同“德”,感激。
C项,这。
D项,给予;同“欤”,语气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C中的“之”都是代词,D项为助词,“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3.【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舍弃/房屋;
B项,都是副词,也;
C项,同“德”,感恩,感激/动词,得到;
D项,对,对于/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4.【答案】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C:错误。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证明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观点。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通假字;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得过且过”中“得”的意思是“能、能够”。
A.得:取得;
B.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C.能、能够;
D.得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6.【答案】D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代词,代指一箪食,一瓢饮。
B.代词,代指他。
C.代词,代指他。
D.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7.【答案】辟;避;躲避;辩;辨;辨别;得;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向;先前、从前
【知识点】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通假字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辟;避;躲避
辩;辨;辨别
得;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助词)
乡;向;先前、从前
【点评】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能力。一般来说通假字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指出来,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些通假字进行积累,这个通假字通那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都要熟记,这样答题就非常简单了。
8.【答案】wéi,动词,做,干;wù,动词,厌恶;wèi,介词,为了;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cù,动词,踩踏;xiè,动词,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首先要根据平时对汉字字音的积累给文言词语注意,注意“为”“恶”都是多音字,“箪、蹴”容易读错。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义,①③中的“为”意思不一样,要根据句意判断。“恶”这里是动词,厌恶的意思。
故答案为:1、wéi,动词,做,干
2、wù,动词,厌恶
3、wèi,介词,为了
4、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5、cù,动词,踩踏
6、xiè,动词,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包括对字音的记忆和词义的理解。字音题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可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9.【答案】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进行断句即可。注意主谓宾的停顿,文言文里的虚词和关联词多要停顿。这几句话的大意分别是:①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②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③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④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据此可知这几句话的断句方法分别应为: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故答案为: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0.【答案】(1)B
(2)C
(3)A
(4)①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②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CD正确。B“加”这里是益处、好处的意思。
(2)这句话的大意是: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故选C。
(3)A ①《孟子》记录孟子与其弟子们的活动和言论,而不仅仅是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②《鱼我所欲也》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而不是人性是恶的。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恶:厌恶。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②乡,通“向”,原先,从前。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为:做。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故答案为:⑴ B
⑵ C
⑶ A
⑷ ①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②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对比,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11.【答案】(1)祸患,灾难;同“避”,躲避;赏赐;傲视
(2)①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封地),而是别人主动奉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3)舍生取义;廉洁自律
(4)①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辟”属于通假字,“患”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非独:不只,不仅。是:此,这样。心:思想。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②求:索要。奚:什么,疑问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封地),而是别人主动奉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乙】曾子家里虽然很贫穷,但他却不接受鲁君的施舍,由此可以看出曾子具有廉洁自律的高贵品质。
(4)根据【甲】文中孟子的主张及【乙】文中曾子的形象提炼出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即可,如:①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故答案为:⑴祸患,灾难;同“避”,躲避;赏赐;傲视
⑵ ①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封地),而是别人主动奉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⑶舍生取义;廉洁自律
⑷ ①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甲】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乙】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曾子身穿破旧的衣服耕田,鲁国国君叫人送给他一块封地,说:“请你用这块封地的收入做一些衣服吧。”曾子不接受,那人回去,再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先生,这不是你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奉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要惧怕人家,给予人家东西就要傲视人家。即使鲁君对我恩赐,不会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最终不肯接受。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曾参说的话,足够保全他的节操了。”
12.【答案】(1)当前,中学生对古代英雄、革命英雄、动漫、电影英雄了解较多,对当代英雄了解较少。
(2)召集;召开;广泛动员学生参与;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把日期写在署名的正下方
(3)总结发言:同学们,英雄不光是勇武过人、谋略超群、拥有超能力、为人类流血牺牲的人,只要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人民利益英勇斗争的人,就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知识点】应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情况”为陈述对象。找到“英雄类别”项目,通过对数字的比较可分析出中学生对古代英雄、革命英雄、动漫电影英雄了解较多,而对当代英雄了解较少的结论。
(2)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①甲句存在词语搭配不当 ,应将“召集”改为“召开”。
②语序不当,“ 广泛动员学生参与 ”与“ 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 ”互换位置。
③格式上的错误:署名和日期要放在正文的右下角,且署名在上一行,日期在下一行。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活动结束语的要求:简明。结束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准确。准确的结束语是对活动的主要内容、重点、要点进行总结提示,起着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的作用。有趣。成功有趣的结束语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会“余音绕梁”令人回味,言虽尽而意无穷。如果结束语很平淡,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一定要把同学们自由讨论的发言内容做一评价,特别要指出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今天的和平时期同样需要英雄,需要的是默默奉献的不畏艰难险阻的平凡英雄。
故答案为:⑴当前,中学生对古代英雄、革命英雄、动漫、电影英雄了解较多,对当代英雄了解较少;
⑵召集;召开;广泛动员学生参与;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把日期写在署名的正下方;
⑶总结发言:同学们,英雄不光是勇武过人、谋略超群、拥有超能力、为人类流血牺牲的人,只要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人民利益英勇斗争的人,就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
⑵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表意不明、语义累赘等。仔细阅读原句,凭语感找出病因,看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是否搭配、前后是否矛盾,然后修改。还可以压缩句子主干来辨析;
⑶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1 / 1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为了;做。
B项,获得;同“德”,感激。
C项,这。
D项,给予;同“欤”,语气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下列划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C中的“之”都是代词,D项为助词,“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3.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亦我所欲也 是进亦忧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一狼得骨止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百里奚举于市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舍弃/房屋;
B项,都是副词,也;
C项,同“德”,感恩,感激/动词,得到;
D项,对,对于/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C:错误。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证明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观点。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5.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答案】C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通假字;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得过且过”中“得”的意思是“能、能够”。
A.得:取得;
B.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C.能、能够;
D.得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答案】D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代词,代指一箪食,一瓢饮。
B.代词,代指他。
C.代词,代指他。
D.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二、填空题
7.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   ,解释: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   ,解释: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   ,解释: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   ,解释:   
【答案】辟;避;躲避;辩;辨;辨别;得;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向;先前、从前
【知识点】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通假字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辟;避;躲避
辩;辨;辨别
得;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助词)
乡;向;先前、从前
【点评】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能力。一般来说通假字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指出来,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些通假字进行积累,这个通假字通那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都要熟记,这样答题就非常简单了。
8.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食   
⑤蹴尔而与之   
⑥乞人不屑也   
【答案】wéi,动词,做,干;wù,动词,厌恶;wèi,介词,为了;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cù,动词,踩踏;xiè,动词,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首先要根据平时对汉字字音的积累给文言词语注意,注意“为”“恶”都是多音字,“箪、蹴”容易读错。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义,①③中的“为”意思不一样,要根据句意判断。“恶”这里是动词,厌恶的意思。
故答案为:1、wéi,动词,做,干
2、wù,动词,厌恶
3、wèi,介词,为了
4、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5、cù,动词,踩踏
6、xiè,动词,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包括对字音的记忆和词义的理解。字音题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可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三、语言表达
9.用“/”为下列各句作适当的朗读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答案】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进行断句即可。注意主谓宾的停顿,文言文里的虚词和关联词多要停顿。这几句话的大意分别是:①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②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③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④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据此可知这几句话的断句方法分别应为: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故答案为: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四、文言文阅读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同“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案】(1)B
(2)C
(3)A
(4)①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②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CD正确。B“加”这里是益处、好处的意思。
(2)这句话的大意是: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故选C。
(3)A ①《孟子》记录孟子与其弟子们的活动和言论,而不仅仅是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②《鱼我所欲也》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而不是人性是恶的。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恶:厌恶。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②乡,通“向”,原先,从前。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为:做。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故答案为:⑴ B
⑵ C
⑶ A
⑷ ①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②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对比,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曾子衣敝衣以耕①,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③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卷四》)
【注】①衣敝衣以耕: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前一个“衣”,动词,穿衣;后一个“衣”,名词,衣服。②致邑:给一块封地。邑,封地。③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   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乙】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答案】(1)祸患,灾难;同“避”,躲避;赏赐;傲视
(2)①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封地),而是别人主动奉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3)舍生取义;廉洁自律
(4)①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辟”属于通假字,“患”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非独:不只,不仅。是:此,这样。心:思想。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②求:索要。奚:什么,疑问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封地),而是别人主动奉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乙】曾子家里虽然很贫穷,但他却不接受鲁君的施舍,由此可以看出曾子具有廉洁自律的高贵品质。
(4)根据【甲】文中孟子的主张及【乙】文中曾子的形象提炼出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即可,如:①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故答案为:⑴祸患,灾难;同“避”,躲避;赏赐;傲视
⑵ ①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封地),而是别人主动奉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⑶舍生取义;廉洁自律
⑷ ①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甲】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乙】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曾子身穿破旧的衣服耕田,鲁国国君叫人送给他一块封地,说:“请你用这块封地的收入做一些衣服吧。”曾子不接受,那人回去,再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先生,这不是你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奉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要惧怕人家,给予人家东西就要傲视人家。即使鲁君对我恩赐,不会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最终不肯接受。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曾参说的话,足够保全他的节操了。”
五、综合题
12.学校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学校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对全校同学做了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情况的问卷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
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中“英雄”的解释如下: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
材料三:川航机长刘传健在万米高空客机驾驶舱玻璃脱落的危急情况下,驾驶飞机奇迹返航。中国民航局表彰他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能够在生死一线之际成为英雄,源于他日常工作中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和出类拔萃的专业能力。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图表的主要信息。
(2)校学生会下发了关于开展主题班会的活动通知,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通知
全校各班级:
兹定于2019年4月22日下午4:00,【甲】以班级为单位召集一次主题班会。班会内容包括集体观看宣传片、诵读英雄革命家书和讨论“我”心目中的英雄。【乙】要求精心组织好这次主题班会,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广泛动员学生参与。
学生会2019年4月18日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   ”调换顺序。
③通知中存在一处格式错误,修改意见为:   。
(3)主题班会“论英雄”环节,同学们展开了自由讨论。请你结合所给材料,对同学们的讨论作总结发言。
小辉:古代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戚继光等,勇武过人,谋略超群,实在值得钦佩。
小丹:那些动漫、电影里的英雄像超人、钢铁侠,才叫厉害,每次都能拯救地球。
小薇: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流血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才是真英雄。
【答案】(1)当前,中学生对古代英雄、革命英雄、动漫、电影英雄了解较多,对当代英雄了解较少。
(2)召集;召开;广泛动员学生参与;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把日期写在署名的正下方
(3)总结发言:同学们,英雄不光是勇武过人、谋略超群、拥有超能力、为人类流血牺牲的人,只要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人民利益英勇斗争的人,就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知识点】应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情况”为陈述对象。找到“英雄类别”项目,通过对数字的比较可分析出中学生对古代英雄、革命英雄、动漫电影英雄了解较多,而对当代英雄了解较少的结论。
(2)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①甲句存在词语搭配不当 ,应将“召集”改为“召开”。
②语序不当,“ 广泛动员学生参与 ”与“ 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 ”互换位置。
③格式上的错误:署名和日期要放在正文的右下角,且署名在上一行,日期在下一行。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活动结束语的要求:简明。结束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准确。准确的结束语是对活动的主要内容、重点、要点进行总结提示,起着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的作用。有趣。成功有趣的结束语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会“余音绕梁”令人回味,言虽尽而意无穷。如果结束语很平淡,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一定要把同学们自由讨论的发言内容做一评价,特别要指出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今天的和平时期同样需要英雄,需要的是默默奉献的不畏艰难险阻的平凡英雄。
故答案为:⑴当前,中学生对古代英雄、革命英雄、动漫、电影英雄了解较多,对当代英雄了解较少;
⑵召集;召开;广泛动员学生参与;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把日期写在署名的正下方;
⑶总结发言:同学们,英雄不光是勇武过人、谋略超群、拥有超能力、为人类流血牺牲的人,只要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人民利益英勇斗争的人,就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
⑵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表意不明、语义累赘等。仔细阅读原句,凭语感找出病因,看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是否搭配、前后是否矛盾,然后修改。还可以压缩句子主干来辨析;
⑶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