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8 08:33:15

文档简介

吕梁市 2023 - 2024 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历 史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全部。
第Ⅰ 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何尊,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镇。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里的“中国”意指
A. 主权国家 B. 普天之下 C. 邦联国家 D. 国之中央
2.《商君书》载:“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由此可见,商鞅主张
A. 顺时而变 B. 效法古代 C. 拘守现状 D. 厉行法治
3.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另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等,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飞天形象的变化体现了
A. 儒家思想的影响 B.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 外来文化的消亡 D.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4.“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这反映了科举制
A. 促进尚学风气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存在严重弊端 D. 强化门阀观念
高一历史 第1页(共6页)
5.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这反映了内阁
A. 对君主权力产生威胁 B. 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C. 掌握最终的决策大权 D. 地位和权力等同于宰相
6.1874—1897年,王韬创办报刊,撰文称中国传统政治症结在于“民视君阍如九重之远矣”。英国立国之基并不在于时人所说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君民共治,上下相通”的法政制度。由此说明王韬
A.为民主革命寻找理论武器 B. 呼吁提高国民的政治觉悟
C.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D. 痛斥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7.某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画了下图中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戊戌变法
C. 洋务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8.“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彻底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B. 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进程
C. 甲午战败客观上拓展了近代化内涵 D. 中外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9.五四以前,中国的社会可以说是一点没有组织。从前这个学校的学生和那个学校的学生是一点没有联络的……现在居然各县各省的学生都有联合会。从前工界是一点组织没有的,自从五四以来,有工人的地方如上海等处,也添了许多中华工业协会……种种机关。这说明五四运动
A. 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B.有利于中国社会力量的联合
C.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D. 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
10.党在某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该会议是
A. 中共三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高一历史 第2页(共6页)
11.1942年,在刘少奇指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运动,并成立农救会,建立妇救会、青救会和民兵组织。这些措施
A.贯彻了三三制的重要精神 B. 彻底改善了根据地民众生活
C. 扩大了根据地的阶级基础 D. 有利于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
12.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被誉为史诗般的建筑经典,北是正面,为“胜利渡长江”,在它的两旁,有两幅主题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浮雕。对浮雕解读正确的是
A.人民军队与人民鱼水情深 B.南京临时政府失去民众支持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D. 国民革命运动取得基本胜利
1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 1953年2月公布了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 1226 名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A.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 B. 推动了基层民主制度建立
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精神和口号,以下精神和口号,按其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将革命进行到底 ②崇尚劳动、敬业守信
③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④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
15.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说明新时期我国外交
A. 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重视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C. 努力适应世界多极化趋势. D. 巩固与发展周边国家的关系
16.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该《决议》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
A. 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B. 体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C. 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 D. 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
高一历史 第3页(共6页)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个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计 52分。
17.中国疆域如此辽阔,区域差异如此鲜明,但又同属于一个舞台平面,上演出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一般来讲,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要比不发达的地区行政区划要细要多。下表为秦代到北宋的地方行政区划。具体如下:
时间 北方行政区 南方行政区
秦代 29个郡 15 个郡
西晋 12个州 9个州
唐代 5 个道 5 个道
北宋 10路 14路
—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一五”时期经济布局的这种内向的趋势,还注意照顾沿海地区的发展,使沿海地区的经济也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基本上属于一种区域(或地区)平衡发展战略的范畴。从投资比例看,“一五”期间,沿海地区包括工业在内的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 41.8%,内地占 47.8%。限额以上的694个工业建设单位,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总额的68%,有222个分布在沿海地区,占32%。 1952—1957年,内地地区工业平均每年增长20.2%,沿海地区工业为 17%。
—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高一历史 第4页(共6页)
材料三:
“一五”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68个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过去中国不能生产的高级合全钢、无缝钢管、喷气式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警戒雷达、汽车、大容量成套火力和水力发电设备、大容积高炉设备以及新型机床等,现在都能生产了。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和不合理布局大大改观。
——摘编自洪向华、石建国《“一五”计划:步履铿锵》
(1)从区域发展的视角看,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经济现象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汉武帝与秦始皇是百年并世的人物。这一百年,是中国典型封建社会(秦至清末)奠定制度的时期,也是汉民族确定地形成的时期……这一百年,极具历史意义,是一个创新时代,一个奠基时代。因历史性的创新起了两千年历史的奠基作用。秦始皇既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又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汉武帝呢 汉武帝开创了一个巩固的新时代。
——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近现代报刊的创办与发展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图片均选自人教版教材
高一历史 第5页(共6页)
材料二: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此前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三幅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并分别说明上述历史事件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取得的“部分的成功”的表现,并从“新的理想和目标”与“新的社会力量”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部分的成功”的原因。(6分)
20.中国历代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今录招降开置之自,以见其盛。
—摘编自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威并施、和亲、羁糜、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中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
——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管理边疆措施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6分)
高一历史 第6页(共6页)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 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这里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国之中央。“宅兹中国”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之中,故选D项。
2.A 考查商鞅的思想。根据材料可知“圣人不效法古代,也不局限于现状。效法古代就会落后于时代,局限于现状就会阻碍社会发展。”故选A项。排除B、C两项;D项虽说是商鞅的思想,但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3.B 考查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北魏飞天具象上已呈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另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等,”可知少数民族吸收了中原文化,故选B项。儒家思想的影响、外来文化的消亡,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故排除A、C两项。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4.A 考查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可得出科举制使社会形成重学风气故选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加强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故排除C项;科举制冲击门阀观念不是强化故排除D项。
5.B 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材料中“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故选B项;明代内阁只是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排除ACD三项。
6.C 考查近代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王韬撰文称中国传统政治症结在于“民视君阍如九重之远矣”,英国立国之基在于“君民共治,上下相通”的法政制度。”可知王韬主张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故选C项;“民主革命”错误故排除A项;B项材料体现不出故排除;“痛斥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夸大了影响故排除D项。
7.C 考查洋务运动。漫画中“一位清朝官员(暗指李鸿章)骑着自行车,与一位洋人并行”说明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选C项;故排除ABD三项。
8.C 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甲午一役的失利……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故选C项;ABD三项是对材料的局部解读故排除。
9.B 考查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中“五四以前,中国的社会可以说是一点没有组织。……现在居然各县各省的学生都有联合会。”“从前工界是一点组织没有的,自从五四以来,也添了许多中华工业协会……种种机关。”这说明五四运动有利于社会力量的联合故选B项;材料中没涉及思想解放方面的内容故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兴起于1924年故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故排除D项。
10.C 考查遵义会议。根据材料“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可知是遵义会议,故选C项。故排除ABD三项。
11.D 考查抗日根据地的政策。根据材料“1942年,在刘少奇指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运动,并成立农救会,建立妇救会、青救会和民兵组织。”可知这些政策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故选D项;材料中没涉及“三三制 ”原则故排除A项; B项“彻底改善了”错误故排除;材料中的措施调动了民众抗战的积极性,未扩大阶级基础,故排除C项。
12.A 考查人民解放战争。根据材料中“人民英雄纪念碑,北是正面,为“胜利渡长江”,在它的两旁,有两幅主题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浮雕。”可得出是解放战争时期故排除D项,故选A项;B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故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故排除C项。
13.C 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根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参会代表的广泛性故选C项;材料信息与基层自治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并非完善故排除D项。
14.D 考查历史发展的进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①是解放战争时期,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④是改革开放后,所以答案选D。
15.D 考查当代中国外交。根据材料“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东南亚地区属于周边地区,可得出D项;“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同志2013年提出的故排除A项;B项“各国关系”说法错误;材料信息与适应多极化趋势无关,故排除C项。
16.A 考查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故 A 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排除 C 项;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17.(1)现象: 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2 分)
原因: 南方统治者的重视,采取了重视农桑的政策;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等;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作物;北方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多战乱,生产受到了破坏。(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有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注意区域平衡发展;按比例统筹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或军工企业);(任意两点4分)
意义:原有工业结构发生改变;工业布局更加合理;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任意两点4分)。
18.示例:
论题: 秦朝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2分)
阐释: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巩固统治创立了一系列制度。在中央有三公九卿制,三公与九卿之间各有分工,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从经济文化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北击匈奴,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的控制,奠定此后中国古代版图的基本框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8分)
总之,秦朝开创的大一统时代,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大一统”的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归依。(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9.(1)历史事件: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分)
意义:戊戌变法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2分)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2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1分)
(2))表现: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任意2点即可得4分)
原因:三民主义的提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壮大。(2分)
20.(1)历史意义: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密切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借鉴。(任意3点即可6分)
(2)原因:借鉴了中国古代治理少数民族的经验;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巩固新中国政权的需要;中国“大杂居、小聚居"的国情。(任意3点即可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