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预测卷三历史
一、选择题
1.有学者研究指出,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字“册”(如图),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有时加“示”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在已出土的甲骨中至少有20片出现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过的痕迹。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 )
A.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B.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
C.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系统
D.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
2.下图是东晋顾恺之《列女图》的摹本(局部)。该图是顾恺之根据汉代刘向所著《古列女传》人物故事而创作,内容是颂扬与标榜妇女的美德。该画作( )
A.具有审美和教化的双重功能
B.反映出魏晋时期妇女地位的提高
C.体现了顾恺之写意画的精湛
D.表明魏晋时期绘画题材广泛多样
3.下面为辽朝的国家体制示意图。由此可知,辽朝的国家体制( )
A.促进了蕃汉一体化治理
B.不利于强化君主政治权威
C.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D.源于农牧复合的经济形态
4.郑和船队在古里(位于印度半岛)驻扎时间长,成交额高。船队卖出大量丝绸、瓷器、铜铁,购进象牙、宝石、香料等。同时,郑和等人做了大量商务考察工作以期未来。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旨在宣扬帝国国威 B.刺激海外白银流入
C.确保朝贡贸易延续 D.促进丝绸之路发展
5.1901年,敏锐的书商们将厚重的史籍简化、重组,介绍西方历史的“史书”成为市场的“畅销书”,颇受应举“策论”士子的欢迎。据此推测介绍西方历史的“史书”畅销的原因是( )
A.近代新式教育推行 B.史学价值得到重估
C.人才选拔机制调整 D.学习西方获得认同
6.1926年11月,斯大林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中国委员会会议上指出,“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这一时期的中国革命( )
A.接受了共产国际的领导
B.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C.实现了各阶级的大联合
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斗争策略的成熟
7.1931年6月闽西苏维埃政府颁布《重新分配地的条例》改变单纯按照人口分配的做法,提出在给贫农、雇农与中农分田时,要分等级分配,劳动力强大者,可酌量增加田地;富农一岁至十五岁及六十一岁以上者不分土地,其余年龄者分足成。该条例的颁布有利于( )
A.巩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提高富农的革命热情
C.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D.维护贫苦农民的利益
8.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心,资方提计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 )
A.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B.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
9.1986—2001年18万人获得律师资格,2002—2017年95万余人通过司法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十八大以来律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2月7日,全国律师总人数达到57.6万。这反映出我国新时期(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B.依法治国的国策有效实施
C.进入人民民主政治新阶段
D.民主法治建设的水平提高
10.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这表明( )
A.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
B.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
C.法律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D.婆罗门掌握古印度经济大权
11.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马其顿人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B.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
C.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
D.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12.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
A.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动力
B.对航海家的作用认识不足
C.准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D.忽视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
13.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以愿意工作的人得到工作,不愿工作的人得到惩罚,不能工作的人得到面包”为原则的《新济贫法》。雇主有权对工人说,你必须接受我提供的工资,如果你胆敢拒绝,《新济贫法》将保证必会挨饿。由此可见,《新济贫法》会( )
A.激化阶级矛盾 B.激发劳动热情
C.缓解社会不公 D.缩小贫富差距
14.拿破仑本人对法律输出作出过如下表态:“《拿破仑法典》的种种利益,公开审判,采用陪审团制,要成为你政府的主要特色。……对于一个像在你的职位上的人来说,宪治将是好政策;你会发现公众舆论的支持会给你以优于四邻专制国王的天然的优势地位。”这说明( )
A.拿破仑借助法典宣传扩张
B.《拿破仑法典》巩固了封建帝国
C.法国战胜了欧洲封建势力
D.《拿破仑法典》对世界影响深远
15.转基因咖啡的种植技术避免了成熟程度不等的浆果而花费大量劳动时间来反复采摘。对转基因技术持批评态度者指出,转基因技术会使咖啡主要生产国成为价格昂贵的专利种子与化学剂的奴隶,同时他们的咖啡是否会得到更高的价格却毫无保障。这反映了( )
A.科技革新推动咖啡业发展
B.专利技术制约咖啡业者收入
C.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待建立
D.转基因技术改变种植业结构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02年,刘邦受诸侯王推戴做了皇帝。西汉政府在法律制度上多承袭秦制,但政治体制却实行与秦朝不同的郡国并行制。当时经济凋敝,政权力量相对薄弱,北方强族匈奴又经常侵略。多年的战乱,使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并且部分地方势力较大。
——摘编自李阳《浅析西汉封邦建国的原因》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之后,厉行中央集权……特别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达到了不事声张而削藩的目的。此外,汉武帝还以“左官律”“阿党法”等立法手段,从对人才资源的控制上,堵塞了诸侯王国势力坐大的通道。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
《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施“郡国并行”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人口与耕地比率表
耕地 人口 每人平均市亩数
年代 田亩数 (百万市亩) 年代 人口数 (百万人)
2年(西 汉末) 506 2年(西 汉末) 59 8.57
146年 (东汉) 506 146年 (东汉) 47 10.76
976年 (北宋) 255 961年 (北宋) 32 7.96
1072年 (宋神宗) 660 1109年 (宋徽宗) 121 5.45
1784年 (乾隆 年间) 989 1776年 (乾隆 年间) 268 3.69
1812年 (嘉庆) 1 025 1800年 (嘉庆) 295 3.47
——据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二 北魏至唐代的奴婢、耕牛受田情况表
朝代 奴婢 耕牛
北魏 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30亩,限4牛
北齐 限300~6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60亩,限4牛
隋代 限300~6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60亩,限4牛
唐代 不受田 不受田
——整理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与耕地比率(人均耕地面积)的特点,指出农民及政府解决人口多耕地少的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该土地制度配套的税收制度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出发时,其身份是马其顿国王,不久后成为希腊联军统帅。经过十年征伐,他的国家的统治区域扩展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求人们向他行匍匐礼。亚历山大的统治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由当地人担任的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斯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同时,他的80个战友也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儿结婚。他的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拿破仑当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1805年,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在那里,他赶跑了封建的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的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他们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了《法国民法典》。同时,拿破仑还使德意志由三百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为30多个大邦。正如恩格斯所说:“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
——摘编自张淑贤《略论拿破
仑战争的国际影响》
(1)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拿破仑对外战争产生影响的异同。
(2)谈谈你对国际战争与文明交流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前期,由于供应不足、上层社会抵制等原因,煤炭一直未能作为主要燃料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英国煤炭年产量仅为21万吨。到了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了。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到150万吨。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的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蒸汽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煤炭的需求量。在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转型。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
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美国立国以来能源消费历史趋势图(1776—2012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美国主导能源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B [根据材料“殷商甲骨文中……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可知,甲骨和竹简在商朝时期都是文字的书写载体,故选B项;商朝时期可作为书写的材料除了甲骨之外还有青铜器和竹简,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出现象形字……用作祭祀之意……”反映了甲骨文的构字特点和文字的含义,并未说明甲骨文的历史地位,“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系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甲骨文……有时加‘示’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反映了甲骨文的“示”有表意的特点,“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顾恺之《列女图》的摹本(局部)”可知,顾恺之的《列女图》颂扬与标榜了妇女的美德,同时该画作又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A项正确;“妇女地位的提高”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从绘画技法来看,该画是工笔画,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辽朝国家体制中部族制和郡县制并存,这受到了境内同时存在农耕经济和牧业经济两种经济形态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可以体现蕃汉分治,但不属于一体化治理,故排除A项;不管是部族制,还是郡县制,最终都集权于君主,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崇文抑武,故排除C项。]
4.D [由题干“船队卖出大量丝绸、瓷器、铜铁,购进象牙、宝石、香料等。同时,郑和等人做了大量商务考察工作以期未来”可得出,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直接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并且做了服务于之后商业发展的一些考察工作,因而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故选D项。]
5.C [依据材料可知,书商和士子皆关注介绍西方历史的书,结合1901年清末新政的史实可推测,书商与士子并非主动关注西方历史,而是为了应对科考政策的调整,以求盈利或考取功名,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畅销书的购买者是“应举‘策论’士子”,说明材料中的现象受科举的影响,不是因为新式教育的推行,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科考政策调整引发西方史书畅销,并非史学价值的重估,排除B项;“学习西方获得认同”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6.B [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26年,处于国民革命时期,结合题干中“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可知,该时期的中国革命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如国共两党的北伐),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该时期,共产国际援助了中国的革命,并没有“领导”中国革命,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并没有实现各阶级的大联合(如农民阶级),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斗争策略的成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D [材料“贫农、雇农与中农……富农……”体现了闽西苏维埃政府在进行分配土地时,分等级分配,侧重向贫苦农民倾斜,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于1931年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这与题中的时间和地点均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富农一岁至十五岁及六十一岁以上者不分土地”可知,这符合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的土地革命纲领,富农属于被打击的对象,“提高富农的革命热情”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平均地权”的主张是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而闽西苏维埃政府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排除C项。]
8.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翻了身,但是在私营企业中,工人在经济上仍受到资方的剥削,不少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不应再受资本家的剥削,以致引起了大量的劳资纠纷,针对此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一方面承认资本家的剥削,另一方面也承认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这体现出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故选B项;题干内容一方面体现出对民族资本家发展经济作用的认可,同时也认可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如“都有表决权”,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并没有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C项;题干所论述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处理生产中的劳资纠纷,而不是接管私营企业,排除D项。]
9.D [根据“十八大以来律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2月7日,全国律师总人数达到57.6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至今,我国律师队伍不断壮大,反映出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故选D项;律师队伍的壮大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依法治国国策的有效实施、我国进入民主政治新阶段,故排除A、B、C三项。]
10.A [根据材料“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对所有权的规定上,《摩奴法典》对不同的种姓有着截然不同的规定,婆罗门的特权被法典保护,故选A项;种姓制度是世袭而来的,并非依据财产多寡,排除B项;法律只保护高种姓者的私有财产而非所有人的私有财产,排除C项;婆罗门是印度的最高种姓,掌管着众多权益,但材料仅涉及法律对于婆罗门剥削其奴隶首陀罗的保护,没有明确婆罗门对于国家经济的具体管理情况,排除D项。]
11.B [题干表明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马其顿人一方面力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同时还接受了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这表明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故B项正确;“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符合史实,但和题干主旨不符,A项错误;亚历山大帝国一方面固守自己的希腊性,同时接受了亚非先进的文化,C项“被东方文明征服”的说法欠妥,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2.A [根据题干可知,该历史学家更强调资本家对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作用,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性这一本质特征,故选A项;该历史学家认为企业家在新航路开辟中的重要性高于航海家,关注主体在企业家,而非航海家,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包含多方面因素,仅强调企业家的作用并不全面、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雇主有权对工人说,你必须接受我提供的工资,如果你胆敢拒绝,《新济贫法》将保证必会挨饿”可知,《新济贫法》中的一些规定实际上赋予了雇主一种可以乘机压榨工人的权力,加剧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故选A项。]
14.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拿破仑想借助法典宣传对外扩张,打击封建势力,所以A项正确;法国当时不是封建帝国,B项排除;当时法国并没有完全战胜欧洲的封建势力,C项排除;D项不是材料的主要信息,排除。]
15.C [根据材料“转基因技术会使咖啡主要生产国成为价格昂贵的专利种子与化学剂的奴隶,同时他们的咖啡是否会得到更高的价格却毫无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咖啡的种植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转基因咖啡的种植技术却掌握在发达国家,在当前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下,发达国家的专利技术价格高昂,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产品价格却没有保障,因此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待建立,故选C项。]
16.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当时经济凋敝,政权力量相对薄弱”可知,汉初政权的力量相对较弱、当时经济凋敝;根据材料一“部分地方势力较大”可知,当时部分地方势力较大;根据材料一“政治体制却实行与秦朝不同的郡国并行制”可知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结合所学知识(郡国并行制的含义)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达到了不事声张而削藩的目的”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根据材料二“汉武帝还以‘左官律’‘阿党法’等立法手段,从对人才资源的控制上,堵塞了诸侯王国势力坐大的通道”可知颁布“左官律”“阿党法”,控制人才资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即位之后……颁布‘推恩令’……达到了不事声张而削藩的目的。……汉武帝还以‘左官律’‘阿党法’等立法手段……堵塞了诸侯王国势力坐大的通道”可知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
答案:(1)原因:汉初政权的力量相对较弱;当时经济凋敝;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当时部分地方势力较大;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2)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颁布“左官律”“阿党法”,控制人才资源。
影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每人平均市亩数”可得出东汉时期到达最高点10.76,其后开始逐渐下降;人口越来越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却没有相应增加,反而逐渐减少。第二小问农民对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精耕细作;休耕轮作,以休养地力;垄作法、代阳法,保持水土、充分利用肥力;改进工具,铁犁牛耕;兴修水利浇灌系统;施肥捉虫;合理安排农事;依季节按时播种;等等。政府对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以北魏、隋朝和唐朝的均田制最为典型。二是设置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等。第(2)问,根据材料二“北魏至唐代的奴婢、耕牛受田情况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魏至唐代的均田制,与均田制配套的税收制度是北魏的租调制和隋唐的租庸调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租调制及租庸调制的影响,给奴婢和耕牛的受田,能充分利用土地,利于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障;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改善统治政策,强化政权自身调节能力;等等。
答案:(1)特点: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到10市亩多后就开始逐渐下降;人口越来越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却没有相应增加,反而逐渐减少。
农民对策:精耕细作;休耕轮作,以休养地力;垄作法、代阳法,保持水土、充分利用肥力;改进工具,铁犁牛耕;兴修水利浇灌系统;施肥捉虫;合理安排农事;依季节按时播种;等等。
政府对策: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以北魏、隋朝和唐朝的均田制最为典型。二是设置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等。
(2)租调制及租庸调制的影响:给奴婢和耕牛的受田,能充分利用土地,利于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障;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改善统治政策,强化政权自身调节能力;等等。
18.解析:第(1)问,关于“异”和“同”,提取材料一信息“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东方宫廷礼节”“波斯帝国的行省制”“拜谒阿蒙神庙”“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对比材料二信息“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赶跑了封建的王公贵族和主教……宣布公民享有平等与自由”“莱茵同盟”“资产阶级改革”“《法国民法典》”“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等,结合亚历山大远征和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相关知识,即可从建立帝国、战争破坏、文明传播、文明交融等方面回答“同”,从对待域外文明的态度角度回答“异”。第(2)问,要紧扣“国际战争与文明交流”,基于上述两场国际战争的影响,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可从国际战争中文明的“碰撞和冲突”“交融与发展”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同:都通过战争扩大帝国疆域;都对占领区造成侵犯和破坏;都推动了本国(或地区)文明向外传播;均促进了区域文明联系的加强。
异:亚历山大远征积极吸收占领区既有制度文化,拿破仑对外战争着力摧毁占领区的落后制度文化。
(2)认识:一方面,国际战争会造成不同文明的碰撞和冲突;另一方面也会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19.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可知转型起步和完成时间早;根据材料一“16世纪前期,由于供应不足、上层社会抵制等原因,煤炭一直未能作为主要燃料在生产生活中普及”“在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转型”可知,转型过程用时长,循序渐进;根据材料一“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蒸汽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煤炭的需求量”可知转型进程受政治因素影响,受工业革命推动;根据材料一“到了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了”“19世纪,蒸汽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煤炭的需求量”可知,转型从日常生活领域开始,逐步拓展到工业生产领域。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19世纪前期,木质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煤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到20世纪中期,石油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核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在此时期地位逐渐上升,说明从以木料为主到以煤炭为主,再到以石油为主,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如核能的地位逐渐上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运用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特点:转型起步和完成时间早;转型过程用时长,循序渐进;转型进程受政治因素影响,受工业革命推动;转型从日常生活领域开始,逐步拓展到工业生产领域。
(2)变化:从以木料为主到以煤炭为主,再到以石油为主,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如核能的地位逐渐上升。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改良蒸汽机,推动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使煤炭取代木材成为主导的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创制内燃机,推动了石油的开发和使用,使石油成为主导能源。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原子能技术等得到发展,推动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加上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的比例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