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9 12:30:46

文档简介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一、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chèn     wǎn
   托 怅然    如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
A.空而宽阔 B.心境开阔 C.耽误;荒废 D.长久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答案】(1)衬;chàng;宛
(2)一抡;一轮
(3)A
(4)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式变换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怅”不要读成“cháng”,“宛”不要写成“婉”等形近字。
(2)“轮”可做量词用,这里应该用“轮”“抡”是动词。
(3)“旷远”, 广阔辽远江面浩渺旷远。故这里的“旷”应该是空而宽阔的意思。
(4)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根据上述方法,这句话可以改为: 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故答案为:⑴衬;chàng;宛
⑵一抡;一轮
⑶ A
⑷ 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拼读能力和汉字的识记书写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和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形近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
⑵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易错字要反复练习。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应该在平时多多注意积累词语的意思,课文后边“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词语都要注意积累。生活处处有语文,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看手机等也要注意理解积累。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的提示去分析,然后即可正确解答词语的意思。
⑷本题考查不同句式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本题要求将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   。
冬天的雪,   ,   。
(2)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不少于100字。
(3)王宁要向大家介绍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下面是他的发言稿,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甲】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乙】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   ”改为“   ”。
【答案】(1)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2)雨天的黄昏更富有诗意。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染绿了草,碧绿了树。几只紫燕在雨丝中穿来穿去,撒下一串绿色的音符。村头谁家篱墙上三两枝性急的杏花,已经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媚而清新,使人想起“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境来。
(3)展开;展示;能否;要
【知识点】语言生动;句子仿写;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1)例句描写的是春天和夏天雷的特点和作用,“细腻而轻柔”“迅疾而猛烈”,属于形容词性的并列短语,分别准确地概括了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雷的特点,“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其作用。要求续写秋天的风和冬天的雪的特点,首先要用形容词性的并列短语分别概括其特点,然后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其作用。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2)“细雨”是名词,应该是春雨的特点,“碧绿”是形容颜色的词,“明媚”也是形容词,可用来形容太阳或景色。答题时可以想象某一个地方,如春天的田野或公园,春天的雨天,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对细雨进行细腻的描写,草、树、庄稼等是如何生长的。当然也可以描写这个场景里其它的景物,丰富画面的内容。写作时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3)【甲】动词“展开”和“神奇意境”搭配不当,可把“展开”改为“展示”。【乙】前后不一致,前面是肯定加否定,后面只是肯定,可把“能否”改为“要”。
故答案为:⑴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⑵ 雨天的黄昏更富有诗意。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染绿了草,碧绿了树。几只紫燕在雨丝中穿来穿去,撒下一串绿色的音符。村头谁家篱墙上三两枝性急的杏花,已经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媚而清新,使人想起“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境来。
⑶展开;展示;能否;要
【点评】⑴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句子仿写必须做到四统一:①话题要统一;②句式要统一;③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④色调要统一。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彩,同时还包括仿句的创意和境界。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的容易。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⑶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句子的病因大概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逻辑错误、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成分多余或残缺。修改方法是补法,删法和换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修改即可。
二、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①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②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你看,甲骨文的雨( )、山( )、本( )、末( )、采( )、休( ),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④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⑤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直到现在,每逢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⑥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瑞典教汉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叔”。
⑦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甲骨文的雨( )、山( )”“视之其象可见”。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
(3)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4)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乙】观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选自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答案】(1)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2)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云层中的水滴降落到地面,淅淅沥沥的样子;看到甲骨文的“山”,想到地平线上的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
(3)我认为可以。第⑥段主要论述了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
(4)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具有融形、声、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知识点】词义理解;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 (1)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本文的论题,“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知文章第①段的“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而文章结尾段作者总结全文,发出呼吁“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雨”和“山”都是象形字,都指的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因此解答此题,要由字形联想到字义,也即现实生活中这两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雨”,上面的“一”让人联想到云层,“中间的四点”让人想到无数的雨滴,想到雨淅淅沥沥的样子;“山”,下面的“一”让人联想到地平线,上面形象让人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首先要明确第⑥段的论点为: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然后看题干中所给的事例是否与论点相契合,这个事例讲的是美国总统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个观点。因此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4)首先要明确观点: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的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然后再结合本文观点和材料内容及自己学习的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⑵ 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云层中的水滴降落到地面,淅淅沥沥的样子;看到甲骨文的“山”,想到地平线上的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
⑶ 我认为可以。第⑥段主要论述了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
⑷ 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具有融形、声、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点评】⑴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⑵本题考查描述象形字字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由象形字的形联想到实际事物,然后再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论据的具体内容,判断其是否能证明论点,如果能证明论点,就能充当这一论点的道论据,反之则不能。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 / 1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一、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chèn     wǎn
   托 怅然    如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
A.空而宽阔 B.心境开阔 C.耽误;荒废 D.长久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2.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   。
冬天的雪,   ,   。
(2)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不少于100字。
(3)王宁要向大家介绍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下面是他的发言稿,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甲】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乙】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   ”改为“   ”。
二、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①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②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你看,甲骨文的雨( )、山( )、本( )、末( )、采( )、休( ),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④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⑤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直到现在,每逢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⑥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瑞典教汉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叔”。
⑦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甲骨文的雨( )、山( )”“视之其象可见”。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
(3)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4)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乙】观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选自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衬;chàng;宛
(2)一抡;一轮
(3)A
(4)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式变换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怅”不要读成“cháng”,“宛”不要写成“婉”等形近字。
(2)“轮”可做量词用,这里应该用“轮”“抡”是动词。
(3)“旷远”, 广阔辽远江面浩渺旷远。故这里的“旷”应该是空而宽阔的意思。
(4)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根据上述方法,这句话可以改为: 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故答案为:⑴衬;chàng;宛
⑵一抡;一轮
⑶ A
⑷ 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拼读能力和汉字的识记书写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和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形近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
⑵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易错字要反复练习。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应该在平时多多注意积累词语的意思,课文后边“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词语都要注意积累。生活处处有语文,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看手机等也要注意理解积累。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的提示去分析,然后即可正确解答词语的意思。
⑷本题考查不同句式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本题要求将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答案】(1)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2)雨天的黄昏更富有诗意。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染绿了草,碧绿了树。几只紫燕在雨丝中穿来穿去,撒下一串绿色的音符。村头谁家篱墙上三两枝性急的杏花,已经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媚而清新,使人想起“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境来。
(3)展开;展示;能否;要
【知识点】语言生动;句子仿写;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1)例句描写的是春天和夏天雷的特点和作用,“细腻而轻柔”“迅疾而猛烈”,属于形容词性的并列短语,分别准确地概括了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雷的特点,“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其作用。要求续写秋天的风和冬天的雪的特点,首先要用形容词性的并列短语分别概括其特点,然后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其作用。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2)“细雨”是名词,应该是春雨的特点,“碧绿”是形容颜色的词,“明媚”也是形容词,可用来形容太阳或景色。答题时可以想象某一个地方,如春天的田野或公园,春天的雨天,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对细雨进行细腻的描写,草、树、庄稼等是如何生长的。当然也可以描写这个场景里其它的景物,丰富画面的内容。写作时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3)【甲】动词“展开”和“神奇意境”搭配不当,可把“展开”改为“展示”。【乙】前后不一致,前面是肯定加否定,后面只是肯定,可把“能否”改为“要”。
故答案为:⑴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⑵ 雨天的黄昏更富有诗意。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染绿了草,碧绿了树。几只紫燕在雨丝中穿来穿去,撒下一串绿色的音符。村头谁家篱墙上三两枝性急的杏花,已经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媚而清新,使人想起“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境来。
⑶展开;展示;能否;要
【点评】⑴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句子仿写必须做到四统一:①话题要统一;②句式要统一;③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④色调要统一。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彩,同时还包括仿句的创意和境界。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的容易。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⑶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句子的病因大概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逻辑错误、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成分多余或残缺。修改方法是补法,删法和换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修改即可。
3.【答案】(1)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2)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云层中的水滴降落到地面,淅淅沥沥的样子;看到甲骨文的“山”,想到地平线上的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
(3)我认为可以。第⑥段主要论述了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
(4)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具有融形、声、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知识点】词义理解;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 (1)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本文的论题,“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知文章第①段的“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而文章结尾段作者总结全文,发出呼吁“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雨”和“山”都是象形字,都指的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因此解答此题,要由字形联想到字义,也即现实生活中这两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雨”,上面的“一”让人联想到云层,“中间的四点”让人想到无数的雨滴,想到雨淅淅沥沥的样子;“山”,下面的“一”让人联想到地平线,上面形象让人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首先要明确第⑥段的论点为: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然后看题干中所给的事例是否与论点相契合,这个事例讲的是美国总统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个观点。因此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4)首先要明确观点: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的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然后再结合本文观点和材料内容及自己学习的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⑵ 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云层中的水滴降落到地面,淅淅沥沥的样子;看到甲骨文的“山”,想到地平线上的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
⑶ 我认为可以。第⑥段主要论述了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
⑷ 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具有融形、声、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点评】⑴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⑵本题考查描述象形字字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由象形字的形联想到实际事物,然后再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论据的具体内容,判断其是否能证明论点,如果能证明论点,就能充当这一论点的道论据,反之则不能。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