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15 无言之美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15 无言之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30 23:00:34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15 无言之美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怆(qiǎng)然 意蕴(yùn) 缥(piāo)缈
B.暧(ài)暧 悲笳(jiā) 寥(liáo)寥
C.谚(yàn)语 涕(dì)下 含蓄(xù)
D.渊穆(mù) 譬(bì)如 顷(qǐng)刻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怆”应读“chuàng”;
B读音正确;
C项,“涕”应读“tì”;
D项,“譬”应读“p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傍晚时分,漫步江边,汉江两岸的彩灯点亮了襄阳的夜空,令人心旷神怡。
B.他信手拈来的打油诗,为节日聚会增添不少欢乐气氛。
C.市博物馆用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生动地展示了柳州多民族聚居的风貌。
D.这对双胞胎长得实在惟妙惟肖,连他们的父母有时也分不清。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项,心旷神怡: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这里使用恰当。
B项,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这里使用恰当。
C项,栩栩如生: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这里使用恰当。
D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用在这里形容双胞胎长得像,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3.对“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
B.言不达意,是人们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目的是为了让言更值得玩味。
C.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是无法把意表达充分完整的。
D.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答案】B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CD理解正确。B项,“言不达意”是客观事实,不是人们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等。
4.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项,错在“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项,错在“都是言不达意”,应该是孔子原话体现了“言不尽意”的特点;
C项,钱起诗句体现“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的特点,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用来说明简笔刻画,“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说两句诗是“异曲同工”,属 无中生有。
D符合文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 山海经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1)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2)选文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从文中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怨情》是如何表现人物“深远”的情感的?
【答案】(1)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上要做到“无言之美”。
(2)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孔子、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的文学作品为例,说明文学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3)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从时空的角度留出空间,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李白的《怨情》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描绘美人神态: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留下无限的遐想。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⑴这篇文章论述的观点是无言之美,结合语境分析,上段中作者问道:“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铣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而本段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上要做到“无言之美”。
⑵ 结合这段话的内容分析,文章第一、二段论从美术的角度论证了无言之美,第三段首句“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说明本段话是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论证无言之美,首先提出本段论证的观点,然后依次举孔子、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的文学作品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文学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⑶ 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作者感叹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李白的《怨情》意思是: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独坐深闺中双眉紧紧蹙起。只看见她两腮泪痕斑驳,不知道她心中恨的人是谁。诗人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描绘美人神态: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故答案为:⑴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上要做到“无言之美”。
⑵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孔子、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的文学作品为例,说明文学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⑶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从时空的角度留出空间,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李白的《怨情》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描绘美人神态: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留下无限的遐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⑶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然后运用本文的论点并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里曾引用过一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同,而相距一千里,“俗”也会发生变化。“风”就是风尚、时尚,传播虽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范围比较小,影响有限。“俗”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俗”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持续。“俗”如果再延续,经过长时间沉淀,就成为一种传统,往往反映在观念、制度、理论甚至信仰上。传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是主流。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它长期存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发挥主要作用。
②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是部分正确。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大多已经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所以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③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④“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保存原来的内容。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
⑥此外,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⑦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⑧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两种以上传统文化同时存在,在继承发扬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本土优先,因为本地的传统文化最适合本土,中国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⑨关于传统文化的“承”,还需要强调一点,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这可谓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儒家文化的很多内容又只停留在概念上。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大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儒家文化主要存在于精英群体中。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解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选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史记》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根据文意,谈一谈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来传承传统文化。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汉服是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服饰,峨冠博带,广袖长袍。四川成都某大学男生是一名汉服爱好者,他为推广汉服文化,每天穿汉服上课,于是在网络上走红。伴随着他的走红,有部分网友高呼要求恢复汉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穿着汉服,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
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你认为传承传统文化有必要恢复汉服吗?
【答案】(1)用“风”和“俗”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形成,阐述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2)运用了举例论证。阐释了要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原因,从而论证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①自觉、有意识地保存传统文化,并做到无功利性地去保存传统文化;②根据今天和未来的需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糟粕;③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④优先继承发扬本土的传统文化;⑤要注重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化,要融入实践,使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4)没有必要。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时刻,为了礼仪的需要,可以偶尔穿戴,营造一种隆重的氛围。而在平时,宽大的汉服并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模仿传统的穿戴,这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本质。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解析】【分析】⑴ 结合第①段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引用关于“风俗”的谚语,然后阐释在“风”和“俗”的基础上阐述了传统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引用经典名著也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⑵ 结合本段论述的内容分析,这段话举金字塔的产生和玛雅文化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的事例,证明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阐释了要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原因,从而论证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⑶ 结合文章第③④⑤⑥⑦⑧段内容分析,第③段首先“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这个问题,第④⑤⑥⑦⑧⑨⑩段具体论述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从这些段落中筛选出有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语句: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然后整合成答案即可。
⑷ 结合文中有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观点,如:“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及材料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⑴ 用“风”和“俗”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形成,阐述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⑵ 运用了举例论证。阐释了要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原因,从而论证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⑶ ①自觉、有意识地保存传统文化,并做到无功利性地去保存传统文化;②根据今天和未来的需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糟粕;③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④优先继承发扬本土的传统文化;⑤要注重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化,要融入实践,使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⑷ 没有必要。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时刻,为了礼仪的需要,可以偶尔穿戴,营造一种隆重的氛围。而在平时,宽大的汉服并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模仿传统的穿戴,这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本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论证的中心分析这一内容对文章论证中心的关系。
⑵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分析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⑷本题考查结合文章某一内容表达观点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7.旭日中学举行以“汉字在我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汉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我们同学的作业中,如:把“染”加一点误写成“ ”;“祈祷”的偏旁写成“衤”旁,把“袄”的偏旁写成“礻”旁;把“贪赃”误写成“贪脏”。
材料二: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汉字这四四方方的世界里有着说不尽的魅力和神奇力量。
材料三: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从材料一所举的“汉字使用不规范”的例子中任选一个,从汉字造字法的角度分析这个写法错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出一条要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的原因。
(3)班级拟出一期“认识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黑板报,请你按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
【示例】栏目名称:汉字演变史
内容:介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字形演变知识。
【答案】(1)①“染”本义是用染料着色,从木、从水、从九。古代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所以“九”上不能加一点。②“袄”是形声字,是一种衣服,应该是“衤”旁,与表示鬼神祭祀等无关。③“赃”是形声字,本义是通过贪污受贿或偷盗所得的财物,应该用“贝”字旁。
(2)①汉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②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3)①栏目名称:趣解汉字。内容: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②栏目名称:汉字造字法。内容:介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造字方法。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活动设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1)“染”“祈”“袄”都属于形声字,形声字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意符合音符两部分组成。形声字的意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或只表示事物的属类,因而它在形声字中只是高度概括的类名,并不能表示这个形声字的具体含义。 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声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比如“染”,本义是用染料着色,用燃料着色时须要反复多次进行,“九”就是表示多次的意思,故“九”上不能加一点。“袄”,左边是意符,表示这是衣服的一类,左边应该是“衣字旁”,不能写成“示字旁”。“赃”左边是“贝”,表示这个是财物的一类,古代贝壳就是钱币,因此应该用“贝字旁”。
(2) 认真阅读这两则材料,理解材料内容,从中筛选出关键语句: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后整合成答案即可。
(3)设计的活动栏目首先要符合本次活动的主题,然后还要有可操作性,答案表达形式要模仿示例。如①栏目名称:趣解汉字。内容: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②栏目名称:汉字造字法。内容:介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造字方法。
故答案为:⑴ ①“染”本义是用染料着色,从木、从水、从九。古代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所以“九”上不能加一点。②“袄”是形声字,是一种衣服,应该是“衤”旁,与表示鬼神祭祀等无关。③“赃”是形声字,本义是通过贪污受贿或偷盗所得的财物,应该用“贝”字旁。
⑵ ①汉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②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⑶ ①栏目名称:趣解汉字。内容: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②栏目名称:汉字造字法。内容:介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造字方法。
【点评】⑴此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汉字,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活动形式的设计能力。此类题型属开放性试题,做题时要根据活动主题,展开想像,设计相应的活动形式,力求各种形式能突出主题,具有可操作性。
8.(2018·娄底)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的舞台上,“外卖小哥”雷海为以5:1的比分战胜了北大才子彭敏,夺得冠军。董卿为他点赞:“祝贺你,雷海为!你不仅战胜了所有对手,你更战胜了你自己,更战胜了生活!你是一位生活的强者!”请写一条不少于20字的短信,为雷海为送上你的祝福。(不得署自己名字)
【答案】雷海为,祝贺你夺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你的才华,你的生活态度令人钦佩,我也为你点赞!
【知识点】手机短信;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短信:指的是用手机发出的简短文字信息。要求语言简洁,表意明确。本题作答要在认真阅读文本内容,了解事件的基础上拟写。拟写时,首先要有称谓;其次要交代清楚祝贺的原因和理由;最后表达自己的祝愿等。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雷海为,祝贺你夺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你的才华,你的生活态度令人钦佩,我也为你点赞!
【点评】考查学生写短信的综合表达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拟写短信时,称谓要收信的人的身份,要写清楚事情的缘由,符合祝贺的句式和语气,注意语言的简明得体,表达的合理。
1 / 1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15 无言之美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怆(qiǎng)然 意蕴(yùn) 缥(piāo)缈
B.暧(ài)暧 悲笳(jiā) 寥(liáo)寥
C.谚(yàn)语 涕(dì)下 含蓄(xù)
D.渊穆(mù) 譬(bì)如 顷(qǐng)刻
2.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傍晚时分,漫步江边,汉江两岸的彩灯点亮了襄阳的夜空,令人心旷神怡。
B.他信手拈来的打油诗,为节日聚会增添不少欢乐气氛。
C.市博物馆用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生动地展示了柳州多民族聚居的风貌。
D.这对双胞胎长得实在惟妙惟肖,连他们的父母有时也分不清。
3.对“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
B.言不达意,是人们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目的是为了让言更值得玩味。
C.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是无法把意表达充分完整的。
D.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4.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 山海经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1)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2)选文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从文中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怨情》是如何表现人物“深远”的情感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里曾引用过一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同,而相距一千里,“俗”也会发生变化。“风”就是风尚、时尚,传播虽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范围比较小,影响有限。“俗”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俗”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持续。“俗”如果再延续,经过长时间沉淀,就成为一种传统,往往反映在观念、制度、理论甚至信仰上。传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是主流。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它长期存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发挥主要作用。
②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是部分正确。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大多已经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所以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③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④“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保存原来的内容。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
⑥此外,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⑦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⑧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两种以上传统文化同时存在,在继承发扬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本土优先,因为本地的传统文化最适合本土,中国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⑨关于传统文化的“承”,还需要强调一点,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这可谓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儒家文化的很多内容又只停留在概念上。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大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儒家文化主要存在于精英群体中。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解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选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史记》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根据文意,谈一谈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来传承传统文化。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汉服是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服饰,峨冠博带,广袖长袍。四川成都某大学男生是一名汉服爱好者,他为推广汉服文化,每天穿汉服上课,于是在网络上走红。伴随着他的走红,有部分网友高呼要求恢复汉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穿着汉服,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
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你认为传承传统文化有必要恢复汉服吗?
7.旭日中学举行以“汉字在我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汉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我们同学的作业中,如:把“染”加一点误写成“ ”;“祈祷”的偏旁写成“衤”旁,把“袄”的偏旁写成“礻”旁;把“贪赃”误写成“贪脏”。
材料二: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汉字这四四方方的世界里有着说不尽的魅力和神奇力量。
材料三: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从材料一所举的“汉字使用不规范”的例子中任选一个,从汉字造字法的角度分析这个写法错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出一条要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的原因。
(3)班级拟出一期“认识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黑板报,请你按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
【示例】栏目名称:汉字演变史
内容:介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字形演变知识。
8.(2018·娄底)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的舞台上,“外卖小哥”雷海为以5:1的比分战胜了北大才子彭敏,夺得冠军。董卿为他点赞:“祝贺你,雷海为!你不仅战胜了所有对手,你更战胜了你自己,更战胜了生活!你是一位生活的强者!”请写一条不少于20字的短信,为雷海为送上你的祝福。(不得署自己名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怆”应读“chuàng”;
B读音正确;
C项,“涕”应读“tì”;
D项,“譬”应读“p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项,心旷神怡: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这里使用恰当。
B项,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这里使用恰当。
C项,栩栩如生: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这里使用恰当。
D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用在这里形容双胞胎长得像,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3.【答案】B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CD理解正确。B项,“言不达意”是客观事实,不是人们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等。
4.【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项,错在“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项,错在“都是言不达意”,应该是孔子原话体现了“言不尽意”的特点;
C项,钱起诗句体现“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的特点,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用来说明简笔刻画,“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说两句诗是“异曲同工”,属 无中生有。
D符合文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5.【答案】(1)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上要做到“无言之美”。
(2)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孔子、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的文学作品为例,说明文学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3)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从时空的角度留出空间,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李白的《怨情》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描绘美人神态: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留下无限的遐想。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⑴这篇文章论述的观点是无言之美,结合语境分析,上段中作者问道:“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铣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而本段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上要做到“无言之美”。
⑵ 结合这段话的内容分析,文章第一、二段论从美术的角度论证了无言之美,第三段首句“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说明本段话是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论证无言之美,首先提出本段论证的观点,然后依次举孔子、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的文学作品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文学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⑶ 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作者感叹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李白的《怨情》意思是: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独坐深闺中双眉紧紧蹙起。只看见她两腮泪痕斑驳,不知道她心中恨的人是谁。诗人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描绘美人神态: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故答案为:⑴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上要做到“无言之美”。
⑵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孔子、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的文学作品为例,说明文学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⑶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从时空的角度留出空间,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李白的《怨情》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描绘美人神态: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留下无限的遐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⑶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然后运用本文的论点并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
6.【答案】(1)用“风”和“俗”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形成,阐述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2)运用了举例论证。阐释了要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原因,从而论证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①自觉、有意识地保存传统文化,并做到无功利性地去保存传统文化;②根据今天和未来的需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糟粕;③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④优先继承发扬本土的传统文化;⑤要注重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化,要融入实践,使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4)没有必要。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时刻,为了礼仪的需要,可以偶尔穿戴,营造一种隆重的氛围。而在平时,宽大的汉服并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模仿传统的穿戴,这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本质。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解析】【分析】⑴ 结合第①段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引用关于“风俗”的谚语,然后阐释在“风”和“俗”的基础上阐述了传统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引用经典名著也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⑵ 结合本段论述的内容分析,这段话举金字塔的产生和玛雅文化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的事例,证明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阐释了要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原因,从而论证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⑶ 结合文章第③④⑤⑥⑦⑧段内容分析,第③段首先“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这个问题,第④⑤⑥⑦⑧⑨⑩段具体论述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从这些段落中筛选出有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语句: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然后整合成答案即可。
⑷ 结合文中有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观点,如:“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及材料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⑴ 用“风”和“俗”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形成,阐述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⑵ 运用了举例论证。阐释了要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原因,从而论证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⑶ ①自觉、有意识地保存传统文化,并做到无功利性地去保存传统文化;②根据今天和未来的需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糟粕;③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④优先继承发扬本土的传统文化;⑤要注重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化,要融入实践,使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⑷ 没有必要。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时刻,为了礼仪的需要,可以偶尔穿戴,营造一种隆重的氛围。而在平时,宽大的汉服并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模仿传统的穿戴,这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本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论证的中心分析这一内容对文章论证中心的关系。
⑵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分析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⑷本题考查结合文章某一内容表达观点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7.【答案】(1)①“染”本义是用染料着色,从木、从水、从九。古代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所以“九”上不能加一点。②“袄”是形声字,是一种衣服,应该是“衤”旁,与表示鬼神祭祀等无关。③“赃”是形声字,本义是通过贪污受贿或偷盗所得的财物,应该用“贝”字旁。
(2)①汉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②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3)①栏目名称:趣解汉字。内容: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②栏目名称:汉字造字法。内容:介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造字方法。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活动设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1)“染”“祈”“袄”都属于形声字,形声字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意符合音符两部分组成。形声字的意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或只表示事物的属类,因而它在形声字中只是高度概括的类名,并不能表示这个形声字的具体含义。 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声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比如“染”,本义是用染料着色,用燃料着色时须要反复多次进行,“九”就是表示多次的意思,故“九”上不能加一点。“袄”,左边是意符,表示这是衣服的一类,左边应该是“衣字旁”,不能写成“示字旁”。“赃”左边是“贝”,表示这个是财物的一类,古代贝壳就是钱币,因此应该用“贝字旁”。
(2) 认真阅读这两则材料,理解材料内容,从中筛选出关键语句: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后整合成答案即可。
(3)设计的活动栏目首先要符合本次活动的主题,然后还要有可操作性,答案表达形式要模仿示例。如①栏目名称:趣解汉字。内容: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②栏目名称:汉字造字法。内容:介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造字方法。
故答案为:⑴ ①“染”本义是用染料着色,从木、从水、从九。古代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所以“九”上不能加一点。②“袄”是形声字,是一种衣服,应该是“衤”旁,与表示鬼神祭祀等无关。③“赃”是形声字,本义是通过贪污受贿或偷盗所得的财物,应该用“贝”字旁。
⑵ ①汉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②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⑶ ①栏目名称:趣解汉字。内容: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②栏目名称:汉字造字法。内容:介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造字方法。
【点评】⑴此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汉字,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活动形式的设计能力。此类题型属开放性试题,做题时要根据活动主题,展开想像,设计相应的活动形式,力求各种形式能突出主题,具有可操作性。
8.【答案】雷海为,祝贺你夺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你的才华,你的生活态度令人钦佩,我也为你点赞!
【知识点】手机短信;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短信:指的是用手机发出的简短文字信息。要求语言简洁,表意明确。本题作答要在认真阅读文本内容,了解事件的基础上拟写。拟写时,首先要有称谓;其次要交代清楚祝贺的原因和理由;最后表达自己的祝愿等。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雷海为,祝贺你夺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你的才华,你的生活态度令人钦佩,我也为你点赞!
【点评】考查学生写短信的综合表达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拟写短信时,称谓要收信的人的身份,要写清楚事情的缘由,符合祝贺的句式和语气,注意语言的简明得体,表达的合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