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9 鱼我所欲也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9 鱼我所欲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31 21:00:40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9 鱼我所欲也
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死亦我所恶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二者不可得兼   
④呼尔而与之   
【答案】讨厌,憎恨;有什么益处;同时得到;助词,用作后缀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何加”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有什么益处的意思。
故答案为:讨厌,憎恨;有什么益处;同时得到;助词,用作后缀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下列划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C中的“之”都是代词,D项为助词,“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3.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亦我所欲也 是进亦忧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一狼得骨止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百里奚举于市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舍弃/房屋;
B项,都是副词,也;
C项,同“德”,感恩,感激/动词,得到;
D项,对,对于/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4.下列对《鱼我所欲也》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类比“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的道理。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答案】A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A作者主要阐述了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要舍生取义的观点。所以A项错误。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文言文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证方法及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5.填空。
(1)《鱼我所欲也》选自《   》,孟子,名   ,字   ,邹人,战国中期   家、   家。
(2)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
【答案】(1)孟子·告子上;轲;子舆;思想;教育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轲、舆”不要写错。
(2)根据平时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答题即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贤者能勿丧耳”的就是“本善”,因此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结合语境分析,文章第三段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然后分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最后总结出这样做就是失去了本心。因此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故答案为:⑴孟子·告子上;轲;子舆;思想;教育
⑵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⑶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即可。
⑶此题考查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妻妾之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礼记·檀弓》中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
(4)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1)祸患,灾难;同“辨”,辨别;侍奉
(2)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论据;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辩”属于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得兼:同时获得。取:选取。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 乡通“向”,原先,从前,先前。:今,现在。为(第一个),为了。为(第二个),接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
(3)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据此可知“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意思相同。
(4)此题只要能列举出合适的例子并简要阐述即可。如: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祸患,灾难;同“辨”,辨别;侍奉
⑵ 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⑶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⑷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可正确答题。
⑷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不若手足之贵也   
④予子冠履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4)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
【答案】(1)同“避”,躲避;假如,假使;不如,比不上;给
(2)B
(3)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4)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万事莫贵于义
【知识点】中心论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辟”属于通假字。
(2)这样;这种行为。B比。C因此;为什么。D 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给。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独:只,仅仅。是:这、这样。丧:丧失,丢失。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于: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文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乙】文作者首先引用子墨子的话“万事莫贵于义”,提出论点,然后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进行证明这句话,最后再次总结强调本文的论点。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同“避”,躲避;假如,假使;不如,比不上;给
⑵ B
⑶ 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⑷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事莫贵于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8.汤姆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活动中某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特点:
①耳顺 ②垂髫 ③而立 ④不惑
请你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位排序是(只写序号):   →   →   →   
(2)作古诗获报酬。汤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被某杂志登载了,稿费按每字5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请你核算一下他能获得多少稿费,用大写数字写出金额总数。
汤姆的稿费金额总数是:   。
(3)读经书长知识。汤姆想读“四书五经”,因没有借书证,今天就写借据向高凉图书馆借出“四书五经”中的四本来阅读一个月,但借据不够完整,请你帮他补充。
借据
我从高凉图书馆借《中庸》《论语》《   》《   》四本书。借期为一个月。
借书人:汤姆
①请从“四书五经”里面再选另外两部补写上去。
②借据的格式不完整,请指出并改正过来。
   
【答案】(1)①;④;③;②
(2)贰佰圆整
(3)孟子;大学;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改正: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年×月×日”。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①六十而耳顺;②垂髫指小孩 ;③而立是三十岁;④四十而不惑。故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
(2)五言律诗每首八句话,每句话八个字,共四十个字,每个字5元,共200元,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用大写数字书写总额度为: 贰佰圆整。注意“佰”不要写成“百”。
(3)①四书包括《中庸》《论语》《孟子》《大学》 这张借据没有写日期,应在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借书的时间:“×年×月×日”。
故答案为:⑴①④③②
⑵ 贰佰圆整
⑶孟子 大学 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改正: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年×月×日”。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⑵本题考查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及字形的积累。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
⑶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修改应用文的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应用文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考试时经常涉及,要想做好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并经常运用,达到熟练的目的。
9.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斝(jiǎ),其形状像爵,但比爵大。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底有平底、圆底,足有锥状实足、锥状空足、柱形足等。斝可作温酒和饮酒之用。
(1)这段文字是从形状、   、   三个角度介绍斝,画线部分的说明顺序为   。
(2)结合下图,指出斝和爵形状上的相同点:   ;   。
【答案】(1)种类;作用;从上到下(空间顺序)
(2)三足;两柱
【知识点】图表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空间顺序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第三句从器身、腹形、底、足几个角度介绍斝的种类,最后一句介绍斝的用途。这段话分别介绍斝的口、身体、腹、底、足,是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2)认真观察斝和爵的图片,可以看出斝和爵都有两柱、三足。
故答案为:⑴种类 作用 从上到下(空间顺序)
⑵三足 两柱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②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①认真审题,明确要求。②仔细观察图片,全面准确捕捉信息。③表达注意事项: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表达要得体、简洁、连贯。
1 / 1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9 鱼我所欲也
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死亦我所恶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二者不可得兼   
④呼尔而与之   
2.下列划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3.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亦我所欲也 是进亦忧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一狼得骨止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百里奚举于市
4.下列对《鱼我所欲也》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类比“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的道理。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5.填空。
(1)《鱼我所欲也》选自《   》,孟子,名   ,字   ,邹人,战国中期   家、   家。
(2)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妻妾之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礼记·檀弓》中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
(4)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不若手足之贵也   
④予子冠履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4)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
8.汤姆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活动中某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特点:
①耳顺 ②垂髫 ③而立 ④不惑
请你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位排序是(只写序号):   →   →   →   
(2)作古诗获报酬。汤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被某杂志登载了,稿费按每字5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请你核算一下他能获得多少稿费,用大写数字写出金额总数。
汤姆的稿费金额总数是:   。
(3)读经书长知识。汤姆想读“四书五经”,因没有借书证,今天就写借据向高凉图书馆借出“四书五经”中的四本来阅读一个月,但借据不够完整,请你帮他补充。
借据
我从高凉图书馆借《中庸》《论语》《   》《   》四本书。借期为一个月。
借书人:汤姆
①请从“四书五经”里面再选另外两部补写上去。
②借据的格式不完整,请指出并改正过来。
   
9.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斝(jiǎ),其形状像爵,但比爵大。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底有平底、圆底,足有锥状实足、锥状空足、柱形足等。斝可作温酒和饮酒之用。
(1)这段文字是从形状、   、   三个角度介绍斝,画线部分的说明顺序为   。
(2)结合下图,指出斝和爵形状上的相同点: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讨厌,憎恨;有什么益处;同时得到;助词,用作后缀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何加”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有什么益处的意思。
故答案为:讨厌,憎恨;有什么益处;同时得到;助词,用作后缀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C中的“之”都是代词,D项为助词,“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3.【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舍弃/房屋;
B项,都是副词,也;
C项,同“德”,感恩,感激/动词,得到;
D项,对,对于/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4.【答案】A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A作者主要阐述了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要舍生取义的观点。所以A项错误。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文言文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证方法及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5.【答案】(1)孟子·告子上;轲;子舆;思想;教育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轲、舆”不要写错。
(2)根据平时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答题即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贤者能勿丧耳”的就是“本善”,因此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结合语境分析,文章第三段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然后分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最后总结出这样做就是失去了本心。因此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故答案为:⑴孟子·告子上;轲;子舆;思想;教育
⑵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⑶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即可。
⑶此题考查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6.【答案】(1)祸患,灾难;同“辨”,辨别;侍奉
(2)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论据;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辩”属于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得兼:同时获得。取:选取。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 乡通“向”,原先,从前,先前。:今,现在。为(第一个),为了。为(第二个),接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
(3)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据此可知“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意思相同。
(4)此题只要能列举出合适的例子并简要阐述即可。如: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祸患,灾难;同“辨”,辨别;侍奉
⑵ 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⑶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⑷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可正确答题。
⑷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7.【答案】(1)同“避”,躲避;假如,假使;不如,比不上;给
(2)B
(3)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4)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万事莫贵于义
【知识点】中心论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辟”属于通假字。
(2)这样;这种行为。B比。C因此;为什么。D 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给。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独:只,仅仅。是:这、这样。丧:丧失,丢失。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于: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文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乙】文作者首先引用子墨子的话“万事莫贵于义”,提出论点,然后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进行证明这句话,最后再次总结强调本文的论点。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同“避”,躲避;假如,假使;不如,比不上;给
⑵ B
⑶ 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⑷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事莫贵于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8.【答案】(1)①;④;③;②
(2)贰佰圆整
(3)孟子;大学;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改正: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年×月×日”。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①六十而耳顺;②垂髫指小孩 ;③而立是三十岁;④四十而不惑。故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
(2)五言律诗每首八句话,每句话八个字,共四十个字,每个字5元,共200元,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用大写数字书写总额度为: 贰佰圆整。注意“佰”不要写成“百”。
(3)①四书包括《中庸》《论语》《孟子》《大学》 这张借据没有写日期,应在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借书的时间:“×年×月×日”。
故答案为:⑴①④③②
⑵ 贰佰圆整
⑶孟子 大学 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改正: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年×月×日”。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⑵本题考查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及字形的积累。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
⑶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修改应用文的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应用文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考试时经常涉及,要想做好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并经常运用,达到熟练的目的。
9.【答案】(1)种类;作用;从上到下(空间顺序)
(2)三足;两柱
【知识点】图表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空间顺序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第三句从器身、腹形、底、足几个角度介绍斝的种类,最后一句介绍斝的用途。这段话分别介绍斝的口、身体、腹、底、足,是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2)认真观察斝和爵的图片,可以看出斝和爵都有两柱、三足。
故答案为:⑴种类 作用 从上到下(空间顺序)
⑵三足 两柱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②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①认真审题,明确要求。②仔细观察图片,全面准确捕捉信息。③表达注意事项: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表达要得体、简洁、连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