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8 14:0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理解词的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
2.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苏轼诗词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深受大家喜爱的大文豪:“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的豪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的柔情,“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的孤高。这位大文豪就是?-生答:-苏轼。今天我们将通过《定风波》的学习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苏轼。
二、初读本词,走近苏轼。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三名同学合作朗读,分别读词的小序,上阙和下阙。教师点评。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苏东坡的形象。
4.学生带着对苏东坡的想象,有感情地齐读。
过渡
师:我们读完后,就不难发现全词围绕一件什么事来写的呀?
生:遇雨。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明确:“雨具先去”,说明始料未及,“同行皆狼狈”说明雨下得很大。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遇到了这样一场始料未及的大雨,你会怎么办呢?而苏轼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
三、小组合作,分析苏轼。
1.明确活动规则:
每小组成员分为主持人、小演员、散文家和鉴赏家四种角色,组内分工,各展所长。
主持人,负责协调分工、主持和点评。
小演员,扮演苏东坡,有感情地朗读。
散文家,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呈现词句的画面;
鉴赏家,选择喜欢的词句,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从人物描写、表现手法、意象等角度分析,注意结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2.教师生动演示:
规则知晓了,具体如何展示呢?下面李老师以第一句为例,一人分饰多角,给大家演示一下。
首先,主持人上线啦: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我们知道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此买田终老,不料归来途中却突逢大雨,那么他会怎么做呢?有请小演员。
小演员上线: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主持人:小演员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悠然从容的苏东坡。接下来有请散文家,带我们走近词中的画面。
散文家:面对那“穿林打叶”的疾风骤雨,苏轼不以为意,甚至不妨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起了雨中吟咏长啸的兴致,他迎着风雨,放慢了脚步,聆听雨韵,悠然前行。
主持人:散文家的讲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呀,最后有请鉴赏家,带我们探讨苏轼的人物形象。
鉴赏家:我认为这句词中“莫听”“何妨”两个口语词写出苏轼不为风雨所影响甚至能享受风雨的积极心态。“吟啸”“徐行”两个动作描写与同行者“皆狼狈”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苏轼的从容、淡定。
好,李老师这个“自卖自夸”的演示就到这里,活动流程大家还有疑问吗?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大家,准备时间5分钟,请大家把握好时间。
3.学生讨论和小组展示:
赏析上阙:
(1)教师追问:“竹杖芒鞋轻胜马”是拄着拐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吗?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轻”在这儿怎么理解?
明确:“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 “无官一身轻”,是他乐观豁达、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
(2)知人论世,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含义。
明确:这一句作者运用了双关语,“雨”既指自然风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任”字写出作者任由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表现了词人在潇洒镇静中的坚强、大无畏之心。
(3)上阙小结:苏轼面对人生风雨,他不但没有躲避,反而吟啸徐行,笑傲风雨,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评价苏轼: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板书)
(4)引导学生再读上阙,读出苏轼笑对人生风雨的豁达。
赏析下阙: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料峭”“微冷”体现了苏轼在经历被贬黄州的这场政治风雨后的失意与苦闷,“山头斜照”象征苏轼内心的希望,作者在经历苦难后,仍然能坚守希望,体现出苏轼的乐观坚强、永不言弃。
(2)教师提问:这句词给你怎样的启发?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就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阳光总在风雨后。
天无绝人之路,无论何种境遇,都要乐观坚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下阙写雨后初晴,作者结尾为何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明确:“也无风雨也无晴”,从自然之景来看,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作者心境如一,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而是悠然从容,泰然自若。
从人生角度来看,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在仕途中无论顺利还是不顺,都宠辱不惊,平常之心,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他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4)学生齐读下阙,据此,拟写下联来评价苏东坡。
参考答案:看破尘世晴雨的智者。
下阙小结:苏轼,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永远都是宠辱不惊,超然物外,他仿佛拥有看破一切的处世智慧。
四、配乐背诵,演绎苏轼。
通过自由朗诵,来体会苏东坡的旷达和智慧。请学生充当小演员,用背诵的方式上台演绎苏轼。
五、探究“归去”,深入了解苏轼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是归去哪里呢?是像陶渊明那样“归园田居”,还是皈依佛门,还是……
1.学生讨论并各抒己见。
2.教师展现苏轼诗词和资料引导分析。
有个成语叫盖棺定论,意思是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有到了他死后才能真正知晓。苏轼一生历经风雨,他在临终前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认为自己平生所建立的功业,并不是在朝中做大官的时候,而恰恰在被贬谪的这三州。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苏轼在这三个政治失意之处所留下的经典诗词。任选一句,说一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
被贬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被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被贬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我们再来看看著名学者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大文豪,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3.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苏轼一生虽历经风雨,但乐观豁达是他一生的总旋律。他在失意时也许有过“归隐田园”的想法,但终究还是笑傲风雨,超然从容地度过了这一生,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1.拓展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现在,很多同学面对中考的压力而无所适从,请你运用苏轼的人生观以《东坡对你说》为题,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鼓励一下他们。
板书设计
定风波
雨中苏轼: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苏轼:看破尘世晴雨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