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A 试卷
考试时间: 2024年 1月26 日上午10: 30-11: 45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8000多年前分布于我国东北西部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已经能够制造较为精致的玉石装饰品组合——玉玦和条形玉坠。同类的玉玦和玉坠的装饰品组合在河姆渡文化中也可以看到。2002年在长江下游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残长达 5.8米的独木舟。据此可知
A.史前文化可能存在交流 B.玉器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C.区域文化的趋同性增强 D.中原文化影响其他地区
2. 传世典籍中系统的商代讲述当自《史记·殷本纪》始,司马迁撰作此篇所据文献有《尚书》(包括《书序》)、 《诗经》、 《国语》、 《左传》、 《世本》、 《大戴礼记》等。这说明
A.文献史料不如实物史料真实 B.文献资料的记载都无法考证
C.传世文献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D.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历史
3. 据史料记载: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迁往桂林、象郡、南海” “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秦始皇徙民旨在
A.开发边远地区 B.拓展秦朝疆域
C.巩固国家统一 D.强化边疆管理
4.右图是某学者著作部分目录,反映东汉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王国问题
B.外戚乱政
C.黄巢起义
D.积贫积弱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试卷(共 6页)第 1 页
5. 据《新唐书·兵志》记载: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己。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反映唐代府兵制
A.易形成地方割据 B.兵农合一 C.增加了军费开支 D.兵将相熟
6. 宋太祖赵匡胤在制定统一全国的战略时,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首先就选择了征伐川蜀。他认为,五代以来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因此首先要夺取巴蜀,其次再取闽广地区、江淮地区。由此可见当时
A.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B.经济决定军事方针制定
C.川蜀地区经济发展最快 D.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7. 作为明朝政治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内阁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大明王朝的始终。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成祖时内阁出现,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这表明
A.内阁权力在扩大 B.丞相制度又重新确立
C.皇权在逐渐减弱 D.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8. 明清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捐官、行贿、购房、卖人口,小到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观,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这表明
A.美洲等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社会生活奢靡之风日益盛行 D.明清文学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9. 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康有为的观点
A.挑战了儒学正统 B.否定了先秦儒学
C.抨击了君主制度 D.体现了中西结合
10. 《潢川采访手稿·大事记》记载了 1900年发生在河南光州一事: “时值考棚,五县文武童生凌辱内地会,艾牧师旭脑部受伤。”;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了停止河南光州在内的49个城镇文武考试五年。这从侧面反映出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B.清政府改革科举制度
C.清廷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
11. 1913 年初,孙中山为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的胜利所鼓舞,说: “今欲巩固本党基础,以巩固中华民国基础,较之革命之事甚易。”但到了 1913 年底,孙中山痛苦地承认“独夫政治现又得逞,其压迫较之当初的满清,更加令人无法忍受”。孙中山认识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二次革命失败 B.“二十一条”要求 C.袁世凯称帝 D.张勋复辟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试卷(共 6 页)第 2 页
12.北洋政府在 1916年2月设中央农事试验场; 在地方上设立了棉业、糖业、畜牧、茶叶等试验场。这些试验场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体现北洋政府致力于科研兴国
C.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 D.标志着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开始
13. 茅盾回忆五四运动时说:“我把从前读过的经史子集统统置于高阁,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只有看得多,才能比较,才能分辨出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不正确的; 只有这样自己探索出来的正确东西,自己才真正受用。”这说明五四运动
A.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B.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D.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14. 毛泽东在1928 年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写道: “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并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最符合毛泽东主张的地方是
A.四川、山西 B.江西、河南 C.湖北、湖南 D.广东、广西
15. 下面是安徽省博物院的展厅里陈列的三封红色家书的部分内容。这些家书
信件 内容节选
第一封 父母方面, 以为(我)病逝可矣,不必感伤……廿五年来, 于社会无微功,然亦无愧!民国十七年九月书于南京卫戍司令部看守所中。
第二封 使汝含悲退去,将来出笼至蜀工作,定有可望。如未遂志,为党光荣, 何足叹惜!民国二十年安庆书。
第三封 儿来信无别,问候大人、家庭……今有敌人消灭以后, 我六安赤区很受欢迎……,我在红四军……当战士。书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六安。
A.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性 B.充分宣扬了抗日反蒋的斗争精神
C.坚定了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信念 D.充满了革命烈土深厚的家国情怀
湘北省北方老联老协作体*历史试卷(共 6页) 第 3 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 55分。
16. 【农业与中华文明】 (14分)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从虞、夏到春秋时期,我国农业仍保留了从原始农业脱胎而来的明显印痕,木质耜的广泛使用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工具已日益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进入铁器时代以后,耒耜仍以变化了的形式继续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用铁铸农器大体始于春秋中期或稍前,到了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的普通。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早期文明农业发展变化的特点。 (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农业发展与中华早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 (8分)
17.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革】 (15分)
材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第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极其蜕变》
材料二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因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试卷(共6 页)第 4 页
材料三 宋代考试制度, 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 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5分)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科举制度发生的变化并评价科举制。 (10分)
18. 【北洋政府与新社会因素】 (14分)
材料一 北洋政府财政部部长熊希龄在1913年10月向袁世凯提议由财政部派监理官前往各省分驻官银钱行号监视包括纸币发行在内的一切业务,并由财政部拟具《各省官银钱号监理官章程》。北洋政府制定了很多推广中国银行纸币的法令措施,1913年还专门颁布了《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规定一切官款出纳及商民交易,完纳各省钱粮赋税,发放官俸军饷等,一律通用中国银行兑换券,如有拒不收受及折扣、贴水等,从严取缔。中国银行纸币很快树立了良好信誉,发行量迅速增加,从 1912年的 106万元,增至1927年的 1.59亿元,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中资发钞银行。
——摘编自石涛《近代中国纸币发行权演变研究》
材料二 1912年至1928年,这 16年的历史,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时期,具有它独具的特点,有它展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也为未来开辟了道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新的因素也在不断增长。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洋政府发行纸币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新的因素不断增长”的理解。 (6分)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试卷(共 6 页)第 5 页
19. 【民族危亡与个人抉择】 (12分)
如表是中共一大部分代表人物的简要人生经历。
根据上述材料,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试卷(共 6 页)第 6 页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A试卷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A C C B B D A B
9 10 11 12 13 14 15
D C A C B C D
一、选择题
1.A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玉器装饰品组合借鉴了东北兴隆洼文化的技术,而独木舟为
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选 A项;材料没有体现玉器技术走向成熟,排除 B项;材料强调的也并非
是趋同性,排除 C项;材料反映的是东北兴隆洼文化对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影响,并非中原文化影响其
他地区,排除 D 项。
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撰述商朝历史时,通过对传世文献《尚书》《诗经》等的研究,可以了解
到当时时代人物、事件和社会环境等,所以 C 项对;材料未涉及考古实物,且考古实物可与文献史料相互
印证,排除 A项;文献资料的记载可以通过考古等方式进行考证,排除 B项;历史真相可通过研究学习而
获得,排除 D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始皇迁徙人口都是其推行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秦朝统治的举措,C项正
确。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秦朝疆域,强化边疆管理都是目的之一,相比而言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A、B、D
三项。
4.B
【解析】根据“后汉外戚宦官之祸”“董卓之乱”,B 项正确。A 项错误,“王国问题”已经通过“推恩
令”解决了;C 项“黄巢起义”是唐朝,东汉是黄巾起义;D 项“积贫积弱”指北宋。
5.B
【解析】根据材料“居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可知府兵制有战时为兵,闲时为民
即兵民合一的特点,故选 B 项。根据材料“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可知府兵制之下,兵将互不
相知,不易形成割据势力,排除 A 项和 D项;兵民合一的特点为国家节省了军费开支,排除 C 项。
6.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是宋太祖时,在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江南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答案(共 4 页)第 1 页
{#{QQABIQYEggggAAAAAQgCUwXKCAMQkAEACIoGhEAIIAAAiQNABAA=}#}
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巴蜀、闽广、江淮等地区的经济都较繁荣,因此 D 项正确。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此时还没有超过;B 项说法绝对,军事方针的制定是多种因素综合的考量;C 项中的“最快”无从判断。
7.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选 A 项。B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表述错误,内阁
权力的加强是皇帝给予的,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材料折射的是皇权强化,不是中央集权,排除 D项。
8.B
【解析】“三言二拍”作为明代小说,其所描述的场景中多次出现白银,这说明当时白银已经成为普遍流
通的货币,B 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白银的来源,排除 A 项;白银在明代小说中被描绘,不能证
明当时社会风气奢靡,排除 C 项;D 项中“出现”表述错误。
9.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在解释“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仆人,这体
现了把中国儒家思想同西方启蒙思想相结合的特点,选项 D 正确。材料只是对“民贵君轻”进行新的解释,
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康有为是借用了儒家思想来宣扬维新变法,因此排除 A项和 B 项;材料没有否定君主
制度,否定的是君主专制,排除 C 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可推知,被停止的这些城镇科举权,起因是这些城镇曾经反抗过洋人或教会,清
政府的禁止实则是对列强的妥协,放弃了自己的国家主权,因此选项 C 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早在镇压
太平天国运动时已出现,排除 A项;B 项、D 项均与材料无关。
11.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3 年 3 月的“宋教仁案”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被镇
压,袁世凯逐步展开独揽大权的活动,选 A 项。B 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是 1915 年;C项发生在 1915
年;D 项发生在 1917 年。
12.C
【解析】根据材料“在地方上设立了棉业、糖业、畜牧、茶叶等试验场”可知,北洋政府重视对经济作物
的科研,说明政府是鼓励经济作物的种植,这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单一性,故选 C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府
对农业的科研,A项与材料没有因果联系,排除;材料只体现了“农业科研”,无法得出“科研兴国”的
结论,排除 B项;D 项说法错误,中国农业近代化从鸦片战争后开始。
13.B
【解析】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带来个人思想的变化,引发理性思考,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 项正确;
材料着重强调五四运动带给人的理性思考,无法体现加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 A 项;因果联系颠倒,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答案(共 4 页)第 2 页
{#{QQABIQYEggggAAAAAQgCUwXKCAMQkAEACIoGhEAIIAAAiQNABAA=}#}
排除 C 项;材料并未提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排除 D项。
14.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推动了革命在群众中的影响,为后
来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地方有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
最符合条件的是 C项。
15.D
【解析】根据材料“廿五年来,于社会无微功,然亦无愧”“如未遂志,为党光荣,何足叹惜”“问候大
人、家庭……今有敌人消灭以后,我六安赤区很受欢迎…… ”“我在红四军……当战士”可知,无论是
为革命不畏牺牲还是战斗胜利后的喜悦,都体现出革命烈士浓浓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第一
封家书的时间民国十七年(1928 年),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 A项;这些家书不具有抗日的斗争
精神,排除 B项;红军长征开始时间为 1934 年,材料中三封家书在长征之前,排除 C 项。
二、非选择题
16.(1)生产工具由原始的木石骨蚌到青铜再到铁器;耕作技术由刀耕火种演变为精耕细作;耕作方式由
简单的集体协作逐渐演变为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6分)
(2)农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出现大量剩余产品;农业逐渐与手工业分离,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地区,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私有
制的出现,中国迈入阶级社会,建立了早期国家。中华文明也以中原为核心向周围扩散,核心与周围互相
吸收、互相融合,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推动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并成为世界早期古代文明中
心之一。(8分)
17.(1)变化:从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1分)
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政治的腐败黑暗。(4 分)
(2)变化:在考试和录取过程上更加公平公正;在参考范围上平民子弟比重加大;在官员任用上考试合
格即可入仕。(4分)
评价:打破特权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开拓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答出四点得 4 分)但侧重于才学考试成绩,易忽视品德的考查;考试内容较为单
一,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答出两点得 2分)
18.(1)举措:由财政部派遣监理官前往各省监视纸币发行业务;拟定颁布各项章程和法律措施;要求一
律通用中国银行兑换券。(答出两点得 4分)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答案(共 4 页)第 3 页
{#{QQABIQYEggggAAAAAQgCUwXKCAMQkAEACIoGhEAIIAAAiQNABAA=}#}
原因:列强经济侵略与殖民导致外国银元大量流通;长期的战争导致政局动荡,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传统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工业发展受制;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政府权威不足。(答出两点得 4分)
(2)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思想文
化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宣扬了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社会生活上除旧布新,政府颁布
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和改变称呼等法令,文明逐渐开化;外交上不平等外交向修约外交转变。(答出三点
得 6分)
19. 参考示例
观点:面对民族危机个人应始终为民族解放与民族复兴而奋斗。(2 分)
论述: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 年辛
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仍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为
中国革命指明了新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一批青年知识分子选择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如董必武、周佛海、邓恩铭、何叔衡等人,积极成立或加入共产党早期组织,
创建中国共产党。但面对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所遇到的环境恶劣、力量薄弱等问题,周佛海产生了
动摇,最终决定脱党。随后不顾国家安危,与汪精卫集团合作叛国投敌,最终被处死刑。而董必武、
邓恩铭、何叔衡等人则坚决秉持马克思主义,大力发展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虽然有许多如邓恩铭、
何叔衡等在革命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但爱国青年们仍然坚定信仰,前赴后继,始终为民族解放而奋
斗。(8 分)
当代青年也当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 分)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答案(共 4 页)第 4 页
{#{QQABIQYEggggAAAAAQgCUwXKCAMQkAEACIoGhEAIIAAAiQ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