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距今约4000年,遗址发现了大量手工作坊遗址,包括玉器、纺织和酿酒作坊。城址核心区域的一座巨大金字塔,顶部为平台,四面设有阶梯,用于祭祀神灵。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姜寨聚落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红山遗址
2.有学者认为,周代分封诸侯实际上是用封国的形式从组织上消化商朝遗民,并使他们成为周统治下的“新民”,即周公所说的“保殷民”“作新民”。这说明,周代分封( )
A.清除了商民反叛隐患 B.有利于形成政治认同 C.实现了国家文化统一 D.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3.战国时期,商鞅认为:“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荀子认为:“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这些主张( )
A.强调了君主集权的重要意义 B.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C.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D.体现了重构社会秩序的愿望
4.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表中史实体现了西汉政府( )
时期 史实
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十一年夏季,南越王赵佗接受汉高祖所赐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遂成汉朝的藩属国
汉武帝时期 元鼎四年,南越王赵兴和群臣请求归属汉朝,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元鼎五年,汉武帝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元鼎六年,南越国灭亡
A.保持边疆地区稳定 B.实施民族和睦政策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强化郡国并行政策
5.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
A.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6.780年,唐政府推行两税法时规定“户税交钱”,但由于农民手中无钱,因而实际交纳户税时,广大农民或出售农产品以获取现钱,或采取折钱纳物(即将税钱折算成绢帛等实物)方式进行交纳。由此可推知,两税法的实行( )
A.导致了赋税征收的混乱 B.加重了农民的税额负担
C.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扩大了国家财政的税源
7.下表为元杂剧中部分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反映了
剧名 女性形象
《墙头马上》 李千金身为大家闺秀,却与墙头一见倾心的裴少俊月夜私会
《西厢记》 崔莺莺本与表兄郑恒有婚约,但在寺中遇到情投意合的张生时,她没有顾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弃郑嫁张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赵盼儿为解救失足落入火坑的好姐妹宋引章,勇敢地智斗贪财好色的周舍
A.市井娱乐的需求 B.社会矛盾的激化
C.舞台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8.宋代以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设四监司,分别是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措施旨在( )
A.解决积贫积弱 B.抑制武将势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中央集权
9.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张居正病逝后,皇帝先给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剧变表明( )
A.明代相权膨胀对皇权形成威胁 B.明代官僚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
C.君臣共治的统治理念开始瓦解 D.明代官员的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10.清代奏折创立之初,只在京城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中使用,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变化( )
A.推动皇权向地方渗透 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C.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D.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
1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盛产棉布的松江、嘉定一带,“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由此可见,当时这一地区( )
A.传统社会经济结构解体 B.农业技术出现重大突破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 D.人地间矛盾进一步加剧
12.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A.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13.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认为是“用夷变夏”,威胁了清朝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抨击。由此可知( )
A.士大夫阶层从麻木与愚昧中觉醒 B.鸦片战争对民族觉醒的影响有限
C.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阻碍变法开展 D.主流知识分子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14. 19世纪 60年代,因为社会的大破坏,国家税收的减少,大量人口的丧失,故清政府无力主持社会的重建工作,地方社会随即发挥了非凡的动力,诸如慈善、治安、防卫、宗教等工作,社会便在此种动力的推动下得以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 中央集权力量削弱 B. 地方自治形成完整体系
C. 清廷统治土崩瓦解 D. 清廷积极推动地方自治
15.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痛斥“动言风煞(水),致珍宝埋没不能现用”的现象,主张于全国21省通21条大道;而到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洋务派官僚倡议修建铁路、开采矿藏时,朝野守旧势力纷纷援引风水龙脉之说相指责。对比两者可知( )
A. 洋务新政后期的改革越来越趋向保守 B. 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 《资政新篇》体现先进国人的近代观念 D. 洋务运动违反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潮流
16. 20世纪初,改良与革命两派为中国前途的争论已近白热化,虽然双方都视对方为仇敌,但在尊重、张扬个人权利,限制公权上却是一致的。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主宪政观念影响加深 B. 君主政体已经不合时宜
C. 清政府革新能力已丧失 D. 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17.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骞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 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18.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写到:“《辛丑条约》是空前严重的丧权辱国的奴役性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其中“空前严重”表现为( )
A.清政府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
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些规定旨在( )
A.实行三权分立 B.推行责任内阁 C.维护民主共和 D.保障自由平等
21.民国建立后,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地方自治制等西方有过的形式,都反复被引入中国,结果只是野心家借羊头卖狗肉,成为军阀夺权、个人独裁的遮羞布,以致“政党被禁止,国会被解散、‘约法’被抛弃”。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政治体制存在缺陷
C.帝国主义对华内政的干预 D.地方军阀割据混战
22.表中所示为1872至1895年间在中国境内创办的近代企业统计情况。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 )
类型 统计总数/家 资本总数/元 工人人数/人
国人创办企业 90 25126895 60000
外国在华企业 16 4829000 34000
中外合办企业 1 629370 一
A.民族企业全面占据优势 B.列强经济侵略遭到一定抵制
C.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民族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23. 如表是1913年和1919年中外纱厂纱锭、布机实数对照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纱锭(枚) 布机(台)
华厂 外厂 华厂 外厂
1913 484192 338960 2016 1986
1919 658748 577010 2650 3839
A. 外资纱厂的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 B. 外部环境改善推动民族纺织业发展
C. 实业救国思潮促进民族工业兴起 D. 政府放宽了民间资本限制允许办厂
24. 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表中数据表明,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 )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9% 7.3% 0% 7.1%
A.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B. 使我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 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D.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发展
25. 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题中,处理“四面八方”关系的经济政策,主要意图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 B. 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C. 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D. 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26.“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讲这段话是在( )
A.出席万隆会议时 B.与缅甸总理会面时 C.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D.出席日内瓦会议时
27.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建设三线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地区,“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战略最主要的目的是( )
A.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B.增强我国的国防能力
C.推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见下表
时间 成就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3年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1983年 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1号”研制成功
2003年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新中国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决策的推动 B.苏联等国的技术援助
C.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 D.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29.1982年常州被国务院设为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把企业与政府、集体、个人的经济责任环环紧扣起来,同时将经济责任与经济利益挂钩。这主要是为了( )
A强化政府对企业管控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C.变革企业所有制性质 D.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30.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1992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
A.经济特区的建立B.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宋代以前,绝大多数的城市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它们的政治意义远远超过商业意义,其商业活动只能局限在“市”这个特定的区域中进行,作为居民生活区的“坊”与“市”是相分离的。到宋代,城市一般沿街开店,商人只要纳税,都可在城中任择地点开设店铺,同时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中,又出现了夜市、早市和鬼市。为了加强管理,政府或构筑新的城墙,把近郊之地围入城中,把郊区变成城区,或在城外设厢,将其视同城区一样来管理。在此同时,在交通干线或人口聚集的地方也出现了由草市发展而来的市镇,两宋时期大约有6000~7000个墟集市镇,作为新型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 ——摘编自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
材料二
唐朝政治保留着“贵族共和”的特点,宋朝则形成了“君主独裁”的制度。所谓“君主独裁”,从官制上来说,就是尽可能多地将国家机构置于君主的直接指挥之下,方方面面的国家运作,均由君主一个人来统辖。
——摘编自吴钩《新民说·宋仁宗:共治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指出变化的根本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实现“君主独裁”的具体措施。(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
三 铁路与公路交通.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
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 ·····
七 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 ·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
材料二
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自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革在小岗村取得成功之后,在1979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允许当时农村最贫困的“三靠队(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从1980年开始首先实行“大包干”的决议。1980年年底进行清点时,发现全国有14%的生产队采用了“大包干”的形式,不管这些生产队原来的生产情况如何,在采取了包干到户的这一年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 1981 年开始政府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推广到全国,在当年年底实行的生产队就达到了45%,第二年提高到80%,到1984年全国农村99%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摘编自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材料二 1998年以来,为解决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收听不到广播、收看不到电视的突出问题,国家实施了“村村通”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了近1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实践证明,“村村通”是各级政府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工程,对于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对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广大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村村通”工程的意义。(8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据材料“距今约4000年左右”、“手工作坊遗址,包括玉器”、“巨大金字塔……用于祭祀神灵”并结合所学可知,石峁遗址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该遗址出土了玉器,还有较大规模的祭坛,其文化特征与辽河上游的红山遗址最为相近,故选D项;北京人遗址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姜寨聚落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均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址,排除B、C项。
2、B
3.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可知,商鞅和荀子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状提出了治理方案,强调尊卑有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社会关系,说明他们意在重建社会秩序,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集权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商鞅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以民为本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C
5.【答案】D据材料“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平民政治”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项;科举制加强的是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并未因科举制的实行而加强,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是关于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没有涉及实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本题材料主要是讲科举制按成绩选官,是平民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没有谈对后世的影响,排除C项。
6、C
7、A【解析】表格中元杂剧的女性形象,都是反对封建思想束缚,争取婚姻自由,维护女性权益等,这反映了市井娱乐的需求,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舞台艺术,排除C项;材料是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元朝及以后女性地位并未因此改变,排除D项。
8、D
9.【答案】B由材料“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可知内阁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官僚体制对皇权缺乏制度性的制约,故选B项;明初已经废除了宰相制,排除A项;“君臣共治”是民主政治的表现,不符合封建统治的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体制,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D项。
10、A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作物种植减少,粮食依赖产粮区供给,有利于农作物商品化发展,故选C项;“解体”不合时空,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重大突破”不合史实,明清时期农业仍使用铁犁牛耕,排除B项;“人地间矛盾”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松江、嘉定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相悖,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不能体现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异质”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受到了西方学说的影响,但它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故C项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并不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
1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本题材料“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抨击”可知,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受到士大夫的抨击,说明鸦片战争后大部分传统士大夫仍然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对民族觉醒影响有限,B项正确;材料中士大夫强烈抨击林则徐、魏源等人,说明士大夫阶层并未觉醒,排除A项;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阻碍变法开展,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主流知识分子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无法说明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据材料可知,19世纪60年代的清朝中央政府无力主持社会的重建工作,让地方社会主持地方重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力量遭到削弱,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当时地方自治形成完整体系,排除B项;材料可以反映当时清政府统治力量削弱,但不能得出当时清廷统治已土崩瓦解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清廷积极推动地方自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5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末期(中国)。根据材料“洪仁玕痛斥‘动言风煞(水),致珍宝埋没不能现用’的现象,主张于全国21省通21条大道”可知太平天国后期纲领《资政新篇》主张发展现代交通,而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顽固派却用风水龙脉之说反对洋务派修建铁路、开采矿藏,这一对比说明《资政新篇》具有先进性,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顽固派官员反对洋务派修建铁路而不是改革渐趋保守,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B项;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虽然两派争论不休,甚至视对方为仇敌,但是在保护个人权利和限制公权方面高度一致,体现双方都认可民主宪政理念,这反映了这一理念的影响加深,A项正确;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此外,君主政体包括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政体,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国内出现了改革与革命赛跑的现象,中国走向君主立宪政体式民主仍有可能,也说明清政府仍有一定的革新能力,排除BC项;据材料可知,题干主旨是强调两派主张的相同之处,反映了当时民主宪政观念影响加深,而未涉及国情情况,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不论是变法还是实业救国,还是革命,都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之下中国人的努力,A项正确;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时间不符,排除B项;“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不符合实业救国,排除C项;三者都代表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A项。
D
A
20 C
21 A
22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872至1895年间,中国人创办的民族企业数量、资本总数、工人人数均高于外国在华创办的企业和中外合办的企业,这可以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遭到一定抵制,B项正确;民族企业无论从技术、管理,还是从发展程度、发展规模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我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近代民族工业结构并不合理,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D项。故选B项。
23【答案】B【解析】据材料“1913年和1919年中外纱厂纱锭、布机实数对照表”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中外纱厂纱锭、布机实数虽然都有增长,但华厂数量增加相比之前较为显著,这是因为此时期的一战使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此时是一战时期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而不是外资纱厂的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排除A项;实业救国是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原因,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而不是一战期间,排除D项;故选B项。
24 【答案】C 【解析】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可知,1956年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三大改造完成,说明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C项正确;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材料表格反映了三大改造,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排除B项;表格数据表明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建国后(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面八方”的思想是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劳资、内外,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劳资两利、内外交流的政策”可知此时允许私有制存在,这明显有利于恢复崩溃的国民经济,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在1953年开始,排除A;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D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6.D
27 B
28 C
29 B
30 B
二、非选择题
31.(1)新变化:城市的空间界限和时间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市镇不断发展、数量增加。(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根本原因:工商业的发展繁荣。(2分,言之成理即可)
(2)具体措施:设枢密院与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崇文抑武。(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32.(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粮食能够自给自足;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的革命武装;有利于游击战的地理条件
(2)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为抗战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减轻正面战场压力起关键作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3.【答案】(1)特点:村民自发推动;由试点到推广;成效显著。(6分,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有利于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百姓生活;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拓宽了农民的视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8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