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6课《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课件(沪教版五四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第26课《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课件(沪教版五四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8 19:4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王实甫教学目标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4、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5、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关于作者 王实甫: 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西厢记》在王实甫现存的3种杂剧中,5本21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课文赏析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 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 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 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 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 搂带宽三寸。 整体感知 上片写景,重点体会景物的特点;
下片抒情,重点领会表达的形象性
细节品味领会对仗和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品味语言的风格
“滚滚”“醺醺”“阵阵”“纷纷”
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桃花之艳丽明亮,最易让人兴时光易逝之感。香风、暮雨适足以增其愁绪。此处“滚滚”“醺醺”“阵阵”“纷纷”等叠词的使用,渲染自然界细微之变化,强调人世的无常与惊心动魄品味感情
(1)“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
(2)“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文句点化自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处不避重复,化熟为生,化俗为雅。“怕”意为担心天黑,暗含相思之苦,“又”表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相思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黄昏。“新啼痕”“旧啼痕”,表明整日以泪洗面,着一“压”字,更是写绝了凄苦。“断肠人忆断肠人”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柳永“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复的使用,强化了主人公的愁绪。
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作业1、摘录一首你喜欢的作家的散曲作品,并写写喜欢的理由,字数不限。 2、在本单元中认识到的这几位散曲作家中,你更欣赏哪一位的作品?试举例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