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源包】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鼎湖山听泉(导学案+课件+达标测试)(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资源包】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鼎湖山听泉(导学案+课件+达标测试)(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8 20:19:37

文档简介

《鼎湖山听泉》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加红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繁衍(增广、增多) 礼遇(待遇)   迥然相异(差得远)
B.品味(辨别好坏)  肃穆(恭敬)   生意盎然(洋溢)
C.幽曲(深远、僻静) 拾级(同“涉”) 新陈代谢(哀亡)
D.驻目(居留其地)  怅惘(失意)   绿阴如盖(伞)
二.下列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进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 ,无处不 。山间林密,泉其 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 过亮亮的一 ,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A.鸣 涌 在 闪 潭   B.有 响 隐 闪 泓
C.涌 鸣 隐 闪 泓   D.鸣 涌 隐 掠 汪
三.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使进山之人如入清彻透明的境界,声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B.身不由己,询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C.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D.安祥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
四.下列句子没有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
B.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
C.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D.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五.语序最顺当的是 ( )
A. 经阳光的照耀,整整齐齐的排列着,常绿树,现出可爱的亮绿色。
B. 整整齐齐的排列着,现出可爱的亮绿色,常绿树经阳光的照耀。
C. 常绿树,整整齐齐的排列着,经阳光的照耀,现出可爱的亮绿色。
D. 现出可爱的亮绿色,常绿树,整整齐齐的排列着,经阳光的照耀。
六、阅读。
(一)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1.“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这句中的泉声是怎么“浸着月光”的?为什么“听起来格外清晰”?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

2.作者是如何写出泉声的层次感的?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写泉声的层次,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比喻?
答:

3.“我俯身听着……引我遐想”形象地表现了“我”心灵被泉水净化的过程,下面诗句中能表现诗人心灵被净化的是(    )   
A.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4.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并仿照“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句式也写出一句话。
答:

5.鼎湖山景色优美让人陶醉,给人感悟,请你写一句广告语进行宣传。(针对一方面即可)
答:

(二)
东山魁夷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过。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详,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翅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上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是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摸样。它门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群鸟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育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得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注:东山魁夷是日本著名的画家,也长于散文写作,他的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的作品并称“双璧”。
6.文章开篇三段描绘子一幅怎样的画面,试分析其作用。
7.“我也是群鸟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在是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8.请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
(2)美,正在于此。
9.请分析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其主旨,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D 二 .C 三.C( A中“彻”应为“澈”,B中“询”应为“循”D中“祥”应为“详”)四.A 五.C
六、1.“泉声浸着月光”即月色中传递着清脆悦耳的泉水声;“听来格外清晰”,这里“清晰”既点名听觉上泉声清脆,又指明视觉上月光照在鼎湖山上,景物分明。由于在月光下看得分明,从而使人感觉到“格外清晰”。
2.比喻排比  这些乐器正好组成交响乐的各种声部,为下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
3.A 
4.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以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陶冶情操,开拓眼界,知识就是人类的导师。(所写句子必须与样句的句式特点相一致,内容健康即可)
5.享受清幽环境,热爱自然人生
6.“群鸟不断飞过旷野的壮观画面”。作用: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欲抑先扬,以突出下文“鸟儿的盲目”。
7.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文对鸟儿行为的描述,转入对自身乃至人类行为的思考。
8.(1)是说鸟儿大多对自己不断飞翔的行为不自知,暗示了人类也有类似盲目行为。(2)人类生存的真正意义在于,舍弃盲从与自我偏执,回归诚实、谦虚、朴素的本我,尽管为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9.托物言志,赋予鸟儿以象征意义,写出人类自身的盲目与偏执,启迪人们聆听心灵的“清泉”,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树正确的目标。联系现实生活。可联想到:现代人快节奏、高强度、重功利的生活方式;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经济快速增长同时的道德缺失。
1.鼎湖山听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多样化的朗读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
2、本文语言优美隽永,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
3、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
【教学法】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欣赏多媒体课件:“泉水流动”的声音响起的同时,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鼎湖山风景图片)同学们,当你用心倾听着悦耳的泉声,欣赏着蓊郁的山林之景的时候,你们的心中一定在问,这是什么“仙境”呀?这里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今天我们要和作者一起走进鼎湖山,去聆听它特有的泉音。
2.作者链接
谢大光(1943一),1962年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3.知识链接
鼎湖山简介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 天溪景区以庆云寺为中心。满山青翠簇拥的庆云寺,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有大小殿房100多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
4.借助工具书所解决的生字词。
5.请用一句话说说读了文章后,你对鼎湖山之泉有怎样的认识。
【导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目中“听泉”二字是关键,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
明确:单纯从题目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字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化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蕴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后,仿《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
2、课文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请用“泉”组一个词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每空限填一字)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写闻泉;第二部分(第2—7段):写寻泉;第三部分(第8—10段):写听泉。
二、合作探究
1、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在文中划出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一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
三、精读品析
1、作者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说说作者听得了山泉哪些声音?入夜静心听泉,作者除了听出了泉水丰富的声 响,还听出了别的什么了吗?
2、自由读第五——七段。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
四、拓展延伸:
假如有一批游客要参观鼎湖山风景区,联系课文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风景区的特点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