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源包】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4画山绣水(导学案+课件+达标测试)(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资源包】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4画山绣水(导学案+课件+达标测试)(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8 20:23:33

文档简介

4.《画山绣水》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文中诗一般的意境,要靠反复的诵读方能体会。
(2)复述。学生适当的展开想像加以复述,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神态,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我们已经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之中。陶醉在那交响乐一般的鼎湖山泉水声,那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的林中小溪,那飞红滴翠的黄山美景。如果这些还不够,那么还有一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是哪儿吗?(学生回答)对,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先生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走进作者
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检测预习
1, 积累词语
攒聚(  ) 圩子(   ) 褒贬(   ) 贮藏 (   )
崭新(  ) 怠慢(   ) 精髓(   )  恍惚 (   )
2, 整体感知: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3.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桂林山水给人总的印象是什么?
桂林山水给人总的印象是清奇峭拔,堪称画山绣水。
(2)课文着重写了那几处山岩,为什么要着重写这几处山岩?
作者着重写了几个造型奇特有传说的山岩,之所以这样写,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课文不单是告诉读者桂林山水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要告诉读者有关山岩的故事,从中接受教育。
五、合作探究
1、学生再次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交流评价。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
(找句——赏析——朗读)

2、通过品读我们领略到杨朔散文的语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还穿插了一些传说故事。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个说说吗?(请学生讲述故事)

3、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
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六、精读品析
指名读第三节,说说这段文字的作用。
这一段是过渡段,一方面,是由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转为自然风光背后所蕴含的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另一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写转为这次漓江之游的具体描写。
七、拓展延伸:
根据你所欣赏过的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选择其中一幅编写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要求内容积极,能够折射我们现代的幸福生活。(200字左右)
4.《画山绣水》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我对于学科有偏重,因而对于数理化就不感兴趣。
  B.面对咆哮肆虐的洪水,有谁不愿拿生命再去冒险呢?
  C.太阳虽然早已下山,但暑气并没有收敛。
  D.她那活泼可爱的形象,清脆悦耳的嗓音,时时浮现在眼前。
二.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至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 )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
  ⑴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⑵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⑶悄无声息的暗示眼神 ⑷不停的絮絮叨叨
  A.⑵⑷⑴⑶ B.⑴⑵⑶⑷
C.⑶⑵⑴⑷ D.⑴⑶⑷⑵
三、根据下面的材料答题。
  某电视导演欲拍一则公益广告,三幅画面他已想好。一幅是:一条混浊的河流两岸,人们纷纷挥斧砍树。突然,暴雨倾盆而下,泛滥的河水咆哮着冲毁了家园;一幅是:青山绿水中,一座发电站的大坝屹立在河中,电线连着千家万户的明亮电灯;第三幅他欲用一行15字以内醒目大字作为画面来结束这则公益广告。请你代他书写。
广告:                         。
四、阅读。
(一)
  1自从古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人把它当做品评山水的论断。殊不知原诗只是出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2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一百六十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嶙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3凭着我一枝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从来却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4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眼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5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顶竹笠,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都搅碎了。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吐进竹篓里去。你也许会想:鱼鹰真乖,竟不把鱼吞进肚子里去。不是不吞,是它脖子上套了个环儿,吞不下去。
  1.作者有生花的妙笔,为何在第○3节中称自己为“钝笔”呢?
  2.第2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漓江水的什么特点?
  3.4、5两节用两幅画来表现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你能用简洁的语言给这两幅命名吗?
  4.第3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二)
文 竹   王良和
  ①时常以为案上那一盆文竹,很快就会死去。一年来,这纤瘦的植物,仿佛挣扎于生死的边缘,时青时褐,像文弱的君子恒对清癯的书生,病容凄楚对我的神色错愕。
  ②灯下读书,猛一抬头,青青竹影便飞了眼里,再一抬头,眸内的青影仿佛枯败如苍颜。那真是变种的竹,退出了岁寒三友的阵营,从耐雪的坚强,到畏风畏雨的柔弱;从户外的纠集繁生,到室内的排他独长,那铁线一样的幼茎纤枝。真的,只宜长在小小的盆内,占据两寸见方的空间?至于形象,那在微风里摇摇欲折的自悲自叹,虽然赢得栽竹者的相怜相惜,但多少有辱竹名了。
  ○3大概文竹只宜细心呵护的女性栽种吧,一旦落入粗心大意的人手里,就要吃苦头了。那是不宜经常晒太阳和浇水的植物。当阳光悄步蹑近,我就把它放到书架上,让青青竹色爬入唐诗宋词的意境中。不过浇水却没有定时,有两日一浇,也有十多日滴水不沾的。我原是个不懂栽植物的人,何况是娇生惯养的文竹?买回来不久,竹叶开始黄了,自叶尖徐徐蔓延,瞬间已苍颜衰鬓颓然乎其间,凄凉待毙。偶然我剪掉枯叶,落在盆里聊作春泥护花。每次以为最后一点墨绿即将消失了,谁知嫩绿却自枯叶间钻出。一年下来,不死反而长高。我才惊觉有些植物,表面柔弱实则刚强,潜藏着无穷的生命力和求生意志。是的,不断枯萎与更生,生命会变得更丰盛,一室春意在青绿里流转。(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
1.第①段中集中表现文竹的外在形象的词语主要有哪几个?
2.第②段中作者说文竹是“变种的竹”,理由有哪些?
3.同任何事物一样,文竹的生命也有两重性,文中能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4. 联系全文看,文竹那么“文弱、纤瘦”“娇生惯养”,作者却非常喜欢它,把它供养在案头,就是因为它能给人以生命的启迪,现实当中还有很多花草是让人们厚爱的,你厚爱的是哪种花草?请写出来并说明喜爱的理由。
5. 好的作品常能给读者以由此及彼的联想。如读到本文的“落在盆里聊作春泥护花”,我们就不会不联想起清代诗人   的《    》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         ”美好意境。
测评答案
一.C 二..A三、水可以载舟,亦能覆舟
四.(一)1.说自己钝笔是因为桂林的山水太美了,这种美是无法用文字来传递的。2.比喻,写出了漓江的水绿,令人心醉的特点。3.一是漓江水色图,二是鱼鹰捕鱼图。4.过渡,一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写转为这次漓江之游的具体描写。另一方面,是由对自然景观描写转为写自然风光背后年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二) 1.纤瘦 挣扎 文弱 凄楚 2.①柔弱得畏风畏雨,没有了耐雪的坚强。②只能在室内的排他独长,不能在户外的纠集繁生 3.表面柔弱实则刚强,潜藏着无穷的生命力和求生意志。 4.菊花——傲霜斗雪;梅花——凌冬开放,愈寒愈香;牡丹——雍容华贵;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时也虚心等 5.龚自珍 己亥杂诗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件26张PPT。画山绣水杨朔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 水奇、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走进桂林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 、《海市》 、《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预习检测: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精髓( )嶙峋( )攒聚( )
贮藏( )香醇( )褒贬( )
2 . 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
第二部分(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16~17段):启示人们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1)桂林山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
2)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上景色,他精心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两幅画面结合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课文第6~15段中,船家讲述的四个传说分别是什么?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写这些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
5)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自学指导1·桂林山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清奇峭拔,堪称画山绣水。这里的山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2· 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段是个过渡段,一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述转为这次漓江之游的具体描写;另一方面,是由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转为写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3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上景色,他精心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这几幅画面结合给你怎样的感受? 桂林山水图(第二段)漓江水色图(第四段)鱼鹰捕鱼图(第五段)
桂林山水图是总写,后两幅是分写。其中一幅是静态的漓江水色图,一幅是动态的鱼鹰捕鱼图。前者静,而后者动,动静结合,富于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4.课文第6~15段中,船家讲述的四个传说分别是什么?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写这些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四个传说分别是:父子岩、寡妇桥、望父石和媳妇娘岩。
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写这些传说,既体现了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之意,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作者希望人们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的写作意图。
5.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妙词细品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泛滥”与“表现”“洋溢”“充满”这三个词相比,哪一个更恰当些?为什么?“泛滥”更恰当。因为它有“多得向四处漫流”的意思,这与写水非常贴切,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像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而“表现”“洋溢”“充满”程度没有“泛滥”深。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突出漓江山水的特点——美的自然与劳动人民感情和智慧的完美结合。 拓展延伸:说出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句子。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游山西村 》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