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功》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结合实例逐一剖析的写法。
2、体会本文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莫言获得诺比尔文学奖,女子10米气手枪郭文珺成功卫冕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杨丽萍的舞蹈倾倒无数国内外人士,某同学连续两次名列班级第一……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道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一文
走进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学习。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
检测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言简意赅.( ) 焚膏油以继晷.( ) 不期.( )而来 蓦.( )然
2、理解词语 言简意赅 错综复杂 烦(繁)琐 实事求是 家喻户晓 阑珊
3、回顾议论文基本知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 、 、 。
论据的两种基本方式: 和
论证方法常见有: 、 、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其中关键因素是勤奋。?????????????????????????????????????
论题——成功(之道) 中心论点——勤奋是成功之道。
2、细读课文,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3、点拨学生思考作者所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对成功的三个条件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天资:人与人之间的天资是不相同的(举例论证)
勤奋: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机遇:机遇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举例论证)
2、朗读背诵王国维的“境界说”,领会其中的深意,并能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体会作者引用这几句话的作用?
六、精读品析
阅读文章第七自然段,思考:
文章在分析勤奋时,这段话虽然只有5句,却章法严谨,是一篇“缩微型”的小议论文,看!第1句提出自己的观点,紧接着从 面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中第 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第 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来证明 ,第4、5句则是从 面证明自己的观点。
1、你能举一个事例来证明“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2、你能再为本段补一个典型的事例或名言吗?
七、拓展延伸:
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1、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W?(成功)??=?X(艰苦劳动)?+Y(正确方法)?+Z(少说空话) 2、李嘉成认为成功靠3Q,IQ(理性智商)EQ(情绪智商)SQ(心灵智商)。
课件22张PPT。成 功季羡林【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学习。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 季羡林(1911—2009),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介绍作者】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言简意赅 烦琐 家喻户晓
兀兀穷年 膏油 阑珊 憔悴 ɡāisuǒyùwùlánshāngāoqiáocuì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要求: (1)指出本文的论题和中心论点。
(2)理清本文论证过程。
论题——成功
中心论点——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论题的出现常是一个短语或词语。方法提示一阅读课文,把握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成功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谈对成功的理解天资勤奋机遇希望人们能通过勤奋使学习、工作走向成功 速读课文6-9段,并思考:
1、作者论述勤奋时运用了哪些论据?请概括并辨别。
2、请为本文补写一个有关勤奋的道理论据或者事实论据。
再读释疑 囊萤——据说晋朝车胤,幼时家境贫寒,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夏夜捉萤火虫放入布袋,凭着萤火虫发出的亮光发奋读书,后博学多通。 映雪——晋代孙康,好学而家贫,于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 悬梁——西汉人孙敬,好学,读书至夜不息。为了不使自己瞌睡,用绳系住自己的发髻,悬于屋梁,坚持多年,后终于成一代名儒。 刺股——战国时辩士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发愤读书,日夜不息。疲惫欲睡之际,以锥刺自己的大腿,驱除睡意,勤奋学习。补充的事实论据1吴敬梓为写《儒林外史》常冬日整天忍受饥饿却笔耕不辍。
2宋濂借书苦读。道理论据: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B.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有关勤奋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爱迪生
“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钱伟长
(1)补充事实论据列举名人事例;巧改有联系的名人事例(同一事例从不同角度叙述可证明不同的观点);
(2)补充道理论据一定是名人名言。
学法提示二 跳读课文: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精读品味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概括即可),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学法提示三辩论的主题:成功的条件?
?正方:要想成功勤奋最重要。??
反方:要想成功天资、机遇最重要。?拓展升华 插上翅膀,我就是雄鹰!I believe I can fly!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 9.《成功》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给横线的字注音。(3分)
浩劫( ) 日晷( ) 言简意赅( )
兀兀( ) 饶舌( ) 阑珊( )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4分)
A、话不多,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
B、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 )
C、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
D、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
三、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囊萤、映雪、悬梁、剌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B、小朋友矫揉造作的表演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C、晚上,我辗转反侧,高兴得睡不着觉。
D、湖水平静,宽阔无垠,令人心旷神怡。
四、请写出三句有关勤奋的名言,并写明作者。(3分)
五、阅读理解
(一)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_____________。’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此第二境也。‘__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的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和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宋词原句。(3分)
2、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是他的体会,你能对这两句话作一些说明吗?(3分)
3、“业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什么意思?引用韩愈的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3分)
4、作者为什么说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3分)
5、王静安是谁?作者引用他的话的目的是什么?(3分)
6、请概括以上文字的中心。(3分)
(二)
世界名人成功之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节选)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fù???? 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jí?????? 梁”。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zào???? 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如果季羡林没有这种好读书的“癖”,如果他像一些留学生那样,终日忙于旅游,购物,跳舞,搓麻,谈情说爱,那么,他又怎么能在学业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又怎么会有今日fēi????? 声中外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呢?
在这些年里,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
7. 乙文 “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中的“此”在文中指代什么?
?????????????????????????????????????????????????????????????????????????????
8.联系生活实际,试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
9.乙文中,季羡林是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他在甲文中关于“成功的条件”的观点的?
??????????????????????????????????????????????????????????????????????????????
10.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你认为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试举一例,谈谈你自己成功的体验。
?????????????????????????????????????????????????????????????????????????????
????????????????? ????????????????????????????????????????????????????????????
参考答案
一、jié guǐ gāi wùwù ráo lán
二、言简意赅 错综复杂 家喻户晓 实事求是
三、B 四、例: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五,(一)
1、望尽天涯路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
2、作者说“无能为力”是说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人也不可能随意创造机遇。但是人不甘于落后,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一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而机遇虽然说“不期而来”,但是机遇不可能垂青不努力的人,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一样要靠主观努力。
3、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为了说明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
4、在成功的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人无力决定“天资”,而机遇也没有办法预期,人在这两个方面无能为力。既然如此,就只剩下一条路——勤奋。
5、王国维 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抓住王国维“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精神去做学问或干事业。
6、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7. 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
8. 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是中国的脊梁。联系实际略。
9. “留德十年,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在这些年里,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季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的三个条件中“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的观点。
10. 此题是开放题,答案不求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