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源包】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2论美(导学案+课件+达标测试)(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资源包】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2论美(导学案+课件+达标测试)(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8 20:50:09

文档简介

12.《论美》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本文的观点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制作格言卡等形式,品味文章的语言。 3.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正确认识美、评价美从而培养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爱美是人类的天性,那么,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就向英国大哲学家、美学家培根请教一下。
走进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是(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之一。
检测预习
(1)给加点的字加上拼音
衬 托 滑稽 吝啬 摄 取
(2)文学常识天空
《论美》作者是 国的哲学家 ,他的代表作《 》

(3)写两句关于美的名人名言、言语、俗语或古诗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请再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第1、2段: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不要因外形美而放弃内在美。 第3、4段: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 第5段: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是否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 2、“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 3、 文中说“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你认为呢?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这个观点能成立吗? 5、在论述“才德与美貌也可以并存一身”这一观点时,作者所举的人物多是帝王,是否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六、精读品析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他的话常常被引为格言。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美的格言卡”
例子: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美丽。
赏析: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的宝贵。
格言:

赏析:
七、拓展延伸:
其实古今中外论述美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这里老师给大家链接了这么一些材料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黄庭坚 美的容颜不一定有美的灵魂。——莎士比亚 你可以用外表的美来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评价一个人。 ——泰戈尔 看了这些资料,同学们是否发现美其实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对美就会有不同的论述,在你的认识里,你觉得什么是美?并模仿作者的手法,精心拟出几句属于你的美的言论。
课件21张PPT。论   美弗兰西斯·培根
精彩瞬间运动之美美自然之美美艺术之美美飞翔之美美花开之美美奉献之美 弗兰西斯·培根
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黑格尔评价说“他的著作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 。《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之一。
弗兰西斯.培根初步感知 1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勾画关键句。肃然起敬 吝啬 滑稽
摄取 谚语 愧悔
sùlìn sèj?shèyànkuì1.本文论题是什么?
2.主要论述了人的哪几种美?
3.这些美可分为哪两类?
4.作者在论美时有哪些观点?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论美“美”内在美外在美美犹如盛夏的
水果,容易腐
烂而难持久 美德好比宝石,
在朴素的背景
下反而更华丽 胜于胜于(最为重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3.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4.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6.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中心论点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她叫朱燕珍,是个七旬老人,面对熊熊烈火,毫不畏惧,关键的时刻,机智地搭建“天梯”,帮助3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者逃离火海。 他叫黄钦华,是桂林灵川县消防大队的指导员,面对被困在洪水中的群众,不假思索纵身跃入水中,用生命挽救了他人。 他叫魏宏文,是新疆的一名消防战士,在仓库坍塌的一刹那,将战友推到安全地带,而自己却被重重地压在废墟之下。他叫熊文清,是江西公路开发总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路遇惨烈车祸,及时伸出援手救出27人,当救护人员赶到时,他却悄悄地离开了。收集有关美的格言1.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性格决定气质,气质决定言行。
2.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让人愉快的。(康德)
3.人应当一切都美。包括容貌、服装、心灵和思想。      (契诃夫)
4.美是到处都有的,只有真诚和富有感情的人才能发现它。(罗丹)
5.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出现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黑格尔)
6.人的外表的优美和纯洁,应当是他内心的优美和纯洁的表现。(别林斯基)
凡人论美  时下美女效应愈演愈烈,许多人不惜花费重金,忍受痛苦开始整容,人造美女闪亮登场,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培根《论真理》
12.《论美》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滑稽. 摄.取 jùn秀 吝sè 二.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装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劲的。
②.它在朴素背景的称托下反而更华丽??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迄了内在美。
错别字 改 正
三.下面是关于“美”的格言警句,请你选择一句,说说你的理解。
①.我对事业的抱负和理想的目标,是以“真”为开始,“善”为历程,“美”为最终目标。
②.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③.不论我在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跟我同住。
四.根据要求填空,使之语意完整。 名著也是美的。《繁星·春水》美在它对母爱、童心的赞美;《 》美 在它 ;鲁智深美在他疾恶如仇、有勇有谋; 美在他
五、阅读。
(一)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 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中“颜色”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如何理解“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这句话。
3.为什么作者说“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最高的美”又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美?请你举例说明。
4.“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其中加点字“机遇”和“公式”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里的“美”是指的什么?请你以“美”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
(二)
最苦”和“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已。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6.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   7.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8.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②“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9.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10.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11.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参考答案
?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对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 祥子 质朴勤劳、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五、(一)1.面容之美 2.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3.最高的美是内在美,是品德之美,它难于直观,也不可能做作。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美在于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的美在于他退居家乡仍不能忘怀国事的一腔热情) 4.事物之美有其“自然天成”的一面,有时并不是人力所可以企及的。一个画家与一张从来没有那么美的脸面之间,不是可以借助于公式之类的人为手段所能够联结起来的。这正如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一样,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妙手偶得。 5.美的形貌 略(二)6.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7.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8.①不尽责任,丢开不管;②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9.人人必须尽责任。? 10.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 11.答案有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