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源包】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5诗人谈诗《一个深夜的记忆》(导学案+课件+达标测试)(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资源包】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5诗人谈诗《一个深夜的记忆》(导学案+课件+达标测试)(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8 21:04:17

文档简介

15.《诗人谈诗》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2分) ①鲁藜( ) ②乍( )然 ③弓弦( ) ④山峦( ) ⑤旷( )野 ⑥笼( )罩 二、填空。(5分)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作者是当代诗人    。本文是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对 的《         》的评论。
三、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B、你将对手变成了朋友,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完美的战胜吗?
C、诸葛亮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是刘备能否建功立业的关键。
D、在节约型社会,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加。
四、阅读。
(一)
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回答问题。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1.诗歌善用虚实并用的手法,从诗中找出一处虚写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诗歌的语言具有侧面暗示的特点,你认为诗中哪些语句暗示了诗歌的主旨? 3.说说下面形象的深刻含义。( 深夜: 黎明: 4.指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月光流进门槛( ) ②河岸被山影压着( ) 5.下面这首《泥土》也是鲁藜的作品,试揣摩该诗歌颂了泥土的什么精神。(5分)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二)
阅读美国格拉迪·贝尔的散文诗《最美好的时刻》片段,回答问题。
①人,在他的一生中都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刻。
②记得我的这一时刻出现在八岁那年。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我突然醒了,睁开眼睛,看见屋子里洒满了月光。四周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温暖的空气里充满了梨花和忍冬树丛发出的清香。
③我下了床,踮着脚轻轻地走出屋子,随手关上了门。母亲正坐在门廊的石阶上,她抬起头,看见了我,笑了笑,一只手拉我挨着她坐下,另一只手就势把我揽在怀里。
④整个乡村万籁俱寂,临近屋子都熄了灯,月光是那么明亮。远处,大约一英里外的那片树林,黑压压地呈现在眼前。那只看门狗在草坪上向我们跑来,舒服地躺在我们脚下,伸展了一下身子,把头枕在母亲外衣的下襟。我们就这样待了很久,谁都不作声。
⑤然而,在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却并不那么宁静——野兔子和小松鼠、负鼠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⑥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正在活动着,它在生长,它在壮大。
⑦一个八岁的孩子当然不会想得那么多。不过,当他看见一颗星星挂在雪松的树梢上时,他也被迷住了;当他听见鸟儿在月光下婉转啼鸣时,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当他的手触到母亲的手臂时,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安全、那么舒坦。
⑧生命在活动,地球在旋转,江河在奔流。这一切对他来说也许是莫名其妙的事情,也许已经使他模糊地意识到: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美好的时刻。
6.阅读全文,说说第6段的“这无边无际的宁静”是指什么?第5段的“并不那么宁静”又是指什么?两者有怎样的联系呢?
7.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美好的时刻。作者为什么把这段看似平常的时刻,视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5分)
8.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模仿第7段划线句的写法,采用“当我……,我感到……”的排比句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在某一情景下的真实感受。(5分)
?
参考答案
?
一、1.①lí;②zhà;③xián;④luán;⑤kuàng;⑥lǒng
二.曾卓;鲁藜;一个深夜的记忆
三、B
四、(一)1.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2.我以为是阳光,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3.深夜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黎明象征着光明,象征着胜利。4.①“流”,化静止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月光的清亮。②“压”化无重为有重,写出了巨大的山影笼罩河岸的状态。 5.歌颂了泥土的淳厚、无私、平凡,歌颂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自我献身精神。(二)6.指上文中整个乡村万籁俱寂,月光明亮,树林宁静,“我们”静静地坐在台阶上;指树林里小动物们在奔跳、欢笑,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后者是我当时处在“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产生的想象联想,是我感受到的生命存在,也是我感受到的“最美好时刻”的组成部分。 7.自然之美、亲情之美、生命之美如此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这种时刻当然是最美的。 8.略
15.《诗人谈诗》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的内容,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
2、理清作者评论诗歌的思路和他对鲁诗的独到的见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内容。
2、能联系时代背景,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清作者评论诗歌的思路和他对鲁诗的独到的见解。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诗人顾城的代表作《一代人》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诗歌只有短短的两句:PPT1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其实不仅是顾城,有很多的其他诗人作家身处黑暗,也在顽强的追寻光明,像古代的屈原、杜甫,现当代的鲁迅、鲁藜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藜,去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走进作者
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鹅毛集》、《鲁藜诗选》等。本诗选自《醒来的时候》,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除了他身处的延安是解放区之外,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一片黑暗之中。
检测预习
1、注音
门槛 曙光 乍然 山峦 眺望 藜
2、朗读交流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意读 再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五、合作探究
1、刚才大家带着想像读,把简练的诗歌就读得丰满起来了。如果我们能再一边读一边思考,那就能让诗歌从丰满走向深刻。思考什么呢?要思考意象的象征意义,思考诗人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思考诗歌的意境。那本诗是怎样把诗人的情与眼前的景有机融合的呢?
2、当作者看见流进门槛的月光时,说“我以为是阳光”,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在深夜里,看到月光,作者却认为是阳光,难道作者真的这么这么傻吗?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情感?
3、可是接下来,却是惊人的一转,说“开门,还是深夜”。“还是”一次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情感?
4、有风从北边来为什么“风”从“北边来”?
5、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六、精读品析
要读好一首诗,不仅要读清字音,理解内容,更要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动着他的感动,思考着他的思考。在这里,老师想给大家再支一招?设身处地→触景生情→情景再现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鲁藜,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在那个清冷的夜晚,我长夜难眠,(老师配乐朗读诗歌)。
七、拓展延伸:
请简要谈谈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给你带来的思考。 友情提示:可从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等话题中任选其一,谈出自己的思考与认识,注意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导入新课。
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鲁藜用他那颗敏感细腻的内心为我们记录了那一夜他突然醒来的所见所思,接下来我们去看看诗人曾卓是怎么评价这首诗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二、走进作者
曾卓(1922—2002 ),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出版的诗集有《门》(1944) 、《悬崖边的树》(1981)、《老水手的歌》(1983)。
三、检测预习
从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等话题中任选其一,谈出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自由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画出作者对诗歌的评论,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对《一个深夜的记忆》一诗的评论,有哪些独到的体会和见解?
2、作者对《一个深夜的记忆》一诗很有偏爱的原因是什么?
六、精读品析
1、作者说:“用了‘感觉到’这个词,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这就说“感觉到”有双重含义。这双重含义是什么?
2、诗人曾卓评论《一个深夜的记忆》的意境是“宁境而深沉”的,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宁静”体现在哪里,又为什么说它“深沉”?
七、拓展延伸:
反复诵读下面这首诗,并写下500字左右的评论。
七 里 香
席慕容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