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8 18:1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们奇妙的世界》任务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段落、词句、感悟世界的奇妙。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去品味,感受世界的奇妙.
3. 指导朗读、初步感知和学生探讨以怎样的形式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不同的语气。
4.采取多种形式读,默读到背诵最后到积累下来,引导学生继续探寻生活中的发现
5.合作探究、了解写法
教学重难点:
探寻非生物的生命以何种形式呈现,从而感受到天空色彩的变化,云朵形状的变化,各种普通事物经过联想都具有了生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奇妙
1.看视频,体会奇妙。
2.出示“奇妙珍宝馆”征集令。
3.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字词,梳理脉络
1.检查预习,相机指导读准字音,指导多音字“劲”
2.引导发现:两组词语分描写的是什么
3.小结梳理结构
三、活动驱动,探究奇妙
活动 1:寻宝
1.提取概括,寻找奇妙
(1)出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天空和大地分别珍藏了哪些事物?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2)交流汇报:天空的珍藏和大地的珍藏
(3)齐读明确描写事物
2.梳理脉络,理清顺序
指生排列事物,梳理天空的珍藏和大地的珍藏写作顺序。
活动 2:鉴宝
(一)天空的珍藏体会表达,感受奇妙
1.出示任务要求:天空为什么会珍藏这些事物呢,它们有什么奇妙之处呢?圈画关键词,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事物与同桌交流。
2.同桌交流
3.汇报
(1)交流太阳
①关注表示颜色的词,(板书:颜色)
②关注天空颜色的变化再读句子
(2)交流余晖
①发挥想象,感受余晖颜色的变化,引出变幻
②指导书写:“幻”
③师生合作读太阳和余晖的句子
④出示《火烧云》的第三段,颜色的词变红指生读。齐读
(3)交流云彩
①关注形状和颜色
②出示《火烧云》中对云的形状描写的句子,师引读:一会儿,天空出现?忽然又来了?生接读第五段接着又来了?生接读第六段
③出示所有句子,生圈关键句
④出示句式:云彩会变成——告诉我们——生发挥想象,练习说话让我们吧!
(4)出示雨点、水洼、群星的句子,生发挥想象读出奇妙
小结方法:多角度写变化,添加想象可以让普通的事物变得更奇妙。
难怪彼得·西摩这样说,齐读——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四、迁移方法,助探“奇妙”的大地。
1.出示学习要求:请默读 9- 16自然段,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画出相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自主学习
3.组内交流
(1)交流植物的生长变化
(2)交流水果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交流绿荫、蝴蝶、鸟儿、树叶、冰柱的奇妙
4.小结:用心的体会,仔细的观察。难怪作者彼得·西摩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活动三:藏宝
1.如果你也可以做收藏家,你会珍藏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在珍藏卡上写一写你眼中的奇妙世界。
2.生交流珍藏的事物
3.出示小诗,生读,感受世界奇妙
五、布置作业,探寻奇妙
请同学们继续寻找喜欢的事物,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将更多奇妙的事物存于笔尖,展示更奇妙的世界!
《我们奇妙的世界》课后反思
《我们奇妙的世界》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整堂课学生保持情绪高涨,兴致勃勃,我立足于学生发展,以提高语文素养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中,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运用。我利用课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法、得法、用法。纵观整节课,这堂《我们奇妙的世界》亮点纷呈,精彩不断。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语言精炼、评价语具有引导性和鼓励性,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如用“思考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珍藏?天空都珍藏了什么呢?天空珍藏的事物,哪些部分让你觉得奇妙?”等三个主问题带领学生理清文本脉络,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师生合作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学生读出层次、读出情感,做到从读中感悟、从读中感知。整节课老师抓住文本学期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精准把握单元语文要素。如紧扣核心素养中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引导孩子们感悟作者的写作奥妙,如在天空珍藏的事物中,作者是从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来写的,并用挖空练笔等方式让孩子练习说话与写作。朗读应该是本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种朗读方式,可是指导性不强。今后可以用示范读、听读等多种方式强调朗读的重音、停连、节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通过这节课, 我感到自己的教学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今后,我还要多看,多思,多总结,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不断充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