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捕蛇者说》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而乡邻之生日蹙(ù ) 蹙:窘迫。 B 谨食(sì )之,时而献焉 食:吃C曩(nǎng)与吾祖居者 曩:从前。 D 蒋氏大戚(qī ) 戚:悲伤二、解释下面加粗的字。(1)然得而腊之 ( )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3)苛政猛于虎也 ( )三、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①则久已病矣古义: 今义: ②可以已大风古义: 今义: ③以尽吾齿古义: 今义: 四、翻译句子。(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译文: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译文: 五、《捕蛇者说》选自________,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________时写的。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中唐朝有________,宋朝有 、 、 、 、 、 。
六、阅读。
(一)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3分)
(1)然得而腊之 ( )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3)苛政猛于虎也 ( )
2、能统领第一段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异。第二段作者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目的是要说明: 。(2分)
3、下列各句中“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⑴去死肌,杀三虫 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
⑶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⑷挈妻子而去之走
A ⑵⑶ B ⑴⑵ C ⑶⑷ D ⑵⑷
4、翻译句子(2分)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5.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4分)
(二)
阅读《捕蛇者说》(节选)和《陶侃惜谷》,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 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晋书》 6.解释下列短语。(2分)①以尽吾齿 ②日蹙: ③观人风者 ④执而鞭之 ⑤家给人足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②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2分)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C.去国怀乡 D.醉翁之意不在酒9.阅读乙文中路人说的话,你觉得这个人是一时兴起,偶尔糟蹋未成熟的稻谷吗?从中可以看出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0.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地方官,根据两段文字中划线句子,试比较两位父母官的异同。(3分)
参考答案
?
1、B 食:喂养 2(1)腊:把肉晾干 (2)俟: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3)于:比3 ①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 生病②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 连词,可以③古义:年龄 今义:牙齿4(1)(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2)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5 (1)《柳宗元集》 永州 韩愈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苏洵 苏辙 曾巩四、(一)答案:1、(1)腊:把肉晾干 (2)俟: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3)于:比 2、赋敛之毒甚是蛇 3、D 4、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5.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二) 6、①来过完我的岁月 ②一天天窘迫 ③考察民风的人
④抓起来用鞭子打了一顿
⑤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2分。答对两个得1分)
7、①我一年中冒死亡威胁只有两次,其余时间,就快快活活地过安乐的日子
②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4分。每句2分)
8、A(名词用作动词)(2分)
9、不是一时兴起,从他“聊取之耳”尤其是“聊”“耳”可以看出其人多么随便,任性,对庄稼毫不在乎,实乃游手好闲之徒。(3分。观点“不是”1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
10、他们同为父母官,都能同情百姓,深入基层,关心民生疾苦。柳宗元以文章来反映苛捐杂税带给老百姓的灾难,可能较多地寄希望于统治者,一旦统治者采纳,效果要好;陶侃生性耿直,敢怒敢言敢为,能付诸于实际行动,切实解决问题。
19.《捕蛇者说》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的含义及用法;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和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很多人都很怕蛇,因为蛇身上有毒液,被蛇咬伤后会危及生命。但是,有的地方的人却争相去捕蛇,这是为什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走进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人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争仍频,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到底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检测预习
1.文学常识:《捕蛇者说》的体裁是 ,作者是 ,世称 字 , 朝著名的文学家,是“ ”之一,他的作品收集在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啮( ) 得而腊.( )之 挛( )踠( ) 瘘( )疠( ) 当. ( )其租入 嗣( ) 几.( )死者数. ( ) 莅( ) 蹙( ) 殚( ) 踣( ) 死者相藉.( ) 曩( ) 隳( ) 恂恂.( )而起 缶( ) 谨食.( )之 敛( ) 以俟. ( )夫观人风者得焉
3..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更若.役 貌若. 甚戚者
(3)又安敢毒.邪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岁赋.其二 复若赋.
(5)谨食.之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4.找出下列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1)汪然出涕
(2)则久已病矣
(3)以尽吾齿
(4)向吾不为斯役
(5)又安敢毒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3)君将哀而生之乎?
(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5)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文章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永州之蛇的“异”? 2. 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悲惨是充满同情的,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这从哪句话可以体现出来?
3. 蒋氏捕蛇是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熙熙而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原因是
五、合作探究
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记叙蒋氏子孙三代的遭遇,发出了“ ”的感慨。 2. 文中蒋氏把自己跟乡邻的遭遇作了对比,请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回顾过去六十年的遭遇,其结果,乡邻是 ,而蒋氏却 。
(2)叙述现在,眼下的情况是“悍吏之来吾乡”,闹得乡邻 ,而蒋氏却 。
(3)从一年的情况看,蒋氏自己 ,而乡邻却“旦旦有是”。以蒋氏的“ ”和乡邻的“先死说明捕蛇的不幸。
3.蒋氏的“陈述”告诉我们什么?
六、精读品析
2. 试分析“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 你是怎样理解问段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4. 蒋氏悲痛的哭诉中,表明全段落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5. 在文中作者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态度如何?
七、拓展延伸:
柳宗元对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社会现实,写《捕蛇者说》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得焉”,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观人风者”,看到这篇文章会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