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两则
1.连线作者
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人。明代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2.整体感知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其他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也普遍推广,桑蚕养殖、甘蔗加工、棉花生产都空前繁盛,万历以后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花生、西红柿等农作物新品种,增强了对气候、地况的适应性,扩大了食物种类。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的纺织业、印染业非常发达,松江的织造、芜湖的浆染,闻名全国。另外,南北方的瓷器生产也盛况空前,特别是江西景德镇,连绵十几里,烟火十万家,雇工数万人,形成了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的格局。明代的造纸业也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从造纸原料到名牌产品都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他,如采矿、冶金及金属加工工业也快速发展,永乐年间河北遵化的官营铁厂,工人就有2 500人之多;广东佛山的民营铁厂,“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
1.识字注音
秔( ) 粳( ) 稌( ) 糯米( )
婺源( ) 俟( ) 潦水( ) 刈( )
成砧( ) 炽铁( ) 挥槌( ) 泥滓成枵( )
淬之( )
2.一词多义
(1)数
(2)造
(3)奇
3.古今异义
(1)凡治铁成器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受锤之地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造他器与本器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取其神气为媒合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 )
(2)非无稽之说也( )
(3)其炎更烈于煤( )
(4)取其火性内攻( )
(5)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
(6)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
5.特殊句式
(1)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
(2)最迟者后于清明( )
(3)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
(4)其炎更烈于煤( )
(5)以为受锤之地( )
答案:
1.jīng jīng tú nuò wù sì lǎo yì zhēn chì chuí zǐ xiāo cuì
2.(1)几,几个/数目,数量/命运/计算/列举/法则、规律/技艺、方术/屡次/细密的 (2)制作/到……去/到达某一境界/制定/培养,造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3)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以……为奇,惊异/零数/适宜,适合/珍贵的/使人不测的/佳、好、宜 (4)表示大约的数量/答应,允许/赞许,同意/处所
3.(1)成为器物 比喻成为有用的人 ( ( http: / / www.21cnjy.com )2)把……当做 认为 (3)改制成 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 (4)十分之七、十分之三 数字17、13 (5)种类不同 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 (6)自然的元气 精神饱满 (7)已经经过 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4.(1)名词作动词,称为 (2)动词作名词,说法 (3)形容词作名词,火焰 (4)名词作状语,向内 (5)名词作状语,用斧子 (6)名词作动词,依靠
5.(1)判断句 (2)介词结构后置句 (3)判断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5)省略句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
我的学困点 我的学疑点
1.《稻》和《治铁》反映了什么科学思想?
2.《稻》中记载了哪些先进的技术?有什么意义?
3.中国古代焊接铁器的方法与西方国家有什么不同?具体该怎么做?
1.结合 “阅读指南”谈谈《天工开物》在我国历史上及世界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2.谈谈《天工开物》正文中夹注的作用。
稻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种类 育种分秧 收获及成熟期 两季稻的栽种及特殊品种
治铁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方法 用料 工艺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稻》表现了作者的重农思想,他继 ( http: / / www.21cnjy.com )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天、地、人)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对天时、地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更强调人的作用,通过科学育秧、合理分秧、培育新品种,就可以达到丰收的目的。另外,《稻》和《治铁》也突出反映了宋应星的技术思想,即“法”“巧”“器”三者的完美结合。法,就是操作方法;巧,就是人的技能和智慧;器,就是工具和设备。而在这三者之中,宋应星一贯认为人的巧智是最重要的,是主宰“法”和“器”的灵魂,在其他篇章中他对此多有论及。而融会所有这些思想的,是作者一以贯之的追求实学、期于实用的科学精神。
2.提示:记载了水稻育秧后三十天即拔起分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亩秧田可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又说早秧失水即死以及农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技术。这些技术在以前的农书中未曾提到过。
这一方面指导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后世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还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3.提示:中国在焊接时采取“冶铸”法,而西方国家采取“锻成”法。
首先,将黄泥涂在接口处,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涂在黄泥的铁器放入火中煅烧锤打,此时,铁器就接合在了一起。其次,为了使接口处不易开裂、更加结实,在铁器出炉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淬炼。这样,接合的铁器就既结实又耐用了。
步骤:黄泥涂口→煅烧→锤打→冷水淬炼。
自主探究
1.提示:《天工开物》一书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详尽的一部科技巨著,其他同类的书籍或者只集中于某一领域,或者未能从利用自然万物这一角度出发,总之,没有一本书能够脉络清晰地记录如此众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科技过程,更没有一本书能够从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高度来总结、介绍历代的生产经验与技术。
同时,《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
2.提示:《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之间辅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夹注,既对正文作了补充说明,又传达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氛的作用。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