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第六单元 原君(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第六单元 原君(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8 19:5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原君(节选)
1.连线作者
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为梨洲先生。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崇祯帝即位,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弘光政权崩溃,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兵败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真实可信。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近千卷。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2.整体感知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后,封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逐渐走上了下坡路。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在封建经济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宗羲)的历史变化,认为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自明亡后,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便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对封建政治思想掀起了一个反思和批判的高潮。
这一思潮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宋明理学,尤其是对王阳明一派,批判他们的空谈误国;一是对宋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思考,尤其是对皇帝“家天下”的专制体制进行猛烈的批判。在这方面,黄宗羲是一个典型代表。实际上在明朝未亡之前,东林党人就提出“以众论定国是”的政治主张,以“天下之公”对抗专制统治者的“一己之私”,要求言论自由,这可以说是明亡之后批判和反思思潮的一个先声。
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黄宗羲在一系列抗清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失败后,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也作出了有益的思考。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也是全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旨所在,“原”,推原其本,“原君”意思就是推论为君之道。文章的主题是阐述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
1.识字注音
好逸恶劳(  )  寇雠(  ) 无稽之事(  ) 窥伺(  )
2.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     )
3.一词多义
(1)除
(2)使
(3)如
(4)私
(5)孰
(6)焉
4.古今异义
(1)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各自私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类活用
(1)离散天下之子女(     )
(2)名之为独夫(     )
(3)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
6.特殊句式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
(2)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
(3)曾不异(于)夫腐鼠(     )
答案:
1.wù chóu jī kuī sì
2.“雠”同“仇”
3.(1)消除/台阶/修治,整理/任命官职 (2)假使/使唤/派,让/出使/命令,叫 (3)像/到……去/比得上/如果 (4)偏爱/个人的/暗中,私下 (5)谁,哪一个/谁/通“熟”,仔细/怎么 (6)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表陈述/疑问代词,何/兼词,于之/疑问代词,哪里
4.(1)指一般人 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自谋私利 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及别人的利益
5.(1)使动用法,使……离散 (2)名词作动词,称呼 (3)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6.(1)判断句 (2)省略句 (3)省略句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
我的学困点 我的学疑点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这段话应怎样理解?
3.“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这段话应怎样理解?
1.叔齐、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子。初,孤 ( http: / / www.21cnjy.com )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之滨。听到西方伯主周文王兴起,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他们高兴地说:“应该从东夷回去了,我们听说西伯的国内很安定,很适合老年人居住。”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之上。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和同学讨论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2.“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固其所也。”这两句话怎样理解?
原 君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1)赞美古代(主要指尧、舜、禹三代)之治者,提倡“天下为公”“君为民”的公利主义的服务思想。作者认为,自私自利是人之本性,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但天下(社会、人民)是有公利需要兴、有公害需要除的,这就需有人出来领导民众兴利除害。这种领导者(即“人君”)勤劳无私,其职责是为天下人民兴利除害,其典范就是古人的尧、舜、禹。他们使天下人民“受其利,释其害”,所以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与爱戴。
(2)批判“三代”以后之乱世及其根源——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反专制主义的“君害”论思想。作者认为,三代而下(自春秋至清朝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都处在“一乱之运”“有乱无治”(见《明夷待访录·题辞》),而造成这种乱局的根本原因是后之人君“以我(君)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可以“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的私产。他们在未得天下以前,不惜荼毒天下、离散人民而残酷争战,既得天下之后,则“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所以,作者的结论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是对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根本否定。
(3)揭示出君与民的责权关系,提出了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作者认为,古代理想社会的君民关系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这里的“天下”即指民众(人民),“主”即主体,是主宰者,是权力的来源;“客”即客体,是为主体服务者。君的天职是毕生为天下人民兴利除害,而非“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2.提示:这段文字说明古之君主是放弃自己的私事和利益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人。主要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古时候人的本性怎样呢?为什么会产生君主呢?君主的职分是什么?文章说人的本性是只管“自私”“自利”,是“好逸恶劳”的,而不顾天下的 “公利”“公害”。在“公利”无人办理、“公害”无人驱除的情况下,有贤明的人出来“以千万倍之勤劳”“而使天下受其利”“而使天下释其害”,这样的人受大家爱戴,被推举为君主。这就说明了君主何以产生,说明了君主的职分,表现出古之君主的难为与高尚。作者假托古之帝王能做到这一点,其主旨在于借古贬今。在本段中,作者已提出了全文的主旨: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3.提示:“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今之君主和古代君主正好相反,今之君主把天下视为逐利之所,“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一人之产业”。作者处处以古为鉴,指出今之君主为天下大害的实质。作者这样明确指出君主不应视天下为私有财产,是从反面补充说明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的道理。
自主探究
1.提示: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观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看法就会不同。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加以赞扬,发扬仁义的传统精神;也可以站在现在的角度加以批判,应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两种观点都行,言之有理即可。
2.提示:文章写了古今君主不同之后,指出古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爱戴君主,而后世的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各有其具体原因。这样对照起来说明,就为前两段作了小结,同时,又把今之君民关系已经发展成为敌对的情况突显出来,说明人民起来推翻压在头上的反动统治者,是完全应当的。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