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精彩练习】七上(中国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精彩练习】七上(中国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4 22:49:38

文档简介

【精彩练习】七上(中国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入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部落局面,建立夏王朝;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起兵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大败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进行了四年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ABD三项和题干空框中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西周、东周是题干空框中应填入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朝代先后更迭的顺序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可记一首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2.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们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
A.齐、楚、赵 B.韩、赵、魏 C.楚、燕、韩 D.秦、齐、魏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史称“三家分晋” 。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韩、赵、魏是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们瓜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家分晋,要求具备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某班项目学习小组研究“战争与社会”的课题时,查阅《中国历代战争年表》时找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情况表。据此可知(  )
时期 时间起止 诸侯国数量变化(个) 战争爆发频率(次) 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 没有战争的年份(年)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123→1 203 1.859 90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27→1 150 1.527 105
A.争霸战争中秦国崛起 B.战争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人民都渴望和平与统一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中诸侯国数量变化可以看出诸侯国在减少,说明局部统一推动大一统,表明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A项争霸战争中秦国崛起题干表格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战争加速了统一的进程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题干表格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人民都渴望和平与统一题干表格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解读与分析。
4.下列成语典故,出自战国时期的有(  )
①纸上谈兵 ②完璧归赵 ③卧薪尝胆 ④退避三舍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纸上谈兵、完璧归赵出自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吴越之间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战败吴国;“退避三舍”指春秋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D项①②出自战国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为切入点,考查战国七雄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5.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既是在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诸侯国,又是战国七雄的是(  )
①齐国 ②晋国 ③秦国 ④赵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既属于春秋著名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是齐楚秦,①③符合题意。
B项③④既是在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诸侯国,又是战国七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战国七雄的有关内容。
6.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A.鼓励耕织 B.统一度量衡
C.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D.确立县制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推行县制”这一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它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秦朝实行的郡县制,至今为止,仍然有 “县”这一行政单位,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允许土地买卖”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废除旧贵族的特权”、“奖励耕战”均与行政管理制度无关。
A三项是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内容,但不是影响最深远的,不符合题意;
D项确立县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理解和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
7.(2020·安徽模拟)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年代尺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有关秦国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商鞅变法成效显著。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步富强起来,国力大增,成为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为以后秦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年代尺上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8.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多的人可免除徭役;通过奖励军功,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赏赐土地;②在变法中没有体现;同时规定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④不符合题意;所以符合题意的是①③。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9.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谲,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治理黄河 B.修建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主持变法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修筑都江堰。
A项治理黄河的是东汉王景,不符合题意;
B项修建都江堰是“李太守”的主要贡献,符合题意;
C项奖励耕战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D项主持变法和“李太守”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都江堰,要求具备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0.下图所示工程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技术的先进水平。对这一工程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是起到灌溉的作用
B.宝瓶口是江中心的分水堤坝
C.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
D.2008 年汶川地震使之摧毁、垮塌
【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由图中的“岷江”“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信息,可知,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A项只是起到灌溉的作用说法错误,都江堰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不符合题意;
B项宝瓶口是江中心的分水堤坝说法错误,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不符合题意;
C项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项2008 年汶川地震使之摧毁、垮塌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及学生的识图能力,抓住图中的关键信息得出答案。解答本题需理解和掌握都江堰。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七雄]
材料一:
[变法改革]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请分别写出图中序号①④处诸侯国的名称。并写出图中A、B两处重要战役的名称。
(2)材料二反映了哪场变法运动?“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
(3)根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与哪一改革内容密切相关?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关系。
【答案】(1)①秦国;④燕国。A长平之战;B马陵之战。
(2)商鞅变法。“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指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指废除井田制。
(3)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柱。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4)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战国七雄歌谣“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可知,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西和最北的诸侯国的名称是秦国和燕国。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是马陵之战;战国末年秦赵之间发生激烈战争是长平之战。
(2)根据材料二中“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可知,材料二中的“商君”是商鞅,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根据所学可知,“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指的是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指的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3)根据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可知,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柱。商鞅变法规定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旧贵族们怨恨商鞅,最终导致商君被车裂而死。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诸侯国为了顺应新形势,达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的目的,纷纷实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①秦国;④燕国。A长平之战;B马陵之战。
(2)商鞅变法。“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指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指废除井田制。
(3)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柱。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4)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等相关史实。
1 / 1【精彩练习】七上(中国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入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2.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们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
A.齐、楚、赵 B.韩、赵、魏 C.楚、燕、韩 D.秦、齐、魏
3.某班项目学习小组研究“战争与社会”的课题时,查阅《中国历代战争年表》时找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情况表。据此可知(  )
时期 时间起止 诸侯国数量变化(个) 战争爆发频率(次) 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 没有战争的年份(年)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123→1 203 1.859 90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27→1 150 1.527 105
A.争霸战争中秦国崛起 B.战争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人民都渴望和平与统一
4.下列成语典故,出自战国时期的有(  )
①纸上谈兵 ②完璧归赵 ③卧薪尝胆 ④退避三舍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5.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既是在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诸侯国,又是战国七雄的是(  )
①齐国 ②晋国 ③秦国 ④赵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A.鼓励耕织 B.统一度量衡
C.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D.确立县制
7.(2020·安徽模拟)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8.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谲,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治理黄河 B.修建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主持变法
10.下图所示工程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技术的先进水平。对这一工程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是起到灌溉的作用
B.宝瓶口是江中心的分水堤坝
C.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
D.2008 年汶川地震使之摧毁、垮塌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七雄]
材料一:
[变法改革]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请分别写出图中序号①④处诸侯国的名称。并写出图中A、B两处重要战役的名称。
(2)材料二反映了哪场变法运动?“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
(3)根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与哪一改革内容密切相关?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部落局面,建立夏王朝;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起兵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大败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进行了四年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ABD三项和题干空框中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西周、东周是题干空框中应填入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朝代先后更迭的顺序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可记一首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2.【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史称“三家分晋” 。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韩、赵、魏是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们瓜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家分晋,要求具备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中诸侯国数量变化可以看出诸侯国在减少,说明局部统一推动大一统,表明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A项争霸战争中秦国崛起题干表格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战争加速了统一的进程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题干表格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人民都渴望和平与统一题干表格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解读与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纸上谈兵、完璧归赵出自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吴越之间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战败吴国;“退避三舍”指春秋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D项①②出自战国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为切入点,考查战国七雄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既属于春秋著名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是齐楚秦,①③符合题意。
B项③④既是在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诸侯国,又是战国七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战国七雄的有关内容。
6.【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推行县制”这一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它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秦朝实行的郡县制,至今为止,仍然有 “县”这一行政单位,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允许土地买卖”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废除旧贵族的特权”、“奖励耕战”均与行政管理制度无关。
A三项是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内容,但不是影响最深远的,不符合题意;
D项确立县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理解和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
7.【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年代尺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有关秦国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商鞅变法成效显著。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步富强起来,国力大增,成为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为以后秦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年代尺上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8.【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多的人可免除徭役;通过奖励军功,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赏赐土地;②在变法中没有体现;同时规定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④不符合题意;所以符合题意的是①③。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9.【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修筑都江堰。
A项治理黄河的是东汉王景,不符合题意;
B项修建都江堰是“李太守”的主要贡献,符合题意;
C项奖励耕战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D项主持变法和“李太守”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都江堰,要求具备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由图中的“岷江”“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信息,可知,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A项只是起到灌溉的作用说法错误,都江堰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不符合题意;
B项宝瓶口是江中心的分水堤坝说法错误,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不符合题意;
C项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项2008 年汶川地震使之摧毁、垮塌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及学生的识图能力,抓住图中的关键信息得出答案。解答本题需理解和掌握都江堰。
11.【答案】(1)①秦国;④燕国。A长平之战;B马陵之战。
(2)商鞅变法。“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指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指废除井田制。
(3)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柱。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4)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战国七雄歌谣“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可知,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西和最北的诸侯国的名称是秦国和燕国。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是马陵之战;战国末年秦赵之间发生激烈战争是长平之战。
(2)根据材料二中“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可知,材料二中的“商君”是商鞅,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根据所学可知,“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指的是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指的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3)根据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可知,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柱。商鞅变法规定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旧贵族们怨恨商鞅,最终导致商君被车裂而死。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诸侯国为了顺应新形势,达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的目的,纷纷实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①秦国;④燕国。A长平之战;B马陵之战。
(2)商鞅变法。“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指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指废除井田制。
(3)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柱。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4)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等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