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19短文两篇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诘难 滞碍 狡黠 咀嚼 死抠
豁然 迂腐 吹毛求疵 味同嚼蜡
2.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练达 怡情 处世 开卷有益
B.统畴 藻饰 涉猎 狂妄自大
C.枝节 聪颖 矫正 高谈阔论
D.阐证 贯通 逻辑 欣然忘食
3.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最后一个隧洞竣工,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开朗。
B.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C.我花了大半天的工夫才给妈妈做了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他在去年的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成为一颗令人瞩目的体操明星。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柳州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人情如蜜,的确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B.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地读者纷纷来到图书馆、书店等地,阅读图书,品味书香。
C.丁细牙痛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因此毒作用比较小。
D.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回顾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数不清的杰出人物,他们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都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人类的精神史建造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宫殿。
②凡是走进这宫殿,一件件认真观赏这精神产品的人,必然被这光辉映照,会在这光辉中获得光明与力量。
③读优秀的书,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广阔、深邃、博大。
④这宫殿与物质的宫殿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僵死的存在,而是在时间的大幕中,永不休止地散发着精神的光辉。
⑤因为优秀的书,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花朵与果实。
A.③⑤①④② B.③⑤①②④ C.①②④⑤③ D.①④②③⑤
6.填空。
(1)培根, 国 家、作家,主要作品有《
》《 》等。
(2)马南部,原名 ,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 家、 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 》、诗词集《 》等。
二、阅读理解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一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热,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1)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2)文章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宋代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种读书法与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
刘永红
①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有三日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编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③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的观点,且看他们怎么说。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要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④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丐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丐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⑤读书更是一门艺术。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⑥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渐式微的当下,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3)作者在第④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B.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
C.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D.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三、综合实践
9.为了推进广州市“中小学生阅凑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广州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公益海报设计评比活动。下面为参赛作品,请欣赏这两幅海报,并按要求作答。
(1)甲、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谈谈理由。
(2)结合你喜欢的那幅海报的内容,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口号。
四、小小作文
10.本课讲到了读书方法,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使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jié;zhì;xiá;jué;kōu;huó;yū;cī;jiáo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诘、滞、黠”容易读错,“嚼”属于多音字。
故答案为:jié;zhì;xiá;jué;kōu;huò;yū;cī;jiáo
【点评】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字音要注意积累,同时要注意韵母和声母的正确结合,标调标在正确位置。
2.【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CD字形正确。B统畴——统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
3.【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项,“豁然开朗”形容开阔或通达,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此处不合语境。
B项,“吹毛求疵”指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此处贬义词误用为褒义词。
C项,“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此处用来形容饭菜的味道,属于使用对象不恰当。
D项,“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褒义词,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答案】C
【知识点】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BD没有语病。C句式杂糅,“主要成分是丁香叶、细辛”和“主要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杂糅。应把“组成的”或“的主要成分”删去。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即由整体到局部地方法进行判断。
5.【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从“因为”“凡是”“这”等词语,可以判断该语段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内在逻辑排列的。然后,认真研读第①~⑤句的内容,找出中心句或概括性句子。第③句概括地写出了读书的好处,因此可以确定其为首句。第⑤句的“因为”一词,与第③句中的“精神世界变得广阔、深邃、博大”衔接紧密。第①句的内容是对第⑤句的阐述,第④句的“这宫殿”又与第①句句尾“一座辉煌的宫殿”紧密衔接。故顺序为:③⑤①④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6.【答案】(1)英;哲学;随笔;新工具论
(2)邓拓;政论;杂文;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弗朗西斯·培根,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所以尽管他的哲学有许多地方欠圆满(如带有神学色彩和旧思想的残余),他仍旧占有永久不倒的重要地位。培根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实验哲学之父”,“是近代自然科学直接的或感性的缔造者”,也是现代生活精神的伟大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培根随笔》、《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据此答题即可。
(2) 邓拓,乳名旭初,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房。中国新闻家,政论家。 1961年3月,开始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喜欢。邓拓撰写过大量社论、杂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有《燕山夜话》等,深受读者欢迎。文化大革命中与吴晗、廖沫沙一起被诬为"三家村"成员;1966年5月18日,他含冤而死。根据平时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英;哲学;随笔;新工具论
⑵邓拓;政论;杂文;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⑵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7.【答案】(1)内容上:开篇点明作者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为下文蓄足了势;并且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结构上:总领全文。
(2)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3)我喜欢“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作者看来,“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我觉得我们在读书时也应该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要学会融会贯通,并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掌握知识。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文章开头及其作用;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 在整体感知文章之后结合第①段的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从而引出下面的论述。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本段论述的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举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曲解马克思著作的例子,然后对这个事例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本段的论点: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据此可知这段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3)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实质,即: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一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然后再分析领会宋代朱熹的读书方法。最后再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发表观点并阐述理由。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内容上:开篇点明作者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为下文蓄足了势;并且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结构上:总领全文。
⑵ 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⑶ 我喜欢“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作者看来,“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我觉得我们在读书时也应该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要学会融会贯通,并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掌握知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8.【答案】(1)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或《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
(2)引出文章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提出问题/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引出下文的论述。
(3)不累赘。这样举例,论据更充分(全面、具体),从而有力论证了“读书是有方法的”(或读书要做到活学活用)的论点。
(4)D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这篇议论文的题目“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就明确表达了有关读书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看在阅读全文后抓住最后一段中的关键句“《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概括出: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
(2)议论文的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开头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在整体感知本文论文的基础上结合第①段的内容分析,这篇议论文论证的话题是读书的方法和艺术,论点是: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结合第①段内容分析,这段话写自己策划出版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 》)的背景及初衷。由此引出本文论证的论题——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第④段论证的内容分析,这段话谈的是怎样读书,即读书方法的问题,首先引出本文论述的论题,接着分别举了鲁迅、周国平、胡适、冯友兰、巴金、夏丐尊、秦牧的读书方法,最后总结本段的论点: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这些名人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本段的论点,并且使论证更全面、具体,更有说服力。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 ABC符合原文,D不符合原文,这句话说的太绝对。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构建书香社会的关键之处。而不是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故答案为:⑴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或《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
⑵ 引出文章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提出问题/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引出下文的论述。
⑶ 不累赘。这样举例,论据更充分(全面、具体),从而有力论证了“读书是有方法的”(或读书要做到活学活用)的论点。
⑷ D
【点评】⑴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判定和概括可围绕以下两点来进行:①中心论点必须能完整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概括必须全面、正确、鲜明。②从论点提出的位置来判定中心论点。如:文章标题;文章正文开头第一句话;文章正文开头的最后一句话;文章主体部分的开头;文章主体部分,先做一定的论述,再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
⑵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掌握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论题和论点具体分析。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是: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③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④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⑤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⑥引出下文论述。答题时要在理解议论文内容和论点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⑶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9.【答案】(1)示例一;我喜欢甲图。甲图展现了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藏书丰富的阅览室中读书的画面。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甲图能够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示例二:我喜欢乙图。乙图展现了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一起阅读的温馨和谐的画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阅读习惯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只有家人一起共同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
(2)甲图:①师生同读,共同成长。②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
乙图:①构建书香家庭,培育儒雅一代。②家人齐阅读,增情益智乐融融。
【知识点】图表信息;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1)首先要结合本次活动主题仔细观看两幅画的内容,观察图上都画了哪些人和物,这些人都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和神态等,想象他们做这些事的语言、心理,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最后再结合活动主题和实际生活阐述理由。示例:甲图展现了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藏书丰富的阅览室中读书的画面。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甲图能够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2)本题要求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这样的题虽然没有统一答案,但也要注意所拟写的宣传标语①要能吸引人;②要易于传播;③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④语言要精炼,最后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⑤要符合字数要求。这样的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内容形式符合要求即可。如:甲图:①师生同读,共同成长。②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我喜欢甲图。甲图展现了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藏书丰富的阅览室中读书的画面。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甲图能够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示例二:我喜欢乙图。乙图展现了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一起阅读的温馨和谐的画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阅读习惯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只有家人一起共同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
⑵ 甲图:①师生同读,共同成长。②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
乙图:①构建书香家庭,培育儒雅一代。②家人齐阅读,增情益智乐融融。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题解题思路与步骤: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一思一写,读:画面组成要素。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一深层含义)。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⑵本题考查拟写标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学生首先要了解标语的特点:紧扣主题,简洁,有号召力。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另外,还要有创意。
10.【答案】略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读书的名言很多,如:①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歌德20、为乐趣而读书。 —— 毛姆
②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区思想才行。——茅盾38、每天读上五小时的书,人很快就会变得渊博起来。——塞缪尔·约翰逊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④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搜集资料。——梁启超
⑤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⑥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朱熹
答题时首先要表达自己有关读书方法的观点,然后再引用恰当的名言,并对名言进行分析,最后再进行总结即可。可以引用一句,也可引用多句。
【点评】本题考查写片段的能力。答题时要按照议论文的结构进行写作,议论文的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注意论点和论据的一致性。
1 / 1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19短文两篇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诘难 滞碍 狡黠 咀嚼 死抠
豁然 迂腐 吹毛求疵 味同嚼蜡
【答案】jié;zhì;xiá;jué;kōu;huó;yū;cī;jiáo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诘、滞、黠”容易读错,“嚼”属于多音字。
故答案为:jié;zhì;xiá;jué;kōu;huò;yū;cī;jiáo
【点评】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字音要注意积累,同时要注意韵母和声母的正确结合,标调标在正确位置。
2.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练达 怡情 处世 开卷有益
B.统畴 藻饰 涉猎 狂妄自大
C.枝节 聪颖 矫正 高谈阔论
D.阐证 贯通 逻辑 欣然忘食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CD字形正确。B统畴——统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
3.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最后一个隧洞竣工,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开朗。
B.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C.我花了大半天的工夫才给妈妈做了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他在去年的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成为一颗令人瞩目的体操明星。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项,“豁然开朗”形容开阔或通达,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此处不合语境。
B项,“吹毛求疵”指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此处贬义词误用为褒义词。
C项,“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此处用来形容饭菜的味道,属于使用对象不恰当。
D项,“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褒义词,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柳州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人情如蜜,的确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B.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地读者纷纷来到图书馆、书店等地,阅读图书,品味书香。
C.丁细牙痛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因此毒作用比较小。
D.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答案】C
【知识点】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BD没有语病。C句式杂糅,“主要成分是丁香叶、细辛”和“主要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杂糅。应把“组成的”或“的主要成分”删去。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即由整体到局部地方法进行判断。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回顾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数不清的杰出人物,他们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都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人类的精神史建造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宫殿。
②凡是走进这宫殿,一件件认真观赏这精神产品的人,必然被这光辉映照,会在这光辉中获得光明与力量。
③读优秀的书,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广阔、深邃、博大。
④这宫殿与物质的宫殿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僵死的存在,而是在时间的大幕中,永不休止地散发着精神的光辉。
⑤因为优秀的书,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花朵与果实。
A.③⑤①④② B.③⑤①②④ C.①②④⑤③ D.①④②③⑤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从“因为”“凡是”“这”等词语,可以判断该语段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内在逻辑排列的。然后,认真研读第①~⑤句的内容,找出中心句或概括性句子。第③句概括地写出了读书的好处,因此可以确定其为首句。第⑤句的“因为”一词,与第③句中的“精神世界变得广阔、深邃、博大”衔接紧密。第①句的内容是对第⑤句的阐述,第④句的“这宫殿”又与第①句句尾“一座辉煌的宫殿”紧密衔接。故顺序为:③⑤①④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6.填空。
(1)培根, 国 家、作家,主要作品有《
》《 》等。
(2)马南部,原名 ,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 家、 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 》、诗词集《 》等。
【答案】(1)英;哲学;随笔;新工具论
(2)邓拓;政论;杂文;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弗朗西斯·培根,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所以尽管他的哲学有许多地方欠圆满(如带有神学色彩和旧思想的残余),他仍旧占有永久不倒的重要地位。培根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实验哲学之父”,“是近代自然科学直接的或感性的缔造者”,也是现代生活精神的伟大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培根随笔》、《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据此答题即可。
(2) 邓拓,乳名旭初,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房。中国新闻家,政论家。 1961年3月,开始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喜欢。邓拓撰写过大量社论、杂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有《燕山夜话》等,深受读者欢迎。文化大革命中与吴晗、廖沫沙一起被诬为"三家村"成员;1966年5月18日,他含冤而死。根据平时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英;哲学;随笔;新工具论
⑵邓拓;政论;杂文;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⑵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二、阅读理解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一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热,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1)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2)文章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宋代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种读书法与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答案】(1)内容上:开篇点明作者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为下文蓄足了势;并且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结构上:总领全文。
(2)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3)我喜欢“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作者看来,“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我觉得我们在读书时也应该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要学会融会贯通,并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掌握知识。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文章开头及其作用;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 在整体感知文章之后结合第①段的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从而引出下面的论述。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本段论述的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举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曲解马克思著作的例子,然后对这个事例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本段的论点: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据此可知这段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3)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实质,即: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一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然后再分析领会宋代朱熹的读书方法。最后再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发表观点并阐述理由。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内容上:开篇点明作者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为下文蓄足了势;并且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结构上:总领全文。
⑵ 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⑶ 我喜欢“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作者看来,“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我觉得我们在读书时也应该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要学会融会贯通,并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掌握知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
刘永红
①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有三日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编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③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的观点,且看他们怎么说。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要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④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丐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丐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⑤读书更是一门艺术。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⑥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渐式微的当下,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3)作者在第④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B.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
C.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D.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答案】(1)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或《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
(2)引出文章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提出问题/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引出下文的论述。
(3)不累赘。这样举例,论据更充分(全面、具体),从而有力论证了“读书是有方法的”(或读书要做到活学活用)的论点。
(4)D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这篇议论文的题目“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就明确表达了有关读书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看在阅读全文后抓住最后一段中的关键句“《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概括出: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
(2)议论文的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开头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在整体感知本文论文的基础上结合第①段的内容分析,这篇议论文论证的话题是读书的方法和艺术,论点是: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结合第①段内容分析,这段话写自己策划出版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 》)的背景及初衷。由此引出本文论证的论题——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第④段论证的内容分析,这段话谈的是怎样读书,即读书方法的问题,首先引出本文论述的论题,接着分别举了鲁迅、周国平、胡适、冯友兰、巴金、夏丐尊、秦牧的读书方法,最后总结本段的论点: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这些名人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本段的论点,并且使论证更全面、具体,更有说服力。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 ABC符合原文,D不符合原文,这句话说的太绝对。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构建书香社会的关键之处。而不是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故答案为:⑴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或《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
⑵ 引出文章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提出问题/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引出下文的论述。
⑶ 不累赘。这样举例,论据更充分(全面、具体),从而有力论证了“读书是有方法的”(或读书要做到活学活用)的论点。
⑷ D
【点评】⑴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判定和概括可围绕以下两点来进行:①中心论点必须能完整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概括必须全面、正确、鲜明。②从论点提出的位置来判定中心论点。如:文章标题;文章正文开头第一句话;文章正文开头的最后一句话;文章主体部分的开头;文章主体部分,先做一定的论述,再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
⑵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掌握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论题和论点具体分析。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是: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③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④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⑤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⑥引出下文论述。答题时要在理解议论文内容和论点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⑶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三、综合实践
9.为了推进广州市“中小学生阅凑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广州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公益海报设计评比活动。下面为参赛作品,请欣赏这两幅海报,并按要求作答。
(1)甲、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谈谈理由。
(2)结合你喜欢的那幅海报的内容,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口号。
【答案】(1)示例一;我喜欢甲图。甲图展现了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藏书丰富的阅览室中读书的画面。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甲图能够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示例二:我喜欢乙图。乙图展现了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一起阅读的温馨和谐的画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阅读习惯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只有家人一起共同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
(2)甲图:①师生同读,共同成长。②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
乙图:①构建书香家庭,培育儒雅一代。②家人齐阅读,增情益智乐融融。
【知识点】图表信息;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1)首先要结合本次活动主题仔细观看两幅画的内容,观察图上都画了哪些人和物,这些人都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和神态等,想象他们做这些事的语言、心理,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最后再结合活动主题和实际生活阐述理由。示例:甲图展现了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藏书丰富的阅览室中读书的画面。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甲图能够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2)本题要求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这样的题虽然没有统一答案,但也要注意所拟写的宣传标语①要能吸引人;②要易于传播;③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④语言要精炼,最后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⑤要符合字数要求。这样的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内容形式符合要求即可。如:甲图:①师生同读,共同成长。②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我喜欢甲图。甲图展现了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藏书丰富的阅览室中读书的画面。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甲图能够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示例二:我喜欢乙图。乙图展现了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一起阅读的温馨和谐的画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阅读习惯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只有家人一起共同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
⑵ 甲图:①师生同读,共同成长。②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
乙图:①构建书香家庭,培育儒雅一代。②家人齐阅读,增情益智乐融融。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题解题思路与步骤: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一思一写,读:画面组成要素。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一深层含义)。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⑵本题考查拟写标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学生首先要了解标语的特点:紧扣主题,简洁,有号召力。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另外,还要有创意。
四、小小作文
10.本课讲到了读书方法,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使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答案】略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读书的名言很多,如:①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歌德20、为乐趣而读书。 —— 毛姆
②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区思想才行。——茅盾38、每天读上五小时的书,人很快就会变得渊博起来。——塞缪尔·约翰逊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④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搜集资料。——梁启超
⑤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⑥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朱熹
答题时首先要表达自己有关读书方法的观点,然后再引用恰当的名言,并对名言进行分析,最后再进行总结即可。可以引用一句,也可引用多句。
【点评】本题考查写片段的能力。答题时要按照议论文的结构进行写作,议论文的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注意论点和论据的一致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