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7:12:14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地白/树栖(xī qī)   鸦(yā yá )   ,
冷(lěn lěng )   露(lù lòu)   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jìn jìng )   望,
不知/秋思(shī
sī)/   落谁家。
【答案】xī;yá;lěn;lòu;jìng;shī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xī、yá、lěn、lòu、jìng、shī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读拼音,写词语。
kū qì qī xī xiān
xì wū yā zhū hóu piān
zhānɡ
                       
【答案】哭泣;栖息;纤细;乌鸦;诸侯;篇章
【知识点】拼音;字形;词形
【解析】【分析】kū qì,一个一声,一个四声,两个字表达的意思很容易想到都是“哭”,对应的词语就是“哭泣”。
qī xī ,可能会想到“七夕”和“栖息”两个词语,但结合本册课文,应该选择后者。据此方法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哭泣、栖息、纤细、乌鸦、诸侯、篇章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拼读、书写能力。首先读一读给出的音节,看能想到哪些在课文里出现过的词语。如果实在想不出,那就要仔细分析声调,确定到底是什么意思的词语,因义定词和因音定词要联合起来思考。
3.辨字组词。
畔   
暮    帝    侯   
伴   
幕    啼    候   
【答案】湖畔;日暮;皇帝;王侯;伙伴;夜幕;啼叫;等候
【知识点】寒食;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有的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故答案为:湖畔、日暮、皇帝、王侯、伙伴、夜幕、啼叫、等候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4.走进《十五夜望月》。
(1)作者在诗中描述了   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   天的景物。
(2)“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   、   、   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   。
【答案】(1)庭院、月光、树木、乌鸦、露水 桂花;秋
(2)冷;白;无声;作者王建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1、庭院、月光、树木、乌鸦、露水 桂花 2、秋
(2)冷、白、无声、作者王建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5.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   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
(2)《寒食》一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的诗句是   。
(3)《十五夜望月》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   ,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
【答案】(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泣涕零如雨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地白;树栖鸦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泣涕零如雨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 地白、树栖鸦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6.看图完成练习。
读完《十五夜望月》,欣赏着美丽的月色,我不由得联想起含“月”字的成语:   、   、   、   。
【答案】花好月圆;闭月羞花;月明星稀;冰壶秋月(答案不唯一)
【知识点】词形;成语
【解析】【分析】月,是文人墨客笔下常歌咏的对象,相关典故就有嫦娥奔月。还有古代的美女有闭花羞月之貌,据此联想作答即可。注意题目要求答案一定是成语。
故答案为:花好月圆、闭月羞花、月明星稀、冰壶秋月(答案不唯一)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根据要求,带某个汉字的成语往往与这个汉字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可以通过这个汉字联想相关的文学典故、以及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成语。
7.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答案】(1)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2)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4)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
故答案为:(1)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2)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4)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二、诗歌鉴赏
8.课内阅读。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   ,第三、四句写   ,   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答案】(1)白昼;夜晚;日暮
(2)不可以。因为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深刻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3)“传”字用得妙。它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4)禁火,只吃冷食,祭扫等。
【知识点】诗;寒食
【解析】【分析】(1) 飞花、御柳斜,属于白天看到的景象; 日暮,是时间上的提示,也是一个转折点。
(2) “无处不” 属于双重否定表强调,而“处处都”属于一般陈述,无强调效果。
(3)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句意是:皇帝特许重臣“五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一个“传”字, 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所以这个字用的比较精妙。
(4)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故答案为:(1)白昼、夜晚、日暮;
(2)不可以。因为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深刻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3) “传”字用得妙。它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4) 禁火,只吃冷食,祭扫等。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根据提问,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属于什么时间段。
(2)本题考查炼句、炼词的能力。 “无处不” 与 “处处都” 属于近义短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的差异是解答的关键。
(3)本题考查炼字能力。根据提问, 哪个字用得妙,这就需要用鉴赏的眼光,去发现表达效果奇妙的一个字来进行赏析。
(4)本题考查对文化知识中风俗习俗的理解能力。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9.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   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   和   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答案】(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
(2)泣涕零如雨
(3)动作;情态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考查过渡句。过渡句是一个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的句子。
(3)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 ;
(2)泣涕零如雨;
(3)动作、情态;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诗歌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句,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主要考查对过渡句的把握能力。
(3)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10.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   觉和   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   。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   。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1)视;听;寂静
(2)孤寂,怅然;月中的桂树
(3)不行。“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3)“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如“落”字改成“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故答案为:(1)视、听、寂静
(2)1、孤寂,怅然2、月中的桂树
(3)不行。“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点评】(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掌握写作方法,要求学生能判断。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古诗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情,或生动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答案】(1)重阳节;插茱萸;登高
(2)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确定答案。
(2)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彩。
(3)考查对古诗理解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1)重阳节;插茱萸;登高
(2)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1 / 1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地白/树栖(xī qī)   鸦(yā yá )   ,
冷(lěn lěng )   露(lù lòu)   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jìn jìng )   望,
不知/秋思(shī
sī)/   落谁家。
2.读拼音,写词语。
kū qì qī xī xiān
xì wū yā zhū hóu piān
zhānɡ
                       
3.辨字组词。
畔   
暮    帝    侯   
伴   
幕    啼    候   
4.走进《十五夜望月》。
(1)作者在诗中描述了   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   天的景物。
(2)“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   、   、   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   。
5.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   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
(2)《寒食》一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的诗句是   。
(3)《十五夜望月》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   ,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
6.看图完成练习。
读完《十五夜望月》,欣赏着美丽的月色,我不由得联想起含“月”字的成语:   、   、   、   。
7.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二、诗歌鉴赏
8.课内阅读。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   ,第三、四句写   ,   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9.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   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   和   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10.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   觉和   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   。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   。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xī;yá;lěn;lòu;jìng;shī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xī、yá、lěn、lòu、jìng、shī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答案】哭泣;栖息;纤细;乌鸦;诸侯;篇章
【知识点】拼音;字形;词形
【解析】【分析】kū qì,一个一声,一个四声,两个字表达的意思很容易想到都是“哭”,对应的词语就是“哭泣”。
qī xī ,可能会想到“七夕”和“栖息”两个词语,但结合本册课文,应该选择后者。据此方法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哭泣、栖息、纤细、乌鸦、诸侯、篇章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拼读、书写能力。首先读一读给出的音节,看能想到哪些在课文里出现过的词语。如果实在想不出,那就要仔细分析声调,确定到底是什么意思的词语,因义定词和因音定词要联合起来思考。
3.【答案】湖畔;日暮;皇帝;王侯;伙伴;夜幕;啼叫;等候
【知识点】寒食;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有的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故答案为:湖畔、日暮、皇帝、王侯、伙伴、夜幕、啼叫、等候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4.【答案】(1)庭院、月光、树木、乌鸦、露水 桂花;秋
(2)冷;白;无声;作者王建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1、庭院、月光、树木、乌鸦、露水 桂花 2、秋
(2)冷、白、无声、作者王建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5.【答案】(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泣涕零如雨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地白;树栖鸦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泣涕零如雨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 地白、树栖鸦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6.【答案】花好月圆;闭月羞花;月明星稀;冰壶秋月(答案不唯一)
【知识点】词形;成语
【解析】【分析】月,是文人墨客笔下常歌咏的对象,相关典故就有嫦娥奔月。还有古代的美女有闭花羞月之貌,据此联想作答即可。注意题目要求答案一定是成语。
故答案为:花好月圆、闭月羞花、月明星稀、冰壶秋月(答案不唯一)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根据要求,带某个汉字的成语往往与这个汉字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可以通过这个汉字联想相关的文学典故、以及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成语。
7.【答案】(1)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2)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4)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
故答案为:(1)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2)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4)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8.【答案】(1)白昼;夜晚;日暮
(2)不可以。因为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深刻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3)“传”字用得妙。它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4)禁火,只吃冷食,祭扫等。
【知识点】诗;寒食
【解析】【分析】(1) 飞花、御柳斜,属于白天看到的景象; 日暮,是时间上的提示,也是一个转折点。
(2) “无处不” 属于双重否定表强调,而“处处都”属于一般陈述,无强调效果。
(3)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句意是:皇帝特许重臣“五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一个“传”字, 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所以这个字用的比较精妙。
(4)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故答案为:(1)白昼、夜晚、日暮;
(2)不可以。因为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深刻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3) “传”字用得妙。它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4) 禁火,只吃冷食,祭扫等。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根据提问,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属于什么时间段。
(2)本题考查炼句、炼词的能力。 “无处不” 与 “处处都” 属于近义短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的差异是解答的关键。
(3)本题考查炼字能力。根据提问, 哪个字用得妙,这就需要用鉴赏的眼光,去发现表达效果奇妙的一个字来进行赏析。
(4)本题考查对文化知识中风俗习俗的理解能力。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9.【答案】(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
(2)泣涕零如雨
(3)动作;情态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考查过渡句。过渡句是一个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的句子。
(3)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 ;
(2)泣涕零如雨;
(3)动作、情态;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诗歌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句,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主要考查对过渡句的把握能力。
(3)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10.【答案】(1)视;听;寂静
(2)孤寂,怅然;月中的桂树
(3)不行。“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3)“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如“落”字改成“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故答案为:(1)视、听、寂静
(2)1、孤寂,怅然2、月中的桂树
(3)不行。“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点评】(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掌握写作方法,要求学生能判断。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古诗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情,或生动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
11.【答案】(1)重阳节;插茱萸;登高
(2)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确定答案。
(2)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彩。
(3)考查对古诗理解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1)重阳节;插茱萸;登高
(2)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