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物勒工名”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物勒工名”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诗经》中即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说法。“物勒工名”制度之下,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工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如在制作车辆时,车轮达到的技术要求明确而细致,车轮圆不圆,辐与牙相交处是不是直角,上下车辐是否成一条直线,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在追求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工匠们逐渐形成了精益求精的意识。
“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对其产生的精神影响是很大的,在这种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负责,认真劳作,兢兢业业,久而久之就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礼记·月令》有云,“物勒工名,以考共诚”,这里的“诚”就是敬业专一的体现,其要求是“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指出优质的产品应当是“精良的”,而不是“奇异的”,而精良的产品必须通过敬业专一的“功致”生产出来。
诚信精神在“物勒工名”制度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物勒工名”制度下,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处理也十分严格。《秦律·杂抄》规定:“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音夫、吏赀二甲,法废。”也就是说,士兵在使用武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质量问题,武器的制造者将被罚款,甚至被追责。“物勒工名”制度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
(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材料二:
2016年11月19日,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内的测产验收专家组来到广东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1500公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脸收:经过现场收割、称重和测算,袁隆平主持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晚稻实割亩产705.68公斤(干谷),加上早稻的亩产832.1公斤,最终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合3075.56斤).再次刷新了水稻亩产的世界纪录。该项目华南双季稻两季产量相当于以前内三季。
彼时,袁老已经86岁,业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耕耘奋战在科研一线,在求新求变的创新路上忙碌着,创造着。有关部门通报,当时,他正探索种植“海水稻”,计划在了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若能研制成功,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及几千万亩的滩涂有望成为新的“良田”。袁老还期待实现“90岁前拿下17吨(每公顷)”的目标,“到100岁还想在田里”。
他的这种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网络巨变时代,对于我们所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励志课”。
(摘编自张东阳《创新当如袁隆平》)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一部署凝聚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对本职工作的执着、专注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付出。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当前我们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先进生产力,以“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其中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终究是由人来完成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大国工匠,不仅是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石,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
培树工匠精神首先要转变社会价值观念。针对当前社会浮躁化、逐利化的思想,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树立工匠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文化,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术工人短缺是目前我国各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劳动力供给不足,工匠型人才更是缺乏。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职业教育欠发达,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加快发展与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培养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还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组织选派优秀骨干参加培训、对外交流,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对各行业涌现的技术创新人才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提高薪酬待遇,引导广大劳动者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美好人生。
(摘编自杨安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建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既能保障产品的质量,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体现了工匠对精益求精的追求,“物勒工名”制度之下,工匠们为了维护声誉,严格要求产品质量。
C.86岁的袁老,依然在科研一线耕耘奋战,不断求新求变,并且期望着实现更远大的目标,这最终让他功成名就
D.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体现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在其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逐渐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
B.“物勒工名”制度下,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严格处理,“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诚信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C.在网络巨变时代,袁隆平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和坚强意志,给追求大国工匠精神的我们以启示。
D.新时代呼唤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只要推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就能形成先进生产力,用“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唐律疏议》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阶段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
B.根据《工律》的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亦必等”,“物勒工名”无疑为器物尺寸的标准化提供了监督与问责的便利。
C.在秦始皇陵兵马俑阵的每一件兵俑、马俑、将俑身上都刻有文字,这些“工名”,仿佛是大秦帝国的基因符号,标识着大秦运转的“遗传密码”。
D.春秋初,各国规定,制造产品要“不取其数”,选材、工序、加工方法等,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请结合材料三谈谈现阶段培树工匠精神的方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小人物 契诃夫
“尊敬的阁下,父亲,恩人!”文官涅维拉济莫夫在起草一封贺信,“祝您在这个复活节及未来的岁月中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并祝阖府安康……”
灯里的煤油快要烧干,冒着黑烟,发出焦臭味。桌子上,在涅维拉济莫夫写字的那只手旁边,一只迷途的蟑螂慌张地跑来跑去。与值班室相隔两个房间,看门人巴拉蒙已经第三遍擦他那双节日才穿的皮靴。他擦得很起劲,所有的房间里都能听到他的吐唾沫声和上过鞋油的刷子的沙沙声
①“还得给他,那个混蛋,再写点什么呢?”涅维拉济莫夫这样思忖着,抬眼望着被熏黑的天花板。
在天花板上他看到一个发黑的圆圆,那是灯罩的阴影。下面是落满灰尘的墙檐,再下面便是墙壁——早先刷成深褐色。这值班室让他感到像沙漠般荒凉,他不仅可怜起自己来,也可怜起那只蟑螂了……
“我值完班还能离开这里,可它却要一辈子在这卫值班,”他伸着懒腰想,“苦闷啊!要不我也去刷刷皮靴?”
涅维拉济莫夫又仲了个懒腰,这才懒洋洋地朝传达室踱去。巴拉蒙已经不擦皮靴了……他手拿着刷子,一手画着十字,站在小窗前听着……
“打钟了,先生!”他小声对涅维拉济莫夫说,睁大一双呆滞的眼睛望着他,“已经打钟了,您听。”
涅维拉济莫夫把耳朵凑到小窗口,也倾听起来。复活节的钟声随同春天的清新空气,一齐从窗口涌进室内。各处的教堂钟声齐呜,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辘辘作响,在这片乱哄哄的声音中,只有最近的教堂那活跃而高昂的钟声清晰可闻,不知谁还发出一阵刺耳的大笑。
“人真多啊!”涅维拉济莫夫看了看下面的街道,叹口气说。在那些亮着的街灯下面不时闪过一个个人影。“大家都跑去做晨祷了……我们的复活节一般在俄历三月二十二日至四月二十五日之间。有的人现在恐怕喝足了酒,在城里闲逛哩,有多少笑声和谈话声!只有我倒霉透了,在这种日子还得在这里坐着,而且每年都是如此!”
“谁叫您拿人家的钱呢?要知道今天不该您值班,是扎斯杜波夫雇您当替身。别人都去玩乐了,您却在这里替人值班……这是贪财啊!”
“见鬼,这怎么叫贪财呢?没有什么财可贪的:总共才两个卢布,外加一条领带……是贫穷,而不是贪财!可是眼下,你知道,要是能跟大伙儿一道去做晨祷,然后开斋,那该多好响……喝上那么几杯,吃点冷荤菜,然后躺下睡一觉……或者你往桌旁一坐,桌上摆着受过圣礼的库利契(一种专为复活节烤制的圆柱形大甜面包),茶饮在咝咝地响……这时你会感到自己是个人……唉……我这一辈子算完了!你瞧,有个骗子坐着四轮马车招摇过市了,可你却不得不待在这里,再就是想想心事……”
②“各人有各人的造化。上帝保佑,您也会升官晋级,日后坐上四轮马车的。”
“我?嘿,不行,伙计,你开玩笑。即使拼了命,我这九品文官也上不去了……我没有受过教育。”
“我们的将军也没有受过教育,可是……”
“嘿,我们的将军,他在做将军之前,早偷盗了十万公款。他那副派头,伙计,我可比不上……凭我这副模样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连姓也糟透了:涅维拉济莫夫(在俄语中,这个姓与‘衬裤’的发音相近)!总而言之,伙计,这种处境是没有出路的。你愿意,就活下去;你不愿意——那就去上吊…”
涅维拉济莫夫离开小窗,苦恼地在各个房间里转来转去。钟声变得越来越响……已经不必站在窗口就能听到它了。可是,钟声越是清晰,马车的辘辘声越是响亮,这深褐色的四壁和烟熏的墙檐就显得越发阴暗,煤油灯的黑烟就冒得越浓。
“莫非从值班室溜走?”涅维拉济莫夫想。
不过,这种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即便离开了公署,在城里闲逛一阵,涅维拉济莫夫总还得回到自己的住所,而他的住所比值班室更阴暗,更糟程…就算复活节这一天他过得很好,很舒服,可是往后又怎样呢?依旧是阴暗的四壁.依旧要受雇于人,化人值班,依旧要写这种贺信……
③涅维拉济莫夫在值班室中央站定,开始沉思。
他渴望过上一种断的美好的生活,这种渴望弄得他满心痛苦,难以忍受。他热切地想突然出现在大街上,汇入热闹的人群中,参加节日的庆典——为此才钟声齐鸣,马车轰响。伦向往重温儿时的感受:合家团聚,亲人们喜气洋洋的脸,白桌布,室内亮堂而温暖……他想起了刚才一位太太乘坐的四轮马车,想起了应务官穿了就神气活现的那件大衣,想起了秘书佩在胸前的金表链……他想起了暖和的床铺,斯坦尼斯拉夫勋章,新皮靴,袖子没有磨破的文官制服……他之所以想起这些,是因为所有这些东西他都没有……
“莫非去偷?”他又想,“就算偷东西不难,可是要藏好却不容易……据说.一丝人带看赃物都逃往美洲,不过鬼知道这个美洲在什么地方!看来要能偷会盗,还得受教育哩。”
钟声停了。此刻只能听到远处的马车声和巴拉蒙的咳嗽声,可是涅维拉济莫夫的满腔愁苦和愤恨,却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难以忍受。公署里的挂钟打过十二点半。
“写告密信呢,普罗什金一次告密,日后就步步高升……”
涅维拉济莫夫坐在自己桌前,陷入沉思。灯里的煤油已经烧干,冒着浓烟,眼看就要熄灭。迷途的蟑螂还在桌上爬来爬去,找不到安身之处……
“告密倒可以,可是这告密信该怎么写?要写得模棱两可,还得耍点花招,像普罗什金那样……我怎么行!这种东西一写,日后我定会受到申斥,我这个笨蛋只能见鬼去!”
于是涅维拉济莫夫开始绞尽脑汁,琢磨着摆脱困境的种种办法,目光始终落在他起草的那封贺信上。这信是写给一个他十分憎恨又惧怕的人的,十年来,他一直向这个人请求把他从十六卢布的职位提升到十八卢布的职位上……
“啊……你还在这里跑,鬼东西!”他愤恨地一巴掌拍在那只不幸让他看到的蟑螂身上,“真讨厌!”
蟑螂仰面躺在那里,拼命蹬着细腿……涅维拉济莫夫捏住它的一条腿,把它扔进玻璃灯罩里,灯罩里突然起火,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④涅维拉济莫夫这才感到略微轻松些。
一八八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文官涅维拉济莫夫在起草一封贺信,他称对方为“父亲,恩人”,而事实上他十分憎恨又惧怕那个人。
B.涅维拉济莫夫正在写信,一只蟑螂在桌子上跑来跑去,涅维拉济莫夫听到看门人巴拉蒙吐唾沫的声音和擦皮靴的声音。
C.复活节的钟声涌进室内,教堂钟声齐鸣,大街上非常热闹,而涅维拉济莫夫却替人值班,他也渴望参加节日的庆典。
D.“钟声停了”,涅维拉济莫夫愤恨地拍打蟑螂并把它扔进玻璃灯罩里,错过复活节的庆典是他愁苦和愤恨的根本原因。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
A.句子①中的“那个混蛋”指的是贺信里彼涅维济莫夫称呼为“父亲,恩人”的上司。
B.句子②承上文“骗子坐着四轮马车”,表明巴拉蒙相信涅维拉济莫夫很快会买到马车。
C.句子③单独成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引出下文对涅维拉济莫夫的心理描写。
D.句子④中,涅维拉济莫夫“略微轻松”的心理与之前的心理形成对比,讽刺意味更浓.
8.“蟑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这篇小说以涅维拉济莫夫的眼睛去观察社会,通过他的观察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选自班彪《后汉书》,有删改)
材料二:
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脏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里。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选自班固《太平御览》,有删改)
材料三:
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选自郑樵评《史记》,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至于A采经B摭传C分D散数家之E事F甚多G疏略H或有抵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经》,儒家典籍,常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论语》五部书籍。
B.“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与“知至而后意诚”(《大学之道》)中的“诚”意思不同。
C.“斯以勤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以”意思不同。
D.黄帝,常指传说中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们一项是(3分)( )
A.司马迁论学术时推崇黄、老而轻视《五经》,不重仁义,推崇世俗建功。
B.《史记》的优点在于多闻广载,涉猎范围广并且贯通经传,但言论肤浅。
C.《史记》是记叙历史最真实、详尽的史书,所以《史记》也被后人称为实录,
D.《史记》共分为本纪、世家、表、书、传五个体例,书是专门的分类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4分)
(2)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4分)
14.请根据材料对司马迁著述进行简要点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③!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④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兰若:兰花和杜若。这是《楚辞》里屈原最赞赏的两种花。②芊蔚:草木茂盛,一片碧绿的样子。③青青:“菁菁”,繁盛的样子。④岁华:草木一年一荣枯,故日岁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起兴,写春夏时节,兰花和杜若茂盛地生长,一派生机勃勃。
B.清幽的山林中,到处是红花紫藤,以乐衬哀,反映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C.颈联“迟迟”对“袅袅”,一表天色渐变,一表其后突变,工整生动。
D.这首诗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四季更替的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隐居气息。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雍也》中,孔子在阐述了质朴与文采的不合理关系之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思妇无法躲避月光,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
(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的乐观好强、高度自信,不为金钱所驱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惊蛰时节,华北大地 ① ,麦苗开始从沉睡中醒来,垂柳有了朦胧的绿意。五年来,曾经的一片荒芜悄然发生着变化。
走进这片依然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土地,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平凡与奇迹。
雄安新区辽阔而宏大,四处塔吊声,机器轰鸣,一座座建筑正 ② ,一条条道路正通向来。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雄安新区立以来第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它是未来雄安缔造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缩影;已经建成的规划展示中心是一座具有汉唐风格的新中式建筑,它传承中华建筑文化基因,吸收世界优秀建筑设计理念和手法,坚持开放、包容、创新,面向未来,千年大计,使命荣光。雄安新区正向世人徐徐展开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卷。
这必将是民族的奇迹,时代的奇述,历史的奇迹。奇迹背后是党中央的 ③ 、深谋远虑.更凝聚着数以十万计的平凡建设者的汗水、智慧和情感。
雄安,一座未来之城。到2035年,雄安新区将基本建成开放创新、竞争力、人与自缘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水平城市。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有人把文中画横线句子改成“这必将是民族的、时代的和历史的奇迹”,请比较哪一种的表达效果更好并简述理由。(5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小满灌浆,财赢满仓。这个节气在农业中正是一个好运满满的时节。在这个时节,中国北方夏熟作物 ① ,早稻开始结穗,在禾稻上始见小粒的谷实、满满的,南方进入夏收夏种季节。
“千古文章四大家”之欧阳修曾写过“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的著名诗句来赞美小满的美好和表达对农民殷实生活的期许。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三候中的“苦菜秀”代表了这个节气的饮食文化。小满时节, ② ,而苦菜茂盛,人们会采摘苦菜来充饥且利于对付干热,吃苦菜也就成了小满节气的独特食俗并流传至今。
关中地区,每年麦子快要熟的时候,出嫁的女儿都要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这一风俗叫作“看麦梢黄”,极富诗意。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变原意。(5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过1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朱光潜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中写道:人之所以为人,就在能不为最大的抵抗力,压服。我们如果要测量一个人有多少人性,最好的标准就是他对于抵抗力所拿出的抵抗大换句话说,就是他对于环境困难所表现的意志力。
人生难免遇到各种困难,朱光潜的话极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这最终让他功成名就”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彼时,袁老已经86岁,业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可知,袁老早就功成名就了,并非通过当下的努力才能换来功成名就)
2.D(“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是“当前我们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先进生产力,以‘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
3.D(D项的内容是介绍春秋时各国制造产品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并不涉及材料一的核心“物勒工名”制度)
4.首先,提出“物勒工名”制度,总述该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作用。(1分)接着,具体介绍工匠精神的内涵,为下文具体论证做铺垫。(1分)最后,分别从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信三方面论证“物勒工名”制度对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2分)
5.①转变社会价值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等成为主流价值观。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输送工匠型人才。③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如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培训,对外交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D(“错过复活节的庆典是他愁苦和愤恨的根本原因”分析不当,根本原因是“他长期无法升职、薪水微薄、生活艰难的人生困境”)
7.B(“表明巴拉蒙相信涅维拉济莫夫很快会买到马车”理解错误。这里是巴拉蒙对涅维拉济莫夫的安慰)
8.①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蟑螂在办公室桌上爬来爬去,反映了涅维拉济莫夫等小人物的工作环境恶劣。②与主人公的命运互为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蟑螂找不到安身之处,最后死于涅维拉济莫夫之手,象征了底层小人物无处安身立命,其命运被别人掌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9.①文官涅维拉济莫夫和将军都没有受过教育,将军在做将军之前偷盗十万公款,可见官员素质不高,道貌岸然;②普罗什金通过写告密信获得升迁,可见当时官场风气败坏,底层官员难以获得正常升迁;③文官涅维拉济莫夫因贫穷给人代班,因想升迁而说着违心的话,住所阴暗、糟糕,甚至想偷盗,可见当时社会小人物处境艰难,难以掌控自身命运。(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10.CFH[(原文标点)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11.A(《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2.C(“《史记》是记叙历史最真实、详尽的史书”说法错误,材料并未将《史记》与其他史书进行比较)
13.(1)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叙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粗俗。(得分点:“称”“善序”“俚”各1分,句意1分)
(2)先秦诸子百家,只知道说理写作书籍,对于各个朝代的史实事迹,没有记录的体系。(得分点:“空”“纪”“系”各1分,句意1分)
14.①司马迁对待史实正直,不弄虚作假,且文笔畅达质朴,善于叙述事理,在著述方面有专长之处,是良史之才。②司马迁博学广闻,坚韧不拔,勤奋努力,著述方面颇有成就,在狱中发奋写出《史记》这样的千古绝唱。③司马迁轻儒学、轻仁义等,是非观和圣人不同,著述也有不足之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司马迁所记,从汉朝开国至武帝时绝笔,这是他的功绩。他论术学,就推崇黄帝、老子而轻视《五经》;写货殖传,就轻仁义而以贫穷为耻;写游侠之士,就轻视那些节烈的人而推崇世俗建功之士:这就是大毛病,有伤正道,所以遭到腐刑的缘故。但是他善于叙述事理,文笔畅达而不华丽,质朴而不粗野,文质相称,不愧为良史之才。如果让他遵照《五经》的礼法之言,符合圣人的是非标准,那就差不多了。
材料二:
所以司马迁根据《左氏春秋》《国语》,采用《世本》《战国策》的一些史料,陈述《楚汉春秋》的史实,接续记载其后的史事,截止到天汉年间。所讲的秦、汉时期的历史,十分详尽。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许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互相矛盾。还有他涉猎的范围广博,贯通经传,驰骋于古今上下几千年之间,这是因为他勤奋努力。再有他的是非观和圣人非常不同,论说大道则以黄、老学说为主,而以六经为辅,叙述游侠则贬退隐士而推举奸雄,记述经济活动则崇尚权势财利而羞辱贷贱,这些是他的短处。然而,从刘向到扬雄,这些人博览群书,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叙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粗俗。他的文章乘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唉!以司马迁的博学广阔,却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已经遭受极刑仍在狱中发愤写作,给任安的信也是可信的。究察其所以哀伤自己,是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一类的人。像《诗经·大雅》所说的“既明辨又聪明,还能保全自己”,这太难了!
材料三:
先秦诸子百家,只知道说理写作书籍,对于各个朝代的史实事迹,没有记录的体系。然而司马迁父子世代管理古典文献,在著述方面有所长处,上到黄帝,下至秦汉,统一成一本史书,共分为五个体例: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书是专门的分类史,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使得很长时间下来,史书流派不能改变它的模式,学者不能改变它的书写。六经以后,只有《史记》做到如此。
15.D(“隐居气息”错误。诗人感慨时光流逝,繁花凋零,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但无隐居气息。另外,“四季更替的自然风光”也不准确,主要描写了兰若春夏丰茂、秋冬凋零的境遇)
16.①尾联点明主旨,貌似写花,实写诗人自己,写高洁的兰花和杜若虽艳冠群芳,却生于山林,孤芳自赏而无人问津,岁末只能孤独凋落。(3分)②全诗流露出诗人仕途不得志、空有满腔抱负却难遇伯乐的苦楚心情。(3分)
17.(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18.①万物复苏②拔地而起③高瞻远瞩(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得分)
19.原句表达效果更好。(1分)理由:原句运用了排比修辞。(1分)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语势。(1分)三个“奇迹”反复突出强调,清晰全面地表现了雄安新区于民族、于时代、于历史三大方面的巨大意义和贡献,(1分)使抒情更充沛,洋溢着对雄安奇迹的赞叹。(1分)
20.雄安新区将基本建成开放创新、具有竞争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现代化城市。(修改正确一处1分,两处3分)
21.①欧阳修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1分)②他曾写过“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的著名诗句;(2分)③这两句诗赞美了小满的美好,表达了对农民殷实生活的期许。(2分)
22.①籽粒逐渐饱满②青黄不接(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3.【写作提示】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材料,然后从中得出写作的立意与方向是成口功的关键与基础。本题引用了朱光潜《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中的一段话,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两个关键词“环境困难”“意志力”,写作时要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进行。参考立意:①人生需要坚强意志;②在困难中淬炼人生;③筑钢铁意志,奔赴美好未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