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8 20:49:59

文档简介

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考试范围: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已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
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在乡土社会里,“自家人”可以是由生育或婚姻而结成的亲属,也可以包括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每户人家除了亲属圈子,还有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居住地周围划出与其势力相应的地缘圈子。
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人一旦失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能会随之淡漠,其社会圈子也会变小。
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更不会完全相同。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B.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
C.微信圏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D.微信圈层,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它比“差序格局”辐射范围更广,延伸性更大,伸缩性更强。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3分)
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的相同之处。(4分)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椿树之心
杜怀超
有些记忆,是哪怕河流也带不走的,像刺隐秘于身体内部。比如门前的那两棵椿树。
①在我家的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椿树,另一棵还是椿树。这完全再现了鲁迅笔下“两棵枣树”的意象,不同的是,这两棵都叫椿树的树种,从科学角度辨析,一棵叫臭椿,又叫樗;一棵叫香椿。在独木村人的眼中,它们都叫椿树,就像所有的树木一样,立于大地之上,用抡起锄头的姿势舒展枝叶,野蛮而粗糙地活着。
我清晰记得它那高大魁梧的身影,我说的是臭椿。虽然她没有芬芳馥郁的名字,枝叶气味也称得上难闻,可丝毫没有自卑、堕落或者自暴自弃,它用参天耸立、虎背熊腰的形体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雄姿。我实在想象不出,一棵树苗如何在与生俱来的缺陷中,忍受孤独寂寞,于绝境里完成自我生长,抵达雍容华贵般的胜境。到底是哪天特意栽下,还是从飞鸟的口中落生?我把疑惑抛向父亲,他用沾满泥土的手,抓了抓脑袋迷茫半天,然后咕噜出一句“我也搞不懂”。②父亲对它漠不关心。这也难怪,一个终日在大地上弯腰劳作的人,跟一棵木讷的树有什么分别?谁不是在莫测的天气和不变的四季里勤恳一生?父亲把目光更多地倾注在旁边那棵香椿树上。
香椿,其实也处于难以描述的尴尬境地。它固然没有刺鼻的气味,可是它有鱼鳞般的皮肤。伸手在香椿皲裂的树皮上轻轻摩挲,就会有大片干枯的树皮簌簌脱落,像是揭开一个人愈合不久的伤疤。碎片斑驳脱落,香椿完成某种涅槃与重生。
两棵椿树,声势浩大地矗立在门楣两边,村庄不远处,是守护它的长堤和昼夜不停的流水。
那棵臭椿是父亲为自己百年之后的棺木预备的。尚在壮年的父亲,把身后事提前筹划,原以为无限的时间陡然有了清晰的终点。据当地风俗,活着的人备棺木,可以添寿,属于喜事。独木村的成年男人都早早地开始谋划身后事,把生命牵系在一棵树上。我对独木村人的想法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实,生命一旦与树结缘,何止百年?这是对生命长寿的祈祷与祝福,还是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的通透注解?父亲选择这样一棵特立独行的臭椿,再苦再累的日子,都有了奔头。
椿树,尤其是那棵臭椿,堵在我的胸口,日日见到它,总要躲着它,绕着它,不敢再以正眼打量它。那股隐匿着神秘的气息,不禁让我想到独木村的社树。
不是所有的树都叫社树。对于独木村而言,社树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以一棵树或一户人家为起点,沿着河流的走向,开枝散叶,葱郁蓬勃,形成密集的树林和村落。以树为巢,以树为生,树木是村庄的保护神。从树叶、树枝、花朵、果实、树干到树根,有的进入灶间,化为生活资料;有的走进锅釜,成为人们口中之粮;有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产中,被制作打磨成农具。农具是连接人类与大地的脐带。
独木村的社树,一棵古老沧桑、形神磅礴的树,守卫在村子里,仿佛成为对接历史与现实的甬道,追溯着昔日树木成林的哲理。大地承载五谷,树木负载万物。树木是站起来的土地,它在生长一切,比如木屋、木船、农具和无垠的旷野。诗人纪伯伦说,树木是大地写给天空的诗行。一棵树苗,努力靠近苍穹,长成参天大树。天空是虚,大地是实,谁不被天空的瑰丽折服?③人类固然够不着天穹,却可以以一棵树的形象,立于天地。
独木村有过许多社树,如梓树、柏树、松树、槐树、栗树;而父亲只把家门后的两棵椿树视为社树。我对椿树敬畏的方式之一,就是“抱树”。我个头矮,父亲经常命令我晚上临睡前,必须出门去抱一抱椿树。父亲希望椿树的高大魁梧,成功地嫁接到我身上,或把那道看不见的神灵光亮,植进我的肉身里,以此祈祷我也能像椿树一样出息。昏黄的灯光里,父亲看我抱树回来一身树皮碎末,呵斥道,又抱错了?父亲的意思是我抱了旁边的那棵结满层层疮疤的香椿树。或许父亲是教育我,要像臭椿那样顶天立地地活着,而非如香椿那样,早春一到,它就会在枝头的末端,裸展出一簇簇细嫩的叶子,成为舌尖上的诱惑。
没有人可以阻挡时代的洪流。城市化进程席卷村庄,作为独木村的最后一批搬迁者,父亲母亲即将搬走,独木村也将真正地消失。就在我们紧锣密鼓地收拾家具、农具还有锅碗瓢盆时,父亲却一下子来了脾气,不肯搬了。父亲的意思是,一根木头一根木头垒起来的家,住了几十年突然要走,心里空落落的,像掉了魂。父亲从左厢房跑到右厢房,再从右厢房跑到左厢房,来来回回多少次,凝视着满屋子的农具,满心不舍。他停在椿木棺材板旁,神情落寞,不住地唉声叹气。没有文化的父亲,在椿木棺材与生死问题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挣扎?后来,我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古时把父亲称为“椿”、母亲称为“萱”,“椿萱并茂”常用来形容父母健康长寿。如此,以椿木为棺,生者,从沉重悲痛中走向轻盈;而死者,则在万物轮回里沐浴芬芳。
父亲肯定不知道关于树木的诸多涵义。我猜测他对树木的不舍,或许是人类传承下来的文化里的潜意识?以木为家,“暮栖木上”,城市对他来说,抵不过门前那棵椿树,这是他百年之后的安身之物,也是最后的归处。
午夜梦醒。④有风吹过,我隐约看到枝叶在远方婆娑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由“我”回忆起家门前的两棵椿树,并描写椿树的生存状态,与后文父亲对“我”的希冀相呼应。
B.臭椿虽然没有别的树那样好听的名字,但它却耐住寂寞,没有自卑,没有自暴自弃,用自己伟岸的形体展示英姿。
C.香椿虽然不臭,但皲裂的树皮容易脱落,因此父亲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高大的臭椿上,将其作为百年之后的棺木。
D.古时把父亲称为“椿”,以椿为棺有一定的文化意蕴,虽然“我”的父亲并不懂这些,但他对椿树仍然充满不舍。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模仿鲁迅先生的表达风格,巧妙地引出椿树,使文章增添了一丝趣味性。
B.句子②中的“漠不关心”,是指父亲这个整日在田间劳作的人无暇进行太多的思考。
C.句子③从反面委婉地写出树对于人的作用,也是“我”想要表达的椿树的精神意义。
D.句子④通过写“我”隐约看到的景象表达对记忆中椿树的怀念之情,引发读者的联想。
8.文章标题为“椿树之心”,为何后半部分花不少笔墨写“社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椿树·父亲·出息”,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人知《易》为卜筮之书矣,夫子读之,而知作者有忧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离骚》为词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忧,而欲知文王之忧,则几乎罔矣。然则古之人,有其忧与其志,不幸不得后之人有能忧其忧志其志而因以湮没不章者盖不少矣。
刘彦和①曰:“《储说》②始出,《子虚》③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韩囚马轻④。”夫李斯之严畏韩非,孝武之俳优司马,乃知之深,处之当,而出于势之不得不然,所谓迹似不知而心相知也。贾生远谪长沙,其后召对宣室,文帝至云,久不见生,自谓过之,见之乃知不及。君臣之际,可谓遇矣。然不知其治安之奏,而知其鬼神之对,所谓迹似相知而心不知也。刘知几负绝世之学,见轻时流,及其三为史臣,再入东观,可谓遇矣。然而语史才则千里降追,议史事则一言不合,所谓迹相知而心不知也。夫迹相知者,非如贾之知而不用,即如刘之用而不信矣。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
(节选自《文史通义·知难》)
材料二:
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界浇二姚⑤,与左氏不合。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⑥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节选自《文心雕龙·辨骚》
[注]①刘彦和,即刘勰,字唐和。②《储说》指战国时期韩非撰著的《内储说》《外储说》。③《子虚》指《子虚赋》,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游梁时的赋作。④“韩”指韩非,“马”指司马相如。⑤界浇二姚,羿即后界,浇即寒浞的儿子,二姚即古部落有虞氏的两个女儿,有虞氏为姚姓,故称。⑥孟坚,即班固,字孟坚。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幸A不得B后之人C有能忧其忧D志E其志F而因以湮没G不章者H盖不少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卜筮,指灼烧龟板,根据龟板的裂纹推断吉凶叫作“卜”;用蓍草的茎占卦叫作“筮”。
B.“韩囚马轻”与《鸿门宴》中“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者句式相同。
C.负,承受,此处译为享有,与《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词义不同。
D.讽,以委婉的言辞劝告,不同于今天的“讽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读某人的书,理解某人的话,并了解某人为什么说这样的话,难度递增,能做到的人越来越少。
B.贾谊、刘知几等人才华横溢,人生都有“遇”时,可谓“幸”,但同时也是其人生之“不幸”。
C.班固在评价屈原作品时,认为他对后羿、浇、二姚等故事的讲解,与《左传》中相关记载不符合。
D.汉武帝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参与讨论《离骚》,认为汉四家以经书作标准对《离骚》的评价是中肯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
(2)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
14.结合材料,简要归纳后世人难以“知”屈原及《离骚》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刘朝英进斋
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既描摹了刘朝英在书斋中刻苦夜读的情景,又写出了有古琴作陪的雅趣。
B.颔联指出圣门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但让人忧愁的是求道者脚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学问功夫,这是诗人对刘朝英的担忧。
C.尾联告诫刘朝英,要以圣道为心,不要因沉迷功名而虚耗人生,可谓推心置腹、语重心长。
D.杨诗造语力求平易浅近,如本诗中的“莫笑”“不应”,近于口语,如话家常。
16.杨万里的诗注重以事显理,本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贾谊极写陈涉兵微势弱却能振臂一挥令“______,______”,最终强秦被山东豪杰推翻。
(3)高适《燕歌行》中运用借代和比喻的手法表现戍边战士的辛劳和思妇的感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19题。
记者,记着“国之大者”。一支笔,就是历史的注脚;一个镜头,就是时代的追光。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大潮 A ,记者跨越千山万水,触摸时代脉搏——他们穿过疫情的阴霾,记录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他们行进在广交会、进博会的熙攘里,见证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他们徜徉在亚运会、大运会的激情中,感受国民的自信自强……看多了 B ,越发知道什么才是永恒;经历了气象万千,越发懂得什么才是值得。与时代共奋进、与祖国同呼吸,国与家是每个人心中最坚实的依靠,也是最柔软的牵挂。
记者,向着“现场在场”。于提问中了解事件的 C ,于奔跑中寻找问题正解……有记者说,“为了一个答案,翻山越岭,这就是我的日常”。他们蹲守在一个个工厂车间,报道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他们沾着成涩的海水味,奔赴沿海城市见证“向海图强看广东”;他们化身“泥腿子”,蹲点县镇村记录广东“百千万工程”……①好的新闻永远在现场,②只要向下扎根才能更好向上走,③总有人纷繁复杂中拨开层层迷雾,④凝聚价值共识,守护社会良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0~22题。
晕动病,在生活中通常被称为晕车、晕机或晕船,是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任何移动的环境, ① 。这通常并不代表你生病了,相反,晕动病是你的神经系统根据你有生以来积累的经验,试图以最佳方式起作用的结果。
在处理感官信息和生成运动指令时,大脑会不断监控和调整其输入和输出信号,从而高效地执行生活中的各种任务。例如,为了在转头时看得更清楚,你的大脑会让你的眼睛移动到与头部运动相反且相等的位置。它会不断监控这种反射行为,不断进行调整,以确保 ② 。你的大脑是根据你内耳中专注于平衡的感应器官的反馈来执行这些动作的。内耳中主管头部平衡运动的前庭系统的效率基于体验和结果。在成长过程中,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协调动作和保持平衡。
所以,如果你出现晕车或晕船,其实是你的神经系统在一种独特的、充满挑战和不那么理想的环境中展现其熟练且经过优化的机能的过程。
通常,婴幼儿不会出现晕动病, ③ 。因为大一点的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时期,这也是他们学习不同感官之间典型关系的时期。随着人们长大成年,晕动病的发病率通常会再次降低,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已经能把自己过去的体验与现实情境相适应。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请结合文段内容,给“晕动病”下定义。要求语意流畅,不超过45字。(4分)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晕”,文中词性为动词,指对移动的物体有种发晕的感觉。
“相反”,用在下文句中或句首,与上文所说的意思对立。
“你”,这里是虚指,泛指任何人,包括说话人自己在内。
“所以”,因此的意思,表因果关系,其后句子表示由因及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从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可事实上,凭借自律而脱颖而出的人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人的成功往往还需要亲人、老师、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劝诫阻止,也少不了伦理、纪律、法规等的管制约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3 分)D【解析】D.曲解文意。“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可知,兄弟两人各人有其妻子儿女,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网,但是他们的父母却是兄弟二人的两张网下重合的人,因此网与网所罩住的人是可以重合的。
2.(3 分)A【解析】A.偷换概念,强加因果。“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 原文是“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主语应为“微信圈层”,偷换概念;且没有体现因果关系。
3.(3 分)B【解析】差序格局以每个人自己为中心与别人构建社会联系,主要体现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主要根据亲疏远近的原则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解释为“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B.“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体现的是一种公正精神,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D.“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
4.(6 分) 【参考答案】①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有中心的:以“个人”或“己”为中心。②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熟人关系等;③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具有伸缩能力。
【评分细则】总分 4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2 分,答对 3 点得 4 分。
【解析】①结合材料一第四段“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和材料二第一段“所谓微信圈层……以‘己’为中心”可知,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有中心的:以“个人”或“己”为中心。②结合材料一第四段“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和材料二第一段“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可知,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学缘、业缘、趣缘等熟人关系。③结合材料一第四段“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和材料二第三段“‘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可知,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具有伸缩能力。
(6 分)【参考答案】①差序格局的可伸缩性是指他的圈子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以已为中心”,且依着中心势力薄厚而伸缩的范围。②处于“四大家族”圈外的毫无血缘关系的贾雨村想要借此机会与之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具有可伸缩性。③贾雨村趋向贾家,被贾家的大“格局”吸引,可见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④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
【评分细则】第一点:对概念的解释,“以已为中心”、“依着中心势力薄厚而定”、“可伸缩”三点,每点 1 分,共 3 分;第二点:结合贾雨村的行为具体分析三方面的特点,每一点得 1 分,共 3 分。意思相近即可。
6.C(C项,“因此父亲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高大的臭椿上”错误,原文说的是“父亲把目光更多地倾注在旁边那棵香椿树上”。)
7.C(C项,“从反面委婉地”错误,句子③“人类固然够不着天穹,却可以以一棵树的形象,立于天地”是从正面直接写出树对于人的作用,让人参照树的形象来顶天立地地站着。)
8.①“我”由椿树联想到社树,社树对于独木村的人有独特的意义,是村庄的守护神,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甬道,同时也让人们以树的形象立于天地,引人深思。②父亲只把椿树视为社树,显现出父亲对椿树顶天立地的精神的赞扬与崇敬,同时他也希望我能够继承这种精神,因此写“社树”实际上赞扬了椿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椿树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从“我”对家门前的两棵椿树的回忆开始,全文都围绕着椿树展开。②椿树和父亲关联甚密,父亲用椿树做棺木,用“椿”教育“我”,“椿”是古代对父亲的称谓,父亲的形象和椿树一样顶天立地。③“椿”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代表,这也正是父亲对“我”的希冀,希望“我”能像椿树一样有出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DFH【解析】标点应该是“不幸不得后之人有能忧其忧、志其志,而因以湮没不章者,盖不少矣。”意思是:不幸没有遇到能理解他的忧患、理解他的志向的后世之人,因而湮没无闻的事例,大概有不少了。从全句看,“有能忧其忧、志其志”是“后之人”的定语,因此C处不能断开,“忧其忧”“志其志”结构对称,因此D处断开,而E处不能断开,F处和H处两处分别有“而”“盖”出现,作为连词及句首语气词可以断开。
11.D【解析】D项,“扬雄讽味”的“讽”意思是“朗诵”。B项,“韩囚马轻”是被动句式,译为“韩非被关进了监狱而司马相如也被轻视”,《鸿门宴》中“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是被动句式,二者句式相同。C项,《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译为“覆盖”,两句词义不同。
12.D【解析】选项中“他参与讨论《离骚》”,文中无据;汉武帝没对汉四家作评价,原文“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的总结是刘勰提出,不是汉武帝的观点。
13.(1)心里的相知,不是像司马相如那样因为亲昵而被轻视,就是像韩非那样因为谗言而遭杀戮。(“狎”“见”“谗”各1分,句意1分)
(2)后代著名学者们所写的辞赋,没有不模拟他的形式的,这就是所说的‘外表像黄金,内质像美玉,历史上没有和他相当的’。(“拟”“仪表”“匹”各1分,句意1分。拟:模仿,效仿;仪表:形式,辞藻;匹:匹敌,比得上,相当。)
14.①不具有先贤智者的心怀与志向;②后世评价流于表面,与实际不符,对作品鉴赏不够精当,未加认真考察。(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们所说的认识,不是说知道某个人的姓与名,也不是说熟悉某个人的音容笑貌;读某个人的书,理解某个人的话,并知道某个人为什么说这些话罢了。读某个人的书的人,天下随处可见了;能理解某个人的话的人,千人之中还不到一百个;能知道某个人为什么说这些话的人,一百个里面也找不到一个。人们都知道《周易》是占卜用的书了,孔夫子读到它,就知道作者心里有忧患,这是圣人能理解圣人;人们都知道《离骚》为词赋的鼻祖了,司马迁读到它,就为屈原的志向而感到悲伤,这是贤人能理解贤人。如果不具备司马迁的志向,而想知道屈原的志向,不具备孔夫子的忧患,而想知道文王的忧患,那几乎是自欺欺人了。然而古代的人,具备自己的忧患与志向,不幸没有遇到能理解他的忧患、理解他的志向的后世之人,因而湮没无闻的事例,大概有不少了。
刘彦和说:“韩非子的《储说》才开始流传,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刚写成,秦始皇、汉武帝就遗憾不得与他们同时,后来见面了,韩非被关进了监狱而司马相如也被轻视。”李斯非常害怕韩非,汉武帝把司马相如当作优伶,是对他们了解很深刻,处置得很适当,而出于形势所趋不得不如此,这就是所谓的形迹上似乎不了解而内心非常了解。贾谊被贬谪到遥远的长沙,后来在宣室被召见,汉文帝以至于说道,很久没见到你,自以为超过你了,见面后才知道比不上。君臣之间,可说是彼此默契了。然而文帝不赏识贾谊治国安邦的奏疏,而赏识他关于鬼神的对话,这就是所谓的形迹上似乎很了解而心里并不了解。刘知几享有举世无双的学问,却受到当时人的轻视,等到三次成为史官,两次进入史馆,可以说是遇到知音了。然而说到修史之才就不远千里降敕追还,而相互议论史事却一言不合,这就是所谓的形迹上很了解而心里并不了解。形迹上的了解,不是像贾谊那样知而不用,就是像刘知几那样用而不信了。心里的相知,不是像司马相如那样因为亲昵而被轻视,就是像韩非那样因为谗言而遭杀戮。
材料二:
从前汉武帝喜爱《离骚》,让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刘安认为:“《国风》言情并不过分,《小雅》讽刺也很得体,而《离骚》等篇正好兼有二者的长处。”班固认为:“屈原展露才华,怀着怨恨而投水自杀。他在作品中讲到后羿、浇、二姚的故事,与《左传》中的有关记载不符合。不过他的文辞很华丽、雅正,是辞赋的创始者,屈原虽然算不上贤明的人,但可以说是个很有才华的人。”王逸以为:“《离骚》里边常有根据经书来写的。后代著名学者们所写的辞赋,没有不模拟他的形式的,这就是所说的‘外表像黄金,内质像美玉,历史上没有和他相当的’。”扬雄诵读品味后,也说和《诗经》相近。刘安等四人都拿《离骚》与经书做比较,而班固认为《离骚》与经传不相符。这些称赞或指责都凭借表面,常常不符合实际,那就是鉴别不精当,玩味而没有查考。
15.B(B项,“这是诗人对刘朝英的担忧”错误,应是“这是诗人对刘朝英的鞭策和激励”。)
16.①颈联“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意为“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刚开始时都是娇嫩的幼苗,就像深涧里的针一样渺小,不可轻视嘲笑”。②诗人用“涧底针”变成“云端树”做比,寓意着学习的过程是积少成多的,鼓励刘朝英及人们要踏实求学,持之以恒,才能由“涧底针”成为“云端树”,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3)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18.示例:A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等词亦可)B变幻莫测(“变化多端、瞬息万变、千变万化”等词亦可)
C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亦可)
【解析】A浩浩汤汤(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汹涌澎湃:原指洪水猛然上涌的样子,现在则常用来形容人群的活动声势浩大,不可阻挡。)B变幻莫测:变化 多端,难以揣测。(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C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 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前因后果:事情的起因和其后的结果,指事情的全过程。)
(评分参考:每空1分)
19.②“只要”改“只有”;③“纷繁复杂”前加“在”或“于”。(每个句子正确指出给1分,正确修改给1分)
20.(6 分) ①都可能引发晕动病;②眼睛和头部运动完美配合;③而青少年则容易出现晕动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任何移动的环境”表示原因,根据句意,此处应填写环境移动导致的结果,即出现“晕动病”,应填:都可能引发晕动病。第②处,根据“你的大脑会让你的眼睛移动到与头部运动相反且相等的位置”,此处表示大脑不断监控和调整的结果,即让眼睛和大脑相配合,相适应,应填:眼睛和头部运动完美配合。第③处,根据“大一点的青少年处于……时期”,前一句的主语应为“青少年”;根据“长大后再次降低”,从全段内容的前后逻辑推理开看,谓语应为“发病”,应填:而青少年则容易出现晕动病。
(4分)晕动病是内耳中主管平衡的前庭系统因不适应环境移动而产生的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给概念下定义,首先应找到以陈述对象为主语的句子主干。本题要下定义的句子主干是“晕动病……是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然后将与陈述对象属性有关的成分添加进去,如材料中导致“晕动病”出现的原因“移动的环境”“内耳中主管平衡的前庭系统”。最后润色词语,组织答案。注意,下定义的句子一般是一个长单句,要注意句式和字数的要求。
(6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D.“所以”后面的“如果”,表示的是一种假设的结果,然后分析其原因。“所以”用在此处表示由果探因。
23.【思路点拨】
参考立意:
①借助他律,学会自律;
②自律是基础,他律是保障;
③自律重要,他律也不可或缺;
④自律与他律相辅相成,可以助人成功;
⑤学会自律,接受他律,成就不凡人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
【解析】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名人名言,强调了“自律”的重要性;第二句话讲的是“他律”,阐明了“他律”对人生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就是说,材料涉及“自律”和“他律”两个概念,但从第二句话中的“可事实上,凭借自律而脱颖而出的人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人的成功往往还需要……”可知,立意行文就不能只写其一,而应该抓住二者的关系。至于“自律”和“他律”的关系,第二句话中的“还需要”“也少不了”已经做出了暗示。考生据此立意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