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 A(“具有公共影响力的人的道德素养决定了社会整体的道德状态”错,原文是“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定公共影响力的人来说,他们的品德对于公共生活的意义更为重大”,意义重大不意味着起决定作用。)
2. B(A项,“交往的对象是涵括家庭成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关系”错,原文是“涵括了除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C项,“受到孔子的直接批评”错,原文有“冉求做季氏的家宰,好敛财,孔子就让学生们批评他”,可见是孔子让学生批评冉求。D项,“孔子劝说”错,是“有若劝说”。)
3. C(“旨在强调管仲虽然符合‘仁’的原则,但在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错,选项强调的重点是“在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而材料一原文是“即使他在关于公子纠的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但这也不影响他的仁德”,可见,文中强调的是管仲的公德要高于私德,他的仁德不受个人恩义的影响。)
4.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展开。②首先提出分论点:在与人的公共交往中要落实“仁”的原则;③接着紧扣分论点对其进行阐述,强调在公共交往中关爱别人,并引用《论语·颜渊》中的话加以佐证;④最后总结全段,指出在公共生活中要以公共性为优先原则,约束自己,宽以待人。(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①从个体层面,广大党员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②从公共生活层面,广大党员要遵循仁爱原则,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③从政治生活方面,要以大局为重,秉持国家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党纪国法为准则,以民为本,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A(B不是体验,而是为生活所迫。C(主观臆断,于文无据。)D(不算封建思想,主要是担心村里人说闲话,“逆来顺受”也不符合加林的性格特点。)
7.B(以“卖馍”为线索展开情节,没有插叙补叙。)
8.①太阳落山,阴影笼罩,空气阴凉,折射出高加林对巧珍的感激和不自在,他对巧珍保持着一种理性和克制。(2分,“感激”和“不自在”,“理性和克制”各1分。)
②大地富丽,芳香弥漫,充满生机,折射出巧珍心情愉悦美好,对未来充满期待。(2分,“愉悦美好”和“充满期待”各1分。)
9.思考:①在残酷的生活现实面前,是想办法先活着,还是努力维护面子 ②对自己喜爱的人,是该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主动出击以把握机会(巧珍),还是选择隐藏掩饰,把自卑当骄傲,错过一段纯真美好的感情(高加林)
感动:①高加林练习叫卖时那一嗓子吼声令人感动,因其表现了读书人被生活的催迫和内心的挣扎。②刘巧珍主动出手帮加林解决卖馍难题的情节令人感动,因她勇敢大方,做事利落,感情纯真。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其他回答视其合理性,酌情给分。)
10. BEI
11. D (“危国”的“危”是危险的意思,“危言危行”中的“危”的意思是正直)
12. B (颜率并非真正替齐王担忧,设身处地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颜率是让齐王知难而退,巧妙地将违约责任推给对方)
13. (1) 我东周君臣内部尽力谋划,(认为)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您)。
(得分点:计,谋划;与,交给;不若,不如)
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所以我私下里在替大王担忧。
(得分点:纵,即使;何途之从,从哪条路;窃,私下里)
14. ①在德不在鼎,认为君王贵在修德;②鼎应为周天子所有,君臣之序不可动摇。
【参考译文】
材料一: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于是到达洛水边,在周王的疆界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问鼎的大小与轻重。王孙满说:“这取决于君主的道德而不在于鼎本身。往昔夏朝正当有德的时候,远方的人把各种东西画成图像,九州的长官贡献了铜,铸成鼎,把各种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事物都得以备载,让百姓认识神道与邪恶的东西。因此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祥的东西。魑魅魍魉这类鬼怪都不会遇到。因而能够使上上下下的人们和睦相处以领受上天赐予的福分。桀德行昏聩惑乱,鼎迁到商朝,经历了六百年。商纣王残暴肆虐,鼎迁移到周。德行美好光明,鼎虽小,分量很重。如果奸邪昏乱,鼎虽大,分量却很轻。上天赐福给明德的君王,总有终结的日子。成王把鼎安顿在郏鄏,占卜的预言说可传三十代,享年七百年,这是天意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材料二:秦国发兵逼近周境索取九鼎,周君为此忧惧不安,将此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要兴师威胁周君,并索要九鼎。 我东周君臣内部尽力谋划,(认为)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您)。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赢得美名;如得到九鼎这样的重器,又获得巨大的宝贝。希望大王能认真考虑!”齐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军因此退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时,周君又一次忧虑不安。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甘愿将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从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行。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想要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之中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周王室也正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的,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还需要有士兵工匠等人力、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作为配套。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但)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所以我私下里在替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多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颜率赶紧解释说:“我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齐王只好停止索要九鼎。
15.【答案】C
【解析】C.“感情基调却不相同”错,感情基调同为凄苦。
【答案】①长烟高岸的近景与远峰积雪的远景相对照,突出山高水远的跋涉之难,表达对堂弟的关切;②游子的离乡远行与父母的倚门等待相对照,表达对堂弟早日归家与父母团聚的叮嘱与期待;③今日万里赴任的艰苦与他日家人团聚的欢喜相对照,表达对堂弟现状的安慰和美好未来的祝愿。(1点2分, 2点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18.示例:①视若无睹 ②一走了之(每处1分)
19.①准确地表现了皮拖鞋、打字机和缝纫机的声音特点,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的生活场景,使读者如临其境;②这些声音写出了父亲和姑妈的忙碌与辛劳,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既心酸又怀念的复杂感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1)运用短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增强了画面感和感染力;(2分)(2)表现作者对温馨、美好的童年生活的怀念,能引起读者的共鸣。(3分)
21.C【解析】文中“亲戚”处的引号表示临时性的特殊含义。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反讽。C项,与文中“亲戚”处的引号用法相同,表示临时性的特殊含义。D项,表示特定称谓。
22.示例:①睡莲在中国有5个品种 ②才将莲从睡莲科中分出来 ③可以从叶片和花进行区分(每处2分)
23.【写作指导】
本题为寓言类材料作文题。从《庄子·至乐》中《鲁侯养鸟》的寓言故事来看,人有人的生活规律,海鸟有海鸟的生活规律,酒席、乐曲、牛羊猪的肉与海鸟的生活无本质的必然联系,只不过是鲁侯强加于海鸟的。鲁侯的主观意愿虽好,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但不符合海鸟生活的客观规律,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使海鸟一命呜呼。
考生要抓住“(鲁侯)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养鸟”这句话来理解这篇寓言的深层寓意,它启发人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绝对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丝毫不顾及工作对象和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动物或植物,如这篇寓言故事中的海鸟,还要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习性,与同类或不同类的事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是怎样适应长期生活的环境的,到了新的环境,该怎样帮助它适应新的环境等。如果对事物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它过去生活的环境一点儿也不了解,就盲目地去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习惯行事,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作文要求考生紧紧围绕“上述故事”思考蕴含的道理,并且结合日常生活和时代发展谈谈考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就说明作文时不能脱离日常生活,也不能与时代脱节,要有生活化、有时代感。
如写议论文,行文中,考生可以从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角度出发,想到换位思考;也可以从道家角度出发,想到要按规律做事;或者是综合二者写“不以己养养鸟,而以鸟养养鸟”,用儒、道思想做分论点。可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如父母对孩子、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等,考生可以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件做例子,进行深入分析,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参考立意:①请换一种方式爱我;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③违背规律,必受惩罚;④理性之爱最可贵。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试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孔子哲学里,理想个体需要树立“仁”的基本原则,而理想个体的公共准则则是“礼”。 以“仁”和“礼”为中心,孔子提供了一种理想公共生活的范型。具体来说,在孔子哲学里,对于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体而言,“仁”的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在个体心中确立“仁”的原则。公共生活由共同体内不同个体参与而形成,对于儒家来说,良好的个体品德是一切公私生活的基石。《论语》中提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天下归仁”是一种理想的公共生活状态,而其前提在于个体自身是否按照“仁”来行事,这取决于个体能否“克己复礼”“为仁由己”。社会整体的道德状态取决于个体的道德素养,如果个体都能按照礼来约束自己,那么“天下归仁”的美好理想就能够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良好的公共生活建基于良好的个体道德品质,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定公共影响力的人来说,他们的品德对于公共生活的意义更为重大。
第二是在与人的公共交往中要落实“仁”的原则。在公共生活里,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与他人进行交往。在公共生活中,交往的对象可能是君主、卿大夫、同僚、朋友、老师、弟子、乡党以及陌生人等等,涵括了除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如前所述,仁者爱人的原则要体现在对于他人的关爱之中。关爱的表现形式不同,可能是忠、敬、信,也有可能是宽、恕、惠,随着对象不同而不同,但关爱无论如何都会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正如孔子回答“仲弓问仁”时所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从私人生活进入到公共空间以及从事治民的公共事务时,开始与家庭成员之外的人进行公共交往,个体的精神状态要发生变化。在公共生活中要约束自己、宽以待人,以公共性为优先原则,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这就是仁爱原则在公共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是在政治生活中要体现“仁”的原则。 中国古代,政治生活是公共生活的主要场域,也是孔子仁爱原则的重要运用领域。孔子强调为政者要依照仁爱原则推行政事,成为一个仁者。在评价作为为政者的管仲时,孔子就认为管仲符合“仁”的原则,“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管仲在公共生活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他不依靠武力实现了诸侯之间的会盟与和平,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灭下战乱稍停,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以公共生活的大德替代了个人之间的恩义。正是因为管仲在公共政治生活中的杰出贡献,所以即使他在关于公子纠的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但这也不影响他的仁德。 由此可见,对于政治家而言,公共生活中的仁爱原则要优先于个体的私人德性,公德要高于私德。
(摘编自朱承《天下归仁:孔子的公共性思想》)
材料二:
孔子的公私观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孔子的公私观涉及了义利关系、为政理念和君民关系等方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人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肯定了人们私利的存在,他认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们的天性,是人的客观需要之一,人们追求私利,有一定的正当性。孔子肯定人们追求私利的合理性,但是每个人在追求私利时要以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必要前提,不能违背道义去追求富贵。
孔子不仅反对人们在追求自我利益时损害别人的利益,还反对人们和氏族争利,当人们在追求私利同氏族的特权发生冲突,对“氏所以别贵贱”的西周传统构成威胁时,孔子就不会容忍了。 他提出的“张公室”而“抑私室”,就是为国君争权的一种典型表现。 孔子不反对百姓的私利,也不反对上层人士的权利,可是他反对统治者以权谋私,冉求做季氏的家宰,好敛财,孔子就让学生们批评他。
孔子反对苛政,肯定民生,强调富国强民,维护百姓的利益,把百姓的利益作为公平的标准。《论语·颜渊》中提到,有若劝说鲁哀公在年成不好的情况下,把赋税降低到一半。这对鲁君本人来说无疑是损失,但鲁国的民众是鲁君的子民,民众用足也就等于鲁君本人用足。这种巧妙的劝说中,暗含一个警告,如果君主把民众的利益剥夺净尽,使他们无法生存下去,君主就再也不能从民众那里得到利益,这表现出君民互相依存的整体价值结构。
(摘编自高清宇《孔子的公私观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孔子看来,个体选择影响着公共生活,具有公共影响力的人的道德素养决定了社会整体的道德状态。
B.孔子认为,对于理想个体而言,“仁”是基本原则,“礼”是公共准则;理想的公共生活状态是“天下归仁”。
C.对于为政者,孔子强调其要用仁爱原则推行政事,他认为政治家的“仁”优先体现在公共生活中的公德上。
D.在看待义利关系方面,孔子认为人应当有底线,他承认人求利的合理性,但反对违背道义去追求私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们的公共生活主要是与他人进行交往,交往的对象是涵括家庭成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关系,成员身份复杂多样。
B.孔子认为,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体,在自己心中、与人的公共交往中以及政治生活中,都要体现“仁”的原则。
C.孔子极力维护氏族特权,但也反对统治者以权谋私,因此冉求做季氏家宰时好敛财的行为受到孔子的直接批评。
D.孔子劝说鲁哀公年成不好时降低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因为君民是互相依存的,民众富足其国君才能富足。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开宗明义,开篇就提出中心论题:以“仁”和“礼”为中心,孔子提供了一种理想公共生活的范型。
B.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思路清晰有条理,说服力强。
C.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旨在强调管仲虽符合“仁”的原则,但在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
D.材料二引述《论语》中的言论,从义利关系、为政理念和君民关系三个方面阐述孔子公私观的具体表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结构。(4分)
答:
5.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孔子的公共性思想对我党的群众工作有哪些借鉴意义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卖馍
路遥
吃过早饭不久,通往县城的公路上已出现了熙熙攘攘去赶集的庄稼人:担柴挑菜的,吆猪牵羊的,提蛋抱鸡的,拉驴推车的;秤匠、鞋匠、铁匠、木匠、石匠、蔑匠、毡匠、箍锅匠、泥瓦匠……都纷纷向县城涌去了。
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现在跟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父母亲那么大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 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安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天啊,他怎能喊出声来!“可是,”他想,“如果我不叫卖,谁知道我提这蒸馍是干啥哩 ”
他朝公路两头望了望。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他咽了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
靠在大马河桥的石栏杆上,他猛然想起:要是碰上县城的同学怎么办 现在折回去吗 “不,”他想,“我既然来了,就是硬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去!”
当他路过汽车站候车室外面的马路时,脸刷一下白了:他猛然看见黄亚萍和张克南正站在候车室门口。他俩显然也看见了他,已很快走到面前了,他只好伸出空着的那只手和克南握了握。他俩问他提个篮子干啥去呀 他即兴说去城南一个亲戚家里走一趟。
黄亚萍热情地对他说:“加林,你进步真大呀!我看见你在地区报上发表的那几篇散文啦!真不简单!文笔很优美,我都在笔记本上抄了好几段呢!”
“你还在马店教书吗 ”克南问。
他摇摇头,苦笑了一下说:“被大队书记的儿子换下来了,现在已经回队当了社员。”
黄亚萍立刻焦虑地说:“那你学习和写文章的时间更少了!”
“时间更多了!不是有个诗人写诗说,‘我们用镢头在大地上写下了无数的诗行’吗 ”他的幽默把他俩逗笑了。
“你还在副食公司当保管吗 ”加林问克南。
“不。前不久刚调到副食门市上。”
“高升了!当了门市部主任!不过,前面还有个副字!”亚萍不以为然地撇了一下嘴。
“要买什么烟酒一类的东西,你来,我尽量给你想办法。我这人没其它能耐,就能办这么些具体事。唉,现在乡下人买一点东西真难!”
高加林稍有点不客气地说:“要买我想其它办法,不敢给老同学添麻烦!”
张克南真有点受不了了,正好车站广播员让旅客排队买票,克南马上和他握了手先走了。亚萍犹豫了一下说:“你下午要有空,上我们广播站来坐坐嘛!你毕业后,进县城从不来找我们拉拉话。还是那个样子,脾气真犟!……你知道,我也爱好文学,但这几年当个广播员,光练了嘴皮子,连一篇小小的东西都写不成。你一定来!”
她的邀请是真诚的,高加林不知为什么,心里感到很不舒服。那时候,黄亚萍在班上更接近他。他对亚萍说:“有空我会来的。你快去送克南吧,我走了。”
黄亚萍的脸刷一下红了,说:“我不是去送他的!我来车站接一个老家来的亲戚……”
高加林向她很礼貌地点点头,便转身向街上走去。他一边走,一边为他和亚萍各自撒的谎好笑,忍不住自言自语:“去接你的‘亲戚’吧,我也得看我的‘亲戚’去了……”
高加林很快从人群中挤过,向南关的交易市场走去。这时候,满城的高音喇叭里传来了黄亚萍预报节目的声音。亚萍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变得更庄重更柔和。加林想到克南此刻也许正在长途汽车上悠闲观赏着风光;黄亚萍正坐在播音室里高雅地念着广播稿……而他,却在这尘土飞扬的市场上为卖馍受屈受辱,心里顿时翻起了一股苦涩的味道。
……太阳远远向西边倾斜过去了,加林只好决定提篮子回家去。篮子里的白馍一个没少。
走到大马河桥上时,突然看见他们村的巧珍立在桥头上,手里拿块红手帕扇脸。巧珍看见他,推着自行车主动走过来了——等于把他堵在了路上。
“加林,你是不是卖馍去了 ”巧珍脸红扑扑的,看来有点紧张。她用手帕揩着脸上沁出的汗珠,说:“我来赶集,一点事也没……加林,我看见你进了县文化馆,我知道你一个馍也没卖掉!……你怕丢人!你干脆把馍给我,我给你卖去!”
巧珍说着,劈手来拿他的篮子。高加林闷头闷脑地还没反应过来,巧珍已把篮子夺走了。她撇下车子,提着篮子返身向街道上走去了。高加林望着她远去的苗条的背影,不知如何是好。他两只手在桥栏杆上摸来搓去。
巧珍把一篮子蒸馍给姨姨家放下,折转身就起身。她姨和她姨夫硬拉住让她吃饭,她坚决地拒绝了。她几乎是跑着向大马河桥上赶去。当加林终于看见巧珍提着篮子小跑着向他走来时,他认定她没有把馍卖掉——这其间的时间太短了!巧珍来到他面前,把一卷钱塞到他手里说:“你点点,一毛五一个,看对不对 ”
高加林惊讶地看了看她胳膊上的空篮子,接过钱塞在口袋里。停了半天,才说:“巧珍,你真能行!”
刘巧珍听了加林的这句表扬话,高兴得满脸光彩,甚至眼睛里都水汪汪的。加林伸出手,说:“把篮子给我,你赶快骑车回去,太阳要落了。”巧珍没给他,反而把篮子往她的自行车前把上一挂,说:“咱们一块走!”
和同村的一个女子骑一辆车子回家,让庄前村后的人看见了,实在不美气。但他又找不出理由拒绝巧珍的提议。就这样,他俩相跟着起身了,出了桥头,向西一拐,上了大马河川道的简易公路向高家村走去。
太阳刚刚落山,山尖上染着一抹淡淡的桔黄色的光芒,川两边大山浓重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川道,空气也显得凉森森的了。大马河两岸所有的高秆作物现在都在出穗吐缨。玉米、高粱、谷子,长得齐楚楚的,都已冒过了人头。各种豆类作物都在开花,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淡芬芳的香来。富丽的夏日的大地,在傍晚显得格外宁静而庄严。高加林和刘巧珍在绿色甬道中走着,路两边的庄稼把他们和外面的世界隔开,造成了一种神秘的境界。
(选自路遥的《人生》,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克南遇见了高加林后提出要买烟酒找他办,本来是想帮老同学的,但一句“乡下人”戳中了高加林的痛点,黄亚萍也意识到了两人话不投机。
B.高加林看到乡亲们都去赶集,他也想通过卖馍来体验人生的苦辣酸甜,但他明显还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所以出声叫卖让他有一种屈辱感。
C.高加林卖馍一天连一个馍都没卖出去,这种畏葸不前怕丢人的性格不太适合做教师,这可能是他从教师身份被转回为公社社员的原因之一。
D.高加林不愿和巧珍同骑一辆自行车,做过教师的人还有封建思想,但因巧珍刚帮他卖了馍,又不好拒绝,这暴露出他性格中逆来顺受的一面。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刻画主人公出来卖馍时的窘迫,显示了高超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C.巧珍主动去帮高加林卖馍,“他两只手在桥栏杆上摸来搓去”,这处细节描写流露出高加林内心的不知所措,尴尬中又隐含着期待。
B.文章以时间为线索,顺叙与补叙、插叙相结合来讲述高加林进县城卖馍的故事,生动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人生悲欢。
D.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又富有地域特色,既很好地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又展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
8.小说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折射出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说,《人生》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幅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世界和人生长卷,它给我们带来了最深刻的思考、最原始的感动。结合文本探究你所感受到的“最深刻的思考”和“最原始的感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二: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字母(3分)( )
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休,美好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永保无疆之休”的“休”意思相同。
B. 九鼎,相传为大禹时所铸,夏、商、周三代将之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
C. 弊邑,意思是偏僻的小城,常用于对自己国家或守地等的谦称,文中是指周国。
D. 危国,意思是面临着危险的国家,与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面对楚王的无理询问,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了他的睿智忠诚。
B. 颜率回顾了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大,为此替齐王担忧,以解决其难题。
C. 颜率在秦国发兵索取九鼎时,向齐国求救,用献鼎为诱,巧妙地借兵,退秦救国。
D. 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材料一中王孙满的回答,是为了让楚国放弃索鼎,王孙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
李嘉祐
一官万里向千溪,水宿山行鱼浦西。
日晚长烟高岸近,天寒积雪远峰低。
芦花渚里鸿相叫,苦竹丛边猿暗啼。
闻道慈亲倚门待,到时兰叶正萋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以“万里”状写距离之遥远,以“千溪”表现路途之阻隔,为下文写长途跋涉的艰辛蓄势。
B.颔联“近”“低”二字不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而是对空间错觉的摹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C.颈联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黄芦苦竹”等诗句,但意象虽然相似,感情基调却不相同。
D.末句“兰叶正萋萋”以景结情,不仅渲染出美好欢乐的气氛,而且有着丰富的暗示性,耐人寻味。
16.诗人展开想象,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汇于笔端,形成鲜明的对照以强化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 , ”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的景色,以此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2)《荀子 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3)《邶风 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情感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那个时候,我总在计算机前面,沉浸在过去的岁月与感触中,活在四五十年前的青田街七巷六号。我听得到父亲那双皮拖鞋踢踢踏踏走来走去的声音,还有那伴随着我整个童年与少年的打字机的噼噼啪啪。我又见到我那一生都在失意中的姑父,他在长长的走廊上跟我擦肩而过,就像他对别的家人一样,①________,谁也不搭理谁,影儿似的疏离与飘忽,然而我忘不了他那愤怒中空空茫茫的眼神。他不想在这里,却不得不在这里。要是我,就会②________,我不会让自己活在这样的、几近绝望的氛围里。我看到已经半夜了,姑妈还踩着缝纫机,嘎啦啦嘎啦啦……为六个不断长大的孩子做衣裳。我也看到了这里曾经高朋满座的黄金时代,父亲爽朗的笑声在高大的树影间回荡。我嗅得到当年一进门就扑面而来的七里花香,夜晚从花台上传来的夜来香,还有在睡梦中缭绕的茉莉花香。当然,那一池睡莲是我永远的记忆,如今,只要见到一两朵贴水浮动的莲花,刹那间便坠入童年,哄然的暖意,明媚的阳光,寂静的午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用了“踢踢踏踏”“噼噼啪啪”“嘎啦啦嘎啦啦”等拟声词,请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请结合文意,从句式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睡莲是一种感光植物,会因为光照时而开放时而闭合,故有“睡美人”的称号。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①________,分别是白睡莲、延药睡莲、柔毛睡莲、雪白睡莲和小白子午莲。但
近年有学者调查后,在中国仅发现4个品种,未发现白睡莲。
睡莲和莲经常种植在一处,由于长期的趋同进化,其花和叶的形态乍看非常相似,导致游客无法清楚地将其一一对应,连“内行”的植物分类学家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将莲放在睡莲科中,认为睡莲和莲是“亲戚”,直到20世纪末,②________,单独成立了莲科莲属。
睡莲和莲形态差异非常显著,③________。首先是叶片,睡莲是浮水植物,叶片常漂浮在水面上,且叶片带有“V”形缺刻,而莲属于挺水植物,叶片挺出水面,叶片也没有缺刻;其次是花,睡莲花中央的柱头盘凹陷,且花色丰富,而莲花中央有凸起的莲蓬,花色不具有蓝/蓝紫色。
2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亲戚”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回到学校时,看到校门紧闭,他“灵机一动”,翻墙而入。
C.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
D.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作“地球”的星球上。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庄子·至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郊外的林子里,自在快活,鲁侯派人用车把海鸟接到太庙里供养。给它奉上酒,演奏《九韶》想使它高兴,并准备牛、羊、猪的肉作为它的食物。海鸟却眼花缭乱,忧心伤悲,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后就死了。这是因为(鲁侯)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养鸟啊。
上述故事蕴含着怎样的道理?请结合日常生活和时代发展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